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師在線 | 朱永新:教育回到常識,從看見兒童開始

2020-12-19 騰訊網

12月5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在深圳舉行。本次論壇以「生命教育與兒童成長」為主題。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開幕式上通過視頻作《生命教育,讓每個兒童幸福成長》主旨報告。

朱永新老師說了哪些觀點?帶給我們哪些啟示?一起來看看吧!

(以下為朱永新報告全文節選)

一、教育回到常識,從看見兒童開始

我們知道,長期以來兒童是不受關注的。在人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是「看不見」兒童的。

最早的一部兒童憲章是1923年起草的《兒童權利憲章》。1959年的聯合國大會才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也就是說,上個世紀中葉我們才承認了兒童,才承認兒童是一個獨立的人,才承認了兒童所擁有的權利。

而真正從法律意義上承認兒童的權利,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事。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第44次大會,以25號決議的形式正式通過了《兒童權利公約》。這個公約已經有將近200個國家參加了,我國在1991年12月經全國人大正式批准,成為兒童權利公約的締約國。

重視兒童,是一個社會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標誌。兒童是一個國家的未來,是世界的未來。

1996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制定了一份《國際兒童友好城市方案》。他們關於兒童友好的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保護兒童權利,二是滿足兒童需求,三是確保兒童參與。

為什麼要關注兒童,為什麼要兒童優先,為什麼要對兒童友好?我認為至少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對於成年人居多的社會而言,兒童是弱勢人群。這個社會的所有規則都是成年人制定的,所有的標準都是成年人決定的。兒童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發言權,沒有表決權,沒有決策權。兒童的主張經常是沒有人代言的,兒童也很難發出自己的聲音,兒童只有在18歲以後才能夠作為公民擁有自己的相應權利。

第二,童年生活是否幸福影響到一個人的一生。今天的幼兒將成為什麼樣的人,起決定性作用的是他們如何度過自己的童年。義大利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所有人都關注兒童的未來,但是恰恰沒有人關心兒童的現在。」「成年人的幸福是與他在兒童時期所過的生活緊密相連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則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蘇霍姆林斯基也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話,「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它不是對未來生活的準備時期。童年是真正的燦爛的,獨特的,不可或失的、不可重現的一種生活。」幾乎所有有真知灼見的偉大學者都洞見到,成年人的幸福和他童年時期是不是幸福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但是,我們經常打著為了兒童的未來幸福的旗號犧牲兒童當下的幸福。其實,我們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條長河,對兒童當下的關注,就是對兒童一生的關注。現在心理科學已經發現,一個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問題,差不多都可以從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答案,可以從他的童年生活經歷中尋找源頭。所以,童年對一個人的影響來說,的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第三,童年的長度反映了一個國家的高度。一個國家對兒童關注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個國家文明的程度。兒童是一個未經雕琢未受汙染的個體,雖然不夠成熟,但是彌足珍貴。兒童身上保存著人類最珍貴的品質。

第一個品質,好奇好問。當兒童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一切都是他所未知的,他對世界的一切都充滿著好奇,他想探索,他想了解,好奇心和提問題,是打開世界之門的鑰匙。

第二個品質,純潔天真。兒童是純潔的,天真的,沒有我們成年人世界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沒有各種虛假、狡詐、醜惡。在生活中,我們如果說一個人很天真,很純真,很純潔,往往就是表示他有童心。這自然也是彌足珍貴的。

第三個品質,無憂無慮。兒童本質上對這個世界是不設防的。他沒有什麼憂慮,不用擔心明天,也不用考慮油鹽醬醋,不要擔心任何的事情,他只要啼哭差不多就能夠滿足他的需要,所以兒童是快樂的。一個人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擔驚受怕,那他不是兒童了,他有著成年人世界的痛苦。兒童其實是真的沒有痛苦的,或者是兒童的痛苦都是瞬間的,在他的軀體和其他需要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他會表現出短暫的痛苦。

