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沒有人喜歡失敗。
一方面我們不想與「失敗」這個糟糕的詞彙攤上關係;一方面因為失敗的感覺實在太糟。無數個日夜的辛苦努力換來一敗塗地的結果,再加上周圍人的質疑、嘲笑、批評,讓人實在喜歡不起來。
人們更喜歡談論成功。
這個字眼光是聽聽,就讓我們僵硬的心思漸漸活絡起來。如果恰好遇到哪個功成名就的人在分享經驗,我們更是立馬湊上去,看看別人是如何成功,自己能不能學個三分。
自己嘗試時,失敗還是不約而至,無論我們怎麼左躲右閃,仍然摔得鼻青臉腫。
既然成功學無用,為什麼人們還樂在其中呢?這是因為我們不願承認,失敗才是人生的常態。研究失敗,我們才能更接近成功。
和菜頭也認為要研究失敗。他說,人性的特點是在相同問題上重複跌倒,跌倒多次,也不長記性。而研究失敗,則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和缺陷。通過借鑑別人的失敗,儘可能避免跌入相同的坑。
這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煙村洋太郎的看法一致。他認為時代已經改變,照搬昨日的成功,並不能意味今日的成功。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是創造能力。這個能力,一方面需要我們從書本中學習相關知識,另一方面需要從前人的失敗中總結。總結這些,意味著我們可以避過很多坑,提早做好防範,更接近成功。
煙村洋太郎研究失敗多年。他2002年創辦了非盈利機構「失敗學」,2011年5月,還就任東京福島核電站事故的調查委員會委員長。
他將多年對失敗的研究集結在《失敗學:不懂失敗,你如何成功》一書中。書從失敗學的基礎講起,告訴我們失敗信息的種類與特徵,以及傳達方法,讓我們學會如何將失敗整理成知識,怎樣調用失敗成為創造專家。
失敗並不可怕,正確對待,我們才能鼓起勇氣,從中汲取到養分,為未來的成功打下基礎。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學會如何記錄、分析失敗。
01.為什麼要記錄失敗?
我們都聽過「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我以前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富人家的第三代是被嬌慣過度,以至於不學無術,除了揮霍家產什麼也不會。
看了這本書才明白,這只是很少一部分原因,最大的原因是失敗信息難以傳達,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減弱。
也就是說,儘管祖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才創造出豐沛的財富,然而隨著時間流逝,這些經驗在代代相傳中慢慢減弱。
等傳到第三代,有的已經失真,有的傳下來的只有結論。缺乏對事實的詳細描述,也令人無法真切感受到祖輩當時的情況,學不會他們的經驗。富三代沒有祖輩的能力,守不住家產是很正常的事情。
歷史上僅有的幾個名門望族,也是因為祖輩們將經驗詳細記錄,並代代相傳,才保證了後世子孫能夠深刻體會,擁有不遜於祖輩的才能。
比如曾國藩,他將自己的經驗教訓詳細記錄在《曾國藩家書》中,他的子孫後代身上都沒有當時官僚子弟的臭毛病,並且都很優秀。一個兒子是外交家,還有一個孫女嫁給了著名將領。
這就告訴我們,只有將失敗信息完整描述下來,做成能查閱、傳播的信息,它才能被重視,我們才能從中吸取到經驗和教訓。
就拿創業來說,也一直流傳著九死一生的傳說。然而,這只是創業前輩們總結出來的教訓。
缺乏血淋淋而又詳細的創業失敗過程,再加上目睹了那些創業倖存者的高光時刻,有一部分人就覺得打工沒什麼意思,只有創業才能展現自己的才華,才能過上風光無限的生活。
做事之前,先查閱那些失敗的案例,能讓我們避免很多損失。
02.如何記述失敗信息?
失敗信息只有記錄下來,才能讓我們在冷靜下來後,有餘力去思考,讓失敗發揮最大價值。否則,隨著時間流逝,流傳下來的只是談資而已。
那麼,失敗信息要如何記錄,才能讓後人儘可能多地吸取經驗呢?
煙村洋太郎認為,我們要記錄失敗信息的6個部分:標題、事件、經過、原因、對策和總結。這相當於按失敗發生的時間順序記述,也符合大腦的認知邏輯,便於我們接受。
具體如何做呢?我們下面一起來看看。
1.標題
失敗信息要詳細記錄下來,才能保證信息不失真,並且能完整地傳輸下去。便於後來者深刻理解,真正學到有用的東西。
這樣下來信息比較多。為了吸引人看下去,我們可以在記錄這些信息之前加一個標題,把這次事件的大概內容概括進去。
為了吸睛,這個標題可以擬得像現在自媒體的標題一樣吸引人,讓人一看就有打開的欲望。
作者記述做實驗失敗的標題是「幾乎死於材料的壓縮試驗」。看起來有點像標題黨,但是因為事關生死,讓人非常想打開看一看,這個實驗到底是關於什麼的實驗,怎麼會差點造成人員傷亡。
2.事件
在描述事件的時候,要把事情發生的時間、概況、當時的結果簡單描述。這部分是概括事件的基本情況。
3.失敗的經過
這一部分應該詳細闡述,把失敗的操作過程,當事人的感想,以及最後的結果全部詳盡地描述出來。
人們通過對這一部分的分析,以及對當時險惡情況的體驗,才能從中吸取教訓,所以必須要重點描述。如有必要,除了文字資料外,還可以添上圖示,讓人更容易看明白。
4.原因
原因的記述要側重於當時的感受和想法,以及當事人的見解。即使這些是錯誤的,也沒有關係,因為人們有可能據此來獲得真相。
如果事後調查出來真正的原因,也要把真正原因寫下來。
這樣無論什麼時候查看,都能詳細了解導致失敗發生的可能原因,從而做出防範。
5.對策
這一部分要寫出失敗之後,當時參加的人做了什麼樣的反應,這些措施起到了什麼樣的結果。
比如作者這樣寫,實驗材料飛濺出去後,站在旁邊的學生們看情況不妙,決定自行避讓,幸而平安無事。
除了寫失敗之後的應對措施之外,我們還可以寫一寫失敗之前自己預想的應對措施,然後從中找出差距,知道遇見時該怎麼做。
6.總結
我們在這一部分要寫出是什麼原因導致失敗。是粗心還是操作不規範?以後應該怎麼做?哪些操作也會引發這樣的結果,結論是什麼?等等。
這部分是對整個失敗事件的深刻總結,除了寫直接原因外,還要把一些深層原因,或者是細枝末葉類的原因都記錄在案。除過原因,自己的反思也要寫出來,以便查閱。
作者的總結是這樣寫的,除了對材料、原因、以及對這次試驗失敗的描述之外,還寫了自己的感悟:「無視了這一情況進行實驗,本想著通過實物教學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識,結果適得其反。」
總結這部分可以不追求詳細,但必須深刻,讓人看了能引起反思。
沒有人喜歡研究失敗,也沒有人願意經歷失敗。對我們而言,失敗是一件羞恥的事情,沒有比失敗更讓人難堪的事情。雖然不論怎樣注意,都肯定會發生失敗,但失敗也可能是我們知識的源泉,可以讓我們更快地通向成功。
我們研究失敗,是為了更好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