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誅心反問:為什麼他們那麼努力,卻還是失敗了?

2020-12-13 考研幫(kaoyan.com)

摘要: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考研er,在考研路上真的很用心也很努力,不是她自己覺得,是她身邊的人都這麼認為,但是最後竟然還是失敗了,除了錯愕

  摘要: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考研er,在考研路上真的很用心也很努力,不是她自己覺得,是她身邊的人都這麼認為,但是最後竟然還是失敗了,除了錯愕、惋惜,我們更多應該做的是好好思考一下到底是哪兒錯了,失敗的真正原因是什麼,讀完這篇也希望對你們有所啟發,希望你付出就有回報!

  一、走心看法

  【1】你也不能靠勵志決心支撐你學習的日日夜夜

  雞血是一種trigger一樣的東西,但是它無法讓你達到目標,讓你達到目標的,是一種習慣。

  習慣就是把你打了雞血後的一種熱情凝固下來,固定成一種模式,以便在你心情不好時、不想學習時、沒有狀態時,你仍能按照之前定好的路往前走,而不是被你的情緒所左右、阻礙以至停滯不前。

  【2】你要真正的「學習」

  有了一個學習習慣,比如:上午學數學,下午學專業課,晚上看英語和政治,那麼究竟上午該如何學數學,這個習慣的效率如何呢?你在schedule上寫你9:00到12:00學習數學3個小時。

  但其實,這3個小時包括你15分鐘找座位坐定、15分鐘衝咖啡、刷微博20分鐘、回簡訊N條、學不進去發呆累計半小時......如果你詳細記錄你這3個小時時間的流向,你會發現,你真正學習的時間只有1.5個小時甚至更少。

  所以聽過很多人說什麼我7點去圖書館佔位,我每天學習12個小時,可是我還是沒考上的時候,我不知道我應不應該表示對他們壞運氣的同情。

  說實話,學習是這世上為數不多的付出就會有回報的事情了,但前提是,你一定要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學習時間,有些時候,你只是「準備學習」或者「在做與學習有關的一些周邊工作」而已,並沒有真正的「學習」。

  【3】不要讓「刷微博」、「發呆」佔據你的時間河床

  在近一個月刷豆瓣中,只遇見過一句對我們的生活特別重要的話,原話記不太清楚了,也記不得是誰說的了。大意就是:作者曾經記錄了她每天刷豆瓣微博的時間,發現這些時間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說,不是刷社交網站佔用了我們的時間,而是刷社交網站填充了我們無所事事的時間。

  因此,第二天開始把schedule排得又滿又緊湊,我先把要做的事先一股腦的列出來,然後再分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可以零碎時間做的,然後把它們排到時間表裡,甚至劃分到10分鐘的單位。

  你會驚喜地發現,那一天我過得特別充實,我所有要做的事情全部都完成了而且,也沒耽誤我刷社交網站,因為我在一個特定的時間段,迅速、集中地瀏覽了信息。

  李笑來老師說過,時間是不能被管理的,能管理的是自己,其實,對我來說,時間的確不能被管理,而被管理的是事務。

  事務流淌在你的時間河床裡,不要讓時間河床乾枯,這樣你就只會發現在那些乾枯的河床上,散落著「刷微博」、「發呆」這樣擱淺的破船。

  【4】完全確定你是否要考研

  你要把思考「我是否考研」「我該考那所學校」當成一件寫在list上的事,也就是,你不能在學習的時候、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反覆去琢磨這件事。而是,你專門拿出一個時間段,比如:我現在用3天的時間好好想想我未來的走向。

  我要不要考研?我要不要考這所學校?把考的好處、壞處,你的優勢、劣勢,搜集學校的信息,與父母朋友學長交談等等做一個決定所需要考慮的各種問題全部考慮清楚。

  最後!你做出一個決定!這個決定很簡潔——我考(不考)研!我考XX學校XX專業!好,結束了!

