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養在深閨人不知」的「止客界」,到被認定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的「紫鵲界」,綿延沉寂2000年,名聲遠揚在今朝。解讀紫鵲界的神奇密碼——
田在雲端鵲在飛
紫鵲界梯田秀色。羅中山 攝
紫鵲界梯田稻穀飄香。羅中山 攝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熊小平 鄒娜妮
婁底市新化縣的紫鵲界,近年來聲名鵲起:梯田景區入選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中國首批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為新化、湖南甚至全國的「文旅名片」。紫鵲界所在的水車鎮域內,還有中國最美鄉村正龍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楊氏宗祠等。
然而,從這些入手解碼紫鵲界的神奇,於遊客而言,總感覺不得全部要領。
水車鎮黨委書記肖勇平比一般人更熱愛紫鵲界,他的一篇論文就是寫紫鵲界。他說:「遠古先民開創了獨特的自流灌溉系統,滿山梯田,無一處水庫,無一口山塘,自流灌溉旱澇保收,2014年9月,被國際灌排委員會授牌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千百年來,村民們在雲端耕種,形成極具本土氣息的農耕、美食、山歌、武術、儺戲等特色文化,吸引著中外遊客。」
解碼神奇紫鵲界,不妨從一丘梯田、一汪山泉、一碗農家菜、一首山歌、一段儺戲、一棵古樹開始。
梯田密碼:小而多VS長又高
清晨,薄霧籠罩著寧靜的紫鵲界,日光紅暈慢慢為山峰披上華裳。動物們醒了,秧苗紛紛舒展身姿,住在山間的農戶也在鳥鳴、流水聲中醒來——新的一天,從勞動開始。
80後小夥奉玉輝早早起床,走上半小時的山路到田間勞作。回鄉5年,他帶領村民開荒種田,在合作社務工的85名貧困戶摘掉了「窮帽子」。他說:「家鄉的山水,自然的饋贈,是我們最珍貴的財富。」
紫鵲界梯田小,小到耕牛無法轉身,小到最窄處只插得下一蔸禾,小到傳說中老農的蓑衣鬥笠能蓋住兩丘田。雨中,老農披掛蓑衣鬥笠耕田。出太陽了,老農將蓑衣鬥笠一丟,繼續耕田。活兒幹完了,老農卻懵了,數來數去,怎麼少了兩丘田?撿起雨具怏怏而歸。此時,丟失的兩丘稻田「回來」了,原來就「藏」在他丟下的蓑衣鬥笠下面。
紫鵲界梯田多,至今無法統計有多少丘。
紫鵲界梯田長。農戶奉美新指著家門口的一丘田說,3分地狹長似腰帶,繞著山腰長達20餘米。這位63歲的老人分了2畝8分地,有大大小小72丘田,最遠的一丘要走上一小時山路才能到。田小,田埂窄,最窄處僅一腳寬。「田太寶貴了,我們保存著這種方式,增加水田的面積。」奉美新說,「這些年全鎮搞規模種植,把分散的田承包給合作社,種田收入有了保障,人也不累。」
紫鵲界梯田高。8萬畝梯田在海拔500米至1200米之間,層疊達400多級,會突然出現在屋角簷邊,也常年掩映在雲霧之中。
紫鵲界梯田老。經考證,宋代建縣之後漢族人大量遷入之前,這裡居住的是梅山峒蠻,漁獵為主。1000多年後,農耕文明逐漸取代漁獵生活成為紫鵲界主流。為了生存,紫鵲界一帶的瑤、漢等多民族向高山要糧,大量開墾梯田。至明代,這個「大地雕塑」基本成形。
灌溉密碼:隱形水庫VS山高水高
晨曦,炊煙起,氤氳開歷史的氣息。晨光下,梯田猶如明鏡,依山勢而「舞長纓」,順坡度而「連雲飛」。走近看時,田埂雖窄,但周邊綠草茂盛,根系發達,抓住田埂使其堅固。每塊田埂邊,均有往下淌水的出口,由上而下,層層涵養。水從何來?
