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律師不接權健案,這種姿態合適嗎

2020-12-20 光明日報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1月11日)有媒體報導說,自1月7日權健實控人束昱輝等1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刑事拘留後,「權健」就成為了燙手山芋,讓許多律師事務所避之不及。報導援引北京某律所律師的話說,「權健的人來找我,說願意出高額費用,讓我們給束昱輝做取保候審,甚至要求做無罪辯護」,「我們所沒有人會接他們的案子」。

律師接受不接受客戶的委託,承接不承接客戶的案子,是律師的權利。但是,不接受客戶委託、不承接客戶案子,卻向媒體披露客戶要約的內容,並且從法理的角度做出或變相做出對客戶所要委託案件的法律判斷或價值判斷,這種做法實是有違律師的職業道德。尤其是在出於非法律的原因、懾於非法律的外在壓力或想像造成的內在恐懼的情況下,卻以法律專業的角度去開釋不承接客戶案件的緣由,這種「姿態」就更不應為法律專業人士、尤其是律師所採用。

律師的地位,是由其在法律和社會上的功用所決定。抽象而言,只要是法律案件,不論是何種案件,都不存在律師接受不了、不能承接的情況,這就如同沒有法院不能承接的涉及法律關係的案件一樣。當然,具體而言,每個律所、每個律師都有自己擅長的方面,在確保委託人的權利充分得到尊重、儘可能得以實現的情況下,承接那些自己相對有把握的案件,回絕那些涉及自己不擅長的法律方面、從而沒有把握充分保障委託人權利的案件,是完全正常的。除此之外,也非常自然的,在恪守職業道德的前提下,接受不接受委託人的委託,承接不承接委託人的案件,其決定接不接的根據也反映了律所實力及其律師能力。

然而,在相當程度上,律師的地位及其所賴以成立的法律和社會功用,並不完全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法律信念和社會價值問題。如果律師沒有符合其職業特點的獨自法律視角和判斷,如果律師遇到「疑難」案件就避而遠之,遇到辯護方向與社議助推趨勢一致的案件就爭先恐後承接或放棄,那麼,律師的價值、律師存在的必要性就必被弱化,乃至失去存在的根據。

具體到權健案,無論媒體披露出的權健所為多麼惡劣,從法律上講,這些內容卻都不構成剝奪權健所有的法定權利的理由。正是這個理由,給了律師和以往或以後同類案件同等與同樣的辯護空間。或者反過來說,權健的所為越是惡劣,其在法律上才更具有辯護的價值,對律師而言也才更加具有職業挑戰性。作為未審判案件,權健當然有要求無罪辯護的法定權利,承接案件的律師也當然有遵守委託合同,為客戶做無罪辯護的義務。當然,沒有把握、甚或在法律上不認同無罪的判斷,放棄接受權健的委託,並無不妥。但是將客戶要約,尤其是將客戶與社議相悖的要約披露出來,再加上自己的價值判斷,討巧公議,混淆職業道德與社會道德,並為其他可能承接此案的後來律師先設價值窪地,這無論如何都是「不職業」的做法。

實際上,權健的直銷執照,正是其要求律師進行無罪辯護的根據。但是,也正是因此,究竟是律師依此而做的無罪辯護更能找出權健所為的根源,窮究直銷執照發放過程中的種種顢頇、失責、瀆職以及直銷執照發放和監管等法規及其程序的問題,還是去難從易,僅做有罪辯護,從而放過權健之所以如此而為的根源性原因,這難道不是一目了然嗎!顯然,無罪辯護要面對的不僅僅是法律,還有涉抽象行政行為。

