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前,中國父母收養4000多日本遺孤:他們說日語,以中國為故鄉

2020-12-11 世界華人周刊

這次新冠疫情,不知不覺間已經持續到了年中。

最讓人擔憂的地方,莫過於老人們聚集的養老院。

而在日本兵庫縣,有家特殊的護理機構。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一方面,夥食費每天才200日元,合13元人民幣,雖然處於虧損狀態,但會長為了服務老人,堅持經營下去。

另一方面,這裡的日本老人竟然都說中國話,吃中國菜,打中國麻將,唱中文歌。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比如一位奶奶就唱起了黃梅戲:「你我好比鴛鴦鳥,比翼雙飛在人間。」

另一位奶奶則說道:「還是中國話好呀,隨隨便便就講出來了。日本話我講出來,對不對實際上不知道。」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為什麼這群日本老人講不清日本話,卻對中國飽含感情?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只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日本遺孤。而他們的背後,是一段血和淚的記憶。

1930年,為了徹底地佔領東北,日本制訂了20年內向東北移民100萬戶的入侵計劃。

100萬戶,大約500萬人。這些傢伙並非普通的農民,許多接受過嚴格訓練,被稱為日本開拓團,來這兒的任務就是武裝殖民。

現在回想這段往事,仍不由得暗自心驚。

▲「九·一八」事變舊照

好在後來日本在各個戰場節節敗退,蘇聯紅軍橫掃了盤踞在東北的關東軍。

那時殘留在東北的日本人多達155萬,一些關東軍因戰敗更加喪心病狂,竟下令所有將士和家屬自殺,包括年幼的孩子。

比如在1945年8月12日,偽雞寧縣(今黑龍江省雞西市)哈達河開拓團被蘇軍阻截,團長貝沼洋二見走投走路,高喊「天皇萬歲」後自殺。

▲自殺的日本人。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團長自殺也就算了,成員們也被洗腦到了瘋癲。男性竟然向團中的婦女兒童開槍,500多名婦女和兒童被殺害,只有7名孤兒僥倖生還。

