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只剩最後一個星期,不管這一年過得好與壞,都將過去成為歷史。
這一年對很多人來說都不容易,有天災有人禍,但從這些突發事件中,有人頓悟,有人糊塗;有人覺知生命不易,且活且珍惜,有人依然視生命如草芥,隨意糟蹋,丟之棄之。
面對逆境時,是繳械投降,還是奮勇向前?在與死神搏鬥時,是束手就擒,還是視死如歸?
如果你對這些問題充滿疑惑,不妨翻閱這本《人生處處是修行》,或許會有所收穫。
作者鬼腳七是個電商奇才,曾就職於阿里,從基層做到了高管。之後,他從事自媒體工作,公眾號擁有百萬忠實粉絲。他曾短期出家,用八十一天託缽行走。
如今,他遠離塵世喧囂,已在山間修行三年,法號行空。這本書就是他修行期間記錄的所歷、所思、所悟。
01向死而生,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沒有人不怕死,但每個人對待死亡的看法都不同。
有些人面對死亡時戰戰兢兢,想到有未了的心願很是不甘,有些人早已看透生死這回事,覺得活著的每一天都是黃金日子,鬼腳七愛人的奶奶就是後者。
奶奶今年九十歲,雖然年事已高,但耳聰目明,手機玩得很溜,平時微信發語音、發朋友圈,視頻聊天,什麼都會玩。奶奶平時還喜歡和鄰居打牌,每天下午一打就是幾個小時。
和奶奶打牌的一般是五六十歲的大叔、大媽,有些人要是出牌慢了,奶奶還會不耐煩地抱怨說:「快點出牌,你們還有的是時間,我打牌的時間不多了。」
一番話逗得鄰居哈哈大笑,紛紛說她精神得很,活到一百歲沒問題。
奶奶不僅幽默,而且心思細膩,她有自己的私房錢,每月還有退休金。她在手機上設置了生日提醒,把晚輩的生日都記下來,等到生日那天,會給個紅包,打個電話,見面的話還會送禮物。
很多子女晚輩們在外地,奶奶每年都會去不同的城市在不同晚輩家裡住上幾天。她覺得自己年紀大了,去一次少一次,趁自己還走得動的時候,好好珍惜。
奶奶說:「我現在過的每一天,都是黃金日子。」她認為過一天就賺了一天,唯一的要求是活要活得好,死要死得快,不想躺在床上被人照顧。
關於死亡,奶奶說沒人不怕死,所有人都會死,這是不能改變的事情。但她的心態很好,自從三十年前爺爺去世後,奶奶懂得人隨時可能會死,所以,她給自己準備好了壽衣、壽鞋還有遺像。壽衣、壽鞋過時了,她又換了新款的樣式。
奶奶每次去子女家住,也會隨身攜帶壽衣、壽鞋。鬼腳七問奶奶原因,奶奶回答道:「要是忽然死了,他們找不到壽衣和壽鞋放在哪裡啊?」
奶奶正是接受了隨時會死的事實,從而做好了隨時死的準備。因為有著向死而生的領悟,所以一直活得很好。
02逆境,是最好的老師
反觀我們年輕人,對死亡的態度可能就不如老人這般有智慧了,遇到一些生活的挫折時,就會失去活下去的勇氣,草率地結束生命。
事實上,每個人的一生中或多或少都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古人言:「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可與人語者十之一二。」
既然,不如意之事無法避免,那處於逆境時,該如何面對呢?鬼腳七在書中借用高僧妙葉禪師的「十不求」做了解答。
「一不求」是念身不求無病。有人可能會疑惑,無病不是好事嗎?為什麼要不求無病呢?
因為,身體不生病的時候,貪慾就會變多。古人云:「欲多則心散,心散則志衰,志衰則思不達。」意思就是欲望過多了,則心力分散,意志就會薄弱,就會思力不暢達。相反,身體有病時,人卻不得不放下很多,更容易看透一些事。
「二不求」是處世不求無難。雖然,每個人都想要順風順水,但有時候物極必反,太順利的人容易沾沾自喜,自以為是,驕傲自大,容易引來更大的災難。
「三不求」指究心不求無礙。這是指學習的時候,不求自己一學就懂,有點障礙也不是壞事,否則容易自負,以為自己有多聰明。
有時,心中有煩惱感到苦悶,吃不好睡不好也無妨,這說明我們的心胸還不夠寬廣,此時,可以想想我們以前學過的道理,看能否化解這些障礙。這時,我們就能知道是真的明白了道理,還是只知道了皮毛並不懂得實踐。
「四不求」是立行不求無魔。什麼是魔呢?魔指各種破壞,各種挫折,各種誘惑。行可以指我們的理想和願望。願望越大,魔就會越多。不過,我們無需懼怕這些魔,因為這些魔是來磨礪我們的,看我們是否足夠堅定,毅力夠不夠大。
「五不求」就是謀事不求易成。事情太容易成功,人會心生狂妄之心,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不易求成,會讓自己對一件事情沒有太高的期望,即使事情沒成,也不會太失望。
「六不求」就是交情不求益我。與人交往如果總是想著為自己謀利益,容易虧失道義。看看周圍那些總想佔人便宜的人,過得大都很一般。
「七不求」則是於人不求順適。這句話的意思是與人交往的時候,不要希望別人都順著自己,畢竟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方式和習慣。相反,若能順從別人,那絕不是泛泛之輩。正如老子所言:「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種人才真正強大。
「八不求」就是施德不求望報,我們總覺得自己有恩於別人時,別人就要知恩圖報,這樣往往會讓人變得心胸狹窄,斤斤計較。若能做到施恩不忘報,可以發現自己的貪念,破除很多執念。
「九不求」就是見利不求沾分。當聽到好項目或者看見好處時,是不是自己也想分一杯羹呢?這看似人之常情,實則是嫉妒心和貪心作怪。看見他人獲利,能做到不求沾分反而真心祝福,這點不容易做到。
「十不求」說的是被抑不求申明。「抑」是指冤枉、誤解。被誤解了還能做到不解釋,這就是修行的進步。
03結 語
不管是身處逆境還是順境,保持一顆平常之心尤為重要,把逆境與苦難都當作我們修行的道場,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而死亡是每個人無法逃避的終點,若每個人都有向死而生的覺悟,就會更加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在生活中,也不會過度計較得與失,而忽略了這趟人生旅途中那些曼妙的風景。
文/紫竹凌:多平臺籤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歡迎關注@以書話人生,經典好書,與君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