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處處是修行》:逆境,是最好的老師

2020-12-24 以書話人生

2020年只剩最後一個星期,不管這一年過得好與壞,都將過去成為歷史。

這一年對很多人來說都不容易,有天災有人禍,但從這些突發事件中,有人頓悟,有人糊塗;有人覺知生命不易,且活且珍惜,有人依然視生命如草芥,隨意糟蹋,丟之棄之。

面對逆境時,是繳械投降,還是奮勇向前?在與死神搏鬥時,是束手就擒,還是視死如歸?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充滿疑惑,不妨翻閱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或許會有所收穫。

作者鬼腳七是個電商奇才,曾就職於阿里,從基層做到了高管。之後,他從事自媒體工作,公眾號擁有百萬忠實粉絲。他曾短期出家,用八十一天託缽行走。

如今,他遠離塵世喧囂,已在山間修行三年,法號行空。這本書就是他修行期間記錄的所歷、所思、所悟。

01向死而生,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沒有人不怕死,但每個人對待死亡的看法都不同。

有些人面對死亡時戰戰兢兢,想到有未了的心願很是不甘,有些人早已看透生死這回事,覺得活著的每一天都是黃金日子,鬼腳七愛人的奶奶就是後者。

奶奶今年九十歲,雖然年事已高,但耳聰目明,手機玩得很溜,平時微信發語音、發朋友圈,視頻聊天,什麼都會玩。奶奶平時還喜歡和鄰居打牌,每天下午一打就是幾個小時。

和奶奶打牌的一般是五六十歲的大叔、大媽,有些人要是出牌慢了,奶奶還會不耐煩地抱怨說:「快點出牌,你們還有的是時間,我打牌的時間不多了。」

一番話逗得鄰居哈哈大笑,紛紛說她精神得很,活到一百歲沒問題。

奶奶不僅幽默,而且心思細膩,她有自己的私房錢,每月還有退休金。她在手機上設置了生日提醒,把晚輩的生日都記下來,等到生日那天,會給個紅包,打個電話,見面的話還會送禮物。

很多子女晚輩們在外地,奶奶每年都會去不同的城市在不同晚輩家裡住上幾天。她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去一次少一次,趁自己還走得動的時候,好好珍惜。

奶奶說:「我現在過的每一天,都是黃金日子。」她認為過一天就賺了一天,唯一的要求是活要活得好,死要死得快,不想躺在床上被人照顧。

關於死亡,奶奶說沒人不怕死,所有人都會死,這是不能改變的事情。但她的心態很好,自從三十年前爺爺去世後,奶奶懂得人隨時可能會死,所以,她給自己準備好了壽衣、壽鞋還有遺像。壽衣、壽鞋過時了,她又換了新款的樣式。

奶奶每次去子女家住,也會隨身攜帶壽衣、壽鞋。鬼腳七問奶奶原因,奶奶回答道:「要是忽然死了,他們找不到壽衣和壽鞋放在哪裡啊?」

奶奶正是接受了隨時會死的事實,從而做好了隨時死的準備。因為有著向死而生的領悟,所以一直活得很好。

02逆境,是最好的老師

反觀我們年輕人,對死亡的態度可能就不如老人這般有智慧了,遇到一些生活的挫折時,就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草率地結束生命。

事實上,每個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古人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與人語者十之一二。」

既然,不如意之事無法避免,那處於逆境時,該如何面對呢?鬼腳七在書中借用高僧妙葉禪師的「十不求」做了解答。

「一不求」是念身不求無病。有人可能會疑惑,無病不是好事嗎?為什麼要不求無病呢?

