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國慶期間,哈爾濱工業大學官網刊載了該校校長周玉的署名文章《讓記筆記成為人生的必修課》,提倡網際網路時代大學生仍要拾回課堂記筆記的傳統。文章是周玉在國慶節前一天與部分學生座談後即興而作的。
那麼,我省高校課堂還有多少人在做筆記?近日,新文化記者踏訪幾所高校課堂,發現大多數學生把智慧型手機變成「記筆記神器」,翻拍老師PPT,或者拍都不拍,課後直接管老師要課件。
老師強調必考內容教室裡一片手機「咔嚓」聲
10月28日下午,在一所高校逸夫樓501階梯教室,大二年級的漢語言文學課,老師一邊講解,一邊翻動投影儀上的PPT軟體,並未進行板書。200多名上課的學生,至少有三分之一拿起手機,翻拍PPT上的內容。而用筆和紙進行記錄的寥寥無幾。
10月29日下午1點半,長春一所高校501教室,這間小教室能容納50多人,他們來聽現當代文學史課。老師開始講課後,坐在前排的七八位同學掏出筆記,認真地記,另有十幾位同學用手機把PPT拍下來。
「注意,這一部分是必考的。」課講到一半,老師提高嗓音,除了幾位認真記筆記的,其餘的同學全舉起手機,響起一片「咔嚓」聲,課堂成了「記者會」。
10月30日上午,一所高校的階梯教室內,兩個班的110多名同學上新聞寫作課。坐在前三排靠中間位置的同學—也就是傳說中的「學霸區」—很認真,一邊聽一邊記著筆記,有20多人。其他人有的一邊聽講,一邊翻手機,聽課不時用手機拍幾下PPT。三位男同學則連教科書、本和筆都沒帶,只帶了一部手機。下課時,三位男生中的一名瘦瘦的想把老師的課件拷下來。「別著急,等到期末時我把課件全都打包拷給你。」老師說。
講課內容比PPT更詳細不記筆記考試考不好
十幾年前的課堂上,學生們都記筆記,如今怎麼不記了?
「很多同學記筆記或拍老師的PPT都是為了考試,而考試前,老師會劃重點,所以記筆記的少之又少。」吉林師範大學大四女生小王說,同時她表示,記不記筆記主要取決於是不是重點專業課,如果是考試必考內容,則認真記筆記的同學相對較多,而如果是選修課或不重要的學科,大家就沒那麼重視。
「現在很少有同學記筆記了,多數都用手機拍照,重點或重要內容下課後再整理。」吉林工程技術師範學院的小陳說,一方面是現在很多老師講課都用PPT,在黑板上板書的很少,而且有的老師講課節奏快,記筆記「跟不上」,必須用手機配合筆記進行記錄。
與傳統的板書相比,用PPT上課似乎更「與時俱進」,但對於學生而言,記筆記和拍PPT在學習效果上會有什麼不同呢?東北師範大學的李同學屬於記筆記一族。「老師PPT上多是書面內容,而上課時具體講的則是更為詳細的、補充的內容。而老師考的多數是補充的內容,如果不記筆記,考試肯定不會考好。」另外她說,同直接拷課件相比,做筆記的印象更深刻,學得更紮實。
李同學還說,記不記筆記,也與老師的授課方式有關係。「大三時有位教《古代文學》的老師,上課從用不用PPT,就是直接用板書,同學們幾乎就都記筆記。」
課前上傳PPT讓學生預習課上通過板書來教授
東北師範大學李同學說,大學跟小學和中學不一樣,雖然有教科書,但老師講的內容並不完全照扒教科書,而是會結合自己掌握的知識來確定一節課的內容,而PPT就相當於調整之後的「教科書」。
有很多大學老師把PPT和板書結合,起到不錯的效果。東北師範大學王春剛老師這學期教物理化學課。課堂上,不停地用粉筆寫著板書,同時配合著PPT,用手機拍照的學生幾乎沒有,基本都在記筆記。
「上課前我會把下節課有關內容的PPT傳到班級群,讓他們課前預習。」王春剛說,PPT只是講課內容的骨架,還有很多知識是通過板書來教授的,需要認真聽講和認真記錄。
王春剛表示,課堂上用手機拍下PPT的現象很普遍,但還是希望學生自己去寫、去記。「記筆記、記公式的過程也是思考、學習的過程。」
觀點一
最淡的墨水勝過最強的記憶
周玉在文章中提到,現在學生上課可以下載課件、拷貝老師的PPT、上網搜索,看起來學習方式更加輕鬆,但並沒有經過系統深入的學習和思考,有些知識變得似是而非,有些寶貴的想法一閃而過。海量信息的衝擊淹沒了我們對知識的選擇與吸收,許多知識還沒有好好消化就成了過眼雲煙。那麼如何讓讀過的東西記憶深刻?記筆記是十分重要的途徑。「最淡的墨水,勝過最強的記憶。」
觀點二
拷課件可以關鍵要走心
對於這種現象,吉林大學商學院教授辛本祿認為,記課堂筆記的傳統不應該丟,但記筆記不一定非要用筆和紙,也可以用筆記本電腦來記。隨堂記下後還更便於修改和保存。另外,拷課件也不是不可以,關鍵在於拷了之後要「走心」。課件只是一個綱,可以事先給學生,讓他們對所學的內容有了解,從而有個思考的過程。不同的學科也要有不同的對待,「比如高等數據,老師在課堂上要教授推演的過程,這樣光拷課件肯定不行。」
新文化記者 劉中全 艾靈 實習生 李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