「外人都難以相信,8萬畝梯田,沒有一座水庫塘壩。」奉玉輝介紹。山上流傳著一句老話:山高而水常在。「水從石頭縫裡迸出來,從土壤中滲出來。」水車鎮文化站站長羅中山笑著說,「紫鵲界的靈魂是梯田,而梯田的靈魂是水,這裡的水庫是隱形的。」
隱形水庫,是紫鵲界梯田與其他梯田的最大不同:山頂植被土壤涵養水分,通過泉眼滲透,循著毛細血管般的簡易水圳,潤澤萬畝梯田。在瑤人衝山頂,有一丘梯田四季不幹,那是當地人劈開綠竹,從兩側搭起細長的竹橋,將水引來。這水,也是從山體中流出。
紫鵲界坐落於雪峰山脈的東麓,地處低海拔向高海拔過度的亞熱帶,雨水較多,山體系不滲水的花崗巖,地表是花崗巖風化物與黏土混合形成的土壤,蓄水性能強,哪裡需要水,就在哪裡挖一個缺口,讓地下水從那裡冒出來。加上地表土層厚,土壤黏性強,有利於築坎。因此,山有多高田便有多高。
文化密碼:土味情歌VS巫儺草龍
在月芽山的梯田裡,66歲的羅海秀一邊給地施肥,一邊唱山歌,清亮高亢響遏雲霄。
在八卦衝的觀景臺上,民宿「老牌紫鵲樓」主人楊遠民,熱情地為看日出的遊客演唱新化山歌:「太陽出來也就曬壞郎,情妹葛看見叻噫痛肝喃腸。情妹到上街下街買針買線,要幫少年哥哥做個花花綠綠涼涼帽子……」
「水車鎮的靈與魂,不僅在梯田,也在文化。」山歌記錄者羅紹基說,梯耕稻作文明融化發展,水車鎮也因此成為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他用3年時間,走訪50餘位歌手,採錄了230餘首山歌,但這不是紫鵲界文化全部。
羅紹基還有一個身份——紫鵲界儺獅隊傳承人。他8歲時加入儺獅隊,耍獅者沒有工資,普通人家喜慶、祈福、求子,接待儺獅只需燃放兩掛鞭炮,在堂屋桌上擺4至6個餈粑供獅子「銜」走。在還沒有實現溫飽的日子裡,民謠「獅子口啊啊,進屋要粑呷」傳唱著那段歷史。
「山歌、武術、巫儺、醫藥、草龍舞……讓這些獨特的文化重新煥發異彩,是我們的責任。」肖勇平說。近年來,水車鎮對本土特色文化挖掘整合包裝,形成特色文化產品,豐富著景區內涵。
紫鵲界開發旅遊業以來,隨著政府對非遺保護力度不斷加大,中外遊客對以儺獅舞、草龍舞為壓軸戲的民俗演藝的興趣與日俱增。2007年以來,儺獅、草龍在景區演出累計超過200場次。剽悍的舞姿、原始的情節片斷,通過現代影像傳播到70多個國家和地區。
「舞龍舞獅作為古老的模擬巫術,是研究中國南方稻作民族從史前承傳至今的信仰活化石。」羅紹基說,「看到這些草龍,似乎看到時光在紫鵲界的居民生活中保存下來。」
植物密碼:報告季節VS提供零食
「幾乎是一夜之間,葉子就長滿了嘞。」漫步核心景區的田埂,紫鵲界村77歲的老人羅乙科步行至一棵檀樹前,抬頭一望,滿目翠綠。5月中旬,記者初次到訪,只見一棵枯樹,6月再訪時,枝丫上已是綠葉叢生。
這是紫鵲界村的「神樹」:每年春天最後一個寒潮過去,它便在人們酣睡的夜晚悄然長出滿樹新綠。老人說:「每年,等到這樹醒了,綠了,氣候也就暖起來了,我們才會播種紅薯。冬衣棉被才會收起來。」樹的年紀有多大?羅乙科估摸著,「得有200多歲。」
