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訪者子晨媽媽(西安寶媽,孩子9歲,四年級):很多專家都說要對孩子實行「快樂教育」,鼓勵孩子「自由成長」,我起初也很認同。但孩子進入四年級後,成績下降很快,上課不守紀律,老師都說「你的孩子很聰明,就是沒把聰明用在學習上」。
我對孩子慢慢也有失控感,比如督促他做作業,他基本都是不以為然我行我素,導致經常做不完作業被老師批評。倒是對去玩遊樂場、看電影、玩遊戲等特別上心。有時候看著他沒心沒肺窮開心的樣子,我一方面自我安慰孩子只要開心就好,一方面又很擔心,這樣下去孩子不要說優秀,萬一連大學都考不上怎麼辦。所以特意來求教於朱老師,請朱老師幫忙指點一下我這個迷茫的媽媽。
「快樂教育」下的孩子,一定會快樂嗎
通過「快樂教育」,讓孩子轉變對學習的態度,從討厭上學到喜歡上學,每天上課的時間大幅縮減,不再有繁重的作業,無需參加頻繁的考試,每逢考試所有學生的成績都是優秀---不少教育者和家長認為孩子們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將會愛上學習,並有一個快樂、完美的童年。
道理好像是對的。但回到現實中,這其實是一種理想主義。
確實,不少專家或老師,特別推崇「快樂教育」,認為快樂教育可以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從心理成長上,也應該推崇快樂成長,因為快樂是心理健康的基礎。但「快樂教育」是否一定能催生出快樂的結果,這裡面有個「度」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一個才華橫溢、成就卓越的人,其快樂的可能性,肯定大於一個不學無術、一事無成的人。真正的快樂,應該是有所支撐、有所依託的價值體驗,而不是貪圖安逸、及時行樂的自我麻醉。只有內心紮實,快樂才會穩定真實發生。如果內心空虛,快樂就會變成阿Q式的「精神勝利」,或者根本沒有快樂可言。
所以,在快樂教育和快樂結果之間,還差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有所成就」。心理研究表明,真正驅動人不斷努力向前的,並不是「愉悅感」,而是「價值感」。比如,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往往不需要太多督促,就能非常用功讀書,甚至家長還要提醒他注意休息。那麼這些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學習動力呢,顯然驅動力並不是因為學習好玩,而是因為學習能給他帶來價值感,帶來被人欣賞和認可,然後因為有價值、被認同,才催生出快樂感。
實現快樂學習,真正的驅動力不是「快樂教育」本身,而是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的成就和樂趣。如果「快樂教育」不能實現這個結果,甚至影響這個結果,則很可能南轅北轍。在親子教育案例中,因為盲目推崇「快樂教育」,而讓孩子越來越不快樂、或快樂有餘學業荒廢的情況屢見不鮮。
不是因為快樂而優秀,而是因為優秀而快樂
對比研究發現,「快樂教育」培養下的孩子在同齡人中往往缺乏競爭力。由於推崇「快樂",自我要求低,所以學習成績很少進入前列,文化基礎比較淺層化,計算能力精準度不夠,做題失誤率高,做事缺乏定力,很少獲得成就感的加持;加之長期在讚譽下成長,一旦遇到挫折或批評,就很難承受或千方百計想逃避(總覺得不去面對就輕鬆)。這樣的孩子雖然釋放了「天性」,但也失去了核心競爭力,缺乏社會規則的約束,長大後只能從事基礎性工作,過著毫無驚喜的底層生活。
日本的「平成廢柴」,就是這麼一群對生活喪失熱情、無欲無求、連戀愛都懶得談的年輕人,所以他們都活成了「廢柴」模式。
童年的快樂或許還可以靠「快樂的環境」促成,成年的快樂則需要多元化的內容支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就感和價值感。假如你一無所有一事無成,即使每天去KTV、去大上海看都市繁華,應該也快樂不起來。
當你失去了優秀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從科學的角度講,「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是個偽命題。心理學家馬克·西裡長期致力於痛苦對人影響的研究,發現了痛苦的倒U型曲線:經歷中等水平痛苦的人,抑鬱風險最低,健康問題最少,生活滿意度最高;極端人群(苦難水平最低或最高)相對更容易抑鬱,健康問題更多,對生活更不滿意。
因此,人生初期總是得償所願、無憂無慮的人,長大後往往不如經歷過適度挫折和痛苦的人更加健康和幸福。
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擁有更多的快樂能力
愉悅是一種感受,快樂是一種能力。「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指出,愉悅是立即的,來自感官,而且是暫時的,比如:玩遊戲、看電視、購物等。一旦外在刺激消失,便會很快褪去,並且我們會對這種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以後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否則就會覺得空虛、迷茫。
而快樂來自於制定一個追求的目標,並在專注、努力的過程中抵達結果,享受成長的樂趣,收穫自我充實感和自我價值感。所以,我們要帶領孩子積極迎接挑戰、應對問題,感受忘我、全身心投入的付出和成長,在個人價值不斷實現的過程中體驗人生的快樂、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只有擁有了「快樂的能力」,才會獲得真正長久的快樂和幸福。(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