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日本人的種族認知

2020-12-13 澎湃新聞

2020年是世界各地種族主義持續蔓延的一年。當中國因新冠肺炎疫情被冠以各種汙名時,華裔乃至其他亞裔群體在世界各地遭到種族歧視。其中,日本人由於和中國人身體特徵相似,在海外或多或少遭到了排斥。據日媒報導,曾有日本女留學生在紐約地鐵站被白人女性當面吐唾沫;講著地道英語的日本女性被四五十歲的白人男性當面喊「武漢」;在西班牙皇家奧維耶多女足效力的日本人福村香奈繪也被當地人喊為「新冠病毒」……

「弗洛伊德事件」(5·25美國警察暴力執法事件)發生後,「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Black Lives Matter)席捲全球。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地都舉行了遊行活動。東京澀谷的遊行聲勢最為浩大,參加者多達3500多人。此外,當歐萊雅等化妝品巨頭宣布刪除護膚品中「美白」等字眼時,8月26日,日本《朝日新聞》專門用大約一個版面來討論「美白」到底是不是歧視性語言。

2020年6月14日東京澀谷的遊行,圖片源自網絡

其實科學家近年已發現,人類基因組至少有99.99%的鹼基對是相同的,至多0.01%的差異體現出人們的不同,包括身高、膚色等所謂「種族」的不同。然而就是這不到0.01%的差異導致「種族」成為困擾無數「有色人種」的夢魘,而「有色人種」這個詞彙本身就暗含著「白人」至上,「黑人」、「黃種人」等都位於「白人」之下的意味。

對於近代日本人來說,「種族」(日語多稱為「人種」)就是刺激他們神經的一大關鍵詞,種族因素甚至嚴重影響到了日美關係。

一、人種的「脫亞論」

最早把亞洲人的膚色定義為「黃色」的是瑞典生物學家林奈。根據美國學者奇邁可(Michael Keevak)的研究,林奈原本按照膚色把亞洲人劃歸為「亞洲棕色人種」(拉丁語:Asiaticus fuscus,「fuscus」也表示「暗色」或「黝黑色」)。其後,他在《自然系統》1758-1759年第10版中將「fuscus」改為「luridus」(表示黃色、淺黃色、灰黃色、蒼白的、死亡的、像幽靈一般等意思)。其實拉丁語中還有「flavus」「fulvus」等更加普遍使用的表示「黃色」的中性詞語,然而林奈卻選擇了「luridus」這個暗含貶義的詞語。也就是說,早在18世紀中葉,西方科學家定義「黃種人」時就已經添加了負面的元素。

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裡(Matthew Calbraith Perry,1794-1858年)率領4艘軍艦抵達日本,要求日本開國。翌年,佩裡再度來訪,並與日方締結了《日美和親條約》(也稱《神奈川條約》)。自此以後,來自西方的信息大量湧入日本,美國作為率先打開日本國門的國家受到廣泛關注,成為最重要的「他者」。

特別是在1868年進入明治時代以來,日本為了使國家存續下去,選擇迅速「西化」,恰在這一時期,西方的科學種族主義傳入日本,西方人以人類學、進化論、優生學等「自然科學」為依據宣稱種族存在優劣之分。旅居海外的日本人、日本知識分子、社會精英等恍然發現,日本人種被列在種族序列的中下層,他們被定義為「黃種人」「蒙古人種」等。

日本學者真嶋亞有指出,早期日本精英階層的西洋之旅是從看到大量中國勞工擁擠在船底開始。在開往美國的輪船上,上等艙與下等艙仿若天壤之別,日本精英親眼目睹到中國的「苦力」蝸居在狹窄封閉的下等艙,艙內「光線昏暗,臭氣燻人」,中國人「像架子上的蠶一樣起臥」。而當這些日本精英抵達美國後,又恰逢「底層白人」愛爾蘭勞動移民強烈排斥中國勞動移民。在美國排華運動的影響下,日本人由於身體特徵與中國人相近,常常被西方人誤認,遭遇各種種族歧視。這種經歷無疑使近代日本人對中國的印象更糟,並更加迫切地希望脫離亞洲,與西方各國形成對等的關係。

