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志願軍戰士,就是我奶奶!」

2020-12-18 澎湃新聞

「那位志願軍戰士,就是我奶奶!」

2020-10-23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福建日報APP-新福建10月23日訊(記者 黃如飛 蘇益純 實習記者 林梓健)「老師,你剛才介紹的參加抗美援朝的張護士長是我的奶奶」。

      日前,福建醫科大學附屬二醫院院史圖書館主任黃方為新員工進行院史培訓。走下講臺後,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一位叫李呈軼的女孩把他攔下來。

    「我在臺下聽到奶奶抗美援朝的故事,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李呈軼告訴黃方,自己說家住漳州市群裕小區。其奶奶,正是福建醫科大學及惠世護校第九屆學生張秋梅。1952年8月,華東區衛生部應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的要求,從華東各省市大醫院組派兩批醫療隊參加抗美援朝,張秋梅響應政府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主動報名,應徵入伍,被編入國際醫防服務隊第二十二隊,成為一名光榮的志願軍戰士。

     在其家中,張秋梅的大兒子李杜拿出家裡珍藏的已經泛黃的老照片。照片裡幾十年前的年輕面容,清晰的映出老人當年的颯爽英姿。

     李杜告訴記者,在東北軍區經過兩個月的集訓,張秋梅於當年6月23日隨醫防隊奔赴朝鮮,在中國人民志願軍後方勤務第二基地醫院外科任護士長,當時部隊的番號為02035114,駐紮在朝鮮平安南道陽德郡。醫院駐地是戰略要衝,承接前後方,是軍需物質和人員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常受到敵機的轟炸,危險隨處可見。

     張秋梅參加的國際醫防服務隊是由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和中國紅十字會聯合組建的,第二十二隊的主要任務是為停戰前、停戰以後醫院所接收的志願軍傷病員及被志願軍俘虜的聯合國軍傷病員實施醫療救治和防疫工作,時而也為朝鮮民眾進行醫療服務。

     除在醫院進行醫療救護,張秋梅也經常冒著敵人炮火到前線運送傷員,在「一切為了傷病員」的號召下,除繁重的常規的醫療治療和護理外,每天還要給傷病員進行包括洗澡、漱口、餵水、餵飯、燒火取暖、拆洗衣服和敷料及縫補鞋襪等生活照顧。「我母親是一個特別慷慨的人。當時傷員太多了。3000張床位都不夠住,她自己就把床位讓出來,給女傷員住。她把政府給她的津貼拿出來,給傷員買營養品吃。」 李杜說。

    此外,張秋梅還是醫院的兼職教師,在基地醫院的護理培訓班上為護士進行護理知識的授課和技術培訓,為科室規範管理進行建章立制。由於工作積極出色,張秋梅在1954年4月榮立三等功。

    1954年8月,在進入朝鮮戰場超期服務一年兩個月後,國際醫防服務隊第二十二隊圓滿完成任務,張秋梅隨醫防隊回國。 「她回國後,我們看她的手臂下有不少子彈穿過的痕跡。她卻從不願對別人提及這些。」 李杜說,母親經常教育他們,要刻苦學習,勤儉節約,為國家多做一些貢獻。在母親的言傳身教下,自己和弟弟李群先後考上福州大學。

