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到1934年之間,魯迅在杭州曾經請過日本朋友,茅盾,鬱達夫等人,魯迅先生的帖子毫無新意,他埋單的飯店,永遠是他紹興老鄉開的知味觀。所以,魯迅先生這些帖子,外號「知味觀請帖」。
「聞香下馬,知味停車」,這詩一樣美的文案,可不是紹興老闆一開始的廣告詞。其實,一開始他只是擺了個地攤,地攤哪有名字。
辛亥革命後,杭州西湖邊原先的旗營被夷為平地,此地成了杭州民國CBD—新市場。
紹興人孫翼齋與同鄉義阿二,兩人湊了雞零狗碎一點銀兩,在西湖邊新市場找了個街角,現場燒火賣餛飩,湯圓。起早摸黑一年,生意始終清淡。義阿二厭倦了這份看不到前途的事業,退出了地攤經濟,孫翼齋成了獨資餛飩攤老闆。
絕境中總會有靈光一閃的時刻,孫翼齋有一天有如神助一般,在餛飩攤前立了一塊牌子,牌子上寫著生意人的本色:欲知其味,觀料便知。從此後,孫老闆敞開了廚房間,讓顧客隨意考察我孫老闆地攤餛飩的餡料。不出所料,這讓你一次看個夠的營銷招數,讓孫翼齋餛飩成了西湖邊餛飩界小霸王。
名聞西湖之後,孫翼齋卸下了地攤一枝花的角色,在西湖邊租下了幾間店鋪,招工加大規模開火。這不是街邊遊擊隊了,那得起個名字了。孫翼齋看著讓他掘了第一桶金的牌子:欲知其味,觀料便知。大腿一拍,就它,知味觀。
到了1929年,又把旁邊幾家店面吃了進來,生意青雲直上。不過,孫翼齋始終堅持,把顧客請進工作間,現包現賣,不在餡料上做一絲手腳。
1937年,日軍攻入了杭州。孫翼齋看著兵荒馬亂,鎖了店鋪,回紹興避難。兩年後,又重新開張。1947年,孫老闆遠離人世,知味觀傳給了兒子。
解放後,知味觀成了公私合營的公司,主營的全是名字很好聽的江南小吃:貓耳朵,春卷,千張包子等等。
知味觀早已成了百年老店,按數學方法計算,也確實一百多年了。味道,誰吃誰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