因為,身體不生病的時候,貪慾就會變多。古人云:「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意思就是欲望過多了,則心力分散,意志就會薄弱,就會思力不暢達。相反,身體有病時,人卻不得不放下很多,更容易看透一些事。

「二不求」是處世不求無難。雖然,每個人都想要順風順水,但有時候物極必反,太順利的人容易沾沾自喜,自以為是,驕傲自大,容易引來更大的災難。

「三不求」指究心不求無礙。這是指學習的時候,不求自己一學就懂,有點障礙也不是壞事,否則容易自負,以為自己有多聰明。

有時,心中有煩惱感到苦悶,吃不好睡不好也無妨,這說明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此時,可以想想我們以前學過的道理,看能否化解這些障礙。這時,我們就能知道是真的明白了道理,還是只知道了皮毛並不懂得實踐。

「四不求」是立行不求無魔。什麼是魔呢?魔指各種破壞,各種挫折,各種誘惑。行可以指我們的理想和願望。願望越大,魔就會越多。不過,我們無需懼怕這些魔,因為這些魔是來磨礪我們的,看我們是否足夠堅定,毅力夠不夠大。

「五不求」就是謀事不求易成。事情太容易成功,人會心生狂妄之心,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易求成,會讓自己對一件事情沒有太高的期望,即使事情沒成,也不會太失望。

「六不求」就是交情不求益我。與人交往如果總是想著為自己謀利益,容易虧失道義。看看周圍那些總想佔人便宜的人,過得大都很一般。

「七不求」則是於人不求順適。這句話的意思是與人交往的時候,不要希望別人都順著自己,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方式和習慣。相反,若能順從別人,那絕不是泛泛之輩。正如老子所言:「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種人才真正強大。

「八不求」就是施德不求望報,我們總覺得自己有恩於別人時,別人就要知恩圖報,這樣往往會讓人變得心胸狹窄,斤斤計較。若能做到施恩不忘報,可以發現自己的貪念,破除很多執念。

「九不求」就是見利不求沾分。當聽到好項目或者看見好處時,是不是自己也想分一杯羹呢?這看似人之常情,實則是嫉妒心和貪心作怪。看見他人獲利,能做到不求沾分反而真心祝福,這點不容易做到。

「十不求」說的是被抑不求申明。「抑」是指冤枉、誤解。被誤解了還能做到不解釋,這就是修行的進步。

03結 語

不管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尤為重要,把逆境與苦難都當作我們修行的道場,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而死亡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終點,若每個人都有向死而生的覺悟,就會更加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在生活中,也不會過度計較得與失,而忽略了這趟人生旅途中那些曼妙的風景。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

