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手記:「快樂教育」下的孩子,一定會快樂嗎

2020-08-28 若水三千心理諮詢師

來訪者子晨媽媽(西安寶媽,孩子9歲,四年級):很多專家都說要對孩子實行「快樂教育」,鼓勵孩子「自由成長」,我起初也很認同。但孩子進入四年級後,成績下降很快,上課不守紀律,老師都說「你的孩子很聰明,就是沒把聰明用在學習上」。

我對孩子慢慢也有失控感,比如督促他做作業,他基本都是不以為然我行我素,導致經常做不完作業被老師批評。倒是對去玩遊樂場、看電影、玩遊戲等特別上心。有時候看著他沒心沒肺窮開心的樣子,我一方面自我安慰孩子只要開心就好,一方面又很擔心,這樣下去孩子不要說優秀,萬一連大學都考不上怎麼辦。所以特意來求教於朱老師,請朱老師幫忙指點一下我這個迷茫的媽媽。

「快樂教育」下的孩子,一定會快樂嗎

通過「快樂教育」,讓孩子轉變對學習的態度,從討厭上學到喜歡上學,每天上課的時間大幅縮減,不再有繁重的作業,無需參加頻繁的考試,每逢考試所有學生的成績都是優秀---不少教育者和家長認為孩子們在這樣的教育體系下將會愛上學習,並有一個快樂、完美的童年。

道理好像是對的。但回到現實中,這其實是一種理想主義。

確實,不少專家或老師,特別推崇「快樂教育」,認為快樂教育可以釋放孩子的天性,讓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從心理成長上,也應該推崇快樂成長,因為快樂是心理健康的基礎。但「快樂教育」是否一定能催生出快樂的結果,這裡面有個「度」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一個才華橫溢、成就卓越的人,其快樂的可能性,肯定大於一個不學無術、一事無成的人。真正的快樂,應該是有所支撐、有所依託的價值體驗,而不是貪圖安逸、及時行樂的自我麻醉。只有內心紮實,快樂才會穩定真實發生。如果內心空虛,快樂就會變成阿Q式的「精神勝利」,或者根本沒有快樂可言。

所以,在快樂教育和快樂結果之間,還差一個重要環節,就是「有所成就」。心理研究表明,真正驅動人不斷努力向前的,並不是「愉悅感」,而是「價值感」。比如,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往往不需要太多督促,就能非常用功讀書,甚至家長還要提醒他注意休息。那麼這些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學習動力呢,顯然驅動力並不是因為學習好玩,而是因為學習能給他帶來價值感,帶來被人欣賞和認可,然後因為有價值、被認同,才催生出快樂感。

實現快樂學習,真正的驅動力不是「快樂教育」本身,而是孩子在學習中感受到的成就和樂趣。如果「快樂教育」不能實現這個結果,甚至影響這個結果,則很可能南轅北轍。在親子教育案例中,因為盲目推崇「快樂教育」,而讓孩子越來越不快樂、或快樂有餘學業荒廢的情況屢見不鮮。

不是因為快樂而優秀,而是因為優秀而快樂

對比研究發現,「快樂教育」培養下的孩子在同齡人中往往缺乏競爭力。由於推崇「快樂",自我要求低,所以學習成績很少進入前列,文化基礎比較淺層化,計算能力精準度不夠,做題失誤率高,做事缺乏定力,很少獲得成就感的加持;加之長期在讚譽下成長,一旦遇到挫折或批評,就很難承受或千方百計想逃避(總覺得不去面對就輕鬆)。這樣的孩子雖然釋放了「天性」,但也失去了核心競爭力,缺乏社會規則的約束,長大後只能從事基礎性工作,過著毫無驚喜的底層生活。

日本的「平成廢柴」,就是這麼一群對生活喪失熱情、無欲無求、連戀愛都懶得談的年輕人,所以他們都活成了「廢柴」模式。

童年的快樂或許還可以靠「快樂的環境」促成,成年的快樂則需要多元化的內容支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成就感和價值感。假如你一無所有一事無成,即使每天去KTV、去大上海看都市繁華,應該也快樂不起來。

當你失去了優秀的能力,在某種程度上也就失去了快樂的能力。

從科學的角度講,「永遠幸福地生活下去」是個偽命題。心理學家馬克·西裡長期致力於痛苦對人影響的研究,發現了痛苦的倒U型曲線:經歷中等水平痛苦的人,抑鬱風險最低,健康問題最少,生活滿意度最高;極端人群(苦難水平最低或最高)相對更容易抑鬱,健康問題更多,對生活更不滿意。

因此,人生初期總是得償所願、無憂無慮的人,長大後往往不如經歷過適度挫折和痛苦的人更加健康和幸福。

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擁有更多的快樂能力

愉悅是一種感受,快樂是一種能力。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教授指出,愉悅是立即的,來自感官,而且是暫時的,比如:玩遊戲、看電視、購物等。一旦外在刺激消失,便會很快褪去,並且我們會對這種感覺產生「習慣化」效應,以後需要有更強、更多的刺激才能帶來相同程度的愉悅,否則就會覺得空虛、迷茫。

