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珥:撕裂的海島——臺灣貧富分化與政治操弄(上)

2021-02-14 中國經營報


臺灣的「階級鴻溝」,在一場同學會中表現了出來。

2014年3月,外商協理黃憲宏參加了一場高中同學會。在不少同學眼中,36歲的黃算是成功人士。高中畢業後,他考上名校商學院,隨後申請獎學金赴美攻讀企管碩士,回到中國臺灣後順利進入一家知名外企。工作五年下來,他不但很快還清了助學貸款,還存下了木柵一棟老公寓的頭期款。上一年(2013年),黃的年收入近200萬元(新臺幣,下同)。

聚會的地點在陽明山仰德大道三段,是一幢剛整修完成的歐式別墅,佔地400坪(1320平方米),有前庭、泳池、網球場、籃球場等,別墅前停放著一輛最新款的法拉利跑車,車庫內還有一輛頂級賓利房車和保時捷休旅車。光這三輛車,總值就接近4000萬元。

這幢豪宅,屬於他們的另一位高中同學、與黃同齡的「小胡」。胡是富二代,大學畢業後就接手家族逾兩億元的房地產投資,幾年磨練之後,當起投資客。家族人脈、金援加持,加上大膽採用高槓桿操作,胡在房市打滾七年,手中資產成倍數成長,身家超過10億元。2013年,他單靠房地產投資,就已淨賺1.8億元,是黃的90倍。

臺灣《天下》雜誌在刊文介紹了這兩位同學的巨大差異後,感慨:「兩人收入決定性的差距,和努力工作與否無關,而是誰有資本錢滾錢」,並認為,這正是臺灣最富有的1%與其餘99%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形成階級鴻溝的真實案例,更是臺灣近年所得分配日益惡化的具體寫照。」

數據與民意

臺灣的貧富分化,真到了形成「階級鴻溝」的地步了嗎?官方的統計數據並不支持這一看法。

基尼係數是衡量貧富分化的重要指標。臺灣官方最新的統計數據表明,2013年臺灣的基尼係數為0.336,比上一年的0.338略有下降;每人可支配所得的基尼係數是0.288,亦略低於上一年的0.290。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世界競爭力調查的5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5,遠遠低於美國、中國大陸、新加坡,更將中國香港遠遠地拋在後面:香港官方的「政府統計處」每五年發布的「基尼係數」,最新資料截止到2011年,為驚人的0.537,與1976年(0.429)、1981年(0.451)、1986年(0.453)、1991年(0.476)、1996年(0.518)、2001年(0.525)、2006年(0.533),構成了一條顯著的上升曲線。

同樣,另一個衡量貧富分化的「五分位」數據,也顯示臺灣的貧富分化似乎並不懸殊。所謂「五分位」,是將人口(家庭戶數或個人)按照收入所得排列,分成五等分,比較最高20%人口與最低20%人口的收入差距。2013年,臺灣最高20%家庭每戶可支配所得為188.3萬元,最低20%家庭為30.9萬元,高低所得差距6.08倍,較上一年的6.13倍下降0.05。若依每人可支配所得重新排序後,計算「五分位」差距,2013年為4.08倍,較上一年的4.14倍下降0.06倍。


圖1是「全球頂尖所得分配資料庫」(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WTID)所繪製的臺灣基尼係數與「五等分」數據在1964~2013年期間的變動,可以看出臺灣的貧富分化有一定程度的加大,但並不十分明顯。

另據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信息分析,中國臺灣地區的貧困人口佔比僅為1.5%,在所統計的162個國家與地區中,排名為全球倒數第一,也即貧困人口佔比全球最低,遠遠領先於排名倒數第二的突尼西亞(3.8%)。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數據所依據的,是各地政府自行制定的「官方貧困線」(official poverty line),各國對貧困定義的不同,直接造成貧困人口佔比的口徑不同。如中國大陸的這項數據,僅為6.1%,排名全球第155名,即中國大陸貧困人口佔比之少居於全球第八,遠高於美國(15.1%,排名第127名)及中國香港(19.6%,排名第106名)。顯然,這與人們的普遍感知並不相符。

