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文科院士」擔起人文價值的社會期待丨光明網評論員

2021-02-25 光明網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清華大學舉行了首批文科資深教授證書頒發儀式,包括李學勤、陳來在內的18位教授獲此殊榮。由於中國目前沒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院士制度,所以不少媒體將此看作相當於「文科院士」的榮譽。

這又一次把「文科院士」拉回了輿論視野。在清華之前,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等高校也逐步推出文科資深教授榮譽。在今年3月,全國政協委員、華中師範大學黨委書記馬敏提出,儘快設立「文科院士」。馬敏認為,當前中國文科院士制度的缺失是對文科學者的一種制度性歧視,折射出「重理輕文」觀念依然未泯。目前,如兩院院士的國家級文科院士制度尚未成型,各大院校推出自己的「文科院士」,不失為一種探索。

從社會意義層面看,文科學者,與自然科學學者面貌稍有不同。如果說自然科學由於門檻較高,其學術價值多在本領域內認定的話,那麼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則因為與社會深度勾連,他們的著作、言論相當大一部分在社會上廣為解讀,他們的價值釐定更像是校方認定、同行評議、輿論清議等多重坐標軸之下的綜合判斷。這也是為什麼清華的「文科院士」出臺,輿論對當選「院士」的成果、言行頗多回顧、討論,對已當選或未當選的學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與期待。

如果說,自然科學的規律判斷更多的是一種事實性的探索,那麼人文社會科學則更含有價值觀的啟蒙。而文科,究竟該承載何種價值,向何種方向「啟蒙」,也恰恰是近代百年中國學界反覆思索的問題,這也與文科在十九、二十世紀的命運起伏相互勾連。清華大學的文科,就是一幅微觀的呈現。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清華的文科堪稱一面旗幟,當時就有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四位名聲顯赫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五十年代的院系大調整中,清華的文科併入其他學校;直到今天再度授予「文科院士」。文科,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其價值小大多寡、方向東西南北反覆變遷。及至今天,文科院士要不要評、標準如何、程序設置等等問題,不僅在學界、在廣義的輿論場也是個極為受關注的問題,其實這也是「文科在當代中國價值如何釐定」這一宏觀議題下的子問題。

因此,人們對「文科院士」的期待,不只是學術成果著作等,更是社會價值的引領,人格操守的風標。它最理想的結果,應當是共識合流的呈現,校方、學界、輿論等能達致合意。正像是民間認定的「清華國學四大導師」,除梁啓超、王國維去世較早外,陳寅恪與趙元任均入選了當時第一屆中央研究院。我們期待這種合流能成為常態,合流的前提也格外重要,那必然是社會對人文價值的認定明晰透徹,人文學者該有怎樣的學術表現與人格範式,已經形成了具有穩定性的期待。

清華大學之後,相信有不少學校都會跟進授予「文科院士」。這種褒獎,是對一個學者的學術成果帶有總結性質的認定,但同時也不妨視作社會意義的另一重起點。願他們承載起人文價值的社會期待,其認定人選經得起歷史檢驗,並能夠引領社會成員涵養出學如不及、風骨凜然的精神氣質。

文章來源:光明網(轉載請註明來源,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投稿、合作QQ:892726843(加時請註明微信投稿or合作)