    「我祖母回國後到晉江醫院工作,後隨丈夫到福州工作,再後來在四清運動中又隨丈夫下放異地他鄉的南靖縣中學當校醫,直至1986年去世。」李呈軼與奶奶未曾謀面,對奶奶的光榮又坎坷的人生經歷也知之不多,但決心踏著祖輩的足跡,考入她奶奶學習和工作過的母校和母院,終於如願以償。今年,她被福建醫科大學錄取為專業型碩士研究生。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八旬奶奶終於有了志願軍叔叔的消息,但……
    」陳井生 互相通信、鼓勵建立了友誼 但後來兩人失聯 如今,已年近80的唐初陽 仍然在尋找當年的志願軍叔叔 跨越近70年的想念得到迴響在#八旬奶奶尋找志願軍戰士陳井生# 消息發出當晚 陳井生的家人就與唐奶奶取得了聯絡 卻得到一個令人遺憾的消息: 抗美援朝志願軍陳井生戰士已經去世多年今天,唐奶奶將兩張照片交給了陳井生的愛人…
  • 志願軍文藝兵田光秀:「戰壕就是我的舞臺」
    原標題:志願軍文藝兵田光秀:「戰壕就是我的舞臺」參考消息網11月17日報導(文/張博群)「最近這段時間,媒體刊發了許多有關抗美援朝的報導,我每篇都一字不落地看,看一次哭一次啊。」記者到訪時,84歲的田光秀老人正戴著眼鏡,眼睛緊貼著報紙,認真讀著。
  • 志願軍戰士說的一句話是什麼?美軍士兵為何聽了後卻喜出望外?
    在各個軍的動員會上,各個部隊負責文化教育的文化教員向志願軍所有官兵口授了一句英語:「Hello!Laydownyourαrms,Wewon′tkⅰllyou。」,現在估計大多數中國人都明白這句英語的意思,因為它翻譯過來就是:「喂!舉起手來,繳槍不殺。」。
  • 志願軍老兵痛哭:零下40度,潛伏6晝夜,125名戰士凍成冰雕
    ,很多志願軍戰士在入朝時由於物資緊張、戰事緊急,只分到了一條單薄的棉褲或棉衣,我們的戰士每個班10幾個人只能分到兩三床棉被,十幾個戰士躺在雪地裡抱團取暖,很多戰士還沒開戰就出現了嚴重的凍傷,甚至失去了戰鬥力。
  • 志願軍戰士營養不良多患夜盲症,主席下令:保證每人每天一個雞蛋
    首批赴朝作戰的幾十萬志願軍將士的後勤補給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美軍就是掐住了志願軍後勤補給薄弱的這一軟肋,派出大批飛機晝夜不停地轟炸志願軍後勤運輸線。志願軍由於沒有制空權,而自衛反擊的高射炮又少之又少,根本無力應對美國空軍的大規模轟炸,只能處處被動挨打。美國空軍的轟炸強度只有用瘋狂一詞來形容了,他們晝夜不停地轟炸,對公路、橋梁等交通樞紐和各交通設施進行嚴密封鎖。
  • 我的舅舅是一位志願軍戰士
    舅 舅文/高亞軍從記事起,舅舅在我心目中一直是我的驕傲,不僅因為他長得帥,還因為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當過志願軍。聽媽媽講,一九五三年,抗美援朝戰爭剛結來,她就帶著剛滿月的我,和三歲的哥哥,去營口接參加抗美援朝凱旋歸來的舅舅。想想,剛滿月的我,就坐上火車了,也算新鮮事。長大後,總是想知道舅舅抗美援朝時的那些故事,但是他卻很少提起,只知道他開始在連裡當文書,後來又調到營裡做書記。雖然他只有高中畢業,但在那裡算是文化人了。
  • 與美軍交接志願軍戰士遺體
    志願軍代表團的墓地註冊委員會總部設在原李克農同志的住處「桃花園」,初期設有參謀組、資料研究組和行政組。  墓地註冊委員會下面,組建了三個負責挖掘和搬運屍體的「搬屍隊」,每隊30餘人,按班、排編組,考慮到可能要到敵佔區去執行任務,因此,「搬屍隊」的成員都是從戰鬥部隊嚴格選拔的,由班長當戰士,排長當班長,隊長和政委都是團級幹部。
  • 本報一則報導勾起志願軍老兵的回憶,「我當年在部隊專門給全國各地...
    楚天都市報11月9日訊(記者尹鑫)黃石爹爹將志願軍來信珍藏66年,如今想找到寄信戰士國若綱。11月5日,楚天都市報A14版關於此事的報導,勾起了礄口區85歲的老人袁群的回憶。袁群不僅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還是當時所在營隊專門負責給學生回信的班子成員之一,有幾個同學的名字他至今難忘。
  • 美軍每支部隊都有,志願軍戰士最愛繳獲,有時候也最討厭遇到
    在這一次戰爭當中,我們面對的對象就是美國士兵。在當時的美國部隊當中,不僅僅是武器比我們國家的武器先進了很多,就連在飲食方面也是非常的優於我們國家的。因此在當時的戰場上,我們的志願軍戰士最喜歡從美國人手裡繳獲這種物資,那就是軍糧罐頭。
  • 這個志願軍戰士,將補給車開翻溝裡,為何沒被處罰反榮立二等功?
    咱們之前介紹過很多志願軍功臣,今天要說的這位志願軍戰士,事跡尤為傳奇。1951年,這名志願軍的事跡還被改編成山東快書《一車高粱米》,在國內上演。圖:一車高粱米這名戰士叫宋惠國,是志願軍38軍後勤部汽車18團5連司機。1951年11月的一個夜晚,宋惠國和一名新戰士奉命運送一車高粱米,這是前線志願軍的口糧。