  你現在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努力把你決定的事情做到!而不是你一邊複習,一邊還在懷疑。「我到底要不要考研呢?聽說今年的分很高啊!聽說明年要縮招啊!」進而到「考研究竟有什麼用呢?現在不到處都在說研究生泛濫了。

  況且,我真的要考這個專業嗎?我不是太喜歡耶...難道我一輩子就要做這個嗎?」當年小編就是這樣的,從7月份就對要考的學校突然學碩縮招的消息鬱悶、憤懣、自暴自棄、覺得自己沒希望了、是不是該換個學校等等一系列與學習無關的浪費能量的心理消耗,那時還離考試有半年之久。

  後來我才知道,不管縮不縮招,半年的時間足以讓你考上中國的任何一所研究院,不管它有多難。

  時間可以被用來花在甚至揮霍在做決定上面,但一旦做了決定,時間就必須全部用在執行決定上面,而不是反覆思疑你做的決定,反覆思疑,那是你做決定的一部分。

  【5】追求形式感,完美主義

  這個問題在女生身上比較明顯,其實從小學中學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來,很多女生的筆記總是做得一絲不苟、甚至相當漂亮整潔,但問題在於,小學時的知識畢竟不多,而考研時候需掌握的知識量就很大了。

  筆記做的整潔清楚並沒有什麼不好,但是,有一個問題一定要時刻提醒自己:這真的有必要嗎?你一定要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難度級別,你一定要按順序聽網絡課堂,你一定要把做錯的題重新謄在一個本子上,你一定要把做得不完美的那頁筆記重新做一遍,你一定要按照一個特定的routine去實行複習計劃...

  這都沒問題。但是,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你要有一個清楚的意識,那就是,你的目的是考上研究生,你的目的不是做一本整齊的筆記,你的目的也不是按一個特定的routine把事情做完。

  一本整齊的筆記、一個好的學習routine都是為了達到目的而是用的手段,就像那個著名的禪宗公案一樣,禪師伸出手指向你指出明月,但你沒看到明月,只看到手指。

  目的性不強烈明確,很容易在各種眼花繚亂的手段中迷失,所以,在學習的時候,一個好習慣是經常問自己:這樣做對我達到考上研的目標有幫助嗎?只做最必要的事,只做最有效率的事。飄忽不定最害死人了~~

  所以建議是:做比想要聰明的多,即使失敗,即使證明這條路是錯誤的,至少你擁有一個失敗的教訓,而如果只是在想,只是在猶豫,時間反正都會過去,最後還是隨波逐流,不管怎麼樣,你要給自己一個主動選擇權~~

  神馬方法能讓自己沉下心來安靜高效學習嗎有神馬方法能讓自己沉下心來安靜高效學習嗎?其實不用特別想用什麼辦法讓自己安心學習,只要坐下來、翻開書、從第一個字開始學就行了,我以前要開始學習前總覺得買杯咖啡先、收拾一下桌子先什麼的。

  後來我發現,你根本就不要管你腦子裡的那些「我現在狀態不好!」「我現在學不進去!」這樣的聲音,你就當成一個小孩在你腦子裡瞎鬧,justleaveitalone。你就想:麻麻現在不理你~~麻麻在學習~~你哭鬧去吧~~過兩個小時後麻麻再給你買糖吃~~雖然很好笑,但真的有效哦。

  【6】規避困難的、只願做自己擅長的

  馮侖有句話大意是:假如你有一個問題,你逃避它,那麼你就有了兩個問題。當年考研的時候,小編對數學和專業課這兩個大頭確實相當頭痛。所以總是拖延學習數學和專業課的進程,仿佛這樣問題就可以自行消失一樣,而不停地將時間大量浪費在已經不錯的英語和政治上。

  這樣做的後果很嚴重就像上面說的,你開始有了兩個問題:

  1.你沒有複習最難的數學和專業課

  2.你為你每天沒有複習它們而感到愧疚,為時間的臨近而焦慮

  學習中,什麼是簡單的,什麼是困難的?就像流行的「一萬小時天才理論」裡講的一樣,停留在你的學習舒適區裡是簡單的,而去探索舒適區和未知區中間的部分是困難的。每天只是做做英語閱讀、畫畫政治書的線當然是簡單的。

  在做這樣的事情的時候,你的腦袋的CPU佔用率很低。但是解一道二次積分的數學題是困難的,你的精神會比較緊繃,CPU微微發熱。

  當你為了躲避最困難的事情找諸如「看英語和政治也是在學習呢」,別騙自己了,你知道你並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核心。馮侖那句話的後半句是:如果你開始著手解決這一問題,那麼你就只有半個問題