對於臺灣的「均富」努力,官方頗為自豪。馬英九在「2014年全國中小企業發展會議」的開幕致詞中就提到:「臺灣貧富差距,在全世界也算是很低的。」但是,臺灣民間並不認同官方的說法,對於貧富分化有著完全不同於官方的感知與解讀。《天下》雜誌一年一度的「國情調查」揭開了這種巨大的分歧:2015年國情調查中,民意認為臺灣「貧富差距擴大」的高達91%,;而這一數據,在2014年「國情調查」中為93.8%,創下調查以來新高,其中認為「非常嚴重」的比例更佔了72.1%,將貧富分化視為危及臺灣政治穩定的「不定時炸彈」。由於貧富差距拉大,民調顯示近七成民眾認為努力賺錢也難翻身。

在票選臺灣當前最大的危機時,2015年國情調查的結果依次是「經濟不景氣」(45%),「政治惡鬥」(33.8%)及貧富差距擴大(21.7%),與2014年調查結果一致:「經濟不景氣」(50.5%),「政治惡鬥」(30%)及貧富差距擴大(15%)。兩年的區別在於:對於「經濟不景氣」的擔憂人數下降了4.5%,但對於「政治惡鬥」與「貧富差距擴大」的擔憂人數則分別上升了3.8%及6.7%,凸顯社會對貧富分化的強烈擔憂。

涉及貧富差距議題的文章,在以《天下》雜誌為代表的臺灣精英媒體中,一直是主流話題。

分歧的來源

官方與民間,為何對貧富差距擴大的認知有如此巨大的分歧?

對於官方的統計數據本身,並沒有人質疑其真實。問題在於,官方的統計數據採集方式、口徑等,失於粗疏,而難以更為清晰地反映貧富分化的真實情況。《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蒂在接受《天下》雜誌專訪時指出,基尼係數和「五分位」法把太多抽象的東西放在一起,很令人分心,用稅收、遺產稅萃取出更具體的數字去呈現「不公平」,才能貼近人的真實感受。

反映貧富差距的基尼係數雖然在國際通行,但國際間並無制定基尼係數的準則,如應否剔除稅項、應否剔除公共援助受益者、應否剔除非本地居民、應否加入政府的福利等,並沒有一致性。而「五分位」法將全體人群分為五部分,過於寬鬆,容易稀釋經濟頂層與底層的真正差距。例如,臺灣的「五分位」法,其收入所得最高的20%的切分點,實際上劃在了家庭年收入180萬元以上,這表示夫妻每月各賺8萬的受薪家庭,會與郭臺銘、魏應充等超級大富歸入同一級而不做區分。如此,若是薪水凍漲但郭、魏等富豪大賺錢,則五分位法所得比與基尼係數都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顯然,這樣的數據欠缺精細。

最好的辦法,也是最為直接的辦法,就是將人群再細分為10%、5%、甚至1%,如此一來,貧富差距的變化就更為清晰。而這,正是「全球頂尖所得分配資料庫」所提供的服務內容。2014年,由「中研院」院士朱敬一與胡勝正主持,聯合四位新生代財經學者,採用WTID一樣的研究方法,花了四個月時間,研究「財政部」歷年的稅籍數據後,建立了臺灣版更精細的貧富差距歷年資料庫,並正式納入WTID資料庫。


根據這些數據,臺灣廿等分層級(即以5%劃分人群)所得比在過去14年由32倍多暴增到96倍多,如WTID製作的圖2。

惡化加速

臺灣前1%巨富所得佔比,在2000年前後開始穩定攀高,如今已佔全臺所得的10.85%,所得集中度超越日本的9.51%,直追韓國的12.23%、新加坡的13.85%。相比之下,美國前1%富人的全國所得佔比為19%。


中國臺灣所得前10%的所得佔比35.5%,低於日本的40.5%、韓國的44.87%、新加坡的41.85%(圖3),並不算高。媒體認為1%與10%這兩個人群的不同佔比,或許反映的是臺灣的頂尖富豪財富更集中。

臺灣真正值得關注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惡化的速度。不論是1%或10%比較,臺灣自1980年所得分配最平均的美好年代之後,富人所得佔比增加的速度,就比日本、新加坡來得高,僅次於韓國。

