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西方教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尤其以美國最受追捧,在很多人眼中,美國教育是如此的強大,我們必須要去學習。
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因為美國擁有三百七十多位諾貝爾獲獎者,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最早就源於美國,我們今天所提到的,讓孩子快樂學習,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也最早來源於此。
所謂快樂教育,就是給孩子減負,減少孩子學習上的壓力,提倡讓孩子從學習中找到興趣,這跟死讀書是相對的,一味地壓榨孩子的學習時間,智慧泯滅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只有快樂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這樣的觀點貌似很好,美國也一直在推行快樂教育,那麼多年過去了,這些被教育出來的孩子,到底怎樣了呢?其實真相遠沒有想像的美好。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在2018年,一個美國的網站抽取了八千多人進行問卷調查,其中一個問題是,你覺得地球是圓的還是方的,這個問題好像幼兒園的小朋友都能回答,但結果讓人大吃一驚,抽樣中有三分之一的00後堅定地認為,地球是平的。
而類似於這樣的「反智」現象,在美國比比皆是,比如為了自由,堅決抵制口罩等,讓我們驚嘆,美國到底教育出了什麼樣的孩子?
其實,美國推行快樂教育不假,但真正的美國教育早已經分化,其中有一部分早已經脫離大眾,施行了「精英教育」。美國的學校分為三類,私立學校,高級公立學校和普通公立學校,精英教育的孩子會成為社會的上層人士,而快樂教育下的孩子,會成為美國的底層。
在美國,也是有學區劃分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也只能上普通的公立學校,這樣的學校資源匱乏,奉行的是快樂教育,所以學習氣氛非常淡薄,孩子們早上八點到校,下午三點就可以放學,他們消遣時光的方式,大多是打遊戲。
而精英教育下的孩子,大多數家境較好,就讀的學校要求嚴格,教育資源是頂配的,當然,學費也不是普通家庭消費得起的。父母有大量的資源和財力支持,孩子很早就要起床,課後也有繁重的課業,周末也要參加各種補習班和特長班,用「寒窗苦讀」來形容也不為過。
可能大家很奇怪,教育為什麼不能做到統一?其實,在美國,階層早已固化,精英教育下的孩子長大後,註定生存在金字塔尖,他們的職業會是律師、科學家,企業高層。而美國是一個製造業發達的國家,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他們不需要自律,不需要弄懂機器的運作原理,只要跟著照做就可以。
所以,快樂教育最讓人著急的地方,就是容易讓孩子逃避學習和壓力,讓家長陷入「成績不重要」的誤區中去,覺得孩子只要快樂就會有一個輕鬆的人生,但卻忽略了大環境,孩子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極容易變成大家眼中的「另類」。
拋開環境談教育,只是紙上談兵,把孩子看作一棵樹苗,但不能忽略他背後的整片森林。
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充滿痛苦的,沒有人願意去記枯燥的公式,繁瑣的英文語法和拗口的詩詞,他們喜歡窩在沙發裡看電視,打遊戲,所以把教育建立在快樂上,只是教育的人快樂了,學習的人快樂了,但結果卻不是快樂的,教育沒有捷徑可走,只能苦中作樂。
但快樂教育真的不好嗎?也不要一棒子打死,其中的精髓更值得我們學習,比如快樂學習,要給孩子充分的鼓勵和信任,相信孩子的最棒的,增加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而不是棍棒下逼著孩子學習。
快樂學習,父母要陪著孩子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拿起手機去搜索答案,陪伴永遠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的陪伴是一種自律,他要求你放下手機,放下欲望,跟孩子一起同甘共苦。
本篇文章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