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新:我國法律對兒童權利保護操作性不夠

2020-12-17 澎湃新聞

「現在的兒童生活在『最好的時期』,在社會物質層面上很豐富。」5月27日,在中國兒童發展論壇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盧邁表示,在物質滿足之外,兒童仍將面臨社會變革——城市化、老齡化以及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帶來的重大挑戰。

城鎮化進程加快:留守兒童與進城務工子女上學難

採訪中,盧邁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解釋,我國兒童目前約佔整個人口比例的20%,隨著老齡化時期到來,老齡人口增多,掙養老金的壓力將落在兒童身上,「雖然我們已經做了個人帳戶的儲存,但顯然不夠」。

此外,他稱,在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調查數據顯示有50%的孩子還生活在農村,而城市常住人口中青年人佔比60%,二者10%的差距,折射了留守兒童問題。

「富沿海,窮山村,有些人目前生完孩子後,在農村貧困地區呆不下去就離開了,這在我們調查中也常見。」盧邁說。

一方面是留守兒童,另一方面則是進城務工子女的問題。因為政策上等各方面的不足,城鎮化也造成了一部分兒童「在城市裡呆不下來」。

「我們在某地調查中看到,每到期末,孩子們(進城務工子女)都會很悲傷,他們不知道下一年會去哪兒上學,去哪兒考試,不知道能不能適應新環境。走的人心裡不安,而留下來的人心裡也不安,他們不知道哪天自己也不得不回家。」他指出。

現場,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談到非戶籍兒童上學難及城市教育資源跟不上人口增長速度,造成的「教育擁堵」問題。

「16年以前,我剛剛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時候,就有人提出相關問題。16年以後,這個問題依然受到關注。我相信在座的也有人正在為(孩子上學)問題傷腦筋。」他說,從兒童優先、兒童友好、兒童權利的角度來講,孩子應該隨父母讀書,問題在於「我們的教育資源供求之間的不平衡,無法滿足」。

「在無法滿足的情況下,政府通過什麼樣的辦法來解決?現在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辦法還不夠多,尤其是當政府的公共教育資源很難滿足的情況下,怎麼樣去鼓勵民間的資本,民間的教育資源去補充,在這一點上我們政策的釋放空間還不夠。」他提出。

與此同時,他也表示,還應該注意教育資源開放後「讀書窪地」、「就學型移民」現象。

「如果教育資源充分對非戶籍人口開放,很可能會出現所謂的『讀書窪地』,父母不是為了工作,只是為了送孩子到城市讀書,讓爺爺奶奶進城照顧,又會產生『就學型移民』。所以我們可以指定一些條件,比如工作年限、穩定收入來控制城市人口的過度增長。」朱永新說,控制大城市人口,保障非戶籍兒童基本就讀權利本身是一個博弈的過程。

我國法律對兒童權利保護操作性不夠

為保障兒童權利,聯合國1989年決議通過《兒童權利公約》,這是第一部有關保障兒童權利且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性約定。1990年,中國成為締約國。

在國內,我國主要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從法律層面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此外,2011年,國務院還頒布了《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從兒童健康、教育、法律保護和環境四個領域提出了兒童發展的主要目標和策略措施。

但朱永新表示,我國歷來重視兒童問題,但落到實處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比如法律層面,在國外,家長體罰孩子,離開孩子兩個小時(孩子處於無人監管狀態)可能都屬於違法行為。我國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很多屬於原則性問題,可操作性還不夠,例如缺少電影分級、圖書分級等。」他指出,在觀念上,我們也很少把孩子當作有獨立人格的個人,兒童很少參與社會、學校的決策。