過去30年,中國臺灣頂尖收入1%的巨富多拿到「全國」所得5.2%,是四者中比例獲取最高的。最高收入10%人群則多獲取14.1%,也僅次於韓國的增幅。

對數據的進一步分析可以發現,某特定比例(如最高的10%)的高收入人群,其所得佔比的快速增加,最大的推動力在於更高收入人群(如最高的5%)所得的超快速增加,也即最高5%人群的收入增長,拉高了數據;同樣,最高1%人群的收入增長,拉高了最高5%這個人群的統計數據;還可以依次類推到最高0.01%收入人群對統計的拉動。比如,2000年以來最高0.01%家庭總所得份額,佔最高0.1%家庭總所得份額的比率每一年都在40%以上,而他們的家庭數量僅佔10%。

新加坡財富研究機構Wealth-X公布的《世界超級財富報告》(World Ultra Wealth Report 2014),也為中國臺灣的貧富分化提供了一定的佐證。臺灣的「超高淨值」(Ultra High Net Worth ,UHNW,標準為資產達到3000萬美元以上)人士,2014年達到1315人,比上年增長5.6%,他們的財富總額達到了2250億美元,比上年增加7.1%,人均財富1.71億美元。「超高淨值」人數及其財富總額的增幅,都超過亞洲均值(分別為4.8%及5.8%)、接近全球均值(6%及7%)。其人均財富也超過亞洲及全球「超高淨值人士」平均值(分別為1.50億及1.41億美元),顯示臺灣的財富集中程度,可能高居前茅。

遺憾的是,該報告未公布臺灣「超高淨值人士」所擁有的財富在中國臺灣總財富中的比例(其所公布的中國大陸與中國香港的這一比例分別為7.3%與59.5%,凸顯中國香港的財富集中程度到了驚人的程度)。

均富的奇蹟

臺灣在經濟起飛的階段,對於貧富差距的控制,達到相當卓越的程度,造就了「均富」的「臺灣奇蹟」,堪與後來中國大陸令10多億人擺脫貧困的「中國奇蹟」相媲美,成為大中華圈為世界創造的兩大奇蹟——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奇蹟,也是社會發展的奇蹟。

臺灣的經濟起飛階段,在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由農業社會轉型為工業社會。這一時期的「五分位」數據,呈現了遞減趨勢,收入最高的20%人群與最低的20%人群相比,其收入差距從1964年的5.33倍下降到1980年的4.17倍。中國臺灣的「均富」奇蹟,在美國學者錢納裡看來,甚至是世界上唯一的。

造就奇蹟的主要原因在於幾點:

首先,臺灣的經濟改革與後來大陸的經濟改革一樣,也是發軔於農村改革。通過「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及「耕者有其田」等,臺灣對土地資源進行了重組,這樣的「土改」結束了此前土地過度集中於地主富人手中的情況。貧農數量急劇減少,既提高了農民的耕作積極性,也大大縮小了城鄉差別,1964年臺灣農家戶均可支配所得就相當於非農家的96.59%,為「均富」積累了基礎。值得一提的是,臺灣的「土改」是在和平贖買的主流政策下進行的,避免了農村社會基於利益爭奪的鬥爭。

其次,臺灣起飛初期大量依靠勞力密集型產業, 如紡織、食品加工、皮革、小機電等。這些產業的特點是:一、以出口為導向;二、企業的規模小;三、技術含量低,適合吸納低素質勞動力尤其農村剩餘勞動力。這樣的產業特點,使得就業較為充分,同時也使得收入較為平均,令廣大「屌絲」階層得以分享改革紅利,也令臺灣的改革得以在初期避免大資本形成壟斷,這些都促成了分配的均化。1979年臺灣失業率降至1.2%,實現了充分就業,工資性收入在居民收入結構中佔到了60.8%,為社會的「均富」打下基礎。

第三,臺灣在經濟起步的初期,就十分注重教育,自20世紀50年代就普及了小學義務教育,60年代則普及了初中義務教育,並不斷加大在教育上的財政投入,提升民眾的教育水準,為融入低技術的勞力密集型產業做好了準備。

