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智商決定了一個人的下限,那麼情商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上限,而情商的培養,往往來自於我們的家庭教育。
作為父母,你有沒有意識到,當今的社會越來越強調綜合素質的時代。古人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沒有父母不愛孩子的,我們愛他,不光是給他送到最好的學習,報最貴的補習班,讓他吃飽穿暖,最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別人偷不走的能力」那就是高情商。
白巖松說:「智商決定了你有資格與誰競爭,情商決定最終誰會贏。」
什麼是情商?
老梁給了我們更加通俗易懂的解釋:高情商並不是心機婊,不是琢磨人心,而是讓你認清別人、認清自己。情商的含義是讓我們平平安安地在這個世界上,度過各種險灘和陷阱,不給自己挖坑也拒絕別人給你挖的坑,不是為了追求利益,而是懂得換位思考。
情商在人生中起到了決定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對於孩子來說,情商的高低決定了孩子在幼兒園或者中小學能否友好地融入集體,能否克服學習困難,能否交到朋友。長大後,情商的高低決定孩子未來的事業是否順利、人際關係是否融洽,愛情是否甜蜜、家庭是否幸福等。
情商學大師丹尼爾·戈爾曼說:「家庭生活是我們學習情緒的第一個學校。」
情商的高低,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於後天的培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情緒溝通方式決定了孩子情商的養成。
朋友家的小元寶就是一個情商高的寶寶。
有一次去朋友家做客,一進屋五歲的小元寶立即拿來拖鞋,並熱情地招呼我坐下,像個小大人似的跟我聊天,我拋出一個經典的問題:「小元寶你覺得是爸爸好還是媽媽好?」他先是嘴角向上翹起來,露出兩個甜甜的梨渦小聲說:「爸爸、媽媽都好。」我不死心,接著問那「奶奶好還是姥姥好呢?」他說「奶奶、姥姥都好。」我不禁感嘆這麼小的娃竟然如此懂得討人歡心真是不簡單。
我笑著和朋友說:你家的小元寶太會說話了,他怎麼這麼暖心呢?朋友說:「這孩子從小就很乖,就拿前幾天一件事來說吧,我自己都被他給感動了。我『大姨媽』來了,肚子有些疼,一下班回來就躺在沙發上,小元寶走過來問媽媽怎麼了。我說媽媽有些難受你自己去玩一會,媽媽躺一會就好。」
小元寶站在那裡,沒有說話,只是眼睛看著媽媽小腦袋不知道在想些什麼,沒過一會兒,就看著小元寶拿起小凳子站在上面踮起腳尖把茶几上的水得到了一杯,慢慢地走到我面前說,媽媽你喝點水吧,這樣就不會疼了。
朋友說:「當時眼淚就在眼眶打轉,我就想,那個在襁褓中需要我來呵護的小元寶,一眨眼就長大了知道心疼媽媽,做媽媽不光只有辛苦,也會有幸福的時刻。」
我說真是羨慕你啊,怎麼生了這麼個小暖男,知道照顧別人,而且嘴巴超甜,這以後長大了肯定錯不了是一枚妥妥的高情商男孩。
我朋友和愛人的感情也特別好,他們結婚以後很少吵架,是朋友圈裡讓人羨慕的一對。
有一次,朋友一家三口去超市購物,爸爸把小元寶放到購物車裡推著,媽媽在前面挑選商品。媽媽想著給爺倆做頓大餐,選的都是他們愛吃的,很快購物車馬上就沒有小元寶的容身之地了。結帳時候他們買三包的東西。
爸爸很自然地拿過最重的兩包東西走在前面,媽媽一手拎著一個最輕的購物袋,一手牽著小元寶。媽媽說:「晚上,給你們做油燜大蝦和紅燒排骨,可是我要拿東西回去還得做飯,太累了怎麼辦呢?」
爸爸回過頭對兒子說:「兒子,你看爸爸像不像個大力士?」
小元寶說:「當然嘍,我爸爸最厲害了!」
爸爸又說:「兒子,身為男士我們是不是應該保護我們的女神呢?「你看看媽媽拎著東西多累呀」
小元寶說:「對啊,我也要像爸爸一樣做大力士,自己拿不讓媽媽累。」
媽媽說:「我身邊有一個大力士,還有一個小的大力士,幫我分擔,為了犒勞你們我決定再加一個菜。」
朋友說:「其實,拿著東西並不重,可是我懂得在愛人和孩子面前示弱,偶爾撒嬌激發他們的保護欲,被兩個男人保護的感覺真的很暖。」
孩子在爸爸媽媽的態度中,無師自通地學會了如何去表達情緒和關愛他人。在父母感情和睦的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更容易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情商也會比其他孩子高。
1.父母榜樣的力量
當父母可以不用考證,可以犯錯,但是一定不能停止學習與成長。要知道,我們作為父母的教育裡,隱藏著孩子20年後的樣子。
我們常常抱怨孩子愛玩手機,卻忽略是自己每天不停地看手機、玩遊戲、追劇。抱怨孩子上課不認真聽講,卻忽略是自己不經意間破壞了孩子專注力的培養。抱怨孩子腦子笨學東西慢,卻忽略是自己焦慮與攀比的情緒蒙蔽了雙眼看不見孩子的進步。
老話說得好,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從當父母的那天起,你的言行舉止都會成為孩子模仿與學習的對象。
身為父母首先,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具備情緒認知與管理的能力;其次,父母要給孩子營造一個有愛的環境,父母感情和睦的家庭,孩子的性格會更加開朗,相反如果父母感情淡薄,孩子往往會自私任性。最後,父母要常常以身作則,放下忙不完的工作,戒不掉的手機,拿起書本陪孩子一起閱讀。
2.父母的陪伴與關愛
當代快節奏的生活,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很辛苦,為了工作,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常常忽略孩子的情感世界。對於孩子的小情緒,很多父母採取迴避、轉移、貶低、縮小等方式對待,孩子的情緒得不到回應,進而影響他情緒的管理能力。