相關焦點

  • 逆境,是最好的修行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逆境,有人唉聲嘆氣、一蹶不振,有人愈挫愈勇、揭竿而起。對於渴望成功的人來說,其實,逆境才是最好的助緣,於逆境中修行,才能讓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開創成功的未來!挫折與磨難,是我們人生當中的良師益友,只不過是用另一種近乎殘忍的方式鞭策著我們不斷成長、不斷進取,正是這樣不近人情的折磨,甚至把我們逼到絕望的境地,才能徹底激發我們「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潛力,讓我們突破逆境得以重生!逆境,是我們成功路上最好的修行。逆境,幫助我們看清形勢、認清自己。
  • 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不可能處處是逆境
    人生是一場苦旅,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開心也有失落。心態決定命運,感懷生活中的那份美好,讓往事塵封,為心靈營造溫馨的港灣。在喧鬧的世界裡沉靜下來,充實精神能量,悠然泛舟於歲月的長河,讓時光沉澱美麗,讓生命綻放光彩! 2.人生有順境也有逆境,不可能處處是逆境;人生有巔峰也有谷底,不可能處處是谷底。因為順境或巔峰而趾高氣揚,因為逆境或低谷而垂頭喪氣,都是淺薄的人生。
  • 《人生處處是修行》:願有一顆簡單的心,清淨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57堂修心課,直面人生遇到的所有難題,一篇篇充滿智慧的文字,撫慰因生活疲憊的靈魂。修行,修是調伏自己的心,行是踐行自己的願。人生處處是修行,在吃飯裡修行,在睡覺裡修行,在工作裡修行,在失戀裡修行,用戒智悲的方法,感悟佛性,獲得覺知。保持覺察,就是最好的修行。
  • 人生的另一種境界——逆境
    成就你的往往是「敵人」人生中真正能夠讓人有大成就的唯有--逆境!因此《孟子·告子章句》中說:「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別認為人生的低谷和挫折是苦難,很多時候這種苦難是來成全你的。
  • 逆境的修行:和光同塵,與時舒捲;戢鱗潛翼,思屬風雲
    如果你也想要,那麼你需要學習逆境的修行,才可以穿過絕望的地獄之谷。越驕傲的人越難以接受失敗,人可以習慣坐在臺上接受鮮花和掌聲,但絕不想要臺下的奚落和嘲笑。然後賈伯斯成立了NeXT和Pixar的公司,用五年時間做成了世界最好的電腦製作公司,期間他還找到愛情結了婚,而蘋果公司因為經營不善,通過一系列商業運作後,又把賈伯斯「請」了回去。所以賈伯斯說「被蘋果公司炒魷魚是我這輩子發生的最棒的事情」,他的體悟是:失敗本身是一味非常苦的藥,但是我猜病人需要它。
  • 接受逆境,成就人生
    接受逆境,成就人生。 什麼是逆境? 逆境,不會因為你一時做對了什麼,就可以逃脫;也不會因為你一時做錯了什麼,就受到懲罰。只有接受逆境,才能克服命運帶給你的痛苦。
  • 順境、逆境都是人生
    順境、逆境都是人生,但人生不會處處是逆境;人生有巔峰時期的驕傲、有谷底時期的沮喪,但人生不會處處是谷底。人如果因為順境或巔峰而趾高氣揚或者因為逆境或低谷而垂頭喪氣,都不能笑看人生。面對挫折,如果只是一味地抱怨、生氣,那麼你註定永遠是個弱者。
  • 仁德上人:在逆境中修行,終會苦盡甜來
    這些人生的哲理,只有過來人、走過來的人,才能體悟這裡邊的真實味道,只有真信、真幹、真落實的人,才能得真實的利益。修行最怕苦了一點,不想吃苦,就想著法子逃避,妄想追求快樂,不知真正的快樂是從苦中過來的;真正的佛菩薩是從眾生的煩惱中過來,真正的智慧是從愚痴當中過來,真正的解脫是從無明煩惱之中過來的。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對此,他提出了「事上磨鍊」這一全新的修行觀念,大大提高了實踐在修行中的地位。 王陽明告誡我們:「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評書名家單田芳,講遍了今古傳奇,卻把人生總結為簡單的一個字:「熬」。 身處逆境,唯有苦熬方能挺住;遭遇危機,唯有苦熬方能化險為夷;適逢險阻,唯有苦熬才能柳暗花明。 人生不必害怕煎熬,而是要在熬中汲取智慧,獲得力量。
  • 在路上,在修行,一路感悟這人生
    一個人在路上,看似是一個人在遠行,其實是一個人在修行。孤獨寂靜中一個人獨處沉思,那是自我思想境界的一次升華。熙攘人群裡獨坐沽酒,這是本心抗禦雜念的一場修煉。人面千相,世事萬般。看著身邊這形形色色的旅行人的表情,或興奮,或焦急,或篤定,或小憩。我無法獲知他們是出還是回?是哪裡上的車?目的地又是哪裡?是去見什麼人?還是在辦什麼事?
  • 人生處處是修行,你應該感謝人生中遇到的每一個苦難
    許多人,從小受到「人生一定要樹立遠大理想」的教育,因此很愛給自己設定人生目標:比如我這輩子一定要在公司升職到什麼位置,比如我這輩子一定要創業賺到多少錢,比如我這輩子一定要做官做到什麼高度。然後,就一直眼巴巴地盯著目標盲目前行。這樣的人生有兩種結果。