當時的東北有大量日本孤兒,不少是日本軍人的兒女,還有許多是開拓團的後代。

▲日本遺孤桂川君子6歲時與家人合影

想起14年來日本的所作所為,沒有人不義憤填膺。但一些中國的父母竟然放下了國讎家恨,選擇收養孤兒。

「有罪的是侵略者,孩子是無罪的。」

「看著這孩子很可憐,不收養過來很可能會死掉。」

據統計,中國的父母至少收養了4000多名日本孤兒。這些孤兒因此避免了死亡,成為了歷史的證明。

由於日本侵略者的惡行,東北三省又是日寇最猖獗的地方,普通百姓對於日本孤兒的態度可想而知。

但養父母普遍將孤兒視如己出,完全不亞於自己的親生骨肉。

為了保護孩子的自尊,父母通常隱瞞孩子的身世。但世界上沒有不通風的牆,街坊鄰居們往往知道孤兒的身世。

於是,絕大多數的日本遺孤,小時候都經受過同齡人的言辭侮辱,但他們在父母的關懷下堅信自己是中國人。

於德水就是這4000多名日本孤兒中的一員。

他出生於1945年的長春,半歲時被中國父母收養。在父母的呵護下,他性格乖巧溫和,從不惹是生非。

▲於德水

有一次在學校,同學衝他做鬼臉,還罵他「小日本」。

於德水從小看《地道戰》《平原遊擊隊》,深知日本鬼子的罪惡。

堂堂「中國人」,聽到了這種侮辱誰能受得了。一向懂事的他發瘋似的撲向了同學,由於個頭矮小反被揍得鼻青臉腫。

▲年輕時的於德水

後來在玩耍的時候,不時有同學嘲笑他是日本人,但於德水壓根不相信,因為父母一直對他疼愛有加。

打消了心理的掛礙,他平安健康地長大,轉眼到了不惑的年齡。卻不料,命運突然把真相推送到了他面前。

有次和廠長聊天時,廠長問:「你是日本人,難道你不回日本探親嗎?」因為當時的中日關係和睦友好,已經有許多遺孤返回日本尋親。

於德水聽完一笑,表示自己的親人就在中國啊。不料廠長說道:「我真沒騙你,都問過你爸啦!」

▲於德水養母

聯想起小時候經常被喊小日本,於德水不由得害怕起來。他回到家鼓起勇氣詢問自己的身世,母親平靜地告訴了他真相。

那一刻,他感覺天塌了下來。他經常在深夜感嘆:「幾十億人都是大禹的後代,為什麼我這根小草就不是一個中國人?」

1986年,於德水已經41歲,在母親的建議下,他跟隨探親團前往日本。

他並沒有在日本找到親人,隨後拒絕了定居日本的挽留,回到了中國照顧年邁的父母。

直到父母去世後,他才遵從家人的意見東渡日本。但他過得並不快樂,每天意興闌珊,只學了一些簡單的日語。

滿目櫻花催淚綻,此心難以屬東瀛。時間越長,他越懷念中國。當孩子成家之後,他立即帶著妻子返回中國的家鄉,辦了一個小機械廠,臉上重新煥發了容光。

「我說的祖國就是指中國,我從來沒把日本當過祖國。」

自從1972年中日關係正常化之後,遺孤們陸續返回故國尋親。他們的年齡大約在40歲上下,普遍不適應日本的生活。

有些人索性離開日本繼續回到中國,還有些人則永久定居在了日本。但他們多數人的心,仍然時刻牽掛著中國。

▲圖片來源:微博@鳳凰李淼

有位叫池田澄江的奶奶,中文名字叫徐明。年少時居住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有著和於德水相似的經歷。

7歲時,學校組織去電影院裡觀看抗戰影片。電影裡,日本鬼子騎著馬燒殺搶掠。不知是誰喊了句「小日本」,一些頑皮的學生開始推搡徐明,甚至朝她吐口水。

女孩子哪有不愛乾淨的,更何況平白受了屈辱,她委屈地哭了起來。等到電影散場老師點名時,她仍然在電影院裡哭。

▲池田澄江

老師把那些同學批評了一頓,並教育他們不能欺負弱者。徐明大受感動,從此將人生志向定為教師。

和於德水不同的是,她在8歲時就知曉了自己的身份。當時她在門外偷聽到了民警詢問媽媽的話,看到媽媽哭後,她也衝到裡面抱著媽媽哭。

徐明的養父母原本頗有資產,但後來父親生意失敗,門外經常有討債的人。

過年時沒錢買新衣,母親就從箱子裡找出一件黑緞夾襖,改成了一件短的衣服。每當她長大一些,母親就把衣服加長一點。

饒是困窘如此,母親也沒有放棄她的學業,不識字的她每天盯著孩子做作業。徐明也不負期望,考上了牡丹江師範學院,在一家山溝學校裡教了10年書。

1972年,由於日本友人的身份,當地民警詢問徐明有什麼需求。徐明只說了一條:調回牡丹江工作,照顧年邁的二老。

▲圖片來源:北青網

在照顧父母近10年之後,她終於鼓起勇氣,在1981年7月帶著3個孩子前往日本尋親。

由於沒有找到親屬,她的錢很快花光,在日本非常窘迫,一度想要自殺,好在找到了中國駐日領事館。

在領事館的幫助下,她和孩子終於有了住處。後來在日本媒體的報導下,「徐明事件」成了熱點新聞。

她在不經意間創造了歷史,成為首個未找到親屬就獲得日本籍的遺孤。

後來,她把丈夫和父母都接到了日本,但父母極不適應,又返回了中國。

由於不會講日語,她的工作並不順利。但不管掙多少,她都堅持給父母寄生活費:每個月5萬日元(約3300元人民幣)。

不得不感嘆:雖然並非親生骨肉,但徐明比很多兒女更懂得孝道。

她對中國也飽含熱愛,無論走到哪裡,都聲稱「日本是祖國,中國是故鄉」。

在收養孤兒的父母中,絕大多數都選擇隱瞞孩子的出身。但也有部分家長開誠布公,在孩子懂事後就告訴了他們真相。

前文所講的「500多名婦女兒童」被殺事件,只有7名孤兒倖存。其中有一個叫席靜波,他被中國軍人發現,交給了張克山夫婦養育。

後來,由於看到好友席家只有一個女兒且無法再生育,張家把4歲的席靜波轉給了席家。從此,席靜波有了兩位母親。媽媽們毫無隱瞞,總給他講過去的故事。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每當回憶起童年時,席靜波都滿臉幸福。「他們對待我就像是對待親生兒子一樣。睡覺時把我放在中間,左親一口右親一口。」

1955年,席靜波考上了林口中學,但因為家境貧窮,上學費用成了難題。席靜波左右思想,對父親說:「爸爸,別為難了,我不讀中學了,幫你幹活。」

但父親一聽惱火了,母親也不同意。他們賣掉了一間半房子,得到了150元,讓兒子繼續上學。窮人的孩子早自立,刻苦的他被保送到了勃利中等師範學校。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畢業之後,他如願參加了工作,原想好好孝敬父母。卻不料父親去世,成為了他一生的遺憾。

