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改」成人要和孩子一起成長

2020-11-08 東方蒙特梭利

給父母的建議:

  1. 多花時間和孩子在一起,細心觀察孩子的日常活動,敏銳地捕捉發現孩子的特殊愛好;尊重孩子的興趣和選擇。
  2. 如果你遺憾自己沒有學過鋼琴,請你自己去學,而不是強迫孩子實現你未竟的夢想。把督促孩子的能量轉到督促自己身上,如果你認為孩子學琴有好處,你也不妨親身體驗一下這其中的歡娛。
  3. 做孩子的榜樣,業餘時間多看書學習,多開發新的愛好和能力。也多帶孩子外出遊玩,探索自然界,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對世界充滿好奇,勇於接受新知識、樂於探討、勤於思考。
  4. 對孩子解釋自己的工作時,不要僅僅把它當做一種謀生的手段,甚至說是為了養活孩子而去掙錢。告訴孩子這是爸爸媽媽最喜愛做的事情,給我們帶來很多快樂。這樣孩子對自己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也產生嚮往和憧憬,而不是煩惱和恐懼。
  5. 多看教育類書籍,掌握孩子成長的規律,胸有成竹地迎接孩子的每一處裡程碑。兼收博蓄,不斷進取。一句話,和孩子一起成長!不要落後與孩子的成長腳步,讓孩子長大後,為你感到慚愧,甚至鄙視你。

蒙特梭利教育:兒童從父母那裡最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愛、認可和接納。他們在青春期前最重要的心理活動,是建立自我認知和自我評價。父母無條件的愛、認可和接納,賦予孩子足夠的內心力量,讓他無條件的愛自己、認可自己、接納自己,建立真面的、積極的自我評價,獲得堅實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只有這樣,兒童才能在長大後,坦然地面對他人和自己的不同之處,坦然地接受環境與自己的差異,並且運用自己的智慧,化解矛盾,與「社會」這個龐大的概念和平相處。在大人可以控制的範圍裡,給孩子充分的愛和自由,讓她的天性得到充分的發揮。做父母是這樣,做老師也要盡力而為才是!

