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闞純裕):柴閃閃和別人報地名的方式不太一樣,從來不是省+市,而是省+市+區,如果把他的話打下來,總是帶著一長串頓號,這大概就是職業給他留下的印記——一個郵政快遞從業人員的自我修養。
確切地說,柴閃閃是一個郵件接發員。在這個崗位上,他一步一個腳印,以勤懇踏實的精神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並不輕鬆的工作
2004年,江蘇吳江,厭倦了工廠流水線的柴閃閃決定辭職回家,父親在湖北老家給他找了一份工作,他即將成為一名廚師學徒。但火車還沒開走,他接到了一個朋友的電話,對方介紹他去上海的郵局工作,一個月能掙800元。
柴閃閃立刻決定放棄回鄉,到那座他從未踏足過的城市裡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傳到家族裡會是一條喜訊,他感到非常興奮。
但這份工作並不輕鬆。
最開始的兩年,柴閃閃大多數時候的工作就是把郵政包裹從一個地方裝到另一個地方,一開始是貨車,後來變成了火車,但辛苦和汗水是不變的。「最輕的是EMS特快和信件,國際郵件大都是雜誌,書是最重的。」一天3000多個包裹扛下來,再健壯的人也會累趴。柴閃閃說:「卸完車靠在拖車上就不想起來,最累的時候就是這個程度。」
夏天還不是最難忍受的季節,冬天冷風吹落汗水的滋味更加難以言喻。凍得渾身發抖的柴閃閃猶豫很久,給自己買了一件55元的衝鋒衣。在此之前,他的衣服是公司統一配發的制服,「舊衣服,棉襖5年發一次,沒趕上。」而這個時期,他一個月的生活費是100元,剩下的錢都寄回家裡補貼家用,供兩個妹妹讀書。
郵件分揀出一次錯就要扣50元錢,柴閃閃只出過一次錯,即使已經過去16年,他還是記得很清楚:江蘇無錫惠山的郵件,錯揀到了濟南。「肉痛倒在其次,關鍵是會影響下面的環節。」那之後,他每天都將包裹上的地名抄在筆記本上,下班回家再背熟。
柴閃閃的閒暇時間大多用來提升業務水平,即使是和老員工聊天,也大多是請教經驗。「做郵件對位的時候,自己的能力應付不了崗位的需要,老員工講,我就拿筆記。」
到上海幾年,柴閃閃只去過免費的景點,「要花錢的業餘愛好基本沒有。」
記住全國所有的地名
柴閃閃的努力沒有白費。
2011年4月,領導通知班組成員為上海市郵政分公司舉行的業務練兵大賽做準備。看到三四釐米厚的學習材料,大家都退縮了。「畫鐵路圖不是問題,理論也不是問題,但一本書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地名,背下來的難度確實很大。」
看到大家的牴觸,領導改為分時段布置任務,一開始201個中心區,之後是全國鐵路圖,再之後是華東區的地名,循循善誘之下,柴閃閃和同事們堅持了下來。那段時間,柴閃閃每天早晚背誦理論知識,自製學習卡片,上班空閒時間反覆讀寫,休息日到單位練習。這些地方柴閃閃都沒去過,但在分揀中心的那一平方米小天地,他記住了全國所有的地名,並能在地圖上標出位置。
正式比賽時,柴閃閃一舉拿到第4名的好成績,最終決賽依靠7年工作中積攢下的實務經驗大獲全勝。這次成功也成為柴閃閃人生的轉折點。
在那之後,他從勞務派遣工轉為合同工,有了年金、按最高標準繳納的社會保險,也有了對未來更清晰的認知——他要不斷學習,讓自己的人生保持前進的方向。
他很快考下了高級工,由郵件轉運員變為郵件接發員,負責整個站點的轉運調度工作。「郵件應該經過哪些環節,應該到哪些環節,什麼節點,應該發什麼車子,都必須做到心中有數。」
但他又在工作中發現許多新問題,不管是管人還是管事,還是總結事情,都碰到好多「釘子」。於是,他給自己報了大學裡的管理科,每周再忙也會擠出時間學習。重回校園,他覺得「關鍵是知道了自己需要學什麼,不像以前是被動學習。」
用奮鬥「逆襲」
工作16年來,柴閃閃每年都會主動要求過年時加班,起初是為了多掙些錢。但後來,自願加班的原因變成了喜歡團隊的工作氛圍,愛上了這份工作。
柴閃閃說:「我們這個崗位一個人是做不了的,它需要一個團隊來互相協助。所以班組裡的每個人都願意幫助別人。」
剛來到大城市,只有100元的生活費,柴閃閃的生活難免捉襟見肘。感冒時的看病錢、偶爾支援的生活用品、工作時善意的提醒、下班後主動加班幫忙檢查包裹,這些都展現出班組裡師傅們對新人的照顧,也讓柴閃閃極為感動。「老郵政人的那種傳承,那種擔當,讓我慢慢地感覺到這不止是一份穩定的工作,它是很崇高的一份責任。」
柴閃閃將老班長的話牢牢記在心裡:「郵運工作往往是全程全網聯合協作的,絕不能因為一個人的疏忽,將錯誤延長到下一個環節,影響整個郵件的派發時限。」
隨著快遞業信息化的推進,不少老員工有些跟不上業務的變化,柴閃閃就把每個步驟拍成照片列印出來做成說明書,方便大家操作。「這樣他們就不用面臨著轉崗了,畢竟年齡都大了,不好做體力活了。我們來的時候他們也是這樣,手把手地教。」
2017年「雙十一」,上海站主動轉型,由原來單一的轉運逐步向「收寄—分揀—封發—發運」一體化轉型,柴閃閃主動請纓,帶領上海站20多名青年員工組成青年突擊隊進駐,頂住高強度的工作壓力,挑戰全年業務量最高峰。
今年,柴閃閃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他卻說:「相比起研究晶片、造飛機的科學家,我做的太普通了。這是我們這個崗位應該做的,只是在做的過程中,希望把它做的更好一點,有的時候力所能及地去幫幫別人,因為剛來的時候受過很多人的一些幫助,現在有能力了,去回饋一下。」
一年前,面對鏡頭,柴閃閃羞澀地提到了自己的小願望——在上海落戶,一年過去,受益於上海新出臺的人才引進政策,在這座城市裡打拼16年的他提交了全家人的落戶申請。他打算和妻子買一套經濟適用房,在都市裡紮下根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