  【7】猶豫不決、停滯不前

  相對於從普通本科考到名校研究生的難度,高考就考進名校還是容易些吧。相對於從普通研究生到國外名校讀博的難度,考研考到名校還是容易些吧。

  人生不過就是用手裡有的籌碼去換另一些籌碼,而人生初期的籌碼相對來說比較好獲得。比如高中你只要成績好就能考上清華北大,而當你大學要申請出國的時候,就不止是成績了。

  而當你到社會上想要做出一些成績來的時候,因素就更多了。所以,如果你曾經像我一樣猶疑不決,思前想後,以過來得到的教訓,就想說先把你能拿到的籌碼拿到手再說!

  不管它以後有沒有用,不管你是否喜歡它。就像打地主摸牌一樣,你不能摸到個3就扔了吧,沒準等等就有個炸彈呢、再不濟也可以三帶一出出去啊。這些都是籌碼,即使你現在不知道你喜歡什麼,你要什麼,但是等到你喜歡的東西出現了,你要有籌碼去換。

  你以為那些一路清華北大全獎出國讀名校華爾街高薪的人是比你多牛嗎?不是的,是人家初期就開始積累小籌碼。高中搞好成績、大一開始找實習、找學長學姐提攜、與教授多接觸、不放鬆GPA、尋找各種機會。

  一步一步的累計換來的,最後得到那些,也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沒有什麼神奇的,就像ebay上什麼別針換別墅這種事情一樣。隨著籌碼的增加,你的話語權越重,你的選擇權越大,你能換到的東西更好。這就是滾雪球,而且還有可怕的複利!!

  【8】工作了是否考研

  有很多人鼓吹考研、讀博有風險,入市要謹慎什麼的。排除那些在校生,為什麼依然還是有很多工作了的人也在考慮是否要考研。這就證明,以自身的條件、人脈、背景來說,至少考研還是一條走出目前不如意狀況的出路。

  不管讀出來是否比本科生好不了多少,但是,大多數在考慮這條路的人還是覺得至少選擇的機會和範圍會大一些吧。

  其實每個人的背景和經歷都是不一樣的,就像上面說的,每個人手裡的籌碼是不一樣的。一個手裡捏著3.8+GPA、交換生身份、有科研項目的人,鼓吹你:讀什麼國內的研啊,國內的研究生教育根本就是個屎啊!

  一個手裡捏著N個名企實習經歷的人,鼓吹你:讀研有什麼用啊?逃避就業!越早出來經驗累積得越多!

  你怎麼想?小馬過河吧。有人對考研趨之若鶩,有人對考研不屑一顧。都是不同的經歷和機會造成的認知不同,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看清楚你自己的現狀!你自己最清楚你自己的現狀,你最清楚在現狀上你能做什麼。而不是「我在仰望,月亮之上,有多少夢想在自由的飛翔!」

  一個因為偶然的機會沒有讀研,卻在工作中越做越好的人當然會覺得「幸好當年沒讀研」並鼓吹那些想考研的人不要考。但是,他又不是你,只有你自己知道自己到底是多苦逼或者是多困獸之鬥,而考研對於目前的你來說,真的就是thebesthope了。那你不考你在等什麼?你在等籌碼自行出現嗎?

  PS.以上僅供參考,結合自己的情況最重要,不要輕信別人,大家都是小馬過河,沒有誰比誰更高明。

  二、這些人怎麼說

  1、知乎網友:路人乙,努力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

  告訴大家一個道理:努力不是唯一的成功因素。我沒有考過研,但是有些好朋友經歷了,有成功、也有失敗。不知道大家對2017年考研有什麼看法,反正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17年英語、數學簡單到爆炸,政治大題肖壓題全中。

  這就會出現一種現象:A從準備考研開始,就把數學與英語放在了重心,披星戴月,日復一日的學,懷胎十月的感覺。從8月就開始背政治,背到吐也不罷休,希望在考研的戰場上能夠擊敗對手。B最開始沒打算考研,6/7月才計劃開始考研,由於時間緊迫,數學只複習簡單/基礎的題,難題一概不理。