第四個品質,活潑好動。這個和好奇好問是緊密聯繫的,他要不斷的去探索這個世界,就需要活動,通過他的手,通過他的腿,通過他的肢體等各種各樣的方式。他要釋放他的能量,你讓一個兒童坐在那不動,雙手背起來聽老師講課,那你已經不是在把他當作兒童來對待。所以兒童是活潑好動的,好動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你要跟他遊戲、跟他玩,你要跟他奔跑,你要讓他走進自然。

第五個品質,不懼權威。成年人世界是有角色之分,是有上級和下級的,有領導和被領導的關係,是有權威的。兒童世界裡沒有權威,沒有大小,完全平等。所以當兒童和你爭辯,兒童和你討論,兒童和你堅持,你不要覺得是他太倔強了,而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把你當權威。當他發現權威、承認權威的時候,他已經不完全是兒童了。

這五個品質基本上可以勾畫出一個兒童基本的模樣。我們看這五點兒童的基本特徵,恰恰是人類最寶貴的五點品質。成年人是不是能夠勇於探索,是不是能夠真誠待人,是不是能夠樂觀開朗,是不是能夠樂於行動,是不是勇敢堅毅,與他們在兒童時期這些品質是不是得到呵護有很大的關係。隨著人的成長,隨著生活世界給我們的標準,我們的童心會不斷地泯滅、不斷地削減,慢慢地就不再是一個兒童了。所以一個人如果能始終讓大家覺得有童年的純真,有童年的純潔,有童年的好奇,是非常了不起的。兒童本身具備的品質,值得我們用心呵護。我們要珍惜兒童身上這些寶貴的品質,讓兒童有真正的童年,讓成人有真正的童心。讓兒童童年的長度能夠不斷地去延長,讓現在的成人更多的擁有童心,才能體現這個國家的高度。

以上的觀點,是去年我中中國兒童發展論壇上的講演,這裡再次重申,是想表明,教育應該回到常識,首先必須從看見兒童開始,讓兒童站在舞臺的中央。

看見兒童,讓兒童站在舞臺的中央,不僅是一種教育理念,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有這麼一個真實的教育片段——

「花兒為什麼會開?」有一天,幼兒園的老師這樣問她面前的小朋友。

第一位小朋友說:「她睡醒了,她想看看太陽。」

第二位小朋友說:「她一伸懶腰,就把花骨朵頂開了!」

第三位小朋友說:「她想和小朋友比一比,看誰穿得最漂亮。」

第四位小朋友說:「她想看看,小朋友會不會把它摘走。」

第五位小朋友說:「她也長耳朵,她想聽小朋友唱歌。」

突然,第六位小朋友問了老師一句:「老師,您說呢?」

老師想了想說:「花特別懂事,她知道小朋友們都喜歡她,就仰起她的小臉,笑了!」

聽到這兒,孩子們全看著老師笑了。那笑臉比花更好看。

只有老師知道,她原來的答案是:「花開了,是因為春天來了。」

這個真實的教學片段給人的啟迪是深遠的。孩子們那些極富想像力、創造力且帶感情色彩的句子,與老師原先準備的那個沉悶單調、一成不變的答案,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課堂教學,就是要保護這種積極的求異性,讓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多起點、多層次、多原則、多結果地思考問題;就是要培養這種洞察的敏銳性,讓學生不斷地將觀察到的事物與已有知識或假設關係,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特殊性、重複現象聯繫起來,進行比較,獲得發現;就是要珍惜這種想像的豐富性,讓學生帶著主觀臆測,哪怕是虛假和錯誤將感性認識暴露出來;就是要激發這種靈感的活躍性,讓學生學習興奮的選擇性得到泛化,神經聯繫的突發性得到加強。一言以蔽之,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而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教師有這樣一個觀念:讓兒童站在舞臺的中央。

當然,讓兒童站在舞臺的中央,也不僅在課堂裡,在家庭裡,在學校中,在社會上,在兒童的成長的一切生命場域中,都要能做到。

二、兒童幸福成長,從生命教育開始

「什麼教育最能發展兒童,什麼教育能讓兒童幸福成長?」這次疫情或許已經給了我們答案。

疫情發生後,我曾在第一時間呼籲:「停課不停學」固然重要,但守住教育的底線、關注教育的本質更重要。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個時候更重要的是堅守教育的根本,反思教育的目的。面對災難,我們到底要用什麼來教育兒童?我們能不能把疫情災難作為教材,把危機變成機遇,真正重構我們的教育?面對這樣一場疫情,我們除了教會兒童如何做好個人防護、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還應該傳遞哪些理念和認知?

