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

2020-09-19 天翼寶IVF

曾幾何時,西方教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尤其以美國最受追捧,在很多人眼中,美國教育是如此的強大,我們必須要去學習。

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因為美國擁有三百七十多位諾貝爾獲獎者,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最早就源於美國,我們今天所提到的,讓孩子快樂學習,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也最早來源於此。


所謂快樂教育,就是給孩子減負,減少孩子學習上的壓力,提倡讓孩子從學習中找到興趣,這跟死讀書是相對的,一味地壓榨孩子的學習時間,智慧泯滅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只有快樂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這樣的觀點貌似很好,美國也一直在推行快樂教育,那麼多年過去了,這些被教育出來的孩子,到底怎樣了呢?其實真相遠沒有想像的美好。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2018年,一個美國的網站抽取了八千多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你覺得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這個問題好像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回答,但結果讓人大吃一驚,抽樣中有三分之一的00後堅定地認為,地球是平的。

而類似於這樣的「反智」現象,在美國比比皆是,比如為了自由,堅決抵制口罩等,讓我們驚嘆,美國到底教育出了什麼樣的孩子?

其實,美國推行快樂教育不假,但真正的美國教育早已經分化,其中有一部分早已經脫離大眾,施行了「精英教育」。美國的學校分為三類,私立學校,高級公立學校和普通公立學校,精英教育的孩子會成為社會的上層人士,而快樂教育下的孩子,會成為美國的底層。


在美國,也是有學區劃分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只能上普通的公立學校,這樣的學校資源匱乏,奉行的是快樂教育,所以學習氣氛非常淡薄,孩子們早上八點到校,下午三點就可以放學,他們消遣時光的方式,大多是打遊戲。

而精英教育下的孩子,大多數家境較好,就讀的學校要求嚴格,教育資源是頂配的,當然,學費也不是普通家庭消費得起的。父母有大量的資源和財力支持,孩子很早就要起床,課後也有繁重的課業,周末也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和特長班,用「寒窗苦讀」來形容也不為過。

可能大家很奇怪,教育為什麼不能做到統一?其實,在美國,階層早已固化,精英教育下的孩子長大後,註定生存在金字塔尖,他們的職業會是律師、科學家,企業高層。而美國是一個製造業發達的國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他們不需要自律,不需要弄懂機器的運作原理,只要跟著照做就可以。


所以,快樂教育最讓人著急的地方,就是容易讓孩子逃避學習和壓力,讓家長陷入「成績不重要」的誤區中去,覺得孩子只要快樂就會有一個輕鬆的人生,但卻忽略了大環境,孩子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極容易變成大家眼中的「另類」。

拋開環境談教育,只是紙上談兵,把孩子看作一棵樹苗,但不能忽略他背後的整片森林。

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充滿痛苦的,沒有人願意去記枯燥的公式,繁瑣的英文語法和拗口的詩詞,他們喜歡窩在沙發裡看電視,打遊戲,所以把教育建立在快樂上,只是教育的人快樂了,學習的人快樂了,但結果卻不是快樂的,教育沒有捷徑可走,只能苦中作樂。



但快樂教育真的不好嗎?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其中的精髓更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快樂學習,要給孩子充分的鼓勵和信任,相信孩子的最棒的,增加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而不是棍棒下逼著孩子學習。

快樂學習,父母要陪著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拿起手機去搜索答案,陪伴永遠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的陪伴是一種自律,他要求你放下手機,放下欲望,跟孩子一起同甘共苦。