1986年,他跟隨團隊去日本尋親,出發之前,母親的臉上沒有了笑容。她已經失去了丈夫,不能再失去兒子。

席靜波看出了母親的擔心,保證自己絕對不會忘恩負義。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他在日本並沒有找到親人,面對著日本永久居留權的誘惑,他兌現了自己的承諾:絕對不扔下母親、家人,還有中國的教育事業。

「中國有我70多歲的老母親,把我看成她的精神支柱,我要是不回去,她會倒下的。她養我小,我養她老。」

從1992年開始,日本政府每年邀請不願回國的遺孤到日本旅行,但席靜波沒有去過一次。一方面怕母親擔心,另一方面怕自己外出時母親出意外。

正所謂:父母在,不遠遊。

▲圖片來源:面對面《席靜波:日本遺孤在中國》

母親去世後,他依然沒有返回日本定居,而是決定在中國終老。

「我身上的一切一切,都已經中國化了,我已經70歲了,我完全能夠體會到當年母親對孩子的依戀,對生活了幾十年故土的依戀,我完全懂了……」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遺孤都如此孝順,但絕大多數的遺孤在返回日本後仍然心繫中國和養父母,把中國當成家鄉,對養父母充滿了感激。

孝道,從來與國籍無關,只和教育相關。懂得越多知識,越明白父母的不易,越能培養出感恩的心。

根據遼寧省社科院研究員張志坤的統計:日本孤兒受教育程度普遍比同期的中國孩子高,大專及以上程度的達5%,高中以上的達20%,初中達40%。

▲日本遺孤樹立的中國人養父母感謝之碑

這些開明的中國養父母,在教育上平均傾注的心血遠超當時其他的家長。而這些孩子,也大多數沒有讓父母失望。

《天龍八部》中,頂天立地的喬峰,經常帶著丐幫的兄弟們出沒於宋遼邊境,伏擊企圖侵擾宋境的遼兵。

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大玩笑,鄙視契丹的他竟然是一個契丹人。當他得知真正身份的那一刻,無異於天崩地陷。

▲97版《天龍八部》喬峰

身份的變化,一連串人生的變故,大大拓寬了他的視野。國之盛衰無常,戰之勝敗頻變。宋人遼人都是人,何必你罵我遼狗,我罵你宋豬。

我們沒有喬大俠的經歷,但可以通過他的人生,窺見一些傾瀉的天光。

曾經的恥辱,當然不能遺忘,但也要從過去和現在間把握好平衡,該執著時執著,該放手時放手。

正如作家索忍尼辛所說,忘卻歷史,你會雙目失明。但總盯著過去,也會瞎掉一隻眼。

這些被收養的遺孤,回到日本後普遍成為了中國代言人,規勸日本政府正視歷史,努力搭建中日友好的橋梁。

▲長春「中日友好樓」

他們成立「扶桑同心會」「中國歸國者聯絡會「中國養父母謝恩會」等組織,在長春建造「中日友好樓」。

回想那些曾經收養遺孤的父母,他們並不懂人道主義援助這樣的大道理,只知道如果不管,這些孩子可能會死。

「我恨鬼子,但我不恨孩子。」

人世間最真摯的感情,往往藏在最樸素的話裡。燦爛星空下,平凡的人們帶來最多感動。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令狐空

