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都是快樂教育?不!(解碼·教育焦慮)

2020-12-20 人民網教育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西北部克利夫蘭公園社區的伊藤小學門前,正在等待丈夫與自己會合一同見老師的珀尼卡回憶起自己的學生時代,認為學習壓力最大的階段要數準備大學入學考試的高中時期,之前的小學和初中時光還是頗為輕鬆愜意的。如今,6歲的女兒剛剛步入小學,珀尼卡感覺女兒的狀態和自己小時候差不多。

  美國基礎教育是否真的像國內很多人羨慕那般輕鬆快樂?當中國家長的焦慮與日俱增,美國的家長和孩子狀態如何?

  美國家長也重視教育,為擇校搬家很常見

  下午4點,伊藤小學三年級學生凱莉剛剛結束1小時的數學興趣小組課程,正坐在街邊的臺階上一邊幫助剛上一年級的朋友寫作業,一邊等朋友的媽媽來接她們一起回家。「昨天老師留了作業,今天沒留。」凱莉掰著手指頭算了算:「每門科目留的作業大概15分鐘,完成全部作業一共要40分鐘左右,我都能自己完成。」

  從伊藤小學步行不到10分鐘就是華盛頓國際學校中學部,它的高中教育水平在華盛頓名列前茅,每年都有不少畢業生升入常青藤名校繼續深造。尼爾森兄妹在這裡念初中,每天花在寫作業上的時間大概需要1到1個半小時。與凱莉的情況相似,除非老師有特別要求,兄妹倆的家庭作業基本不需要家長過問。如果學習上有弄不明白的地方,他們會向老師求助。

  雖然美國孩子對待學習的自主意識較強,但這並不意味著美國家長忽視基礎教育,他們也希望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將孩子送到最好的學校。據了解,全美約有5000多萬學生就讀於公立中小學校,其中約七成為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學生。由於公立學校採取就近入學的原則,美國也有「學區房」,家長們為擇校而搬家的情況十分常見。

  為了替女兒挑選合適的學校,波音公司國際公關部總監湯姆·麥克林曾帶著孩子實地考察、對比家附近多所公立和私立學校。「雖然學校硬體非常重要,但學校聲譽和學術水平是我最優先考慮的。」麥克林說。

  張曉霞是馬裡蘭州巴爾的摩國際學校中文項目負責人,在她看來,族裔、家庭收入、家長受教育程度等未必與家庭對孩子教育的重視程度直接相關,決定家長不同表現的統一標尺是對孩子的期望值。

  從整體上看,教育在大多數家長心中的分量還是十分重的。但為何具體到孩子的家庭作業、學習成績上,美國家長相對放手呢?

  據一些久居美國的中國人觀察,中國家長白天上班,晚上忙孩子作業和課外班的狀態,美國家長即便有心也無能為力。美國家庭普遍有兩個或以上的孩子,父母平時兼顧職場與育兒便已耗費大部分精力。另一方面,美國離婚率頗高,約有1/3的初次婚姻以夫妻分居或是離婚告終,這些家長除了要照顧新家庭的子女,也對前一段婚姻的子女負有責任,精力進一步被分散,更無暇對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面面俱到。張曉霞說,她的學生曾有過因暫住到父母一方的家裡,而忘記通知另一方參加家長會的情況。

  美國學校考試也多,學生要拔尖一樣需要更多努力

  許多人認為,美國教育優於中國教育的一方面在於,前者不以應試為最終目的。實際上,考試並未因此在美國淪為一種形式。相反,考試與成績在美國的基礎教育中佔據頗為重要的地位。艾米麗就讀於名氣頗大的華盛頓馬雷中學,她的志向是做一名醫生。現在的中學時光,課業壓力還是挺大的,平均每個月有兩次大測驗,其間還有各個科目的隨堂小測,學校會定期向家長通報孩子近期的考試成績。儘管如此,美國學校也不允許公開考試成績和成績排名,增添孩子與家長的心理負擔。

  不過,美國孩子對考試和成績的心態相對平和。當被問到是否會因為別人學習成績領先而心情低落時,12歲的高斯斬釘截鐵地表示不會:「我會把好朋友的好成績歸功於有好的學習方法。」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他會申請重考或是找老師查漏補缺。「我和班裡大部分同學都能得到A的成績,但如果想拿A+,確實需要付出更多努力。」高斯說。