而快樂來自於制定一個追求的目標,並在專注、努力的過程中抵達結果,享受成長的樂趣,收穫自我充實感和自我價值感。所以,我們要帶領孩子積極迎接挑戰、應對問題,感受忘我、全身心投入的付出和成長,在個人價值不斷實現的過程中體驗人生的快樂、遇見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只有擁有了「快樂的能力」,才會獲得真正長久的快樂和幸福。(作者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

相關焦點

  • 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
    ,這跟死讀書是相對的,一味地壓榨孩子的學習時間,智慧泯滅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只有快樂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美國的學校分為三類,私立學校,高級公立學校和普通公立學校,精英教育的孩子會成為社會的上層人士,而快樂教育下的孩子,會成為美國的底層。
  • 快樂教育?孩子倒是快樂了,教育哪裡去了?
    隨著現代的很多的信息的衝擊,很多的家長都慢慢開始覺得自己對自己的孩子真的是太嚴苛了,而且還覺得自己的孩子的學習壓力真的是太大了,也覺得孩子們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快樂成長,就算是教育,也都是要快樂教育。但是這個快樂教育就真的能夠快樂了嗎?
  • 孩子快樂了就是「快樂教育」?哪些行為正悄悄扼殺孩子學習的快樂
    今天「快樂教育」盛行的原因常說的一句話,缺什麼喊什麼,如今的教育在大喊「快樂」,就證明我們的孩子在受教育的過程中缺少快樂。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教育,是快樂教育。學生回到家基本上沒什麼作業,到家書包一丟,漫山遍野撒歡,池中捉魚,河裡抓蝦,不披星戴月不還家。
  • 女星稱娃7歲前不拿筆被田亮狂懟,快樂教育下的孩子真的快樂嗎?
    她覺得成人已經常常需要跟人比較,如果孩子那麼小就開始要活在攀比之中,那得有多累。因而家長應該去教育孩子,別人會什麼不重要,你不需要跟別人比較。兩種觀點分別代表了主流的兩種聲音:一種是「雞娃」家長,人生是場馬拉松,絕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另一種是所謂的佛系家長,人生已經如此艱難,何必從小開始壓迫,不如還他一個快樂的童年。
  • 歐洲的快樂教育環境下,孩子出國留學能管好自己嗎?
    我們平日裡遇到不少家長來諮詢,孩子平日裡自律性不高,經常玩遊戲或玩手機停不下來,家長內心是糾結的:聽說歐洲都崇尚快樂教育,英國私校又是格外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的,在這樣寬鬆的情況下,孩子又不在自己的管教下,孩子出國留學能管好自己嗎?
  • 養廢一個孩子?只推崇「快樂教育」就好
    「快樂教育」提出者、英國19世紀著名教育理論家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認為:「孩子在快樂狀態下學習最有效率」。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經常能在各個地方看到鼓吹「快樂教育」的文章,家長們讀過之後認為教育孩子只要「快樂就好」,「快樂教育」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放任教育」。
  • 家長理想中的快樂教育,孩子會真的快樂嗎?只會留下遺憾!
    又到了期末考,同學聚會曬網成了標配,而且同學的孩子年齡也相仿,也就有了對比,討論更加熱烈。別人的孩子考個95就說發揮不好,而柯子的兒子成績都是班級的下遊,考個90分都覺得很滿意。柯子在這種巨大的反差下,十分煩躁。柯子也有檢討過自已,一直以來他都不想看到孩子壓力這麼大,求學的道理剛剛開始,如果小學就這麼累,那以後該怎麼辦。
  • 應試下的「快樂教育」,考了誰,快樂了誰?
    學區房,名師輔導,藝術培訓都是當下教育上的必備套餐。大家覺得做完這些,就算是個合格的家長嗎?哪有那麼容易,用金錢能解決的其實都不是最不可或缺的,教育最核心的其實是陪伴。雖然國內教育的現狀,還是以應試教育為主導。體制下的教育也很難在短期內有所突破,但是應試教育不代表就一定要刻板、教條。其實家長們理應更多的去陪伴、引導,用心去體會學習的樂趣,感受知識傳遞的過程。
  • 對快樂教育仇視到容不下一個孩子的笑容
    孩子不懂事就算了,家長不能不懂事。別人家孩子快樂就行了,快樂教育嘛,別的家長更快樂。現在以不及格為榮了嗎?現在笑,未來哭。一棵棵快樂教育的小韭菜。這些評論看得人心驚肉跳。這都怎麼了?對快樂教育仇視到,都容不下一個孩子的笑容了?沒考好,家長和孩子都不配擁有快樂嗎?
  • 不要讓快樂教育毀了孩子
    「閆老師,俺班一個家長特信奉快樂 教育,現在她的孩子課堂上坐不住,好像人家坐在椅子上渾身有蝨子一樣,家庭作業也不完成,各科成績及格都難。因這學期剛接手這個班,對這個孩子家庭不了解。今天中午約他媽媽談了談,不談還好,一交流,一肚子氣。他媽媽說,『老師,你不用強迫俺孩子寫作業學習了,俺覺得小學教育快樂最重要,只要孩子快樂,將來他還不能養活自己嗎?