一線醫務人員的執著堅守,各條戰線上工作人員的無私奉獻,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這在疫情防控中都得到了集中的體現。感人的場景也可以化作課堂的養分,讓孩子們乃至於全社會共同思考:在生命面前,個人、集體、政府乃至於全社會的「所為」與「應為」到底是什麼?今天的兒童就是未來的專家、醫務人員、公務員、企業員工等社會成員,不同的社會角色究竟要如何對待生命,如何理解責任,這些都涉及到生命教育。

應該說,生命和教育本來就是一體的,教育本來就是為生命而準備,教育的使命就是幫助一個人的生命從自然人變成社會人,同時拓展一個人的生命的長度、寬度和高度,幫助每個生命成為更好的自己。

教育應該以生命為原點,重歸生命的本體,向內審視生命的本質,讓生命回歸自身價值;向外建構教育的場域,築造生命的精神家園。

有時候,我們的教育對生命本身缺乏必要的關注。當今社會已是一個科技理性主宰的世界。當下教育往往注重的是學生認知能力的培養,向學生傳授「何以為生」的知識和本領的訓練,學生往往成為接受知識的容器,從而只見知識而不見生命。這次疫情也暴露出生命教育的缺失問題。我們孩子的生命,學校師生的身心健康,正在遭遇到了危機。這些問題固然有文化的因素,有社會的原因,但教育對於生命的關注不夠,無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新教育在研究未來課程的時候,專門研發了一門「新生命教育」課程,並以「拓展生命的長寬高」為核心理念。

我們提出,生命教育首先要關注自然的生命,因為這是生命的長度,人的肉身是生命的物質基礎。我們認為,安全與健康構成了生命的自然屬性,是生命發展的基石。無論是缺乏保全,還是健康,都不可能有生命持續的發展。

因此,我們主張,學校教育應該把關於安全的知識與技能教給我們的孩子,讓他們了解居家安全、校園安全、社會安全、遊戲安全、運動安全、交通安全、野外安全等常識,防止和應對校園暴力、疾病傳染及其他意外。讓師生知道,學會保全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選擇。這也是世界生命教育的普遍做法。因為一個最簡單的事實邏輯是:只有在生命得到保全的情況下,生命的其他意義才有延展的可能。

我們還主張,應該重視師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兩性健康,讓學生了解關於營養、運動、治療等基本知識與技能,掌握情緒管理、環境適應、壓力紓解等方法。每個人的生命都是非常有限的,都只是人類生命鏈條中極其微小的一環。但人類生命正是由這樣無數微小的一環又一環組成。每一環的長短,都影響著整體。教育應該通過對個體自然生命在安全與健康兩方面的努力,延長每一個人的生命長度,從而無論是從社會持續發展的角度看,還是從整個人類生命的代際角度看,用這一環又一環的點滴累積,增加人類生命鏈條的長度。

這次疫情也提醒我們,教育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安全與健康:學會勤洗手,懂得何時需要戴口罩,懂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學會緊急避險和自我保護,養成科學膳食、鍛鍊身體、合理作息等良好習慣。把這些做好了,生命的物質基礎就打牢了。那碰到災難、碰到疫情,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該如何自我保護並幫助他人?這也是教育中必須要加強的。

最近央視網有一則報導:11月19日,在日本一艘載有52名小學生的海上渡輪在撞擊巖石後沉船,令人吃驚的是,在這起沉船事件當中沒有出現任何傷亡人員,所有的孩子都順利獲救上岸!這些孩子們之所以在突如其來的災難面前能如此鎮定,勇敢,沒有亂作一團,背後和他們從小接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學校教會了孩子們最重要的一課:那就是在面對不同的災難時該怎樣自保!