  至於政治就考之前半個月抱抱佛腳了、背背押題,考不考的上就看運氣了。

  結果B考上了,A沒上。有時候我真的覺得:造化弄人,人這一輩子運氣也很重要。但是我相信大學期間刻苦學習卻最終考研失敗的人,人生依舊會很精彩,因為他們有非常堅定的目標,從始至終,從未放棄。

  2、知乎網友:何樂,沒有收穫只是暫時的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絕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毀了一個人的一生,也不會因為單一的事件而救了一個人的一生。屬於我們該得的,遲早會得到;屬於我們不該得的,即使僥倖巧取也不可能長久保有。」

  ——給每個暫時沒有收穫的你。

  3、知乎網友:李聿安,尊重每個人的選擇

  請你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和每一個人的努力。

  選擇考研就像一些人選擇就業一樣,都是非常正常的。至於考得上與否只是一個結果,並不是說努力了一定可以成功的,如果你覺得那些努力了的人一定要成功,甚至覺得他們如果不成功就是一種錯誤的話,這本身就是一種道德綁架。

  4、知乎網友:袁圓園建建,努力並不可少

  校園生活,你的努力程度一定會反映在試卷上,學生們總獲得與之刻苦學習對應的回報。可是,考研這件事情和成人世界裡的大多數大事一樣。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你努力了,恭喜你,你贏了三分之一。可你僅僅贏了三分之一就要勝利,對不起,沒人給的了。

  你非要說艱苦,流水線工人,搬磚工人一天到晚流淚流汗不比你在綠樹成蔭,乾淨明亮的圖書館自習更辛苦?輸了一次沒關係,你把那三分之一留住,保持好,不斷去嘗試後面的三分之二的小概率事件,決不放棄,絕不認輸,終究會碰到那個1。

  5、知乎網友:三木,好方法會事半功倍

  按照考研和高考的趨勢來看,現在人才培養看中的是對知識和技能的真正理解與靈活運用,摒棄之前的套路,題目越來越活,越來越注重對思維的考察,這對人才培養來講是件好事。

  面對當今的考研大環境,刷題,套公式,背解題模板,這種不能真正抓住知識的內涵而是機械性的複習的方法,註定是事倍功半的。真正會學習的人,不是一味的放棄休息娛樂的時間麻木複習,而是懂得勞逸結合,懂得理解知識內涵的人。就算有的人通過機械複習最後考研成功,在研究生期間也必然覺得吃力。

  希望所有的考研的同學都能掌握正確的方法,在正確的道路上堅持才能到達終點,不要讓自己的努力帶領自己遠離成功。

  (實習小編:加油豬)