  • 「快樂教育」真的快樂嗎?來看看歐美快樂教育背後的真相
    這樣學生快樂學習、老師快樂教學,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快樂教育。而私立學校呢,BBC曾拍攝了一部紀錄片,裡面真實地記錄了私立學校學生們的生活,他們通常每天6點半就起床,下午5點放學。放學後還有上不完的補習班、大量的練習題。晚上八到十點也有晚自習,有時候下了晚自習還要寫作業,考前熬夜也是常事。
  • 不要誤解了快樂教育,聊聊我對快樂教育的理解
    「快樂教育」最早是由斯賓塞(Herbert Spencer)提倡。他的教育核心理念主要包括:1. 提倡科學教育,反對古典主義教育;2. 提倡自主教育,反對灌輸式教育;3. 提倡快樂和興趣教育,反對無視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方式。
  • 快樂教育下的美國孩子,如今怎樣了?窮孩子不配學習,人設已崩塌
    所謂快樂教育,就是給孩子減負,減少孩子學習上的壓力,提倡讓孩子從學習中找到興趣,這跟死讀書是相對的,一味地壓榨孩子的學習時間,智慧泯滅孩子的創造力和想像力,只有快樂教育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這樣的觀點貌似很好,美國也一直在推行快樂教育,那麼多年過去了,這些被教育出來的孩子,到底怎樣了呢?真相遠沒有想像得美好。
  • 西方的快樂教育,真的是你想要的嗎
    可是媽媽們也很無奈,我也想讓孩子像西方國家的小朋友一樣從小快樂教育,可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呀。我微微一笑,你們真的了解西方的快樂教育嗎?在澳洲這幾年,對澳洲的教育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澳洲也是所有西方國家教育的縮影。 快樂教育只是階級固化的一種手段罷了。澳洲教育分為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兩種。公立教育基本都是政府出錢,家長只需要出一些校服費,課本費就好。
  • 什麼是真正的的快樂教育
    也就是要讓孩子們這樣的在快樂中在不枯燥中接受8個小時以上的教育,要讓孩子們在這樣內容豐富的教育中感受快樂。 讓孩子們在一天很長的時間中快樂地接受教育,讓孩子們在一天很長時間的教育中感受快樂,這就是快樂教育的真諦。 如果說,快樂教育也可以把孩子們劃分不同的類別和群體的話,那是在興趣和愛好的使然作用下,孩子們自己把自己劃分為平等的類別和群體的。
  • 別總是問孩子學習成績好嗎?要多問孩子究竟快樂嗎?
    成績優異、能力出眾的他,在眾人看來,一定會選擇去一線城市發展。在大家的逼問下,師兄笑著告訴大家他的真實想法:那個城市很好啊,不大不小,剛剛正好。城市裡有立交橋,綠化工作也做得特別好。不用擔心堵車也不用擔心限號。白天可以開著車或者騎自行車去上班,晚上下班可以圍繞新區的湖跑一圈,生活消費水平也不高,但真正促使我做這個決定的是因為一個小朋友。
  • 「孩子,你快樂就好」是教育最大的謊言
    外孫女幾乎都認識,女兒發現後卻吼起了母親:「孩子還小呢,學什麼學!讓她開心地玩不好嗎!」這樣的偏見現在很流行,像上面提到的這位母親如此極端的父母也不在少數。他們信奉「快樂教育」的典型家長,認為「愛孩子就是讓孩子時刻快樂」。這也是長久以來,「快樂教育」不斷引起爭議的地方。
  • 談日本廢除的"寬鬆教育":其實,真正的快樂教育不等於放縱式快樂
    很多人不願意自己的孩子太辛苦,心疼自己的孩子,其實有哪個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呢?但是很多父母不知道,教育一個孩子,真正的快樂教育,其實並不是讓孩子放縱式的快樂,而是讓她竭盡所能去明白知道要做什麼,知道自己做什麼,為什麼要做,怎麼做?但是啊,對於孩子的一生,我們作為父母的只能陪他們半程,接下來的漫漫人生路要靠他們自己走。
  • 快樂教育出傻子?還是傻子教育瞎快樂?
    每當說起國外的快樂教育,中國的大多數家長和媒體的第一反應是,他們的教育很自由、很輕鬆,孩子的壓力也比我們的小很多。但是,他們的教育方式雖然輕鬆自由,卻不能培養出聰明人。最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美國的很多中小學生,連二元一次方程都算不明白。
  • 快樂教育or壓力教育?
    父母:我們能選擇嗎?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一個家庭的重中之重,我還記得我沒結婚的時候經常會跟我的父母說:如果我有了孩子,以後肯定不會管他太嚴,只要別幹什麼壞事兒,開開心心的就行。但事實是當我做了父母,尤其是孩子上了幼兒園開始,我也會開始給她報數學啟蒙、英語啟蒙這類的學科課程,還有特長類的輪滑以及正在考慮中的舞蹈,為的就是想讓孩子不要掉隊。但這不就是跟我的父母當初給我規劃的是一樣的嗎?做父母的沒有一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開心快樂的,但快樂教育也好,壓力教育也好我們真的有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