1884年,日本《時事新報》記者高橋義雄出版了一部書名為《日本人種改良論》的著作。高橋義雄的恩師是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福澤諭吉。或許是得益於福澤諭吉作序和力推,著作尚未上市之際就在福澤諭吉創設的《時事新報》頻繁發布預約出版廣告,出版之後更是引起了廣泛爭議。

《日本人種改良論》在《時事新報》上的預約出版廣告

書中寫道,日本要想不淪為劣等民族,需施加人力主動發揮淘汰的作用,其方法就是與優等民族「雜婚」。顯然,高橋義雄受到了進化論、優生學的影響,在他看來,與優等民族通婚是在開展「人為淘汰」,「唯有歐美優等人種」才是日本人理想的通婚對象。

翌年3月,《時事新報》刊載了一篇無署名的社論。文章指出,西方人若是把日本與清國、朝鮮等同對待,則會給日本造成外交上的阻礙,「吾等應從心底謝絕亞洲東方之惡友」。這就是著名的「脫亞論」,有傳言稱,該文章乃福澤諭吉所作。可以說,高橋義雄的《日本人種改良論》其實就是人種上的「脫亞論」。

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通過通婚「改良」整個國家人種的想法都可以稱得上天方夜譚,更何況是在種族偏見盛行的近代。因此,近代日本除了「人種改良論」以外,還湧現出諸如「日本人種雅利安起源論」(田口卯吉)、「日本、中國同屬圖蘭人種論」(高山樗牛)等。毋庸贅言,在承認日本人屬於黃種人的同時竭力宣揚日本人種優越於其他黃種人的言論也曾大行其道。

二、「黃禍論」的盛行

1903年,日本大阪召開第五屆「內國勸業博覽會」。其中,「學術人類館」的展品是人,包括北海道阿依努人、臺灣土著人、印度人、爪哇人等。中國人原本也在展品之列,後來在中方的強烈抗議下,日方取消了對中國人的展示。

博覽會上展示人類的做法並非日本首創,早在1889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就曾把日本人作為展示品。毫無疑問,此種展示雖然打著「人類學」的旗號,實際上是在居高臨下地看待相對欠發達的族群。從1889年到1903年,日本人自以為實現了從「被展示」到「展示者」的華麗轉身,然而現實卻不斷給予他們迎頭痛擊。

儘管日本致力於「文明開化」,眾多日本人換髮型、穿洋裝、吃牛肉,甚至於在普通民眾間一度湧現出學習英語的熱潮,但是,文明的外衣無法改變日本人與西方人在身體特徵上的先天差異。

1904-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戰爭期間,俄國為了營造利於自己的輿論環境,反覆強調日俄之間的對立是東洋與西洋之間的人種對立,是黃、白人種的對立。於是,當日本真的在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時,迎接他們的不是西方的接納,而是「黃禍論」的盛行。換言之,針對日本的「黃禍論」是在「日本威脅論」的激發下甚囂塵上,許多西方人擔心中國等亞洲國家從這場戰爭中看到黃種人戰勝白人的可能性,甚至擔心日本人指揮著人數龐大的中國大軍與白人展開對抗。

美國的「黃禍論」同樣受到了該事件的影響。排華運動背景下日本人遭遇的種族歧視尚且能被日本人自欺欺人地解釋為「池魚之殃」,不過,19世紀後半期美國排華運動導致在美國的華人勞工銳減,1900年前後,大量的日本廉價勞動力湧入美國,接替華人填補美國勞動力的空缺,給美國的勞動力市場帶來衝擊。也是在這一時期,「黃禍論」開始在美國西海岸散播。日本學者广部泉指出,美國西海岸針對日本移民的「黃禍論」與東海岸針對日本軍事力量的「黃禍論」結合起來,導致「黃禍論」的聲勢愈發浩大。