水一股股冒出來,植被一點點繁茂,水車鎮森林覆蓋率高達59%,活立木蓄積量達28萬立方米,南竹2萬餘畝,杉木、松木隨處可見。
紫鵲界山腳下有個樓下村,村頭有棵碩大的古樟樹,至少要6個成年人才能合抱住。據考證,樟樹距今至少有1200年歷史。近年來,樟樹又腹孕新株,從樹窟內、凹陷處長出了幾十棵異種小樹,最大的已有碗口粗細。
「這是樟樹以博大的胸懷,哺育子女茁壯成長的象徵。」家住古樟樹旁的村民譚松香為遊客解說,她小的時候古樹就已巋然不倒,如今她年近古稀,樹還是從前模樣,甚至更為茂盛。
各異的植株見證著紫鵲界的歷史,哪怕是最小的刺莓。「幹活累了渴了,就摘田埂旁的『雞蛋萢』解渴。」奉玉輝口中的『萢』,就是個頭較大的刺莓。
美食密碼:穇子粑蒸雞VS琥珀魚凍
民以食為天,湘中婁底有「吃在新化」一說,紫鵲界為新化美食提供了非常好的食材。「遊客必點的幾樣,三合湯辣得得勁,泥鰍拱豆腐味道鮮美,腐乳顏值高口味佳。」永幸農家樂老闆羅鐵平邊下廚邊介紹,「最出名的當然是這個了,上過好幾次央視節目。」她正在準備的是紫鵲界菜品「人氣王」——穇子粑蒸雞。
磨好的穇子粉和糯米粉混合,加入涼水,攪拌成糊狀,揉成一個個半個掌心大的粑,入鍋油炸至酥脆。再挑選自家餵養的三黃雞,褪毛去內臟,切成兩指寬的雞塊備用。「三黃雞的羽毛、雞爪、喙都是黃色,皮脆骨軟,肉質鮮美。」羅鐵平說。
燃起柴火,大火炒去雞肉的水分,放適量鹽和薑片翻炒,至雞皮金黃時出鍋。雞肉和穇子粑備好後,找一個盆狀大碗,粑放碗底,肉鋪在上頭。再放入高壓鍋蒸,讓穀物和雞的香氣充分融合。一刻鐘後,穇子粑蒸雞鮮熱出爐。
一盆蒸雞,再搭配上一碗魚凍解膩,這是食客最愛的吃法之一。紫鵲界的井水魚凍晶瑩剔透,清亮見底,入口而不化,甚至有幾分嚼勁。一旁,羅鐵平的兒子奉曦在製作魚凍。打來溪流裡的鮮魚,洗淨切塊,只放少許鹽和香葉,用井水燉煮15至25分鐘。冷卻後加蓋置冰櫃,4小時後魚湯便凍結。
「做魚凍不能沾一點油,鍋是專門的鍋,只做這一道菜。」奉曦說,紫鵲界的菜看似簡單,他跟母親學徒2年才掌握精髓。奉曦是90後,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當起農家樂的廚師,「出門方知家鄉美,我們要把她裝扮得更美。」
田在雲端鵲在飛。曾經,這裡山高路遠,讓人望而卻步,被稱為「止客界」;如今,這裡紫氣東來鵲踏喜枝,紫鵲界從深閨走向世界。旅遊鼓起了村民的腰包,農民洗腳上岸,闖進一個新世界,那裡有歷史和大自然的饋贈,更有時代和潮流的迴響。
「去年,紫鵲界迎來遊客72.6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逾5億元,人均收入6766元,全鎮464戶貧困戶1670人全部脫貧。」水車鎮鎮長李勁介紹。
喜看今朝,幸福的日子在層層疊疊的梯田上迎來新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