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內容來源網絡,侵權聯繫刪除。
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今衛輝市境內)進行的決戰。是滅亡周朝的一場戰爭。那麼,你知道牧野之戰是怎麼發生的嗎?牧野之戰的背景是什麼?牧野之戰發生在什麼年代?
關於牧野之戰是怎麼發生的?牧野之戰的背景是什麼?
由於辛(商紂王)先徵西北黎平東南夷雖取勝利窮兵黷武加劇社階級矛盾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損其身。
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帝辛「資辯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知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之下」,但「好酒淫樂,嬖於婦人」。
政治上帝辛耗巨資建鹿臺、矩橋,造酒池肉林,使國庫空虛。寵信愛妃妲己以及飛廉、惡來等一幫佞臣,妄殺王族重臣比幹,囚禁箕子,造成諸侯臣屬紛紛離叛。軍事上帝辛致力於用兵於東南夷族,雖然戰爭取得了勝利,俘虜了「億兆(上百萬)夷人」,帝辛也被譽為「百克(百戰百勝)」,但商軍主力遠徵東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空虛,無兵可守。
周部落本來是渭水中遊的一個古老部落,居住於今陝西中部的一些地區,依靠優越的自然環境逐漸發展起來。到姬昌時,對內重用呂尚、散宜生、太顛、閎夭、南宮适等一幫賢臣,國力日強;對外姬昌宣揚德教,積極調停各方國間的爭端,使諸侯紛紛依附。姬昌趁機大搞統一戰線
據《史記》記載:「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牧野之戰概述
商朝末年,商紂王帝辛荒淫暴虐,致使眾叛親離,政權搖搖欲墜。地處渭水、涇水流域(今陝西境)的姬姓周族國家迅速崛起,擁有一支車、步兵數萬人的精銳軍隊。周文王繼位後,鑑於商周矛盾加深,勵精圖治,發展實力,力圖擺脫商朝控制。他以具有雄才大略的姜尚為軍師,任用一批賢臣.採取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翦除羽翼,逐漸削弱和孤立商乏朝的方略,積極準備滅商。周先後出兵攻滅西部的犬戎(今陝西武功東、興平北,一說在今陝西鳳翔境)、密須(今甘肅靈臺西南),鞏固丁後方,又轉兵東進攻滅耆(商西土與國,一說在今山西長治西南)、邗(今陝西戶縣北,一說在今河南沁陽西北)、崇(今陝西戶縣附近)等商的盟國,對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形成進逼之勢。然後,又將國都從岐地遷到豐邑,作為滅商的前進陣地。
文王即位五十年、稱王九年時去世,兒子姬發繼位,稱周武王,加緊進行滅商準備。武王以姜尚為「師」負責軍事,弟周公姬旦為「輔」,處理政務,召公、畢公為左右助手。他於文王墓前祭祀,令將文王木主牌位載車於軍中,宣稱奉文王之命,率六師軍隊東進至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孟縣西南)黃河渡口,會盟各諸侯國軍,檢閱實兵。相傳800諸侯不期而至。眾諸侯擁武王為盟主,結成聯合滅商陣線。武王拒絕諸侯即刻伐商建議,認為時機尚不成熟,在會盟完畢,即率軍西歸,史稱「孟津觀兵」。
武王待機滅商,派間諜侯般到朝歌偵察商朝情況,並收買紂王重臣微子啟、膠鬲等,促其反叛。當得知紂王殺死王子比幹,囚禁其弟箕子,微子出走,太師疵和少師疆奔周,商統治集團嚴重分裂,紂王十分孤立,商軍主力遠攻東夷(東部沿海地帶),朝歌空虛,遂決定先發制人,乘隙決戰滅商。
周武王四年(前1057年,一說前1027年;另說八年,十—年)十二月,武王率西六師戰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並聯合庸(今湖北西北、陝西南部)、蜀(今四川境)、羌(今陝西、甘肅境)、?(今河南西部)、微、盧、彭(均在今四川南部)、濮(今湖北西南)等方國軍隊,大舉東進。戊午日,周軍在孟津(一說汜水)渡河,與各方國軍隊匯合。武王作「泰誓」,歷數紂王「自絕於天」的罪行,宣布今「維共行天罰」(《尚書·泰誓》)的決定。接著,武王揮軍北上,冒雨行軍,於一月;初(—說二月)進抵商郊牧野。甲子日早晨,攻商大軍在牧野集結,武王佔卜為吉,隨即召開誓師大會,並命軍隊在作戰時,「不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不過於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以保持隊形嚴整;要求將士英勇奮戰,又不濫殺敗逃之敵(《尚書·牧誓》)。周軍與諸侯國軍士氣高昂,列成左、中、右三個方陣,準備與商軍交戰。
紂王得知周軍來攻,慌忙調集少數貴族軍隊和大量奴隸、戰俘17萬人(一說70萬人),開赴牧野。商軍士氣低落,多不願戰,隊形混亂。武王見此情,便命姜尚率百夫長的大卒精兵首先向商軍發起衝鋒。商軍前徒紛紛倒戈,讓開通道。武王隨即指揮全軍奮力衝殺。雙方大戰至夕,商軍大勢已去。紂王逃奔朝歌.登上鹿臺,自焚而死。武王率領眾諸侯進入朝歌,安撫商民。然後發兵攻打越?方(今河南鄭州西)、衛(今河南淇縣北)、磨(今河南滑縣、濮陽一帶)、宣方(今山西垣曲附近)、蜀(今山西新絳西)、厲(今河南鹿邑東)等,掃除附商諸侯;擴大戰果。四月回到宗周(今陝西西安西),作《世俘》宣布克殷之命。統治中原近700年的商王朝滅亡,周王朝代之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