(轉載請註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相關焦點

  • 律師不接權健案,這種姿態合適嗎
    【閱讀提示】權健砸重金欲做無罪辯護,律師:不接!  光明網評論員:今天(1月11日)有媒體報導說,自1月7日權健實控人束昱輝等18名犯罪嫌疑人被依法刑事拘留後,「權健」就成為了燙手山芋,讓許多律師事務所避之不及。
  • 媒體稱權健欲做無罪辯護無人接案 律師:權健或面臨數罪併罰
    記者 曾金秋權健事件繼續發酵,央視新聞1月13日最新消息稱,權健董事長束昱輝被撤銷天津市工商聯執委、常委、市商會副會長等職務。根據警方通報,2019年1月1日,天津市公安機關對權健自然醫學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涉嫌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虛假廣告罪立案偵查。1月2日,對在權健腫瘤醫院涉嫌非法行醫的朱某某立案偵查。截至1月7日,已對束某某(男,51歲,權健公司實際控制人)等18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對另2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取保候審。相關工作正在開展中。
  • 權健欲做無罪辯護,為何無人接案?白銀案律師的話不妨聽一聽
    沒有律師願意接手權健無罪辯護的案子,看到這剛新聞,你的第一感覺是什麼?初一看,也許有人會說:這些律師很有正義感,即使權健集團出高價也不願意為他們辯護,這是好事呀。可是,仔細一想,這件事並非那麼簡單。在丁香醫生文章發布後不久,媒體聚焦權健集團的一系列報導與評論,讓昔日一個保健帝國的高大形象頃刻間坍塌。在權健內部公眾號發起的投票上,權健員工集體倒戈支持丁香醫生,讓這齣投票行動不得不匆匆收場。而權健集團實際控制人束昱輝等18人被刑拘的消息經媒體披露後,更多人選擇相信權健集團是有罪的。
  • 光明網評論員:如此違法已至荒誕,怎麼還振振有詞
    【閱讀提示】鹹寧一涉黑案由二審法院副庭長一審,法院回應:不影響上訴光明網評論員:昨天(11月19日)有媒體報導說,湖北鹹寧一涉黑案的(兄弟)兩被告,一審均被判處20年有期徒刑,然而,該案一審的主審法官竟然是二審法院的刑一庭副庭長。更讓人驚詫的是,法院竟然對此回應稱,這並「不影響上訴」。
  • | 光明網評論員
    | 光明網評論員 2019-07-11 16: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疫苗接種已有安排,如何鋪開有講究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昨天(12月20日)有媒體報導說,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9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就當下人們最關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情況做了說明:中國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策略是「兩步走」方案,即首先針對部分感染風險比較高的重點人群開展接種
  • 留學是創新的捷徑,但遠不局限於此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昨天(9月10日)有媒體報導說,從6月起到9月,3個多月的時間內,美國已經撤銷了1000多名據說與中國軍隊院校或項目有關的中國留學和訪學人員的籤證。這種心理影響,同樣會傳導至國內,對準備赴海外留學和訪學的人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40餘年間,中國在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等方面的發展歷程及其成果,都證明了規模不斷擴展的留學和訪學是最成功的一項政策。
  • 不應該以偏廢權利為代價求得AI發展 | 光明網評論員
    不應該以偏廢權利為代價求得AI發展 | 光明網評論員 2020-06-24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光明網評論員:對被幫扶反咬者應以誣告陷害罪治罪
    光明網評論員:對被幫扶反咬者應以誣告陷害罪治罪 光明網評論員/光明網 2019-11-20 15:03
  • 【光明網評論員】公捕公判是文革孽種猶存
  • 高校禁止學生戀愛,究竟為哪般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日前,黑龍江某學院一條「男女生非法同居或有性關係將開除學籍」的校規引起熱議,校方發布聲明稱,將修訂不符合要求的條款,其院長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學校一直允許學生談戀愛,只是對「肌膚之親」有嚴格限制,對校內親密舉動的處罰仍會堅持。目前,學院已撤下對「非法同居」的要求,但還有一些較為嚴苛的規定仍然存在。
  • 關於律師接案——法官交流篇
    筆者:如果原審是您信任的法官,會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感覺嗎?W法官:多少會有一種如果是這個法官的話,「不應該有大問題吧」的感覺。對於代理律師寫的東西也一樣,「如果是這位律師的話,案件應該基本靠譜」。這是我個人的真實想法。筆者:有這種感覺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因為律師有名或者跟您關係好嗎?
  • 電商平臺布局社區:成功之外有問題 | 光明網評論員
    電商平臺布局社區:成功之外有問題 | 光明網評論員 2020-12-07 16: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光明網評論員:為驢友念一道生命權益的「緊箍咒」
    光明網評論員:神秘險峻的鰲太線,又沾染上了驢友的血。徒步穿越秦嶺第一高峰鰲山和第二高峰太白山的爆款路線,在「驢友圈」中被稱作鰲太穿越。今年五一小長假前後,陸續有來自全國的多支戶外隊伍試圖穿越鰲太線。然而5月2日,多個戶外團體在鰲太線穿越時,遭遇暴風雪,40人被困。
  • 不要為「三從四德」招魂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丁璇火了。
  • 【光明網評論員】廈大處理缺德教師是收拾師德第一步
  • 【光明網評論員】警惕垃圾圍村成「房間裡的大象」
    光明網評論員:就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下發之後,央視財經頻道《經濟半小時》欄目派出了多路記者,奔赴全國多個地點,就農村的垃圾問題展開調查。這些央視鏡頭下的垃圾堆,已經很難只用觸目驚心來形容了,應該說是直接伴隨著致命危險,且這種致命性還是雙重的:一是垃圾堆本身釋放的「毒性」危害極大,垃圾焚燒的氣味極其難聞,濃煙嗆人;二是垃圾隨意倒放在原有的池塘裡,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沼澤地,人一旦掉入淤泥,瞬間就會被淹沒。在垃圾堆已發展到致命地步的另一面,是無比現實的「沒人管」現象。
  • 好律師不接強姦案?
    文/李常永律師剛剛梳理完一件強姦案的證據卷宗。掩卷遐思,事實存疑。自從2012年執業以來,我接辦的強姦案為數不少。其中,固然有「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也不乏「事實不清、證據不足」的。網絡上有個說法:好的工程師的價值,就在於劃出一條線;對於刑事案件,有時候,「罪與非罪」那條線不那麼好劃。強姦犯是被人看不起的。不僅廣大人民群眾看不起,同監室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也看不起。連帶著,為「強姦犯辯護」的律師,也容易招來異樣的眼光。
  • 丨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濟南一培訓機構實習教師因猥褻女童而被行政拘留15天的新聞,引起了輿論波瀾
  • 核准高校就業率,統計方法也要改進 | 光明網評論員
    光明網評論員:8月下半月出版的第16期《半月談》雜誌,刊出了記者有關高校就業率造假的報導。報導稱,2020屆高校畢業生達874萬人,同比增加40萬,為歷史新高。更不要說遇有今年這樣的突發狀況,以及一些年輕人就是想在畢業後的一段時間內,做一些不在就業列表上、甚至不掙錢的事情這種情況了。因此,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統計也不妨延長些時間,別給高校那麼大的壓力。而對高校而言,在大數據時代,對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追蹤,在操作上怕也不是什麼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