本篇文章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窮孩子不配學習,人設已崩塌
    曾幾何時,西方教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尤其以美國最受追捧,在很多人眼中,美國教育是如此的強大,我們必須要去學習。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因為美國擁有三百七十多位諾貝爾獲獎者,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最早就源於美國,我們今天所提到的,讓孩子快樂學習,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也最早來源於此。
  • 給中國孩子帶來「快樂英語」的美國語言教育專家
    給中國孩子帶來「快樂英語」的美國語言教育專家   中新網上海5月5日電 題 給中國孩子帶來「快樂英語」的美國語言教育專家  中新社記者 陳靜  愛喝黃酒,喜歡吃中國菜,還娶了上海姑娘做太太的美國人田睿智,是個英語教育與培訓專家。
  • 美國「快樂教育」騙人的,「全民精英教育」在中國
    再來看看對中國教育常見的批評是,我們應試教育強調考試成績給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你看這樣一對比,美國的教育體制簡直就是完美。學的少,玩的多。這讓無數的中國家長無比嚮往。不管是教體育,樂器,文學還是繪畫,最終都要經過選拔,而只要有選拔,就會演變為應試教育。那麼美國名校為什麼要搞素質教育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精英家庭的學生篩選出來,正如美國常青藤,他就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或希臘語,為啥呢?因為公立學校不教這兩門語言。專門去學習的學生都是可以上私立學校的精英家庭的孩子。
  • 孩子快樂了就是「快樂教育」?哪些行為正悄悄扼殺孩子學習的快樂
    今天「快樂教育」盛行的原因常說的一句話,缺什麼喊什麼,如今的教育在大喊「快樂」,就證明我們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缺少快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是快樂教育。學生回到家基本上沒什麼作業,到家書包一丟,漫山遍野撒歡,池中捉魚,河裡抓蝦,不披星戴月不還家。
  • 「哈佛女孩」劉亦婷,曾立志報國,卻成美國中產,如今怎樣了?
    YOYO說育兒原創,歡迎轉發評論收藏現在很多父母都喜歡把孩子送到國外去深造,希望孩子能接受不一樣的教育,將來能有更好的發展,尤其在90年代的時候,因為留學有了一股出國潮。劉亦婷就是出國留學潮中的一個,哈佛大學是世界排名很靠前的學校,在如今想去哈佛讀書也是非常不容易,而劉亦婷當時卻被哈佛還有其他四個知名學校主動錄取,因而也有了「哈佛女孩」劉亦婷之稱,而劉亦婷並不是天資綽約,和她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而如今她身在美國,曾經說過的話和如今的境遇引起了很大爭議。
  • 「學習使我媽快樂」 怎樣的教育才能使全家都快樂
    「學習使我媽快樂」 怎樣的教育才能使全家都快樂 2019-11-26 09:53:02 來源:光明網  |  作者:土土絨假如爸爸主導孩子教育的話,段子也同樣成立。君不見,爸爸輔導作業拍桌子拍骨折、氣到心梗的新聞也不在少數。因此,與其說「學習使我媽快樂」,不如說,當下家長和孩子在學習上的關係太緊張了。尊師重教是傳統美德。學習,固然有「頭懸梁、錐刺股」式的苦學,但也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樂學。父母對待孩子,既有孟母三遷的美談,也有孔子勸學的溫情:「鯉趨而過庭。曰:『學禮乎?』對曰:『未也。』
  • 諮詢手記:「快樂教育」下的孩子,一定會快樂嗎
    」下的孩子,一定會快樂嗎通過「快樂教育」,讓孩子轉變對學習的態度,從討厭上學到喜歡上學,每天上課的時間大幅縮減,不再有繁重的作業,無需參加頻繁的考試,每逢考試所有學生的成績都是優秀---不少教育者和家長認為孩子們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將會愛上學習,並有一個快樂、完美的童年。
  • 父母是怎樣一步步讓孩子失去快樂能力的?
    伯特蘭德.羅素說:「成功是得到自己想要的,快樂是想要自己得到的。」 如今有些孩子得到了許多的東西, 卻並不快樂, 因為這些東西不是孩子們自己想要的, 而是父母想要的, 父母是怎樣一步步地讓孩子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 美國教育體制下的素質教育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快樂教育,說他們教育人性化,學生可以一邊玩、一邊學,還有很多課外活動。 有些人羨慕美國的素質教育,埋怨我們的應試教育,似乎應試教育成了他們的一種心病。殊不知,在抨擊我國應試教育給學生帶來痛苦的同時,美國精英階層和富人子弟家的孩子為什麼還要進行應試教育,而不進行快樂教育呢? 美國富人區裡的公立學校資金多,教師工資高,對學生進行的應試教育;窮人區裡的學校資金少,學生只能接受所謂的快樂教育或素質教育。
  • 毀掉美國年輕人有多簡單?讓他相信自由主義教育,接受快樂教育