臺灣20多年發展中展現的「均富」現象,成為國際學術界盛行的「倒U假說」(Kuznets Inverted-U Hypothesis 或Kuznets Curve)的例外。「倒U假說」是美國經濟學家、197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Kuznets)在1955年提出來的。他經過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實證資料的分析,得出了收入分配的長期變動軌跡是「先惡化、後改進」,即:「收入分配不平等的長期趨勢可以假設為:在前工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的經濟增長早期階段迅速擴大,而後是短暫的穩定,然後在增長的後期階段逐漸縮小」。表現在圖形上,是一條先向上彎曲後向下彎曲的曲線,形似顛倒過來的U。

轉型新常態

當臺灣進入經濟轉型期後,「均富」奇蹟終結,貧富差距開始拉大。「五分位法」數據顯示,1980年僅為4.17倍,到1990年上升到5.18倍,到2001年上升到6倍以上。

其中原因,島內外學者進行過不少探尋,大致有以下幾種:

首先,也是最為重要的原因,當推產業結構調整。這種調整體現在:一、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興起,不斷侵蝕製造業的份額;二、製造業自身飛速升級,從勞力密集型產業轉向電子信息等技術密集型產業;三、迅速崛起的服務業,覆蓋範圍極其廣泛,從低端的餐飲行業到技術含量頗高的IT服務及金融服務等。

轉型期間,臺灣的經濟增長速度放慢,景氣低迷。同時,「臺灣接單、海外生產」的「三角貿易」,已經佔據臺灣製造業的半壁江山,雖然依然有助於GDP的增加,但無法拉動本土的就業、投資與消費,其收益也無法與普羅大眾分享。

因此,催生了轉型過程中的兩個現象:

一、結構性失業人數增加,尤其是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的低收入群體,就業困難大大增加。官方的統計數據顯示,每戶就業人數按照「五分位法」計算其差距,收入最低的20%家庭,其就業人數從1981年的1.45下降到2013年的0.51;而收入最高的20%家庭,其就業人數的下降明顯少於前者,從1981年的2.61人,下降到了2013年的2.29人;兩組人群之間的家庭就業人數差距則持續擴大,從1981年的1.80倍,到2013年的4.49倍。

甚至,最富與最窮的兩組人群,其家庭規模也發生著同樣的變化,收入最低20%家庭,其平均每戶人數從1981年的3.65人,下降到2013年的1.80人;收入最高的20%家庭,其平均每戶人數的跌幅明顯低於前者,從1981年的5.61人下降到2013年的4.19人;兩者的倍數差從1981年的1.54倍擴大到了2013年的2.33倍。這背後,可能是低收入家庭不敢生養子女甚至無力成家等原因,在某種程度上應證了「貧賤家庭百事哀」。統計也顯示,2013年臺灣的1人戶與2人戶的比例合計達到36.77%,而這個比例在1970年是7.3%、1980年是11.15%、1990年是18.06、2000年是29.12%。家庭結構的變化,除了生育觀念等的變化之外,與貧富分化是否也有某種程度的邏輯關聯,尚待進一步的研究判斷。

二、工資差距擴大。工資薪金(「受僱報酬」)所得在臺灣每戶平均所得中,佔比高達54.8%,長期如此,因此,工資差距的拉大,對收入分化影響很大。

統計數據顯示,不同行業之間的工資差距不斷拉大。最能吸收低收入階層的製造業、營造業工資薪金漲幅較低,而集聚大量高收入階層的金融保險、水電燃氣等產業工資薪金則明顯得到了提升。在1980~2006年間,臺灣製造業平均月工資從8043元增至39080元,而水電燃氣企業等則從23451元增至88348元。

2013年的官方統計表明,按行業劃分,人均可支配所得最高的是「公共行政及國防;強制性社會安全」(754134元),這個行業以公務員為主,在某種程度上凸顯華人社會「官本位」的特質;其次是「金融、保險及不動產業」(719,000元),第三是「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類」(691441元)。最低的則是「農林漁牧業」(369973元),他們甚至比「無行業」(391638元)還低,隨後依次是「支援服務業」(418678元)、「住宿與餐飲業」(436206元)。低收入的行業恰恰是吸納低端人群最為集中的行業。最高收入的公務員階層,與最低收入的農民,收入差距超過了100%。

值得注意的是,收入差距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擴大,教育與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也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臺灣早期的經濟騰飛中,普及性的教育扮演了「均富」推動者的重要角色,但隨著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增大,教育在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在客觀上加大了收入差距。2013年的官方統計顯示了這一差別。研究生及其以上學歷者,年均收入大大超過其他教育程度者,甚至比大學教育程度者還高出54.7%。詳見圖4。