  在考試面前,承受壓力最大的反而是老師。據張曉霞介紹,她所在的馬裡蘭州會定期對公立學校舉行州統考,教育部門要求學生統考成績比前一次有進步,學生成績與老師薪資直接掛鈎。對於一些特殊的公立學校,如特許學校,學生成績甚至會直接關係到學校的存續問題。

  在敦促孩子學習方面,張曉霞說,美國老師並不具備中國同行那樣的權威,很難指揮家長。家長的心態是,把孩子送進學校,學校便要負起責任來。老師通過一次次的大考小測來調整教學內容,保證孩子們不掉隊。因此,如果學生能培養起自主學習的意識,對老師而言便是一種減負。

  美國公立學校依賴政府財政撥款,學生人數與撥款額直接掛鈎。為了增強吸引力,不少學校在放學後會安排興趣小組和託管班,解決雙職工父母無法按時接送孩子的煩惱。通常情況下,家長無需為興趣小組額外付費,但其目的不在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凱莉說,她參加的數學興趣小組就是由任課的數學老師帶著,學生們通過計算機參加數學遊戲。託管班則為收費項目,但也不以課外補習為目的,學生在老師的監督和幫助下完成當天的功課。

  美國教育界也在反思,通過州統考、制定教學大綱等方式提高學生分數

  「在中國,好的大學取決於好的中學,好的中學又離不開好的小學打基礎。」能講一口流利中文的麥克林曾在中國求學、工作多年,對中國家長的教育焦慮頗有感觸。

  「在美國,我們有句話叫做獲得大學學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憑著學位會做什麼。」美國優質大學資源豐富,壓力最大的是大學入學考試階段。不過,麥克林說,美國人不會盲目崇拜名校學位,「如果能上哈佛大學和普斯林頓大學當然很酷,但如果被次一等的大學錄取,美國孩子也不會因此感到丟臉。」

  在麥克林看來,最理想的教育模式是中美結合,「美國家長需要向中國家長學習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但不必到焦慮的地步,把握好度非常重要。而中國教育需要在學生的獨立性和思辨性上多下功夫,畢竟許多問題沒有正確答案。」

  張曉霞對此也有同感:中國家長對成績抓得太嚴,美國家長管得又太松,過嚴過松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因為重視不夠,許多美國孩子的知識體系基礎不牢,家長們要意識到,鞏固基礎知識與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並不矛盾。」

  事實上,這些年來,美國教育界也在不斷反思,注重考試的趨勢在增強。2001年,時任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推出了「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改革方案,核心舉措是在四年級和八年級舉行州統考,在問責機制下,老師背負了巨大的壓力。

  但2010年公布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第四次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結果還是讓美國人大跌眼鏡。美國學生在這項針對15歲學生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方面的測試中分別排名第十七位、三十一位和二十三位。當年首次參加該測試的上海學生在3個項目上均拔得頭籌。時任美國教育部長阿恩·鄧肯呼籲全國要將此結果視為一記警鐘,並強調「今日在教育上被超越,明日就在競爭中被超越。」

  歐巴馬政府在2009年撥款43.5億美元創立「力爭上遊」基金,以競爭的方式鼓勵各地方主動進行教育創新。次年,美國全國州長協會最佳實踐中心和各州教育長官委員會公布了《共同核心標準》定稿,規定了從學前班到高中三年級的教學大綱,注重提高學生的閱讀和數學分數,目前美國絕大多數州都已加入。

  但無論是「一個都不能少」,還是「力爭上遊」「共同核心」,實行效果都不乏爭議與批評。如何發揮好考試的作用、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美國教育的改革者們依然在煩惱著。

  《 人民日報 》( 2016年11月09日 12 版)

(責編:王政淇、賀迎春)