  • 人生,無論順境還是逆境,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我出生在河套平原的一個小村莊,從小我就熱愛學習,對於學習從來不需要老師和父母的督促。由於我的聰明好學,我的成績從小學到大學一直很優異。也正因為我的學習成績好,我成了同學眼中的天之驕子,受人尊重被人誇獎的對象。在老師的眼裡我是一個前途無量,一定會出人頭地的好學生。在村裡人的眼裡,我是一個懂事聽話,有出息的孩子,將來一定能為父母爭光添彩。
  •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離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變得毫無意義。11歲的王陽明在私塾讀書。有一天,他一本正經地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這相當於是在問:人生的終極價值是什麼?他的老師吃了一驚,因為從來沒有學生問過他這樣的問題。但他還是很快作出了堅定的回答:「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王陽明嚴肅地看著老師說:「我認為不是這樣,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
  • 磨,世上最好的修行;熬,人生最濃的滋味!
    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才,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真學問,稱之為「學道」,即「坐而論道,起而行之」,也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的「心學」常常被誤以為是專在心裡空想,實際上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別懸空虛想,要在事上磨練。
  • 逆境——人生的驛站
    那時很多老師都「 重理輕文」。自己本來看到數字就有些「眩暈」,但是潛意識中為了維持老師的好感,加上少年時特有的「榮譽感」和不服輸的勁頭,咬住牙關硬撐著學,終於連急帶累,在高考前夕病倒。就像是在長跑比賽中被絆了一跤,倒在地上,感覺倒黴透頂。躺在床上,平靜的時候,回顧高中生活,琢磨著為何有的人很吃力地學,成績卻平平,有的連玩帶學,竟然屢獲優異成績。
  • 人生處處皆學問!
    常言道: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豈不知,人生處處皆學問,只要您留意,處處事事皆可頓悟人生。小編閒暇時偏愛打會兒蜘蛛紙牌的小遊戲,從打遊戲中也悟出點人生道理,現與大家分享。1. 牌悟順逆。打牌時,牌是反蓋著的,不知道掀出的是什麼牌,能否與自己想要的能不能合拍,如人生一樣,往前走都是黑的、未知的,也不知道哪條路是否符合自己的。人生正如翻紙牌牌那樣,順境時順風順水,一氣呵成,會很順利的贏得人生大局,贏得絢麗的煙火砰然綻放。但如遇逆境,每行一步就會成為下一步的障礙和累贅,最後積重難返,寸步難行。
  • 慎獨,是自律的最高境界,是人生最好的修行!
    慎獨,是中國人的千年修行,是一種靜美,一種至高的人生境界。曾國藩說,人如果能做到慎獨,心裡自然會平靜、安定、富足。自我修養的道理,沒有比養心更難的了。養心最難做到的,就是慎獨。一個以慎獨為修行的人,必然有一種磁場,一股正氣,在芸芸眾生中會顯然的耀眼起來,這樣的人,內外道德品行兼修,才能獲得尊重。
  • 花開次第,跟著希阿榮博堪布學佛法,讓你的人生充滿修行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以煩惱為契機領悟世間的紛雜萬象,從煩惱入手實現終止煩惱的目的,那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面對的是苦惱與困惑,自己的情緒、感受與反應,無法解脫的困境,往往讓我們走上不歸之路。而希阿榮博堪布在書中讓人對修行產生了親切感。
  • 你面對順境和逆境的態度,不僅包含你的人生智慧,也藏著你的福氣
    張愛玲的話說出了部分人生真諦。如果人生是一場修行,那麼芸芸眾生修行的目的都一樣——尋找幸福。何謂幸福?正如一千個人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一千個不同的人大約也會有一千種對幸福的不同詮釋。但作為普通人,人們所求的大約都是歲月靜好。
  • 四點告訴你,人生難免有逆境,我們應該懂得因禍得福,會有福報
    生活中難免有逆境,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因禍得福,四點告訴你為什麼,會有福報生活中,我們常常有所某人因禍得福,福與禍是對立的狀態。禍可以說是我們人生當中的逆境,逆境中求生存,是我們人性的本能。佛教的文化中,講因禍得福的故事很多,人生難免有逆境,所以我們應該懂得因禍得福,為什麼呢?第一點:懂得因禍得福的兩個例子如果要說最有實際意義的佛家故事,我們就應該去看看科教大典《了凡四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