相關焦點

  • 我國兒童權利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作為人類家庭中的一員,兒童具有不可剝奪的人權與自由。他們有權最大潛力地發展其個性、能力及才智;有權從特殊的保護與幫助中獲益;有權參與影響他們生活的決定;有權以可行和積極的方式知悉他們的權利。①雖然兒童在家庭中有著獨立的法律地位,依法享有法律所賦予的權利,但由於兒童在年齡、智力和心理等方面的限制,在有些場合尚不能以自己獨立的意志進行民事法律行為。
  • 我國兒童權利保護意識調查研究報告(三)
    網易親子一直以來大力倡導兒童權利的保護,在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在我國正式實施20周年之際,網易親子藉助網易親子網絡平臺邀請廣大網友參與《2012年中國兒童權利保護意識》調查,以此了解目前我國兒童權利保護的現狀及社會公眾對兒童權利保護的態度。
  • 兒童權利保護與少年犯
    從這一觀點出發,對少年權利的保護比處罰少年犯罪,更能顯示其應有的社會效果。基於這一點,本文將對兒童權利的保護以及我國在保護兒童權利方面的有關問題作專門的論述。 一、兒童與兒童權利保障 兒童即少年,也稱未成年人。 年齡是界定兒童的唯一標準。兒童年齡的確定以國家法律規定為準,未達成年年齡的人稱為未成年人,也被稱為兒童。
  • 聯合國框架下完善兒童權利保護的法律進程
    儘管《世界人權宣言》並不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但《宣言》中的精神作為聯合國人權保障的基石,為聯合國隨後通過的一系列人權條約及文件所重申。以該《宣言》為基礎,1966年通過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對兒童權利保護都進行了特別規定。
  • 全方位架起兒童權利保護高壓線
    立法在兒童保護上尚不周延依據我國現行刑法,強姦14周歲以下女童的,成立強姦罪,最高可判處死刑,而針對男童的「強姦」行為只能成立猥褻罪,至多也只能判處15年有期徒刑。值得一提的是,嫖宿幼女罪廢除之後,男童仍然未被納入強姦罪的保護對象。那麼,這種在兒童保護上體現出的男女不平等該如何看待呢?
  • 六一,聊聊兒童權利保護那些事
    一、我國在參與國際兒童權利保護方面所做的努力1990年8月29日,中國常駐聯合國大使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籤署了《兒童權利公約》,中國成為第105個籤約國。二、我國國內兒童權利保護方面的體現01法律規定《兒童權利公約》第一條規定「兒童係指18歲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對其適用之法律規定成年年齡低於18歲。」我國《民法總則》第十七條規定「不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為未成年人。」這一規定與《兒童權利公約》中兒童年齡相吻合。
  • 我國批准《兒童權利公約》
    新華網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周婷玉 隋笑飛)全國人大常委會29日經表決決定,批准《兒童權利公約關於兒童捲入武裝衝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  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在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說明時說,批准議定書有利於進一步彰顯我國重視保護人權的國際形象。
  • 中國兒童保護法律措施趨完善 國外經驗能借鑑多少
    對於留守兒童的保護,實際上是兒童保護的一個側面。制度設計需要為兒童保護「織網託底」。我國在兒童保護方面的法律和措施在不斷的完善中。有專家指出,當前相關兒童保護法律原則性大於操作性,政策性大於實用性,迫切需要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兒童保護體系和兒童福利制度。國外兒童保護工作做法雖不可機械化照搬,但在思路上提供了一定可借鑑的方向。
  • 保護兒童防線前移 兼顧基本權利平衡
    「實施辦法是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並經過與聯合辦案單位、相關部門及業界學者等多方論證後而制定。」 祝穎哲介紹,「資料庫是實施辦法的核心載體,經過近一年的開發調試、數據錄入和應用培訓後才正式投入使用。」對此,專家表示,成都市在資料庫上的探索,既遵循了兒童利益優先原則,又保護入庫人員的權利,是對「保障公民權利」「實現社會公正」的我國憲法基本精神的遵循。
  • 兒童權利:認識兒童的基本點
    兒童權利:認識兒童的基本點 2016年06月08日 09:0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關穎 字號 內容摘要:在我國,有關兒童權利的傳播以及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的理念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 中國兒童保護發展論壇:以兒童的視角保護未成年人基本權利
