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已開始兩周,小學一年級新生也已陸續正常上課,然而有一部分孩子卻遲遲無法進入狀態。他們往往因上課坐立不安、愛捉弄同學、做作業沒法集中精神等行為,讓老師和家長們傷透了腦筋。
近日,因這類煩惱來求醫的小病號在心理門診中佔比較高,其中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症確診率頗高。心理專家提醒,需引起社會關注與反思。
上周二上午,記者在溫醫大附二院心理門診看到,本該是上學時間,可在診室外排隊等候的學齡兒童不在少數。來自瑞安,因掛不上號而愁眉苦臉的陳女士說,孩子因為太調皮,上課注意力沒法集中,時不時喜歡捉弄前後桌同學,多次被老師提醒也不見改正,其好動程度已嚴重影響了課堂紀律,在老師的委婉建議下,她帶著兒子來求醫。據該醫院心理醫生戴王磊介紹,開學後,因太過「好動」而無法正常上課的孩子就診率比平時增多,在小學低年級中發生率較高。開學後兩周左右往往會達到一個就診小高峰。
據了解,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症,俗稱「多動症」,是兒童期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表現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衝動,常伴有學習困難、品行障礙和適應不良。醫學上認為,這是一種兒童自限性疾病,隨年齡增長,大部分患兒可自愈,約20%患者的症狀可延續至成年。儘管如此,但患兒由此帶來的學業經歷、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家庭生活等多方面狀況,會在成長途中留下遺憾。因此,專家們一致認為,應及早發現,及早幹預。
「這一疾病的發病原因目前仍未有明確定論。」戴王磊介紹,一般來說,母親在懷孕期間情緒不穩定、飲食不科學、睡眠不好,尤其是孕期前3個月不合理的藥物使用等,都會導致兒童多動症的發生。當然,「後天」因素至關重要。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關係不和諧、教養方式不當等,均可能成為發病誘因或症狀持續存在的不良環境因素。
一名二年級男孩是典型個案。在學校,他上課愛做小動作,喜歡捉弄同學,不是抓女生小辮子,就是拉男生衣服,往往因此惹來肢體衝突;在家裡,做作業時沒法集中精神,一會兒去喝水,一會兒看電視,父母怎麼督促都不起作用。在門診室,也坐立不安,剛拉完抽屜,又去醫生背後做鬼臉。經過近半年的家庭行為治療,有明顯改善,但還需持續跟進。
孩子天性活潑好動,自我控制能力弱,該怎麼辨別多動症狀?由於注意缺陷障礙伴多動症屬症狀學範疇,在診斷時醫生的主觀經驗判斷起到主要作用,家長和老師的問卷是兩大輔助手段。因此,漏診、誤診現象也較多。另外,由於孩子們在家中鮮有機會表現持久專注力等特定年齡段該有的特性,往往容易被家長忽略,多數表現為課堂行為而被老師發現。家庭與學校教育的配合度又成了一大幹擾因素。甚至,一些早期症狀被長輩口中的「調皮」、「好動」、「活潑」等傳統觀念所掩蓋。從而導致了發現率、就診率偏低。戴王磊告訴記者,考慮到孩子生長發育的階段性特點,孩子5歲半後才好下診斷。
孩子的天性需要自由成長。如何既尊重孩子的性格天性,又約束其專注力、紀律性?在育兒過程中,不少年輕父母遇到這樣的困惑。來自市七醫的心理諮詢師王蕾認為,兒童多動症的發生,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其中,家庭教育不可忽視。「孩子的每一種行為,往往是某一種情緒的表達與發洩,比如,壓抑、自卑、憤怒等極端情緒,無法用言語表達時,孩子們往往會通過很直接的肢體行為來表露信號。」王蕾說,如今,在獨生子女居多的家庭結構中,家教方式容易被極端化,有的父母喜歡用打罵等暴力行為作為批評手段,而有的家長則對孩子的諸多行為習慣放任不管,這都會引發孩子的極端情緒,卻又無法合理表達,於是,喜歡做出捉弄人、擠眉弄眼等動作。另外,情緒不穩定,也大大影響了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如,焦慮、害怕等情緒容易導致孩子坐立不安。久而久之,孩子適應了這樣的情緒狀態與表達習慣,就難以更改,成為一大心理障礙。受此影響,不僅學業成績落後,還會引發抑鬱、焦慮等其他心理疾病,代價頗大。
大部分樹苗只需陽光雨露便可自由成長,但危樹還需予以適當扶持。孩子們的成長也一樣。小學階段是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的關鍵時期。戴王磊介紹,在家裡,家長不妨可通過沿規定線路來回爬行、左右手交替拍球等遊戲訓練的方式,鍛鍊孩子的專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