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晴爸育兒(本文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
我們常說的一句話,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確實如此,很多女人結婚以後,都會和婆婆多多少少有點摩擦。很少見到哪個家庭中,婆媳關係處的非常好的。而月子期幾乎是所有家庭中,「婆媳矛盾」最激烈的時候。
月子期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很多寶媽生完孩子,是需要休養的,就是我們常說的「坐月子」。這時候的寶媽很多事情做不了,需要其他人來照顧,而這個任務就交給了婆婆。再加上生完孩子寶媽情緒都不穩定,很容易就會產生矛盾,從而婆媳間結下「月子仇」。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王阿姨,快65歲了,原本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卻被兒媳「送」進養老院,每次提及此事,老人總是不住的抹眼淚。其原因就是因為媳婦在坐月子的時候,跟婆婆結下了「月子仇」。
這事還得從媳婦懷孕的時候開始說起,王阿姨很喜歡這個兒媳婦,在兒媳婦懷上孩子的時候,就承諾會好好照顧好月子的。但不曾想計劃趕不上變化,王阿姨的女兒也懷孕了,王阿姨左右為難,最後還是選擇了去照顧自己的女兒,理由竟是和兒媳的生活方式不一致。
時間在一天天的過去,王阿姨丈夫去世沒多久,兒子和兒媳就商量著把老人從農村接到城市裡一起住。本來是挺好的家庭,不料一天兒媳下班,王阿姨在和鄰居閒聊,吹噓自己當年照顧的兒媳多麼的周到,所以現在才這麼的孝順。
這句話被兒媳聽見,勾起了兒媳的傷心事,事後執意要把王阿姨送進養老院。並把當年不照顧自己的理由,原封不動的還給了婆婆。這時王阿姨才明白,兒媳一直記恨著當年的事情,她忍不住含著淚跟兒媳說:「都過去那麼久了,月子仇你打算記多久?」
我們都知道,剛生產完後的孕媽,情緒上都會很煩躁,這時候她們需要的就是家人們格外的關注。如果在這段時間出現某種變故,像故事中王阿姨那樣,做臨時反悔的事情,會很容易將雙方的「矛盾」放大好幾倍的。
一、婆婆的關注點大多時間在孩子身上,而忽略了孕媽
在孕媽沒生孩子之前,是家裡重點關注對象,只要孕媽有一點小要求,都會得到家裡任何人的滿足。但孩子生出來以後,「搶走」了關注點,於是孕媽心裡就會不平衡。而有些婆婆無論讓媳婦做什麼,都是為了孩子好,仿佛自己就是一個「生育工具」,很容易讓這時的孕媽想偏。
二、有些時候寶媽心情煩躁,不能得到做婆婆的理解
有些寶媽在第一次做媽媽的時候,還是一名新手,有時候寶寶不斷的哭泣和吵鬧,會讓新手寶媽不知所措。再加上身體沒有完全恢復,晚上還要起身餵孩子奶,都會讓寶媽情緒有很大的波動。這時候如果婆婆還來「火上澆油」,指責寶媽不會帶孩子,很容易引起婆媳矛盾。
三、婆婆和兒媳之間,生活習慣存在很大差異
婆婆和媳婦屬於不同時代的人,所以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如果兩人長期生活在一起,難免會有一些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就會多多少少產生一些小矛盾。矛盾慢慢的越積越深,兩人之間就不能好好的溝通,也許只是需要一個契機,就會造成大矛盾。
所以在孕媽坐月子的時候,作為家庭中的每一員,都要理解孕媽有時的「不講理」,我們要多關心孕媽的心情。尤其作為丈夫,一定要做好婆婆和媳婦之間的「和事佬」,讓小矛盾小事化了,避免積累成大矛盾,一發不可收拾。
文末,對於文中的故事,你是怎麼看待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