同時,生命教育要關注社會的生命,這是生命的寬度。除了安全和健康之外, 我們的教育還要立足生命的社會屬性,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都要和別人打交道,都要學會理解、寬容、尊重別人,成為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所以,我們也該引導學生熱愛生活,讓學生熟悉開放的國際視野下與他人相處的法則;認識到個體命的共在性以及他人存在對於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會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相互關心、共同合作、彼此尊重、善於溝通;同情弱小,積極面對人際衝突,樹立寬容意識;尊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發展健康的人際關係。擁有個性化的積極力量,包括樂觀、勝任感、自尊感、人際支持等。

在疫情期間,我們看到了許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家有難眾人相助的溫暖的故事,看到了許多醫生護士無私仁愛之心,這都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我們怎麼樣幫助孩子們懂得感恩、懂得仁愛、懂得尊重,有著良好的社會情感,這是我們在生命教育的寬度拓展方面應該做的。

當然,生命教育還要關注人的精神生命,這是生命的高度。我們的教育要立足生命的精神屬性,引導學生能夠不斷進行生命的自我體驗和省思,欣賞和熱愛自己與他人的生命,珍惜生命的存在,期盼生命的美好,體悟生命的意義,並且能夠把這種生命的關懷和熱愛惠及他人、自然,具有人文關懷、民胞物與的胸懷以及寬廣的人類情懷。

人是一個符號性的動物,人是要有價值觀和信仰的,是要過精神生活的。人類最偉大的智慧、最偉大的思想就在那些最偉大的著作之中。怎麼樣通過閱讀來提升我們的精神的高度?在疫情面前、在災難面前,我們能不能為了公共利益挺身而出、仗義執言,能不能為了普通老百姓去挑戰權貴,敢於擔當?疫情中的李文亮醫生、鍾南山院士等等,他們就是這樣一種精神和信仰的體現。

所以我說,兒童幸福成長,首先要從生命教育開始。我曾經提出「生命教育,讓教育回家」,其實就是要「讓生命回歸教育的主場」,把生命教育作為我們教育最根本的出發點,作為我們教育的最大共識。

三、面向未來,讓我們和兒童建立命運共同體

生命是大自然最為神奇的創造,每一個生命都是一個奇蹟般的存在。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更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生命。每個生命的理想歸宿便是成長為最好的自己,每一個生命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生命因自主而積極發展。人的生命具有強烈的自主性,體現出特有的自覺、自為和創造的特點。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是自己生命的創造者和塑造者。生命因超越而幸福完整。人只有實現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精彩,才能感受到幸福。人只有發揮生命的潛能,張揚生命的個性,才能談得上完整。在自我超越中生命不斷走向幸福和完整。讓生命回歸教育的主場,讓兒童站在舞臺的中央,在我看來,這真是「生命教育與兒童成長」的迫切之需。

圍繞本次論壇「生命教育與兒童成長」的主題,站在未來的人類自身來審視,我認為,推動和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要從和兒童建立命運共同體開始。

兒童是未來世界的主人,是人類命運的主宰,可以說有什麼樣的兒童,就有什麼樣的世界和未來。蒙臺梭利說過,「我們的錯誤會落到兒童身上,給他們留下一個不可磨滅的痕跡,我們會死去,但是我們的兒童將承受因我們的錯誤而釀成的後果,對兒童的任何影響,都會影響人類,因為一個人的教育就是在心靈敏感和秘密的時期完成的。」關注兒童成長,就是關注人類的命運;對兒童友好,才會讓人類美好,讓明天美好。

我們曾經也都是兒童,兒童也都終將是我們。只有當我們意識到,每個生命,每個兒童都和我們的命運休戚與共時,都和我們的未來息息相關時,我們才能真正走向人類命運共同體。讓我們拉起每一個兒童的手,不讓任何一個孩子掉隊,和兒童建立命運共同體,共同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謝謝!

內容來自:中國教育報第十六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

圖片:墨雨

圖文版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每天僅需1毛3 ▲ 48元用一年

記得讀完文章後點「在看」哦!愛你們!

