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國內各地高考錄取的關鍵時刻,正當有許多考生為幾分之差而無緣名牌大學懊惱時,日前,上海兩所名校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與全球最大的在線課程平臺Coursera籤約,兩校將面向全球提供多門中、英文精品網絡課程。這意味著,只要擁有電腦和網絡,撥動滑鼠,任何人都能在線「上復旦」、「讀交大」,甚至哈佛、耶魯之類的世界一流名校亦不在話下。於是,有考生在網上調侃,「有了慕課,我們還需要考名校嗎?」
上課就像遊戲「通關」
「慕課」,英文簡稱「MOOCs」,即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復旦大學媒體計算機研究所教師黃萱菁仔細研究了Coursera的諸多課程後說,多數Coursera課程的主講人,均為全球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而且,如今的在線上課方式,與以前的電視大學、網絡課程已不可同日而語。在慕課的世界裡,視頻課程被切割成十分鐘甚至更小的「微課程」,由許多個小問題穿插其中連貫而成,就像遊戲裡的通關設置,只有答對,才能繼續聽課。不少「上癮」的學生因此津津樂道,「你被課程內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開小差,一秒鐘都不能。」而且,因為有了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多媒體信息處理、雲計算等信息技術,學生在線上課時獲得了更多的提問、交流機會。
山東大學學生小劉在「果殼網」的「MOOCs自習室」裡,因為選修了一門生物課程,擁有了膚色各異的2萬多名同學。每天,坐在宿舍裡,看著視頻上金髮碧眼的教授和十幾個學生或侃侃而談或激烈爭論,時不時提交自己的見解,他有了這樣的想法,「以前總覺得身處二流大學,離現代世界太遠。現在發現,也許你只是需要一臺電腦和不那麼慢的網速。」
堅持學完的人很少
不過,教育專家熊丙奇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及就業環境狀態下,中國在校大學生選擇慕課的不可能佔大多數,部分學生可能開始有些興趣,但能堅持學完課程的人很少。「原因很簡單,很多學生上名校,注重的未必是上什麼課,而是拿一張什麼樣的文憑,用人單位也是如此。」熊丙奇說。國際上的情況亦如此,史丹福大學提供的人工智慧課程吸引了16萬註冊學生,但僅有20%多的學生完成了課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在線開放課程也有近16萬人註冊,但實際完成課程的只有7157人。
復旦大學副校長陸昉也認為,慕課現階段還不可能取代傳統的高等教育,畢竟大學除了上課之外,還有校園文化、與同學們一起生活學習的經歷、在校園建立的人脈關係等等。但負責教學工作的陸昉同時指出,當下,必須正視慕課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衝擊。當學生能在網上找到內容相同、上課時間靈活並且費用同樣低廉乃至免費的課程的時候,課堂教師的教學水平就成了學生選擇的重要指標。為什麼即使是復旦這樣的大學,仍有不少學生逃課、上課時上網看電影?對此,中國的大學必須有危機感。
中國大學必須改變
也有專家指出,當前,在線教育仍受到學分認定、學位授予的制約,也許,當這些問題取得突破後,慕課對傳統大學的衝擊才真正到來。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一名學生能夠通過在線學習的方式,取得哈佛的學位,那麼,高考還有意義嗎?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已有多所歐美大學宣布,承認慕課的學分。一位來自印度的高中男孩因為在edX電路與電子學課程中的考試得分在前3%之列,被麻省理工學院錄取。從理論上看,通過慕課課程,獲得世界一流名校學位已有可能。為此,專家提醒,也許不是現在,但在未來,「慕課是否會取代大學」會成為一個問題。我們不知道未來會變成怎樣,唯一能確定的就是,中國的大學必須作出回應,必須改變。(記者 張炯強)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