三、「回歸亞洲」

1909年,美國人荷馬李出版著作《有勇無謀》(

The Valor of Ignorance

),他在文中警告,日美戰爭終將爆發,日本陸軍會從美國西海岸登陸。這本書在當時被認為荒誕無稽,珍珠港事件爆發後才被認為有先見之明。

荷馬李《有勇無謀》日譯版:《日美戰爭》,1911年出版

如美國學者約翰·W.道爾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是一場種族戰爭。當日本海軍中佐藤田菊一收到珍珠港「奇襲成功」的電報後,他暢快地寫道,「三十餘年積怨之刃」即將斬向美國的胸口,「予以報復」。這些積怨之中不乏種族因素。1919年,日本全權代表在巴黎和會上提交「人種平等」提案,該提案遭到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拒絕;1924年,美國無視日方強烈抗議制定了「排日移民法」。積怨的種子就是在一次次被拒絕、被排斥的情況下埋下。

可是,日本絕不僅僅是種族主義的受害者,還是種族主義的加害者。近代的日本精英們一方面為難以得到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認可和接納而失魂落魄,另一方面卻把自身定位為世界上的「指導民族」。當「脫亞論」遭遇挫折之時,許多日本人轉而將目光投向「亞洲主義」,意圖聯合乃至領導亞洲其他國家,從而達到對抗歐美的目的。「同文同種」「大東亞共榮圈」等都是該時期的政治口號。然而「亞洲主義」的背後是日本對亞洲其他國家、民族的鄙視,是被西方世界拒絕後的「退而求其次」。這種不真誠的政治意圖自然得不到良好的「回報」。

四、戰後的種族認知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表《終戰詔書》。1946年1月1日,裕仁天皇發布「人間宣言」,在詔書中否定了天皇「萬世一系」的神格地位。近代以來,天皇「萬世一系」的神格地位是支撐日本國民人種優越性的一大精神支柱,當天皇成為凡間的一個人類之時,日本國民從傳統中汲取到的人種優越性也隨之坍塌。

從1945到1952年,以美國為首的同盟國對日本實施軍事佔領,日本實際上處於被美國單獨掌控的狀態。這一時期,日本人在國內親眼目睹了自己與美國人在體格、膚色、容貌上的差別,戰敗的陰影與外貌的差距給日本國民的人種認知帶來了沉重的打擊。

萬幸的是,1965年12月21日,聯合國大會第2106(XX)號決議通過《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1969年1月4日,該公約正式生效。自此之後,公開場合上的種族偏見言論往往會招致批判。

此時距離日本全權代表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提交「人種平等」提案已有40年。按理說,日本的夙願終於得償。然而耐人尋味的是,雖然美國於1966年就籤署了該宣言,但是直到1994年10月21日才正式批准,而日本則緊隨美國腳步,直到1995年12月15日才加入該公約。

究其原因,是因為《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的第四條包含如下內容。

「凡傳播以種族優越或仇恨為根據的思想,煽動種族歧視,對任何種族或屬於另一膚色或人種的人群實施強暴行為或煽動此種行為,以及對種族主義者的活動給予任何協助者,包括籌供經費在內,概為犯罪行為,依法懲處」;「凡組織及有組織的宣傳活動與所有其他宣傳活動的提倡與煽動種族歧視者,概為非法,加以禁止,並確認參加此等組織或活動為犯罪行為,依法懲處」等。

美國和日本都認為該條目與憲法規定的「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在聲明保留第四條的前提下批准加入該公約。換言之,在美國和日本,「種族平等」正式成為國家認可的原則性概念還不到25年,而且,他們對「言論自由」的維護反而給種族主義留下了死灰復燃的可能。