相關焦點

  • 學校哪來這麼多「敵人」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從這兩天的新聞看,學校的敵人可真多。有網友發微博反映四川德陽一中學老師發現學生上課玩手機後要求學生自行將手機砸壞,事後發朋友圈讚賞該同學「真的爺們」「很佩服他」;重慶綦江,學生把一臺價值2298元的平板電腦帶到學校玩耍被老師沒收,學校銷毀了電腦並稱這個規定「由來已久」;山東棗莊舜耕中學為防早戀,發布男女同學交往「十不準」,包括不準以兄妹或其他親密詞語相稱,不準單獨陪護就醫,不準在校內過生日,不準肩並肩到茶爐房接水或在校園內閒逛等。
  • 「光明網評論員」願青年們都擺脫冷氣,向上走
    校園裡學生組織的異化,也提供了某種示範與「實習」機會,可以讓學生提早掌握一套潛規則,方便日後「無縫銜接」地走向社會。社會的一些不正之風,非但沒有被年輕人廓清,反而將其裹挾,年輕人這樣的成長路徑,無疑不是符合常識的正常路徑。在追問「年輕人怎麼了」的同時,要明白癥結不僅僅在年輕人一端。年輕人就如同鏡面,他們的面貌往往是社會面相的折射。
  • 不要為「三從四德」招魂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丁璇火了。
  • 白話、文言之爭又起,語文教材該如何選擇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一百多年前的中國,「新文化運動」興起,為了打破舊世界的牢籠,五四先賢們喊出了「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的口號,希望通過文化的變革來改變國民的思想。如果是難登大雅之堂的偽經典,那麼這樣的文言文不選也罷;而多年來被傳誦的白話文經典,它們的價值也不容忽視。當年林紓用文言文翻譯西方名著《巴黎茶花女遺事》,依然能一紙風行,洛陽紙貴,這說明語言形式固然重要,但精純的語言能力和優秀的內容更重要。
  • 光明網評論員:對被幫扶反咬者應以誣告陷害罪治罪
    光明網評論員:對被幫扶反咬者應以誣告陷害罪治罪 光明網評論員/光明網 2019-11-20 15:03
  • 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濟南一培訓機構實習教師因猥褻女童而被行政拘留15天的新聞,引起了輿論波瀾
  • 【光明網評論員】廈大處理缺德教師是收拾師德第一步
  • 如果補習班裡只是補補成績……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近日,有媒體揭秘中考衝刺班:學費超10萬、12個小時封閉式學習等等。
  • 光明網評論員:律師不接權健案,這種姿態合適嗎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1月11日)有媒體報導說,自1月7日權健實控人束昱輝等1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刑事拘留後,「權健」就成為了燙手山芋,讓許多律師事務所避之不及。律師的地位,是由其在法律和社會上的功用所決定。抽象而言,只要是法律案件,不論是何種案件,都不存在律師接受不了、不能承接的情況,這就如同沒有法院不能承接的涉及法律關係的案件一樣。
  • 電商平臺布局社區:成功之外有問題 | 光明網評論員
    電商平臺布局社區:成功之外有問題 | 光明網評論員 2020-12-07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 光明網評論員
    | 光明網評論員 2019-07-11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光明網評論員】公捕公判是文革孽種猶存
  • 為什麼我的眼中常含淚水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浙江杭州建蘭中學的一名班主任給自己的學生們寫了一封信,為孩子們帶去安慰與鼓勵。雖然只隔了短短的十幾年,但兩代人分別所處的社會氛圍已經有了巨大的差異。「非典」時期的學生,網上、線上教學的技術手段還沒有普及,行動網路終端還剛剛在國外幾個為數不多的國家出現。人們接收信息的渠道和數量與今日相比相差甚巨。  這就給人們對災難的認知帶來了很大的不同。如何認識災難,不僅僅是對客觀現實的認知問題,更有來自經驗者的外部心理調適問題。
  • 不應該以偏廢權利為代價求得AI發展 | 光明網評論員
    不應該以偏廢權利為代價求得AI發展 | 光明網評論員 2020-06-24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據媒體報導,從上學期開始,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學西區分校在二年級試行年級課程——「男生·女生」課,為男孩、女孩們定製屬於他(她)們的專屬課程。女性參與科研,在今天的社會分工狀態下,實在不值得詫異了。也不知為何這個專屬課程為什麼挑出這一點大做文章,頗讓人有點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在今天,打造所謂的性別專屬課,容易遇到一些尷尬。在現代社會裡,強調男女分工既無必要也不現實。中國大體擺脫了「我挑水你織布」的農業文明,在以智力勞動為主的社會分工裡,多數工作不見得有明確的性別屬性。
  • 她的走讓人想起瘋狂+荒唐的年代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兩天前的2017年12月10日,黃帥走了。 40年前的1977年12月10日,是中國恢復大學招生制度以後的第一個高考日。 每一個人,生存在世,因緣際會,都有可能成為歷史的符號;每一個符號,都將在歷史上被標定價值;因而那些被用作符號的人,或彪炳丹青或失足成憾。這就決定了每一個人生存在世總有選擇之時,總要接受價值的傳承,總要堅守正義之道,總要審時度勢站在歷史的正確一邊。投機放縱,隨波瘋狂,無情的歷史就會在恥辱柱的空白處銘刻其名,以儆後代。
  • 中科大大手筆發展新文科,周忠和院士獲聘人文院長
    、智慧財產權等學科,中科大明確表示不謀求成為廣泛文科性質的綜合性大學,但是要培養引領社會發展型人才,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科學技術基礎,還需要擁有人文智慧和科技倫理。(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其研究成果先後入選世界十大科技發現、中國基礎科學研究十大成果、中國十大科技進展。
  • 陳鯨院士:科學的終極價值是人文
    「從本質上講,科學技術是一種人文活動,科學的終極價值是人文價值。」日前在成都理工大學首屆大學生科技文化節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鯨作上述表示。「科學無法解決我們的心靈問題,只有人文思想才能解答人類發展道路上的種種疑團。」 陳鯨認為,「科學」與「人文」是人類文明的兩翼,走兩種文化的融合之路,才是合理的價值選擇。必須提高科技工作者的人文修養,形成保障重大科技活動決策正確的社會氛圍,使決策者在現實與未來的博弈中高瞻遠矚。 陳鯨將近年來學術造假的原因歸結為科技工作者人文精神的匱乏。
  • 「崑山砍人案」撤案,唯有法治安民心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9月1日,江蘇崑山市公安、檢察機關通報了「崑山砍人案」調查處理結果,認定於海明的行為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公安機關依法撤銷於海明案件。大概很多人重新於內心裡肯定了兩個古老的價值判斷:正當防衛還是要優先保護防衛者的;而這個社會的善法,還是鼓勵我們做個謙抑守規的老實人。官場上的「老實人」,是懂得捍衛權力清白,不貪不佔、不拿不要;社會上的「老實人」,是遇事不挑事、臨事不怕事,既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亦不至於只會裝傻認慫而不知依法捍衛合法權益與自由。
  • 光明網評論員:為驢友念一道生命權益的「緊箍咒」
    光明網評論員:神秘險峻的鰲太線,又沾染上了驢友的血。徒步穿越秦嶺第一高峰鰲山和第二高峰太白山的爆款路線,在「驢友圈」中被稱作鰲太穿越。今年五一小長假前後,陸續有來自全國的多支戶外隊伍試圖穿越鰲太線。然而5月2日,多個戶外團體在鰲太線穿越時,遭遇暴風雪,40人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