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兒童生活在『最好的時期』,在社會物質層面上很豐富。」5月27日,在中國兒童發展論壇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表示,在物質滿足之外,兒童仍將面臨社會變革——城市化、老齡化以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來的重大挑戰。
城鎮化進程加快:留守兒童與進城務工子女上學難
採訪中,盧邁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解釋,我國兒童目前約佔整個人口比例的20%,隨著老齡化時期到來,老齡人口增多,掙養老金的壓力將落在兒童身上,「雖然我們已經做了個人帳戶的儲存,但顯然不夠」。
此外,他稱,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調查數據顯示有50%的孩子還生活在農村,而城市常住人口中青年人佔比60%,二者10%的差距,折射了留守兒童問題。
「富沿海,窮山村,有些人目前生完孩子後,在農村貧困地區呆不下去就離開了,這在我們調查中也常見。」盧邁說。
一方面是留守兒童,另一方面則是進城務工子女的問題。因為政策上等各方面的不足,城鎮化也造成了一部分兒童「在城市裡呆不下來」。
「我們在某地調查中看到,每到期末,孩子們(進城務工子女)都會很悲傷,他們不知道下一年會去哪兒上學,去哪兒考試,不知道能不能適應新環境。走的人心裡不安,而留下來的人心裡也不安,他們不知道哪天自己也不得不回家。」他指出。
現場,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談到非戶籍兒童上學難及城市教育資源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造成的「教育擁堵」問題。
「16年以前,我剛剛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時候,就有人提出相關問題。16年以後,這個問題依然受到關注。我相信在座的也有人正在為(孩子上學)問題傷腦筋。」他說,從兒童優先、兒童友好、兒童權利的角度來講,孩子應該隨父母讀書,問題在於「我們的教育資源供求之間的不平衡,無法滿足」。
「在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政府通過什麼樣的辦法來解決?現在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辦法還不夠多,尤其是當政府的公共教育資源很難滿足的情況下,怎麼樣去鼓勵民間的資本,民間的教育資源去補充,在這一點上我們政策的釋放空間還不夠。」他提出。
與此同時,他也表示,還應該注意教育資源開放後「讀書窪地」、「就學型移民」現象。
「如果教育資源充分對非戶籍人口開放,很可能會出現所謂的『讀書窪地』,父母不是為了工作,只是為了送孩子到城市讀書,讓爺爺奶奶進城照顧,又會產生『就學型移民』。所以我們可以指定一些條件,比如工作年限、穩定收入來控制城市人口的過度增長。」朱永新說,控制大城市人口,保障非戶籍兒童基本就讀權利本身是一個博弈的過程。
我國法律對兒童權利保護操作性不夠
為保障兒童權利,聯合國1989年決議通過《兒童權利公約》,這是第一部有關保障兒童權利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性約定。1990年,中國成為締約國。
在國內,我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從法律層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此外,2011年,國務院還頒布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從兒童健康、教育、法律保護和環境四個領域提出了兒童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策略措施。
但朱永新表示,我國歷來重視兒童問題,但落到實處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比如法律層面,在國外,家長體罰孩子,離開孩子兩個小時(孩子處於無人監管狀態)可能都屬於違法行為。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很多屬於原則性問題,可操作性還不夠,例如缺少電影分級、圖書分級等。」他指出,在觀念上,我們也很少把孩子當作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兒童很少參與社會、學校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