回顧歷史,近代以來日本人的種族認知是在東洋與西洋之間的不斷搖擺中逐漸形成與演變。他們既曾長期置身於種族主義的陰影下,也曾對他國施加種族歧視,對種族認知加以政治利用。如今,種族主義再次成為國際社會的關注焦點之一,距離種族平等觀念深入人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我是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賀申傑,關於近代以來的日本皇室制度,問我吧!
    我是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賀申傑
  • 近代以來最大的洩密,鐵人王進喜照片事件,讓日本人獲利上千萬!
    今天我們就事論事,王進喜當年在油田的照片卻成了我國近代以來發生的最大洩密事件,讓日本人從中牟利上千萬。1964年《中國畫報》封面這張照片本無特別之處,就是王進喜同志穿著一身厚厚的棉襖,手裡拿著一柄鑽機,後面還有高高的井架,天上似乎還飄著雪花,王進喜則眺望遠方。
  • 《日文圖書漢譯出版史》:近代以來向日本學習的一個總結
    金鑫榮社長在致辭中強調,南京大學出版社與東京大學出版會一直以來維持著良好的合作關係,並於2016年籤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南大出版社是中日雙方學術著作相互譯介以及出版業交流溝通的重要橋梁之一。他說,田雁所著《日文圖書漢譯出版史》是一部全方位展示日文圖書近現代以來被中國出版界、學術界引進翻譯的完整的史實概述,在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之際輸出,是一個很好的紀念。田雁在發言中說,這本書是對近代以來中國人如何向日本學習的一個總結。
  • 「利」與「義」之間——近代以來日本對華態度變遷|第33期
    主講人:沙青青   中日近代史及情報學研究者我今天的演講主題是日本自近代以來對中國態度的變遷以其背後的思想脈絡,這條思想脈絡的節點中有無數的日本的思想家
  • 美術研究|晚清以來機器造物認知驅動的美術設計觀念演變
    【內容提要】晚清以來「西器東輸」的狀況打斷了我國器物造型結構的自然演化,持續百年的西學東漸開啟了以「器物」為中心的造物觀轉變,先後經歷物品設計「器物不如」「技術不如」「科學不如」的階段,其「破」與「立」的實質是基於國人近現代化圖景的生活想像展開,背後演變邏輯是機器造物直觀認知(效用)、經驗認知(利權)、思想認知(體用)的觀念轉換和西化到現代化的反思深化過程。
  • 專訪|顏海平:跨文化是近代以來中國和世界始終亟需的能力
    當時讓我感到很觸動的一點是這些人都有這樣一種重要的能力,即他們顯然各有自己的歷史經驗和認知角度(雖然這個歷史角度常常是隱形的),但在表述的時候,他們可以把非常具體的歷史經驗凝練、概括和理論化到那樣一種程度,使得沒有他們那樣的歷史經驗的、或者說歷史經驗非常不同的人,感到居然能夠指導他們的生活和思辨。
  • 陳來:中國近代以來重公德輕私德的偏向與流弊
    梁啓超雖受日本近代重視公德的影響,但與日本的公德建設主要指向公共道德不同,他呼籲的公德集中在公民道德即政治性公德上。雖然公民道德和公共道德可以合稱為公德,但事實上,一個穩定成熟的近代國家與社會,內部秩序更需要的為公共道德。中國近代以來的特殊進程,使得政治公民道德大受重視,而相對來說,公共道德的概念及其推廣則遭受忽視。
  • 子安宣邦:從外部視角重審日本的「近代」
    子安宣邦藉此機會對1945年戰後的天皇製作延伸解讀,認為在1945年之後,天皇的政治地位似乎又再度被抹去,只是隨著平成天皇的退位,這一不比尋常的舉措,似乎多少又讓人感受到天皇再度政治化的意味。從反思明治維新之為近代開始,再到重審作為近世的江戶幕府時代,子安宣邦進一步論述了江戶時代足以納入到「日本近代」的緣由。
  • 李公明|一周書記:近代日本「中國觀」背後的……方法與立場
    近日讀日本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出版於2012年的《近代日本的中國觀》(王升遠譯,三聯書店,2020年6月),竟然有一種閱讀上的快意恩仇之感。同時,幾年前東京大學王前教授發表了一篇圍繞該書對子安宣邦的訪談,題為《這一百年來日本人讀懂中國了嗎?》(載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4-08-30)。這的確是個好題目,也是很值得思考的問題。
  • 左玉河:改革開放40年以來的中國近代文化史研究
    此外,社會風俗、宗教、教育、科技、新聞、出版等過去比較忽視的領域,也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並出現了諸如嚴昌洪的《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忻平的《從上海發現歷史——現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李長莉的《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生活與倫理的近代化》等研究成果。