相關焦點

  • 日本侵華戰爭遺孤講述中國母親:恩情永生難忘(圖)
    「養母對我的恩情永生難忘」(見證·感恩)   ——日本侵華戰爭遺孤二田口講述中國母親的故事  開欄的話  70年前,中國人民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飽受戰爭創傷的中國人民沒有把仇恨轉向日本人民,以博大胸懷收留並養育了數以千計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遺孤。日本侵華戰爭遺孤的故事不僅是日本法西斯侵略歷史活生生的見證,也包含著中國人民寬容、善良和大愛換來的感恩之心。  1989年7月,陳先國帶著妻子與一雙兒女從瀋陽來到東京,從此改名為二田口國博。  他是一名出生在中國的日本人,他的祖國是日本,故鄉是中國。
  • 日本遺孤與中國養父母的故事:人性光輝無法磨滅
    儘管用著地道的中國名字,常年生活在哈爾濱市,說話也是濃濃的東北口音,但郜鳳琴其實是個日本人。  更為確切地說,郜鳳琴是一名日本遺孤。  作為中日近代關係史上的一個特殊人群,日本遺孤是指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後,日本人在撤退遣返期間,被遺棄在中國,並由中國人撫養長大的日本孤兒。
  • 中國醫生日本開義診 用中文給日本遺孤看病
    向中國醫生(裡側)諮詢病情的日本遺孤(每日新聞)海外網7月31日電近日,一些在日本工作的中國醫生在日本埼玉縣開設了免費的中文健康講座,專門服務回到日本後不懂日語的日本遺孤(「遺華日僑」)。講座在2年前由致力於社會公益活動的中國醫生開辦,此前在東京、神奈川縣等活動,這次是首次在琦玉縣舉辦。據日本《每日新聞》31日報導,日本厚生勞動省2015年實地調查數據顯示,回到日本後的日本遺孤一代平均年齡是76歲,完全不懂或只能講幾句日語的人有29.1%。而他們的配偶也有36.8%的人不會日語。因此,醫療、福利機構能否提供中文服務變成了日本一大課題。
  • 日本遺孤於德水:我說的祖國就是中國,我從來沒把日本當過祖國
    在日語裡,他們被稱為「殘留婦人」和「日本遺孤」。1945年2月,於德水出生在中國東北的吉林長春。同年八月,他的生身父母加入了返鄉大軍,但因為當時的於德水太過年幼,夫婦擔心孩子無法適應回國途中的艱難生活,便將他託付給了一對中國夫婦。像中國孩子一樣長大夫妻倆對於德水視如己出,在那個兵荒馬亂、物資匱乏的年代,母親為了他受盡磨難。
  • 日本遺孤:很高興中國還惦念著我們
    8月28日下午,在東直門某賓館登記入住時,年輕服務員盯著池田澄江的護照翻看半天,最後迸出一句:「嘿,怎麼還起了個日本名兒?」她面前的老太太,正操著一口流利的東北話跟旁人交談,話語中時不時會迸出幾個日語詞彙。  池田澄江是3000多名日本在華遺孤中的一員,自幼在黑龍江長大。
  • 她養育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了無音訊,想見養子卻被拒絕
    75年前,世界更多地方還處於戰爭狀態,許多國家在長年的戰爭中,疲憊不堪,而那時,日軍正四處侵略,當時與美國一樣,有著強大軍事實力的蘇聯強攻了關東軍,當時的日本不敵蘇聯,很快就被擊潰,潰不成軍的日軍只能四處逃串,有的逃回了日本,剩下的都中國俘虜了,當時除了不是逃走就是被俘虜的日軍之外,還有一些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孩子,其中有一個日本孩子就被一對心地善良的中國夫婦給收養了
  • 以史為鏡:鳳凰視頻《長鏡頭》聚焦日本遺孤
    (文/宋觀)3月20日,由鳳凰視頻《長鏡頭》欄目出品、聚焦「日本遺孤」的紀錄片《土城孤兒》,在中國傳媒大學舉行首映。當日現場不僅座無虛席,更有該片導演戴君良與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會長湯重南、鳳凰衛視《冷暖人生》主編季業、日語教師津田量等中日嘉賓應邀參會。
  • 王林起:一個日本遺孤的經歷
    從此他就有了中國的父母,成為王家的成員,有了中國名字和戶口,新中國成立後也自然有了中國國籍。多年後他才得知,那人是算命先生,按照中國傳統命理,「算出」王家五行缺木,所以少了男丁。而這個領養來的遺孤,是王氏家族中到來的第一個男孩兒,所以被命名為「林起」。說來也巧,在林起之後,老王家出生了以「林」字排序的近十個男孩。雖是養子,但養父母待林起視如己出,給了他家庭和家族老大的待遇。
  • 我有兩個家 一位日本遺孤的自述
    (原標題:我有兩個家 一位日本遺孤的自述)
  • 中國新娘在日本:有人日語很好 基本不和中國人來往
    男友是日本戰後遺孤的後代,當時即將要移居日本,男方的母親認為李愛萍家境貧困,兄弟姐妹多,而且沒有日語基礎,結婚會給兒子的一生造成負擔。陷入失戀的打擊,李愛萍卻心生一念:「既然日本這麼好,那我也要去日本。」於是,李愛萍找到做國際婚介的朋友,支付了4萬元人民幣中介費,然後,從幾個日本男人的照片和簡歷中選擇了現在的日本丈夫。
  • 日本二戰遺孤後代要求回中國:請把我們也帶走