其次是ECFA,雖然的確為臺灣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歷史性的契機,但是臺灣的產業外移也加劇了臺灣的低端勞動力市場的就業難度。民進黨以此為議題進行扭曲性的政治操作,實際上也是抓住了底層勞動者的顧慮及不滿。

對於臺灣產業轉移跟著成本走的特點,輿論也有批判。「產業升級陷入僵局,企業主仍普遍傾向節省成本,而非創造價值,讓臺灣薪資水平不但無法提升,甚至倒退,也是原因。『臺商企業老闆太習慣cost down,這邊成本高,我就移到別的地方去,』中研院政治所副研究員吳親恩指出,從臺灣移到大陸沿海省份、再往內陸移,甚至轉戰越南、柬埔寨。『企業主將人力資源視為成本,不願投資臺灣人才,嘗試產業升級,造成薪資結構僵化,也拉大了貧富差距。』」

稅制的導向

產業結構轉型之外,催化貧富差距擴大的另一主因,是稅制。

如何權衡稅制的「效率」與「公平」,是所有政府的難題。注重「效率」,可刺激經濟增長,但亦會加大貧富差距,這是包括臺灣乃至大陸在內的後發地區不得不面對的艱難抉擇。

臺灣大約是世界上稅負最低的地區之一,稅負平均約12.2%。臺灣稅制的特點就是減免項目繁多。無論是「兩蔣」時代第一次經濟騰飛,還是後來政黨輪替,執政者為了推動經濟發展,不斷在稅收優惠上大做文章。1960年起,臺灣開始實施《獎勵投資條例》;1991年起,改為實施《促進產業升級條例》;民進黨執政後,又推出諸多減免政策,諸如製造業及相關技術服務業新增投資5年免徵營利事業所得稅;實施土地增值稅減半徵收;對設立金融控股公司所需規費及印花稅、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捐都予免繳或免徵等。

民進黨與國民黨在減稅刺激經濟上,並無區別。2005年,民進黨政府以搶救SARS後的低迷房市為由,把土地增值稅減半;金融海嘯期間,國民黨政府則把遺贈稅從50%調降到10%。

島內輿論乃至學界廣泛認為,減稅所惠及的主要是財團,而非普羅大眾,反而因此加大了貧富差距,破壞了財政稅基,削弱了政府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的能力,受影響的依然是普羅大眾。

臺灣稅法計算土地價值是按公告地價而不是市場價格,課徵土增稅和房屋交易所得稅,其依據嚴重偏離實價。據官方統計資料,1976~1996年間,土地交易者共獲利10.03兆元,但只繳1.4兆元的增值稅,稅率約只有1/10,遠低於稅法所規定的40%至60%。

經常被當作典型的案例是,北市「信義之星」在2008年每坪100萬,投資客在漲到170萬元後賣出,大賺1億元多,但只需繳52萬元房屋交易所得稅。若以實價課稅,則要繳5200萬元,相差近100倍。

臺北信義計劃區在1980年市府正式公布重劃計劃時,還是一片苗圃、稻田與聯勤兵工廠,但宏泰集團林堉璘在公告前後陸續就買下區內近萬坪土地。當時其購入價格,一坪不過臺幣7萬元到12萬元不等。但如今,單以佔地2600餘坪的威秀影城土地為例,市價已經漲到約每坪650萬元,總值169億元。換言之,24年間,林堉璘幾乎不用做任何事情,就賺到了整整68倍的財富。而且稅負極其低廉。林堉璘本人,曾名列福布斯(Forbes)臺灣富豪榜首位。

同樣地,臺灣的股票交易所得也不課稅,1980~1998年,臺灣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從2191億元,增長到8.38兆元,平均每年增加22.4%,加劇了財富的集中。

媒體因此批判:「臺灣落後國際的稅制和緩慢產業升級,等於變相鼓勵用錢滾錢的資本交易,讓臺灣成為富人炒作資本的天堂。原是支撐社會的中產階層,普遍有強烈的相對剝奪感,擔心落入『向下沉淪』的趨勢;沒有『富爸爸』的年輕世代,靠自身才能與努力翻身的機會,也愈來愈小。而富人,也覺得社會仇富,缺乏安全感。」