相關焦點

  • 考研真的很難嗎,為什麼有人付出巨大努力,最終還是成為炮灰?
    每年考研幾百萬人,淪為炮灰的不在少數。考研是一定會有人成功,有人失敗,失敗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卻也有人可以逆襲成功。很多人就會想,我努力了這麼久,為什麼還是會失敗呢,那麼就請你好好想一想,你所謂的努力是否就為了感動了你自己呢?比如說,每天天不亮就起來複習,凌晨才去睡覺,空閒時間從來不出去和好友玩,手機全部卸掉娛樂軟體,付出這麼多,結果還是失敗了。
  • 為什麼有人考研付出了巨大努力,還是成為炮灰?
    在百萬考研大軍中,很多考研黨都很努力的備考,但是每年都有很多的考研黨淪為炮灰,他們真的很努力,最終還是沒有成功上岸,為什麼有人考研付出了巨大努力,還是成為炮灰?原因很簡單,也很無奈:確實很努力,但是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科學合理的備考方法,必須在正確的學習方法指引下,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最好的學習效果!考研是成功逆襲,還是成為炮灰,關鍵在於你的選擇,現在就一起來了解下吧!
  • 考研失敗,是因為太難了,還是堅持不下來?
    那麼,考研失敗,是因為太難了,還是堅持不下來?因為你既然報了這個學校這個專業,那麼你應該是考慮過自己的能力的,目標並不是不能實現的,剩下的就是個人努力問題了。@上岸年我認為不管是考研、考公、還是教師編等等,都是一樣的。是難考,畢竟近幾年競爭力很大,但是為什麼別人能考上自己就不能?
  •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卻還是失敗?因為思維不對,努力白費
    給自己一種苦盡甘來的盼望,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受苦時候也會舒服很多,再加上日積月累,當你把這種生活養成一種習慣,每次開始工作,都能快速進入狀態,那麼,我們距離成功是不是也容易多了呢?重複去推演為什麼要這麼「走」,下一步應該怎麼「走」,是不是還有更好的「走」法。很多人其實是不願意再進行這樣的復盤,因為需要再思考一遍,再經歷一次這樣的痛苦,認為很難,或者是感覺沒必要,事情已經發生了,何必再讓自己多經歷一次呢?蘇軾《題西林壁》裡有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考研選擇名校還是求穩,考研的過來人都是怎麼說的?
    對於考研的同學來說,專業定了之後,選擇學校是一個非常讓人頭疼的問題。名校還是求穩,真的拿不準。考研人都有一個名校夢,但是考上名校並非易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如願,那麼到底是考名校還是考一個穩一點的學校呢?
  • 「我那麼努力,為什麼還是失敗?」簡單6步,教你學會巧用失敗
    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可沒有人喜歡失敗。一方面我們不想與「失敗」這個糟糕的詞彙攤上關係;一方面因為失敗的感覺實在太糟。無數個日夜的辛苦努力換來一敗塗地的結果,再加上周圍人的質疑、嘲笑、批評,讓人實在喜歡不起來。人們更喜歡談論成功。
  • 三次考研全都失敗的我想告訴你:我為什麼執著於考研
    第一次失敗:不知道為什麼考研的我怎麼可能會成功第一次考研是大四的時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其實這就是我犯的最大的錯誤,我只是因為迷茫和不知所措才選擇了考研,只是把考研當作逃避現實的一種途徑,這種心態註定了難以投入很大的精力。當然據我所知當時我們院有不少人心態和我是一樣的,比如我的室友。只是他們在第一次失敗之後就果斷選擇了放棄,避免了過高的沉沒成本,考研並沒有成為他們的一種心結。第一次考研選擇的是西南地區某高校較為冷門的專業,大概是國家線上十幾分就很穩的那種。
  • 為什麼有些人考研努力備考,卻依舊失敗?
    考研失敗了,就會有同學選擇二戰,甚至是要準備三戰!說到底並不是所有的同學都適合考研,那麼究竟不建議哪幾類同學去考研呢?01懶散且無時間觀念一定會有這樣的同學,從大三上學期決定要考研,開始準備。但也準備了有一年多的時間,最後考試連國家線都沒過。這樣的同學究竟是怎麼複習的?
  • 考研話題:二戰考研成功率高達70%,為什麼應屆生卻那麼低?
    在這200萬人當中,二戰的學生所佔的比例是非常大的,而且據不完全的統計,二戰考生的考研成功率高達70%,應屆畢業生的考研成功率不到20%。同樣都是備戰考研,為什麼兩者的差距會那麼大呢?二戰的考生有經驗,更有壓力二戰的考生無論是在複習規劃,還是目標高校的選擇方面,都會比一戰的考生從容而且理性很多。更重要的是二戰的考生壓力是非常大的,因為選擇二戰,那麼就是抱著必須能考上的信心去備考的,所以複習會比較努力,不敢有絲毫的鬆懈。