    16日凌晨,在巖手縣政府門口,正在為災區中國公民撤離工作忙碌的日本包車司機被這句流利的日語嚇了一跳,問話人是一個裝束與當地人無異的中年男子,他身後還站著七八人,有老有小,看上去是一個典型的日本大家庭。  記者後來了解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日本家庭,名叫杜長春的男主人是日本二戰在華抗戰遺孤的後代,上世紀九十年代,他們來到日本定居,而這場舉世罕見的大地震讓他們的生活陷入了困境,走投無路的這家人連夜趕路來到撤離地點,請求一起回到中國。
  • 日本遺孤於德水:得知真實身份不願回國,對外堅稱自己是中國人
    然而,在故鄉即他鄉的當今時代,我們身在何處,又去往何方?為完全佔據我國東北,進一步實行「百萬移民計劃」,日本帝國主義將這片搶奪而來的土地說成是沒有主人的世外桃源,哄騙日本國民來到中國東北定居。在他們的大力鼓吹之下,1936年開始陸陸續續有八百多個開拓團,一共27萬人從日本出來,來到中國東北。在這些人裡面,不明真相的日本普通農民佔據絕大部分,他們帶著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妻兒老小一起來到這片未知的土地上。
  • 「難忘中國親人的養育恩情」(見證·感恩)
    「可以代表幾千名侵華戰爭遺孤,通過歌聲向全中國人民說句心裡話——表達對中國政府、人民以及養父母的無限感激之情,是我這輩子最幸福的事。」松田桂子對記者說,「難忘中國親人的養育恩情。」 松田清楚地記得,養父母視自己為掌上明珠 松田桂子是一名日本侵華戰爭遺孤,今年75歲。她出生後不久,父親就孤身一人作為開拓團成員,前往中國東北地區。
  • 中國媽媽養日本遺孤40年,回國後音信全無,母親對著照片哭成淚人
    趙鳳祥說,這個小孩是日軍遺留下來的孩子,說著我聽不懂的日語。今天剛下大雪,我要是不領他回來多半得凍死。李秀榮聽丈夫這一說,也心疼了起來。這孩子年齡在4到6歲的樣子,父母怎麼忍心把他丟下的?這日寇真是沒有人性。
  • 她撫養日本遺孤40年,養子回日本後音信全無,雙親患病也拒絕探望
    趙鳳祥想要送他回家,這時小男孩突然說了一串他聽不懂的日語,趙鳳祥頓時明白了,這孩子是日本遺孤,看著孩子的臉,趙鳳祥想起了死在日本人刀下的叔叔、侄兒,怒火在心中燒開。
  • 《大地之子》中日本孤兒對想帶他回國的生父說:我是大地的兒子
    二戰期間,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不僅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也讓日本人民飽受戰爭的創傷,「戰爭孤兒」就是苦果之一。所謂「戰爭孤兒」是指日本侵華戰爭期間跟隨父母前往中國東北地區,在日本戰敗前後與父母失散,遺棄在中國的日本兒童。二戰期間,四千多日本孤兒遺留在中國,收養他們的中國養父母超過一萬人,特別是以受戰爭侵害最深的中國東北最多。
  • 日本女子二戰時隨父母來中國,嫁解放軍,本可回鄉她卻選擇留中國
    她叫桂川君子,1943年,她和父母從日本來到中國。在中國,她改名為呂淑君。93歲的她已經在合肥生活了60年,她是住在合肥的唯一一名二戰日本遺孤。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日本二戰遺僑掀起一陣歸國潮時,她第一次回到日本探親,親友們都勸她留下,可她只從日本帶回了一臺電飯鍋,她說,她要回來,老伴還在合肥家裡等著她做飯。圖為戰後被遺棄在中國的日本遺孤較多。
  • 日政府擬培養會說漢語志願者 照顧返日在華遺孤
    【環球網報導 記者 馬麗】據日本NHK電視臺8月31日報導,二戰已經結束70餘年,一部分從中國返回日本的年事已高的日本遺孤,因語言和習慣的差異而在護理機構中十分孤立,這樣的事例在不斷增加。在日本國內,培養會說漢語的志願者照顧這些老人的生活,已經成為一項全新的事業。
  •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立功了
    中國56個民族為何沒日本大和民族?東北人起到關鍵作用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國內也擁有這56個民族,這些民族中各有各的特色,譬如俄羅斯族,蒙古族等,為什麼眾多民族中沒有日本族呢?前幾天小編發了一篇關於日本民族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議論,今天我們就來談談。
  • 日本遺孤美穗子來華省親(組圖)
    本報記者王文康/攝  本報北京電 (記者程福俊)曾在抗日戰爭期間於太行山區被聶榮臻元帥收養的日本孤女美穗子,昨日到達北京,開始她的中國之行。美穗子女士今已69歲,這是她第六次「回家」。  對外友協會長陳昊蘇對美穗子說:「當年,聶帥領導的八路軍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救了你,這是中日關係史上的一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