相關焦點

  • 朱永新:教育回到常識,從看見兒童開始 |百家
    12月5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在深圳舉行。本次論壇以「生命教育與兒童成長」為主題。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開幕式上通過視頻作《生命教育,讓每個兒童幸福成長》主旨報告。 朱永新老師說了哪些觀點?
  • 教育回到常識,從看見兒童開始——兒童幸福成長,從生命教育開始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開幕式上用視頻作《生命教育,讓每個兒童幸福成長》主旨報告。首先熱烈祝賀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深圳市教育局支持,寶安區教育局和新生命教育研究所共同承辦的生命教育論壇成功召開。本應前來參加會議,也訂好了到深圳的機票,但是因為工作衝突,無法前來參加,躬逢其盛。只能夠通過在線視頻的方式和大家分享和交流我的教育思考。
  • 【家校共育】朱永新:好的教育從哪裡開始?
    朱永新蘇州大學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協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2020年12月5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的第十六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在深圳舉行。本次論壇以「生命教育與兒童成長」為主題。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開幕式上用視頻作《生命教育,讓每個兒童幸福成長》主旨報告。本文為報告節選。我們知道,長期以來兒童是不受關注的。在人類歷史的記載中,我們是「看不見」兒童的。最早的一部兒童憲章是1923年起草的《兒童權利憲章》。1959年聯合國大會才通過了《兒童權利宣言》。
  • 「轉」朱永新:好的教育從哪裡開始?答案是……
    (按:最近,正在重讀朱永新16年前的著作《困境與超越》。莫非真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今天就看到《中國教育報》轉發的朱先生昨天在第十六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開幕式上,以視頻形式作的《生命教育,讓每個兒童幸福成長》主旨報告。作為全國政協常 委、副秘書長,民進中 央副主 席,工作繁忙可想而知,但教育始終是他心之所念、情之所系!
  • 拒絕工廠式教育 師者朱永新和他的六百萬隊友
    在朱永新眼裡,「教育在線」給了沉默的大多數教師一個吆喝、交流的平臺。「教育在線」的經費全部由朱永新個人買單,技術支持是一所中學的計算機老師,他也是整個網站惟一拿津貼的工作人員——每月200元的上網補貼。如今,「教育在線」的註冊會員已突破82萬,在論壇的黃金年代裡,被媒體譽為「網絡師範大學」「中國教師的精神家園」。
  • 朱永新:未來教育什麼樣?
    從小學一年級開始,父親每天早晨5:30,就會準時把還在睡夢中的朱永新從床上拖起來:「無論是酷熱難熬的夏日,還是滴水成冰的冬天,都要千篇一律地臨摹柳公權帖。儘管如今我的字還過得去,也有人說我的字有風骨,都是那個時候打下的基礎。」「雖然沒能夠成為書法家,現在看來,這是父親給我人生最大的財富。
  • 朱永新談未來教育:文憑不再重要
    研究中國教育多年的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近年來也致力於此。朱永新在今年出版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中,從歷史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對當下教育進行了反思,並從發展的角度對未來學校進行了全面重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未來教育的全新畫面。近日,半月談記者就這一話題對朱永新進行了專訪。
  • 面對面 | 朱永新:好的教育,應該讓所有人都成為更好的自己
    2000年,《我的教育理想》一書出版,標誌著他開始走上探索中國教育發展創新之路,也正是這一民間教育改革讓一群有教育理想的人聚攏起來,雖只星星之火,卻成燎原之勢。20年後,新教育實驗在全國已有5500多所實驗學校、600萬師生參與。不久前,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出席了在連雲港舉行的第十六屆江蘇中小學校長國際交流與協作會,做了一場關於「未來學習中心構想」的主旨演講。
  • 專訪|一丹獎明師堂成員朱永新教授——拒絕工廠式教育:師者朱永新和他的六百萬隊友
    2002年,朱永新建網站「教育在線」時曾在開篇寫道:「讓我們一起為中國教育做點兒事。我是一座橋梁,希望大家順利到達彼岸。」很快,「教育在線」引來全國各地的教師,最多的一個月,一下子就湧進來5000多個老師。「很多界限被打破了」,一些基礎條件落後的鄉村學校,第一次和外面世界的學校產生交集。朱永新與眾多基層教師一起,建立了一個教育者的共同體,締結了深刻而閃光的情誼。
  • 俞敏洪對話朱永新:關於未來教育的思考
    當時提出的我的教育理想,很多人都覺得這個理想是夢想,不可能實現。但是我們就從一個學校開始做,現在全國已經有5200多個學校。現在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是天天不管是家長、老師各種壓力,為了幾門課的成績拼死拼活,孩子從小學開始心情就壓抑了,童年的幸福,少年的幸福,好像跟孩子們很無緣。你的新教育理念,幸福是如何做到的,讓學生到底怎麼學他才會幸福呢?
  • 朱永新:我國法律對兒童權利保護操作性不夠