  • 徐志民 | 日本的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
    日本的近代中國留日學生研究,即使是宏觀選題也大多選取某個時段、某個事件或某個側面進行探討,往往把某個人、某件事考釋得較為詳細,彰顯了日本學者的資料搜集和考證能力。但是,他們容易忽略宏觀的時代背景,即近代中日關係的劇烈變動和日本不斷擴大侵華行動的基本史實,較少透過近代中國留日運動的表象,探究留日學生追求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本質目的,以及日本政府通過接受中國留學生而培植「日中親善」勢力和向大陸侵略擴張的主要目的,往往是就事論事。 首先,原本宏觀的留日學生政策選題,實則以清政府的留日政策為主。具體而言,一是清政府留日政策的形成與調整。
  • 坂元弘子《中國近代思想的「連鎖」》:近代知識人如何應對西潮
    本書外的主要著作有《中國近代の思想文化史》《中國民族主義の神話——人種・身體・ジェンダー》等。郭馳洋,籍貫福建漳州。2013年7月畢業於廈門大學日文系,2014年4月考入日本東京大學研究生院綜合文化研究科,2016年3月獲得碩士學位,現為東京大學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為近代日本思想史。
  • 近代日本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
    中國近代的高等教育,是伴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以及洋務學堂的興辦而發展的,始於鴉片戰爭後的洋務運動和維新運動時期。1862年京師同文館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1898年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近代大學教育的正式誕生。
  • 美國種族歧視情緒蔓延,在美日本人被罵「滾回日本去!」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王昱據日本NHK電視臺6月18日報導,美國黑人男子弗洛伊德因警察暴力執法死亡後,人們為抗議美國「根深蒂固」的種族歧視和警方暴力行為而持續示威遊行,一些當地的日本店鋪也被殃及。洛杉磯西部一家日本人開的店鋪門口日前被人貼上了「滾回日本,不聽話就把店炸了」的紙張。警方目前已介入調查。貼在店門口的紙上寫著「滾回日本,不聽話就把店炸了」。
  • 當日本民族不再「純潔」,種族歧視瞄準了混血
    「大多數日本人不希望自己的社會中存在種族歧視,但他們被告知日本只有一個種族。「作為一個23歲的年輕女孩,日本網球運動員大坂直美和其他人一樣,喜歡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一些生活照。但自從她成名以來,評論區裡「皮膚太黑」、「身材太壯」等指責變得越來越刺眼,只因為她是日本和海地的混血。大坂繼承了母親的東方式五官,她的皮膚和身材又遺傳了父親的特點。
  • 日本近代油畫的啟示
    但是,隨著西方現當代藝術的影響,現在油畫在日本已經不是主流,反而在中國迅速蓬勃發展,出現多元化的可能性,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解析日本近代油畫,找到中國當代油畫和日本近代油畫的關係,是否能夠找到東方油畫的本質呢?所以,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考察日本近代油畫發展史,就變得非常有意義。
  • ...報】為什麼華人不在乎「政治正確」:華人的種族觀念與族群認同
    黃亞生教授的觀點麻省理工學院的黃亞生教授認為華人支持川普的一個原因就和種族因素有關。他說「很多大陸人在中國肯定都生活在一個高度種族單一的環境下,對其他種族的文化、習慣沒有起碼的認知,」所以缺乏在一個種族多元的社會培養的基本意識。
  • 日本近代工業從「山寨」起家
    原標題:日本近代工業從「山寨」起家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近期,剛在美國上市的中國電商「新貴」拼多多深陷「山寨門」,其平臺上層出不窮的山寨產品受到外界關注。很長時間,中國一直被西方冠以「盜版天堂」「山寨大國」的稱號。
  • 在反對種族歧視上,日本居然成了美國黑人的「偶像」?
    黃皮膚的日本人跟黑皮膚的非洲裔美國人團結起來,對抗白人種族歧視。文/徐島夷美國密蘇裡州的賽克斯頓市(Sikeston),1942年發生了一起種族兇殺案,黑人克利奧·賴特(Cleo Wright)遭受私刑迫害,受絞刑而死。
  • 一個希臘出生的英國人,為何成為日本近代妖怪文學鼻祖?
    我想讓你知道的是小泉八雲的《怪談》堪稱日本近代文學中最特異的存在,近代日本受歐美思潮的影響,寫實派、耽美派、自然主義……等文學流派盛行當中,《怪談》一書卻聚焦在逐漸喪失的日本固有感性,是小泉八雲竭力領悟日本文化精髓後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