    中國兒童保護發展論壇啟動。中國青年網記者李延兵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3日電 (記者李延兵 周圍圍)昨日,六一國際兒童節之際,以「兒童視角下的基本權利」為主題的中國兒童保護發展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論壇邀請學界、司法界兒童保護專家及公益領域兒童保護實踐專家,圍繞兒童的基本權利問題進行了對話。
  • 文化批評:保護兒童權利,我們的回答是「每一天」
    兒童節前,一條新聞引人關注:全國婦聯調查顯示,目前全國共有留守兒童5000多萬,各地省一級關愛留守兒童的品牌活動有60多項。這則新聞,讓人對兒童節的意義有了另一層認識。節日不僅要給孩子們幸福的一天,更是為了喚醒社會對兒童的關愛、對兒童權益的保護。
  • 我國法律中有關女性特別保護的重點條款梳理
    首先要明確的,我國實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一切保護公民合法權利的法律,當然同樣對女性權益保護作用,而在此之外,我國法律中體系中,除了有專門的《婦女權益保護法》外,在很多的法律、法規中都會散見關於保護婦女權利的內容。
  • 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是家庭教育的基礎
    文/齊澤宏尊重和保護兒童權利是家庭教育的基礎。兒童是獨立的權利主體,有生命權、健康權和獲得基本生活保障的權利,有充分發展其全部體能與智能的權利;有享有國家、社會、學校、家庭保護,不受歧視、虐待和忽視的權利;有參與家庭和社會生活並就影響他們生活的事項發表意見的權利,實施家庭教育要尊重和保護兒童的各項權利。
  • 兒童個人信息保護——美好的權利如何腳踏實地
    作者 | 王融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 引言:兒童個人信息保護,難點在哪裡?尊重和保障兒童權利是被廣泛認可的基本通識,各國個人信息保護法律中也逐步引入兒童個人信息保護。儘管從兒童權利視角,包括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2]在內的官方和民間研究都已開始關注探討:兒童對其享有的隱私、個人信息相關權益處分的獨立性,以及基於兒童動態發展的考量,是否應當「充分理解、尊重不同類型兒童在不同階段的特點與能力」[3],從而質疑法律一刀切的按照兒童年齡劃分的信息處分權利差異化的合理性。
  • 朱永新:教育回到常識,從看見兒童開始 |百家
    本次論壇以「生命教育與兒童成長」為主題。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開幕式上通過視頻作《生命教育,讓每個兒童幸福成長》主旨報告。 朱永新老師說了哪些觀點?帶給我們哪些啟示?一起來看看吧!
  • 我國法律對配偶權的保護
    3、我國對於配偶權的法律保護當今婚姻家庭領域對配偶權的侵害行為日益嚴重。為此應綜合運用民事、行政、刑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切實有效的保護公民的配偶權。(1)刑法對配偶權的保護我國2001年新修訂的婚姻法中增設了刑事條款,如第45條規定:「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 名師在線 | 朱永新:教育回到常識,從看見兒童開始
    本次論壇以「生命教育與兒童成長」為主題。 全國政協常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在開幕式上通過視頻作《生命教育,讓每個兒童幸福成長》主旨報告。 朱永新老師說了哪些觀點?帶給我們哪些啟示?一起來看看吧!
  •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審議中國履行《兒童權利公約》情況
    原標題: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審議中國履行《兒童權利公約》情況  新華網日內瓦9月27日電 聯合國兒童權利委員會26日和27日在日內瓦審議中國履行《兒童權利公約》的第三、四次合併報告以及履行《兒童權利公約關於兒童捲入武裝衝突問題的任擇議定書》的首次報告。
  • 舉報人遭威脅 法律如何保護
    我國法律在保護舉報人方面有哪些規定?舉報人應當如何保護自身安全?本報記者就此採訪了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建偉。「在法律政策方面,我國對保護舉報人一直非常重視,並在憲法、刑法、刑事訴訟法等多部法律中作出明確規定。」張建偉告訴記者。例如,我國憲法明確規定公民具有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