相關焦點

  • 美國都是快樂教育?不!
    凱莉掰著手指頭算了算:「每門科目留的作業大概15分鐘,完成全部作業一共要40分鐘左右,我都能自己完成。」  從伊藤小學步行不到10分鐘就是華盛頓國際學校中學部,它的高中教育水平在華盛頓名列前茅,每年都有不少畢業生升入常青藤名校繼續深造。尼爾森兄妹在這裡念初中,每天花在寫作業上的時間大概需要1到1個半小時。與凱莉的情況相似,除非老師有特別要求,兄妹倆的家庭作業基本不需要家長過問。
  • 教育是最好的投資,精英家庭不相信快樂教育,分層的歐美教育
    也就是說在美國教育越來越成了一個拼爹的事情。受過良好教育的中上層,跟只接受過普通教育的中下層之間,因為職業地位和視野眼界的不同對很多事情的看法都截然相反,這是美國近年來很多亂象的一個根本原因。2、 在歐美,公立中學是另一個世界,他是免費的,校風自由散漫,實行所謂的快樂教育。功能是培養未來的普通勞動者,所以快樂教育本質上是對貧民子弟的一种放棄,它讓你隨波逐流,默認未來做的就是普通的工作,所以不需要學習那麼多,只要掌握基本的技能就可以了。
  • 美國教育就是「快樂教育」 楊振寧:美國教育絕對不比中國教育好
    美國教育就是「快樂教育」 楊振寧:美國教育絕對不比中國教育好所謂美國教育,就是基於「快樂教育」的理念而制定的一整套教育體系。在150多年前,英國哲學家赫伯特·斯賓塞發表了《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美國相關教育委員會很快決定對大中小學進行改革,這次改革幾乎完全採納了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思想,從而奠定了美國近百年來的現代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優勢。
  • 體驗了美國精英教育後,才知道西方「快樂教育」都是愚民宣傳
    「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的階級的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我自己是在國內接受的初等教育,覺得在中國國內,學生都太辛苦,填鴨式教學、唯分數論、參加苦逼的高考……不像歐美,提倡寬鬆、自由、快樂、平等,講究素質教育、快樂教育…… 可是等到我有了孩子,做了美國人的爹以後,才明白......
  • 美國「快樂教育」騙人的,「全民精英教育」在中國
    不管是教體育,樂器,文學還是繪畫,最終都要經過選拔,而只要有選拔,就會演變為應試教育。那麼美國名校為什麼要搞素質教育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把精英家庭的學生篩選出來,正如美國常青藤,他就強調入學要考拉丁文或希臘語,為啥呢?因為公立學校不教這兩門語言。專門去學習的學生都是可以上私立學校的精英家庭的孩子。
  • 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
    曾幾何時,西方教育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尤其以美國最受追捧,在很多人眼中,美國教育是如此的強大,我們必須要去學習。 這樣想也無可厚非,因為美國擁有三百七十多位諾貝爾獲獎者,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最早就源於美國,我們今天所提到的,讓孩子快樂學習,不要給孩子太大壓力,也最早來源於此。
  • 美國的"快樂教育"、"素質教育",正在偷偷完成社會階層劃分和篩選
    「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你知道嗎?在美國,就是從小通過素質教育和快樂教育,來完成階層的劃分的階級的篩選,不相信?繼續往下讀。 在我體驗了美國私立精英教育以後才知道,西方的「快樂教育」都是愚民的宣傳。越是富有的家庭,越是注重孩子的培養。
  • 你以為的美國快樂教育,其實是在毀掉每個美國年輕人
    如果大家經常看美國的影視作品就會發現,美國主要擁護的是快樂教育,相對中國的應試教育,快樂教育看似美好,但是其實是資本主義家用來控制美國階級的一種方法和方式。說道這裡一定會有人說啦,你說快樂教育不好,那出證據啊,如果真的不好,拿為什麼美國科技界的人才為什麼比中國多這麼多,他們的創造力比我們中國高的多。好的切入主題,讓我娓娓道來。
  • 董卿回應美國生子:只是為了教育丨3個社會效應剖析「教育焦慮」
    後來據媒體透露稱,董卿實際是去美國生子,那一年她41歲。根據美國的法律,在美國出生的孩子直接就具有美國國籍,而中國是不承認雙重國籍的,也就是說,董卿的孩子,是個美國人,董卿是個美國孩子的母親。2019年,《開學第一課》由董卿主持,她鏗鏘有力地教育孩子們說:「你們要熱愛祖國,要愛我們的五星紅旗」。節目播出後,招到無數網友的質疑:一個美國人的母親,有什麼資格教別人愛國?
  • 教育公平政策頻出,為什麼解不了家長們的教育焦慮?