相關焦點

  • 馬伊琍說:智慧的媽媽,要學會「利用」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長
    「要說真正有當媽的感覺還是在孩子出生以後,當你看見這個小東西的一剎那,強大的母愛就把你淹沒了,你會想把自己擁有的一切都給她。」—馬伊琍寫在你三歲生日之前!寶貝生命是一個很神奇的世界,它孕育了你,感謝,老天爺將你送到我和你爸爸的生命中。寶貝,你是爸爸和媽媽遇見的這世上最好的愛。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身兼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份,生活中有壓力、有挫折,但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用文字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並不孤單,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部落格【Mella的幸福蒲公英】,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並有在線課程《何翩翩: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孩子和你想的不一樣又何妨?》
    青春期下半場的親子轉骨秘笈  孩子不如你的期待,很正常!  爸媽面對孩子以下狀況也有「成長痛」:  準米蟲、熱戀同居、曖昧性向、社交自走炮;  此時「親子關係」比「誰有道理」還重要,  想讓孩子「聽話」,爸媽得先懂孩子的心。
  • 大腦是可塑的,「育腦」不存在「晚」的問題
    她媽媽說,自己絕不會說 「快點!」「還沒吃完嗎?」「吃飯別漏!」一類的話,而是一直很尊重孩子的節奏。注意,不是按照大人的節奏,而是尊重孩子的節奏。直子在這樣一種環境下成長,她的大腦雖然發育有些遲緩,但卻發展為「好腦」,並且開始發揮出卓越的才能。
  • 浙大博士跳江|你要養一個「自虐傾向」的優秀孩子嗎?
    很多自殺的孩子都曾表達過「 害怕父母失望 」「 覺得對不起父母 」的想法。這其實一種很可怕的想法,孩子做的最對不起父母的事情,是自殺本身,而不是考試考砸了。但是孩子到生命盡頭的那一刻都沒有明白這個道理。孩子為什麼會不知道?
  • 「悅讀」和孩子一起成長感悟 陪伴孩子幸福成長心得
    導語:陪伴孩子成長父母一定要做好這件事哦,不僅讓孩子的童年快樂,也能讓自己有很多的感悟,一起來看看和孩子一起成長感悟 陪伴孩子幸福成長心得吧!陪伴孩子成長父母一定要做好這件事哦,不僅讓孩子的童年快樂,也能讓自己有很多的感悟,一起來看看和孩子一起成長感悟 陪伴孩子幸福成長心得吧!
  • 這個夏令營裡,我見證了孩子的「偉大」與「卓越」
    在這樣的「英雄敘事」中,孩子能夠看見和認識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偉大與卓越,變得更有勇氣、更有能力去面對複雜的世界。跟寫「看日常」時的狀態不同,我根本沒什麼頭緒該從何寫起。我又想著要給孩子們「支持」,又要讓它看起來像一個故事,又要讓每個孩子都有相當的篇幅和出場機會。最後寫出來的故事看起來好像說了很多話,但總覺得哪裡不對勁。
  • 「劍橋研究」爸爸的陪伴教育玩耍,更能讓孩子健康成長
    近日外國有一項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從小得到爸爸陪伴,一起玩耍,他們成長後會更容易懂得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結果發現,絕大部分的爸爸都會每天陪伴孩子一起玩耍。即使孩子年紀很小也好,研究人員發現爸爸的遊戲,基本上都是比較傾向與活動身體有關的。譬如在嬰兒時期,爸爸會將他們抱高,或者輕輕抬高他們的四肢,幫助他們發展小肌肉;至於在幼兒時期,爸爸通常會選擇熱鬧、粗魯的遊戲,如捉迷藏。依據各項分析的結果,研究人員確定爸爸與孩子的玩耍,確實能夠幫助小朋友往後成長控制自我的情緒。
  • 「原創」我和女兒一起成長
    「你不是要當鋼琴家和舞蹈家嗎?」我正在追劇《白夜追兇》,連頭也沒有抬。她突然一把拽掉我的耳機,攥在手裡,目光如炬。雖然價格便宜,但是小朋友學會了交流和分享,還能賺點零花錢。後來大寶經常拉著我在家裡賣東西,我們還「印鈔」, 設計銷售策略和促銷方案,討價還價。
  • 「夫妻成長日記」再次寫實化決定,預計今夏上映
    「夫妻成長日記」再次寫實化決定,預計今夏上映 動漫 178動漫頻道 ▪ 2011-05-03 12:03:05
  • 「媽媽你為什麼要上班?」這樣回答,讓孩子受益終生
