農場君今天看到這樣一篇推文:《通通10元/斤,水果還能這樣賣?》,點進來一看,琳琅滿目的水果被洗的乾乾淨淨,整齊陳列在小店的檯面上,顧客可以任意搭配各種水果,每種水果按照統一售價進行銷售——通通10塊錢一斤,不管是車釐子,還是蓮霧,也不管是西瓜,還是哈密瓜,隨便挑,隨便選,統一售賣10塊錢一斤,這樣的「便宜」你會佔嗎?
說實話,一般人看到這樣的消費方式估計都會首選貴的拿,有網友就說:「我坦言,如果我去買,一定全選貴的!」還有人說「老闆,幫我裝10盒車釐子!」更有網友說:「到我們三線四線城市來,分分鐘吃垮攤主!」
事實真是這樣嗎?好像恰恰相反。
文章介紹,這些水果中,既有2元一斤的便宜西瓜,也不乏比較高檔的車釐子、牛油果、恐龍蛋等水果。在人潮擁擠的街道上,一百米內就能有三四家,而且生意相當紅火,顧客絡繹不絕。根據觀察,連續好幾個客人的消費金額均達到了30元以上,對於一個不足5平方米的小店來說,相當驚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因為這種模式解決了消費者的兩個痛點:
1、很好地解決了消費者一次性想品嘗多品種,又擔心吃不完的痛點;
2、解決了消費者想要吃到好吃的水果,又擔心買到以後還要清洗切開麻煩的痛點。
這種售賣方式,所有水果不是一整個的,就是已經切好一整塊的,只能整個或者整塊拿,大部分的單重並不輕。而攤主提供給顧客的塑料盒,尺寸很大。商家讓顧客產生「裝不滿」的感覺,不停往裡面加東西,最後一稱往往就是2、3斤了。
有人認為這種模式是不錯,但是也會存在一些弊端,不是所有的店面採取這種形式都能生存的很好,它可能需要一些前提條件。
首先就是消費的場景,可能只有在一二線城市等市民綜合素質較好的地方中的繁華區域,這種「套路」才不至於把店鋪自己套進去。這個農場君覺得確實如此,如果放在非繁華的地段或者消費者素質沒有那麼高的地方,分分鐘吃垮攤主可能不是一句玩笑話。
其次就是消費的人群,鮮果切在快節奏的城市生活特別是公司上班的白領裡有很多需求,所以它的消費人群屬於對生活品質要求較高的人群,而這時候,另一個問題也就出來了,就是農產品的質量必須穩定,以及食品的衛生安全也很重要。
雖然這種模式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但是它依然給我們做農業的新農人很多思考,這些水果店,用了快消品的思維去賣水果,去做營銷,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也就是說,營銷方式是可以觸類旁通的,也是可以互相借鑑的。這種模式在可以自助選擇、統一售價的麻辣燙領域應用的很成熟,轉嫁到水果的銷售上也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所以,方法是可以互相學習的,換個角度看問題,就明朗了許多。
作者:小蝸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