個人所得稅方面,稅負不公更明顯。根據臺灣「財政部」財稅數據中心的統計資料,1998年全臺灣所得稅來源中,只有5.7%的所得來自受僱人員的薪資報酬;產業主所得則為16.0%;但是在個人所得稅來源上,薪資所得者卻繳了72.3%的稅,企業主只繳5.3%。2003年全臺灣排名前40名的最高所得者,總所得額共270億元,排名第40名的人也有所得3億元,這些高所得者中有15人繳的稅率不到1%,有8個人沒有繳一毛錢稅,只有五六人繳稅達到38%的正常稅率。

何來撕裂感?

臺灣究竟是否存在貧富分化問題?臺灣的貧富分化問題究竟有多嚴重?從政府數據與民眾感知的分歧,可以看到臺灣社會所展現的「撕裂感」。

其實,臺灣的所謂「貧困」,依然是「豐裕社會」(affluent society)的貧困,即以相對貧困為主,兼有絕對貧困。真正無法維持生存的人屬於極少數,即使是依靠政府救助為生的窮人,其生活水平也遠比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貧民高。臺灣的無業者年均收入都能達到39萬元,相當於年均8萬元人民幣,月均6667元人民幣,即是明證。

臺灣官方大約也注意到了民意與官方在數據方面的分歧,在官方統計中,特別列了「主要國家(地區)家庭所得分配狀況」,以資對比,這些國家(地區)包括中國大陸、中國香港,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英國、德國、法國、荷蘭、義大利、芬蘭、挪威、盧森堡、紐西蘭、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巴西、哥倫比亞等。而無論是基尼係數,還是「五分位數據」比較,中國臺灣都是最好的。

同樣地,WTID的數據也表明,儘管臺灣的貧富差距在官方統計中因技術原因被低估,但與其他地區相比,臺灣的情況並不特殊與另類。如最高1%人群的收入在所有人群收入中的佔比,中國臺灣與法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美國、英國相比,還是相當緩和的。

問題在於:為什麼臺灣的民意會對貧富分化如此敏感和尖銳,遠超其他那些貧富分化更為嚴峻的地區?

正如臺灣媒體所言,對貧富差距擴大的感知,很大程度在於「相對被剝奪感」。有學者甚至認為,臺灣民眾對貧富分化的忍受度較低,習慣於較低貧富差距水平且經過輿論傳播、政治宣傳影響,其對於即便是0.345的基尼係數依然感到非常不滿;此外,也普遍有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普遍心態,受益於ECFA等諸多利好,臺灣經濟成績單亮麗奪目,可是普通民眾卻未能雨露均沾,感同身受。

其實,這些原因之外,還離不開一個臺灣特色的原因:「夾生民主」所帶來的政治操弄……

未完待續,作者雪珥為本報專欄作家、改革史學者、澳洲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顧問

— END —

中國經營報

1985年1月5日創刊

中國領先的綜合性商業財經報紙

30年來與中國企業同步成長

對話商業領袖 傳播商業理想 服務商業人群

中經自媒體微聯盟覆蓋

財經、金融、招商、汽車、TMT、奢侈品、旅行、航空、房地產等多領域

近200名一線資深記者

第一時間發布有價值的行業資訊

讓我們與中國商業共同成長!