    既然孩子遲早要面臨工作,那我們就要好好幫他認識這件事,鄭重地解釋「我們為什麼要上班」。看不到媽媽就等於媽媽消失了,什麼時候回來不清楚,孩子難免焦慮。所以等孩子用語言來表達這個疑問的時候,我們應該感到高興,那是孩子對我們的眷戀,而且他們已經開始在思考著這個世界事物之間的聯繫。「什麼是上班?為什麼要上班?」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問題,是培養孩子看問題角度、將來對待工作態度的重要機會,千萬可別弄砸了。
  • 蹲下來「寓教於玩」,調和孩子與玩具的微關係
    「剛買的玩具,怎麼又弄髒(壞)了,你讓我省省心吧……」家長總習慣居高臨下去指責孩子,用自己的行為尺度去禁錮孩子的方寸:玩具要好好玩不能亂扔,要保持環境整潔;玩具不是用來破壞的,要好好保護。卻不曾考慮成人中規中矩的行為標準,是否粗暴地碾壓了孩子的天性:到底怎麼玩才叫「好好玩」?「破壞」就一定是惡劣的行徑?
  • 林宥嘉公開維持熱戀感的夫妻守則:「常常傾聽才會一起成長」
    林宥嘉出席某婚嫁體驗店活動,身為甜蜜幸福婚姻最佳證言人,林宥嘉大方分享結婚多年依然與老婆丁文琪Kiki「天天熱戀」的秘訣,維繫感情靠這3招,現場更甜蜜放閃喊話老婆!林宥嘉說到維繫夫妻感情的方法,回答:「絕對不是物質上面的東西,因為相處久了,在生活上會各自有很多想法,所以常常傾聽對方再說什麼很重要,才會一起成長。」在日常生活中好好傾聽對方,花時間用心聽對方的需求。
  • 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自己拿,不要哭!」玩具搭不來?「你再自己試試!」和小朋友鬧矛盾?「你想清楚了,不玩就回家」東西亂扔?二話不說跟在孩子身後收拾在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問題自己解決、處理時,常常得到孩子不理會、做不到、反抗的結果,很多家長都會奇怪,為什麼不行呢?為什麼不自己做呢?為什麼做不到就哭呢?
  • 「原創」 我和女兒一起成長
    本文摘要:孩子學習那麼忙碌,還要想盡辦法擠出時間遊戲,所以我們該做的不是指責,而是用心陪伴。對於孩子來說,活動的需要幾乎比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他們應該得到成人的愛,而不是成人忙於生活殘餘的愛,他們只有在關愛中「探索」,才能為未來開啟智慧之門。
  • 相信、堅持、成長:與孩子一起咖啡學習的第 5 年
    我是學英語專業的,理論上也明白張老師說的要用咖啡帶給孩子們國際視野,但在初期也經常疑慮,「為什麼要追求高大上,一把手衝壺上千元有什麼必要?」「用這麼多的時間練咖啡,意義到底有多大?」當然,更多的家長則是擔心咖啡與學業時間上的衝突,他們焦慮孩子的學習成績、身體健康。有人留下、有人離去,張老師一次次心痛、心碎,但每一次都如同像打不死的小強,堅持了下來。
  • 「四要二不」 在家也能華德福
    了解下放假在家可以怎麼做。來自臺灣親子天下雜誌 「對臺灣父母來說,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接受華德福教育。然而你不必成為華德福教師,也不必弄一個華德福教室,從「四要二不」開始,依然可以讓孩子過健康而真實的生活,在家華德福。」
  • 在蒙氏教學中如何讓孩子獨立成長
    培養孩子獨立性最好的方法是在孩子生命一開始,讓孩子自己來把事情完成。協助孩子,用孩子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  在蒙氏教學中,老師都擔任觀察者的角色,孩子能自覺主動地進行自己的活動。而且,越希望孩子成長發展得更好,成人就越應該只在旁邊觀察。
  • 「笨媽嘯天親子連載」:和孩子一起助人是最好的共同成長(24)
    ——和孩子共同成長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個方式是和孩子一起助人。這種助人不是簡單地一起去做一件好人好事,而是在幫助別人、讓更多人受益的目標下,各自用自己喜歡和擅長的方式做事。我們做事時的態度、幫助別人後所獲得的快樂、和孩子同步分享時的喜悅,不僅會讓我們的付出變得特別有意義,特別難忘,更會讓我們和孩子在各自付出的同時,彼此欣賞、共同成長!
  • 父母要不要經常提「別人家的孩子」?
    你要知道,宇宙都有盡頭,別人家的孩子,沒有。家長但凡拿一個可模仿、可學習的對象出來,孩子死磕這一個人,也不至於自尊心、自信心一潰千裡,長期生活在「你不如別人」的打壓下。可是父母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是個變量,隨著自家孩子的成長,這個別人家的孩子也一路成長,且永遠壓你一頭。孩子面對這樣一個永遠不可能超越且陰魂不散的「標杆」,不留下童年陰影都算孩子心理強大,還奢望孩子感到激勵?過分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