  • 為什麼有人考研付出很多努力,還是會成為炮灰?
    21考研的同學們,這裡已經上岸的老學長要在這裡和大家談一下這個問題。「選擇大於努力」你們大多數人聽到這句話都是來自已經考完研的學長和學姐嘴裡出來的,因為只有過來人,才知道哪些人才是真正的痛點。選擇大於努力往往被大多數人誤以為是考研擇校時才需要注意的東西,但其實它能帶給你的思考遠不止於擇校那麼簡單。
  • 考研雜談丨為什麼有人考研付出了巨大努力,還是成為炮灰?
    也希望看完文章的你,能通過努力從考研大軍中脫穎而出,避免成為「陪跑者」。一戰某211,付出巨大努力,低於複試線30分,淘汰。二戰北大,付出巨大努力,高於複試線80分,上岸。作為通過考研改變命運的人,和你談一談我的理解。
  • 2021考研——名校還是求穩?認清自己才為重要
    一戰mpacc失敗,二戰果斷止損開始換專業,除了英語二,高數和政治專業課都要重新學起再加上先前的失敗,現在很猶豫是考個211,初試報錄比大概是4.5:1,還是考個雙非財經類學校,過國家線就能上。」  就像上面這幾位同學的煩惱:選名校拼一把還是選一所靠譜的院校穩一點,這是很多考研的同學在選擇學校的時候糾結的問題,那麼考研的過來人都是怎麼說的,跟幫幫一起來看看吧!
  • 考研那麼多炮灰,是較多人沒堅持下來還是考研真的難?
    為什麼大家都說考研越來越難了?對於考研考研小白來說,大家似乎更關心另一個問題——考研真的難嗎?為什麼每年考研那麼多炮灰,真的是考研太難了,還是根本是考研人自己沒有堅持下來?對於大部分剛開始決定考研的同學來說,誰會覺得考研難?
  • 考研失敗,他們最後悔的是什麼?
    摘要:很多童鞋在備考過程中,由於缺乏經驗,很容易偏離複習的軌道,容易導致自己考研失敗,所以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學長失敗的經歷,以供大家學習借鑑,希望大家能對照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我和大家一樣,也是去年這個時候考研大軍的一員,但我失敗了。
  • 成年人最不願承認的謊言——努力了就好
    我們身邊最不缺的就是雞湯:「努力了就好,結果不重要」。這句話似乎隨處可見,並且給了那些失敗者莫大的鼓勵。但是我們都不知道是:說出這句話的大多數都是某個行業的佼佼者,他們都是努力後的成功者,並沒有經歷過失敗者類似的苦惱,而純粹為了敷衍那些面臨困境的失敗者,就給出了這種輕描淡寫的安慰。莫名間給人一種「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
  • 考研那麼多炮灰,是沒堅持下來還是考研真的難?
    相信有不少同學對考研難度都有疑問,為什麼每年考研那麼多炮灰呢?真的是考研太難了,還是根本是考研人自己沒有堅持下來?二、主觀因素:無效的努力、低效的方法、不自信、沒有堅持下來考慮完客觀原因之後,我們還是來正視下自身的主觀原因,其實據觀察,能一直認真準備考研直到上考場的,可能三四個學生中也就一個。
  • 為什麼很多大學生付出了巨大努力,還是成為考研大軍中的炮灰?
    就像高考,每年想去清華北大的學生肯定有不少,也相信有一些比那些清華北大學生更努力的學生,但最終還是沒有考生。從這裡就能看出,努力了是一部分,有沒有那樣的智商和天賦以及各種各樣雜七雜八的因素,也很重要。至於考研,我覺得有時候選擇要比努力更重要。
  • 考研有多難,為什麼有些人也努力了但還是考不上?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說來說去,擇校、專業,是不得不慎重的首要問題。考研不像高考,成績出來,你可以填報三個學校不同專業,根據分數,自主填報,主動權在自己手上。而考研則不是,10月初你在研招網上確認填報志願,只有一個學校一個專業,你是衝著一個目標去的,能否如願錄取,主動權在學校。
  • 考研有那麼多炮灰,是因為太難了還是因為沒有堅持下來?
    為什麼大家都說考研越來越難了?對於考研考研小白來說,大家似乎更關心另一個問題——考研真的難嗎?為什麼每年考研那麼多炮灰,真的是考研太難了,還是根本是考研人自己沒有堅持下來?對於大部分剛開始決定考研的同學來說,誰會覺得考研難?能將考研難度具體化的更是罕有。
  • 考研失敗就工作,不甘心就二戰!百因必有果,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並沒有,他們會努力開始新的目標,有的二戰成功上岸,有的順利考公,還有的進入社會闖蕩早早功成名就,當然更多的是普普通通又安穩幸福的過完這一生,人生又不止一個活法,每個人都有光明的未來。(最好的朋友今年考研,感觸很深,與大家共勉)有網友說,為什麼要收集這樣的遺憾,問這樣的問題,簡直就是販賣焦慮!也有的網友說,怎麼不問問考研成功的同學後來都怎麼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