約翰·戈特曼 《培養孩子的高情商》這本書中說道:「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不斷調整自己的生活,去適應他們最新的需求、恐懼和興趣,培養各個階段的能力。然而,在這些不斷變化的背後,唯一不變的是:每個孩子都需要愛他、關心他,給他情感呵護的父母。」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提到一個觀點,父母也是有「有效期」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當孩子十歲以後,任憑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補償、也無濟於事,因為你過期了。
我們作為父母總是在想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長大,轉眼間他真的長大了,他所有的性格及習慣已經養成,再想努力也是枉然。高質量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精神的滋養。
3.父親的影響不容小覷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做父愛如山,形容父親像高山一樣是兒女的依靠。現實生活中往往是父愛如山體滑坡,那些喪偶式育兒的家庭往往印證這一點。在《培養孩子的高情商》這本書中用了一個章節來說父親對於孩子情緒的影響。父親影響孩子的方式,很多時候是媽媽所做不到的,例如與異性的相處和學業成績等。
臺灣著名作家劉墉,他是當今文壇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他不僅在文學上大有成就,他還親手培養了一雙優秀的兒女。兒子劉軒是哈佛大學博士,女兒劉倚帆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他對於教育子女有自己一套理論,從閱讀習慣、學習方法、如何做人、克服心理情緒等方面,事無巨細地培養。
劉墉作為父親從小把孩子底層的能力培養好,待到孩子長大後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便是順理成章。劉墉的很多作品中都談到了自己教育孩子的心得與體會,他自己也是言傳身教,用積極正面的教育理念將自己的兒女培養成為高情商、高智商的人才。
4.培養孩子獨立意識
早上起來,睡眼惺忪的孩子伸出小腳讓媽媽幫忙穿襪子,媽媽一邊忙著做早飯還得給孩子擠牙膏刷小牙,要這個,拿那個。不去自己動手,只會喊媽媽來做。遇到問題不是自己應對,而是習慣找父母。習慣的養成慢慢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意識,這種習慣很可怕,往往造就了很多孩子都上大學了還不會自己疊被子繫鞋帶。父母不可能一直陪著孩子,等到他長大了,獨自面對生活時沒有父母的照拂時,回應他的只有無所適從。
作為父母我們的愛不要太滿,要捨得讓孩子自己去面對去嘗試,所謂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小事上開始獨立,慢慢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小被子自己疊,小襪子自己洗,小玩具自己收拾,讓他有獨立的空間去做自己該做的事,這是關係到他一生的好習慣。
5.教育孩子知感恩有同理心
生活中我們要對孩子充滿同理心,能夠感受並理解孩子的情緒與感受,並作出回應比如:「哦,是這樣啊,我覺得你很生氣、傷心、難過、或高興對嗎?」當孩子知道爸爸媽媽能感受自己情緒時,他就會模仿父母,學著去感受別人的心情。
就像曾經有一個公益廣告,孩子看見媽媽給奶奶洗腳時溫馨感人的場面,孩子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搖搖晃晃地端著一盆水給媽媽洗腳。感恩的種子在父母不知不覺的行為中已經播到了孩子的心中。
6.教育孩子無畏挫折的能力
我們身處的世界,不光是有鮮花明媚,還有無可避免的暴風驟雨。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挫折與逆境在所難免。這個社會人人都在暢談如何取得成功,可是面對挫折與失敗卻是很少提及。作為成年人,可能早已經學會和失意相處。我們仍然堅強樂觀地活著,不單是為了自己,還要我們愛的人。
當孩子遭遇失敗與挫折時一定要告訴他:不管怎麼樣,別擔心,爸爸媽媽會和你一起面對,我們依然愛你。有了父母的支持與愛才是「挫折教育」的核心。
首先,我們要允許孩子釋放情緒,並告訴孩子:「我非常能理解你的心情,你能對我說出來,媽媽很高興,如果你一直壓在心底這樣才是最糟糕的。」
其次,跟孩子一起去面對這件事,如果結果不能改變就要告訴孩子:「我們必須接受這樣的結果,無論你怎樣傷心,事實已經如此。」
最後,幫助孩子找到解決方法。陪伴他找到問題突破口,對症下藥,然後告訴他:「凡事都會有解決方法,我們需要勇敢地面對,做到盡力就好。」
7.懂得控制情緒,化解消極情緒
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可能遇到,失去耐心、情緒激動、灰心喪氣的時候,當父母發現自己的言行不當時,就要調整好自己的態度並懂得道歉。比如:剛才媽媽生氣了衝著你大喊大叫,是媽媽不對,我意識到了這樣不好,你可以原諒媽媽嗎?不要害怕在孩子面前丟面子,要把負面情緒錯誤,當成一次教育意義的引導。
孩子可以感知媽媽的做法,學會效仿在日後面對與同伴交往時遇到類似的情況,他們就懂得如何有效解決矛盾化解負面情緒。我們要鼓勵孩子表達情緒,當孩子說出自己感受時,不打斷、不否定、不評論、不動手,認真傾聽與感受。隨著孩子年齡增長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納爾遜·曼德拉說:「教育是最強有力的武器,你能用它改變世界。」培養孩子的高情商,就要從父母微小的改變做起,給孩子更多的愛與傾聽。理解孩子情緒,讓孩子在父母陪伴中快樂成長,讓孩子潛移默化地擁有情緒管理的能力從而擁有高情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