    國內總有人吹捧自由主義教育,相信快樂教育,說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享受愛與自由,孩子都是天使般的種子,他們應該擁有不同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他們整齊劃一的成長,而是要讓他們自然的生長,並總是以此抨擊國內教育。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 美國都是快樂教育?不!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西北部克利夫蘭公園社區的伊藤小學門前,正在等待丈夫與自己會合一同見老師的珀尼卡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認為學習壓力最大的階段要數準備大學入學考試的高中時期,之前的小學和初中時光還是頗為輕鬆愜意的。如今,6歲的女兒剛剛步入小學,珀尼卡感覺女兒的狀態和自己小時候差不多。  美國基礎教育是否真的像國內很多人羨慕那般輕鬆快樂?
  • 別再鼓吹快樂教育了,看美國的孩子都教成了什麼樣子
    我們國家一直有兩種教育理念之爭,一種是「贏在起跑線上」的競爭式教育,另一種就是提倡「給孩子美好童年」的快樂教育。原來我也是一個快樂教育的忠實擁護者,因為現在的孩子壓力實在是太大了,經常發生的跳樓事件就是一個又一個佐證。
  • 中美教育PK,揭秘美國教育的殘酷真相,你還送孩子出國嗎?
    可見,頂尖學者越多,那麼其背後的教育也必然是頂尖的。但背後的殘酷真相又是怎樣的呢?在美國,富人區的孩子們的學習壓力不比任何一個中國一線城市的學生壓力小。而快樂教育更多屬於那些貧困社區的孩子們。香港年輕一代就是歐美洗腦下的歐美價值觀,如今怎樣,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了。有人問?明明是說的教育,怎麼說起來價值觀了?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培養孩子成為怎樣的人,才是教育的目的。
  • 美國都是快樂教育?不!(解碼·教育焦慮)
    美國基礎教育是否真的像國內很多人羨慕那般輕鬆快樂?當中國家長的焦慮與日俱增,美國的家長和孩子狀態如何?   美國家長也重視教育,為擇校搬家很常見   下午4點,伊藤小學三年級學生凱莉剛剛結束1小時的數學興趣小組課程,正坐在街邊的臺階上一邊幫助剛上一年級的朋友寫作業,一邊等朋友的媽媽來接她們一起回家。
  • 美國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正在偷偷完成社會階層劃分和篩選
    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的階級的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很難想像他們會培養出怎樣優秀的後代,我沒有理由不為我的孩子將來的競爭對手而感到一絲的不安。 上次看到一個在剛來美國的中國媽媽,自己的孩子在上小學,分享了自己「快樂教育」的體會,說自己的孩子下午很早就放學,說美國學習氛圍好,學業輕鬆,孩子回到家有大把大把的時間,作業都是想寫就寫,還有時間玩電子遊戲,完全不像國內的累成狗。最後得出的結論就是,美國的快樂教育下,孩子壓力小,成長沒有壓力。
  • 美國的孩子也要上補習班!走進美帝快樂教育背後的真相
    關於美帝的快樂教育,一直是我們希望的、崇拜的,可這快樂的背後真的都只有玩嗎?本文採訪對象:梅姐,一個7歲學齡童的母親,大學教師。曾在歐洲工作,美國訪學多年。一、美國的孩子「沒有童年」,我們的孩子童年的太久  我們經常說美國的孩子沒有童年,這主要是指他們社會生存能力較強,除了身體之外,思維意識、社交能力都比較成熟,這和整個教育體制有關。孩子在幼兒園還與小花貓小兔子的故事和歌謠相伴,這是美國孩子在三歲前daycare階段時的陪伴。
  • 你以為的美國快樂教育,其實是在毀掉每個美國年輕人
    如果大家經常看美國的影視作品就會發現,美國主要擁護的是快樂教育,相對中國的應試教育,快樂教育看似美好,但是其實是資本主義家用來控制美國階級的一種方法和方式。說道這裡一定會有人說啦,你說快樂教育不好,那出證據啊,如果真的不好,拿為什麼美國科技界的人才為什麼比中國多這麼多,他們的創造力比我們中國高的多。好的切入主題,讓我娓娓道來。
  • 體驗了美國精英教育後,才知道西方「快樂教育」都是愚民宣傳
    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的階級的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 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做了美國人的爹以後,才明白......
  • 在美國打孩子犯法,父母怎樣教育犯錯的孩子?
    甚至你的孩子如果在幼兒園隨口說了一句「昨天我爸爸打我了」之類的話,警察也會馬上找上門來。在國內小巷裡常常見到的父母拿著雞毛掃打孩子的現象,在美國的公共場合是不可能見到的。中國有兩句老話叫「棍棒之下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似乎教育手段上離不開「打」字。的確,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各種各樣讓父母氣憤難耐甚至束手無策的時候。
  • 「快樂教育」將毀了多少孩子?
    「快樂教育」概念的創造者斯賓塞說:「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快樂的人,應該讓孩子在快樂的狀態下學習。」現如今很多父母都推崇「快樂教育」。這個觀點沒有錯的是:以孩子的感受為重點,想讓孩子快樂的學習。然而錯的是: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痛苦,那他們不在逼著孩子學習,認為孩子快樂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