  • 戰爭後遺症:志願軍有多少戰士患上精神病
    他們的戰友,80歲的原志願軍第60軍180師戰士趙英魁,卻長期留在了臺灣。作為1.4萬名被脅迫到此的志願軍戰俘,他的人生下半場,更加充滿了曲折和艱辛。直到近年來,這些特殊的原志願軍戰士的命運,才得以被公開關注。也許他們從來沒有獲得過勳章和鮮花,但他們同樣曾經是戰士,也曾經為自己的祖國慷慨赴死,流汗流血。
  • 一位被俘美軍向志願軍女兵哭訴:他是偷車賊,只有志願軍把他當人
    如果我沒有記錯,您應該姓劉,當過兵,還是一位翻譯官。」那位華人婦女怔了一怔,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因為她第一次來美國,在美國也沒什麼朋友,在異國他鄉的土地上,居然會被一個陌生人認出來。她仔細端詳了半天,突然驚喜地問道:「你是詹姆斯?」
  • 喀秋莎首秀朝鮮戰場,志願軍戰士慨嘆:這威力足可以毀天滅地
    由於喀秋莎火箭炮不同於常規火炮,對於炮手操作要求較高,再加上志願軍戰士此前甚至都未曾見過喀秋莎火箭炮到底長什麼樣子,所以在國內訓練了長達5個月才拉到朝鮮戰場參加實戰。隨著志願軍首長一聲令下,203團的24門喀秋莎火箭炮一起發出怒吼,瞬間384枚火箭彈拖著無數條火龍衝向了敵人防禦陣地,劇烈的爆炸將陣地上的美軍完全覆蓋,打完一輪齊射後,志願軍步兵趁勢發起猛攻,進攻過程異常順利,當戰士們攻上敵人陣地時被眼前的慘烈景象給驚呆了,只見美軍陣地上面屍橫遍野,就像被大火焚燒過一樣,據戰後統計,美軍的這兩個營有700多人是死於志願軍火箭炮的攻擊之下。
  • 志願軍中的「戰地夜鶯」
    劉祿曾明白,開展心理攻勢的首要辦法就是營造氛圍。聖誕節相當於「美國人的春節」,劉祿曾決定趁此機會,給美軍上演一場"四面楚歌"。《歡樂頌》、《平安夜》、《鈴兒響叮噹》、《送我回家》、《友誼地久天長》,每當這些名曲響起,炮聲總會減弱。敵人都在傾聽這戰場上稀罕的聲音,也深受打動。
  • 抗美援朝志願軍吃什麼?
    例如,1951年4月8日,敵機向我三登庫區投擲大量燃燒彈,一次就燒毀了84節火車皮物資,其中有生熟糧食287萬斤,豆油33萬斤,單衣和襯衣40. 8萬套,膠鞋29萬雙,還有大量其他物資。後方供應的物資只能有百分之六七十到前線,百分之三四十在途中被炸毀……這使得志願軍的糧食補給更是雪上加霜。
  • 死鷹嶺,129個凍成"冰雕"的志願軍戰士始終保持著戰鬥姿勢
    從華東奔赴朝鮮的志願軍第9兵團已經在茫茫雪野中設伏6天6夜,他們中間不少人還穿著單衣,而他們的對手則是美軍中裝備最精良、保障最充足的第七師和陸戰一師。死鷹嶺,穿著鴨絨防寒裝的美軍見到了令他們震驚的一幕:129個凍成「冰雕」的志願軍戰士保持著戰鬥姿勢,武器與士兵凍在了一起,129桿槍朝著同一個方向……長津湖之戰,美第七師三十一團被全殲。
  • 韓戰,美軍看到志願軍為何會害怕?志願軍的衝鋒號代表什麼?
    由美國軍人親口說出來讓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中國志願軍的強大,據說當時的美國軍隊很害怕聽到志願軍的衝鋒號,那麼志願軍到底是怎麼樣讓美國軍隊感到那麼害怕呢?總的來說當時中國的武器裝備遠遠比不上美國,志願軍們拿的武器大部分都是在二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繳獲的武器。所以在戰爭的初期志願軍大多數都是靠著戰術來跟美國的軍隊抗衡,採用的也是我們比較擅長的遊擊戰。
  • 美國華裔軍官去世,生前曾在朝鮮戰場坑死志願軍戰士!
    提起這個名字的時候很多人都會想到他的一些「光榮事跡」,其中就包括利用自己華裔的身份欺詐志願軍士兵,並且讓志願軍士兵付出了慘重代價。所以即便是呂超然在世的時候,他的評價就褒貶不一,充滿爭議,很多人認為呂超然是一個美國英雄,也有些人認為,呂超然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卑鄙小人和叛徒。而呂超然的人生也確實是這樣,充滿了波折和兩面性。
  • 7名志願軍戰士打光了彈藥,僅靠一把軍號,讓英軍王牌營慌忙逃竄
    提起在韓戰時期志願軍眾多武器裝備中,美軍最怕的是什麼?不是槍也不是炮,而是衝鋒號!因為衝鋒號是聯合國軍最不想聽到的聲音之一,衝鋒號意味著我軍發動衝鋒,進行總攻的代號。▲衝鋒號早在紅軍時期便開始使用,一直伴隨了我軍抗日戰爭到80年代,在數十年的歷史當中早已經成為我軍的號「精神符號」由於志願軍極其喜歡夜戰,一旦進攻就會發起衝鋒號,而夜間聯合國軍只聞其聲卻不能看其人,令人十分恐懼,這樣一來衝鋒號的響起逐漸在聯合國軍之間成為一種默契,只要聽見,就只能做好準備,迎接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