    搖號政策本是為了避免不良競爭,為了不讓孩子們提前進入競爭賽道承受他們不該承受之重。搖號的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揮維護公平的作用,但也同樣會帶來一些問題。家長們的焦慮常常是因為比較造成的,無論是我們身邊還是媒體報導中,都能看到許許多多的牛娃。
  • 不公開成績:是另一種教育焦慮
    於是另外一種吸收了西方教育理念的聲音漸漸響了起來。他們說:孩子還小,為什麼要給他們那麼大的壓力,他們正式茁壯成長的時候,不要給他們壓力,要讓他們自由的發展。甚至很多人崇拜起國外的快樂教育,可他們沒有看到這些快樂教育長大後的孩子都在做什麼?水管工,泥瓦工,餐廳服務員,你說他們快樂嗎?我想他們是快樂的,但是你想讓自己的孩子也這樣快樂嗎?
  • 「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才能讓焦慮遠離
    而父母由於大多限於自身教育水平和文化知識的有限、又強烈寄希望於子女不斷增強自己的實力和稟賦,實現未來的向上流動,唯有主動或被動地求助於早教和教育機構,通過購買市場上的教育資源來撫平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很多家長吐露的心聲是,我知道這樣不斷學習未必正確也未必能保證孩子將來成才,但如果我不這樣做好像對不起他。
  • 「快樂教育」不適合「精英」培養
    一般情況下,快樂教育是培養不出具有這種無所畏懼的拼搏精神的。考上985、211那些學校的學生,不會認為接受教育是快樂的。他們的學習日程都是每天排的滿滿的,即使考上好大學,也不肯浪費自己的有限時間,也不放鬆放縱自己。他們都是在接受教育中感覺學習是艱辛,堅持這樣才能收穫快樂的。
  • KK英語攜手美國Better Planet 解碼語言素質教育新賽道
    在此政策和市場的雙驅動下,KK英語著力打造面向未來的教育,與風靡全球7個國家及地區的美國Better Planet達成中國區獨家戰略合作,創新拓展多元化教學形式,藉助音樂、戲劇作品和互動表達指導孩子學習英語,促進全面能力地提升。
  • 美國幼兒園「快樂教育」真的存在嗎?這麼多年我們都被騙了
    很多人提起美國教育普遍認為美國從幼兒園一直到小學畢業都推崇快樂教育,孩子們天天玩兒什麼也不學,回家也沒有家庭作業。很多家長都感慨國內孩子上各種補習班、特長班、興趣班,孩子課業重、負擔大,沒有快樂童年。讓人不僅對美國的「快樂教育」理念心生羨慕,對國內的應試教育大加批判,個別的還會把現在的教育現狀與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對人才的扼殺聯繫起來。
  • 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窮孩子不配學習,人設已崩塌
    而類似於這樣的「反智」現象,在美國比比皆是,比如為了自由,堅決抵制口罩等,讓我們驚嘆,美國到底教育出了什麼樣的孩子?美國的教育早已經分化其實,美國推行快樂教育不假,但真正的美國教育早已經分化,其中有一部分早已經脫離大眾,施行了「精英教育」。
  • 「建議收藏」美國實施的是快樂教育?看美上流社會貴族學校教育
    之前分享過一篇文章《美國頂尖精英大學招生史上最大舞弊醜聞》,一石激起千層浪,很多人的反應除了震驚,就是同理化的評論:「哎呀,美國的家長也一樣啊」、「天下烏鴉一般黑啊」......甚至還有一個同學評論說:「美國大學那能叫舞弊嗎?人家是素質教育快樂教育啊!」 我苦笑,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 談日本廢除的"寬鬆教育":其實,真正的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縱式快樂
    談日本廢除&34;:其實,真正的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縱式快樂很多人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太辛苦,心疼自己的孩子,其實有哪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教育一個孩子,真正的快樂教育,其實並不是讓孩子放縱式的快樂,而是讓她竭盡所能去明白知道要做什麼,知道自己做什麼,為什麼要做,怎麼做?但是啊,對於孩子的一生,我們作為父母的只能陪他們半程,接下來的漫漫人生路要靠他們自己走。
  • 各國教育焦慮透視
    在這種情況下,家庭中親子關係的豐富內涵不知不覺被窄化為功利性的教育關係,人們一提到親子關係,往往特指父母的教育職責,而玩伴關係、朋友關係、搭檔關係等非教育性關係都被忽略與拋棄。 這種對親子關係的窄化導致家長過分看重教育職責,產生巨大的教育壓力,進而形成教育焦慮。
  • 楊東平:歐美國家的「快樂教育」是騙局嗎?
    此外,反對者不斷用國外的案例舉證,西方的快樂教育「騙局」、日本寬鬆教育的「失敗」等紛紛成為中國不能減負的「前車之鑑」。教育的真相與價值在自媒體的斷章取義中被極大地混淆,並不斷地給家長們製造焦慮。那麼,所謂的「快樂教育」和「寬鬆教育」到底是什麼?真的如某些人所說只是一場處心積慮的騙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