    現場,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談到非戶籍兒童上學難及城市教育資源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造成的「教育擁堵」問題。「16年以前,我剛剛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時候,就有人提出相關問題。16年以後,這個問題依然受到關注。我相信在座的也有人正在為(孩子上學)問題傷腦筋。」
  • 朱永新:完善融合教育支持體系勢在必行
    本報北京4月2日電  (記者張爍)全國心智障礙者家長組織聯盟日前發布《適齡殘障兒童入學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通過在線調查方式,面向6至15歲殘障兒童少年家長完成了9484份問卷。
  • 朱永新、俞敏洪對談「教育新基建」:應重視學生個性化發展
    在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儀式上,朱永新、俞敏洪圍繞未來教育與個性化學習展開對話芥末堆訊 8月19日,在第六屆「網際網路+教育」創新周開幕儀式上,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與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
  • 朱永新寄語教師: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專訪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nbsp&nbsp&nbsp&nbsp□左江日報記者 黃東日&nbsp&nbsp&nbsp&nbsp朱永新,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蘇州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新教育實驗發起人,中國教育30人論壇和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共同發起人。
  • 朱永新: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思享
    本屆盛典以「教育的力量2020」為主題,聚焦在線教育、國際教育、K12教育、教育公益等教育眾多熱點話題,匯集教育界專家學者、行業領導者、教育投資人、跨界明星等,通過演講、論壇等不同形式與各界同仁共議特殊時期教育行業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變革與發展,為實現教育資源聯動創新尋求更多機遇。
  • 未來教育將走向何方?今天22:30檔,聽朱永新教授開講
    「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疫情下線上授課成為學生和老師們的常態回望這次大規模在線教育其中的經驗與啟示給教育發展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本期《開講啦》邀請到教育學家朱永新為我們分享他的教育理念探討未來教育的方向朱永新教授深耕教育領域近
  • 朱永新談未來教育:文憑不再重要,學校會被學習中心取代
    網際網路的出現正不斷顛覆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教育是否也會被顛覆?未來教育是什麼樣的?許多人都在尋找答案。研究中國教育多年的民進中央副主席、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近年來也致力於此。朱永新在今年出版的《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中,從歷史的角度、世界的角度,對當下教育進行了反思,並從發展的角度對未來學校進行了全面重構,為我們展現了一幅未來教育的全新畫面。近日,半月談記者就這一話題對朱永新進行了專訪。學生成學習的主人。
  • ...朱永新、馬化騰、丁磊兩會就教育提議;鄭華一力加盟智課教育
    教育事業部將聘任北京樂博樂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侯景剛為總經理,全面負責教育事業部的經營管理。公告表示,公司於2015年開始籌劃布局素質教育行業,於2016年4月29日發布重大資產重組方案收購北京樂博樂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此後,公司在素質教育領域不斷深化布局,先後投資編程貓(青少年編程培訓)、小橙堡(親子文化藝術服務)、韓國樂博(STEM 教具和產品研發)等。
  • 「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構想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
    我們已經來到了教育大變革的前夜,已經站在了未來學習中心的門前。推開這扇門,就是一個新的教育世界。 《財經》記者 馬國川 | 文 蘇琦 | 編輯 整整100年前,1919年4月30日,約翰·杜威(John Dewey)從紐約抵達上海,開始為期兩年的訪華之旅。
  • 朱永新:閱讀是推進教育公平最有效的方法
    日前在廣西南寧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全民閱讀年會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說。在朱永新看來,要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教育公平,因為只有所有的受教育者接受到相對公平的教育資源,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學生才有可能真正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