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原名是叫姚元崇,後來入朝為官之後,兩次改名,一開始改姚元之,後面為了避開皇帝的年號,又改成了姚崇。姚崇祖籍是在吳興,但是出生在陝州,姚崇這個人年輕的時候活的很瀟灑自如,但是他又很注重氣節,平常很喜歡武藝,經常練武並且經常和朋友一起去打獵娛樂自己。他的改變是在他二十歲的時候,二十歲的時候忽然他發奮讀起書來,姚崇原本就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很快他就考取了功名,並且以孝敬輓郎的身份進入了官場,從此開始了他幾十年的官場生活。

當時是武則天稱帝,朝廷內亂外憂,外邊的有契丹李盡忠等人的作亂,而朝廷內又有奸臣當道,儘管當時事情很多而且很亂,但是姚崇都處理的很好,而且很有序,一點出錯都沒有,比武則天發現,並且被她賞識起來,升了官,做了夏官侍郎。過了兩年的時候,姚崇在朝廷做混的如魚得水,而且他的才幹得到進一步的發揮,武則天把他提升為宰相,後面又改任鳳閣侍郎,以及兼任做相王府長史。

而過了五年的時候,姚崇發現自己的母親越來越年邁,而且現在也是體弱多病的時候,他慚愧於之前只忙碌於國家大事,而忽略了自己的母親,便產生了辭職的念頭,想要在接下來的日子好好陪伴自己的母親。他在想好之後就直接去找了武則天,請她批准自己的請辭。但是遭到了武則天的拒絕,但是武則天也不是那樣無情的人,考慮到宰相這個位置的確是事情很多,就給他免去了宰相這個職位,但是保留了長史的這個位置,讓他有時間陪伴母親的同時,也可以幫國家出一份力。

但是沒過多久,武則天一想,他這樣一個人才就只做一個長史,實在是太屈才了,不行,於是又給他兼任夏官尚書以及鳳閣鸞臺三品。如果換做他人的話,早就衝上去謝恩了,但是那是姚崇啊,宰相都不做了,還會在乎這個,於是找到了武則天,直接說道,夏官是掌管兵權的職位,而我早已經是相王府的屬官,如果我還做這個夏官的話肯定對相王來說很不利,很容易給他招惹是非,所以請皇上罷了吧。武則天一聽也是這個道理,肯定不行,於是想了想,就給他改成了春官尚書。

而武則天晚年的時候,有一個叫張易之的男寵,他仗著武則天的權威,想把長安大德寺廟的十個和尚給調到定州去給他自己建的私人建的寺廟去當和尚,導致了這些和尚直接找到了姚崇,找姚崇說情。而張易之知道之後,幾次找上姚崇,想要姚崇同意讓那幾個和尚過去,當都被姚崇拒絕了,並且讓那幾個和尚返回了他們自己原有的寺廟中去。而因為這個事情,章易之恨上了姚崇,於是在武則天旁邊吹了枕頭風,讓武則天把姚崇給貶了,雖然還保留宰相的頭銜,但是卻只能做司僕寺卿。而且同年9月的時候,姚崇做了靈武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他在出去之前就向皇帝推薦張柬之做宰相。

唐玄宗在發動政變,誅殺太平公主一夥黨羽的的同時,也到新豐去檢閱軍隊,而當時姚崇是在同州做刺史。新豐到同州三百裡的路程,按照規定姚崇是要來拜見皇帝的,而且唐玄宗也下了旨意讓姚崇來相見。姚崇在規定的時間內到達了,見到了唐玄宗之後,兩人就當時天下事聊了開來,而且聊得非常起勁,根本不知道疲倦。

唐玄宗心裡十分高興,便問姚崇願不願給自己當宰相。姚崇思索了一會之後,向皇帝提出了十條政治主張,如果皇帝同意的話,他就願意去做這個宰相。唐玄宗讓他說,而在聽萬姚崇所說的這十個主張之後,唐玄宗更加開心了,並且都同意了這些。而第二日的時候,唐玄宗就下命令,封姚崇為兵部尚書,封梁國公等。

姚崇做了唐玄宗的宰相之後,盡心盡力輔助朝政,並且去除一些陳舊沒用的法律,大力推行社會的改革,並且建議一些重複的官職要去掉,選用一些真正有才華和能力的官吏,同時抑制皇親國戚和一些功臣的權利,大力發展農業生產,為唐朝中期的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基礎。姚崇雖然是一代名相,但是他的兒子卻不怎麼樣。姚彝、姚異這兄弟兩就喜歡結交權貴,而且收受賄賂,讓百姓議論紛紛。而同時當時的中書令趙悔也因為收受賄賂而被定位死罪,而姚崇卻為他四處奔波,引起了唐玄宗對他的不滿。在姚崇推薦宋璟做宰相之後不久,他自己也被罷免了相位,雖然相位沒有了,但是唐玄宗還是很尊敬他就是了。

姚崇的這一生,真的很值,做了這麼多的事情,而且敢於給皇帝諫言,還敢跟皇帝談條件,皇帝同意了才去做,真的讓人很佩服於他的勇氣以及氣度。可惜的是,養了兩個不爭氣的兒子,給他的人生添加了一些別樣的色彩,不過總的來說,他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人,而且他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就是換做今天,也沒有人真的能做到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