微信:chinabusinessjournal

微博:@中國經營報

相關焦點

  • 撕裂的海島臺灣貧富分化與政治操弄 (下)
    幾則發布在主要媒體上的廣告,痛訴了臺灣從大學畢業、結婚、生子到中年的艱辛,吸引了廣泛的注意力。這是2010年11月民進黨的政治廣告,矛頭針對的是國民黨所組織的11月21日拉票大遊行,在每則廣告的下方,都以弱勢群體的口吻質問馬英九,「你也能為我辦一場遊行嗎?」這些廣告,訴求點直指臺灣社會最為關注的貧富分化問題,在刺激民意上相當精準與到位。
  • 臺貧富分化影響選舉結果與政治版圖
    臺灣社會 政治版圖「北藍南綠」盡所皆知,問題是國民黨為何在南部地區歷經7次「立委」補選以及市長選舉,會流失百萬選票?不僅得票數大幅落後,相較過去更是呈現衰退趨勢。選舉成敗原因眾多,但就選票得失增減現象與趨勢而言,臺灣貧富分化問題,特別是南部地區貧富分化問題可能是其中之要害,並可能進一步固化「北藍南綠」的政治版圖。
  • 評論:政治操弄沒有出路
    評論:政治操弄沒有出路 原標題:   大公報29日發表署名為龔之平的「從港臺兩場選舉結果看民心走向」系列評論文章《政治操弄沒有出路》,文章指出,臺灣、香港的兩場選舉結果表明,政治操弄終究是邪門歪道,最終會被選民識破。
  • 臺灣光鮮表面背後:貧富分化導致雙峰結構
    他認為,美國、日本都已步入M型社會,而臺灣地區正在向「M型」發展。4年多時間過去了,這一論斷的現實依據在臺灣日益明顯。隨著明年1月臺灣「大選」的臨近,貧富分化問題已開始從社會問題向政治問題演變。1998年臺灣的貧窮率還不到1%,但2007年已上升至5.6%,如今更成為一個貧富分化較為嚴重的的「M型社會」。究其原因,根本還在於臺灣近十年來政治內鬥不斷,經濟發展陷於停滯,失業率居高不下。2007年的一次調查結果就顯示,在致貧原因中,選擇「沒有工作機會」的比例由1997年的47.8%升至2007年的62.7%。
  • 臺灣貧富差距不斷擴大 13個縣市家庭越來越窮
    臺灣當局經濟政策混亂 貧富差距拉大  一邊是「肚子扁扁也要選阿扁」的政治盲從,一邊是自殺現象蔓延、社會治安持續惡化等貧富差距擴大的社會後果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記者曾繁娟報導 在陳水扁的家鄉臺南縣,曾有一位老太太因欠下140萬元(新臺幣,下同,1元人民幣約合4
  • 政治操弄?蔡英文遲來的陸配「返臺」政策
    縱觀整個疫情時期,臺灣當局的政策引起了兩岸民眾的怨恨,尤其是臺灣民眾的大陸配偶也無法重新返回臺灣這一政策完全是對於人道主義的輕視,流露出來的是對於大陸的敵義,可恥的是,臺灣當局將「政治操弄」安插到臺灣大陸民眾身上,造成了兩岸配偶無法團聚的悲慘場景。
  • 民進黨修改歷史課綱 操弄歷史終將被歷史操弄
    民進黨修改歷史課綱 操弄歷史終將被歷史操弄 2018-08-15參與互動    操弄歷史終將被歷史操弄
  • 削弱英語地位只會加劇教育的「貧富分化」
    我認為:英語學習本來就居於人後的貧困地區孩子,只能接受公辦教育提供的這種弱化英語、強化國學的教學體系。對他們來說,這是遭受教育資源不公平的「二次傷害」。   削弱英語地位只會加劇教育的「貧富分化」彭曉芸     近日,北京市教委發布的高考改革方案中關於英語和語文的分值調整引發輿論熱議。
  • 中國人權研究會發表《貧富分化導致美國人權問題日益嚴重》文章
    中國人權研究會今天(14日)發表題為《貧富分化導致美國人權問題日益嚴重》的文章,用事實和數據,揭露美國貧富分化加劇導致人權問題日益嚴重。文章指出,美國收入分配兩極分化,中產階級規模持續萎縮,貧困率居高不下。
  • 民進黨對「二・二八事件」的符號建構撕裂臺灣
    「二・二八事件」是臺灣光復以後發生的非常嚴重的一次政治事件,不僅在當時引起海峽兩岸的廣泛關注,而且對此後臺灣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社會大眾及國家認同等諸多方面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過去的71年間「二・二八事件」已經被島內藍綠雙方建構成一個特殊的符號,藍綠雙方對於「二・二八事件」符號的話語爭奪從未停止,尤其是政治「戒嚴」結束後,「二・二八事件」符號的內涵已被民進黨操弄異化為臺灣人民爭民主、搞「臺獨」的政治幌子。
  • 美國中產階級萎縮 貧富分化加劇
    原標題:美國中產階級萎縮 貧富分化加劇   【貧富分化加劇】   美國中產階級的衰落伴隨著收入分配日益擴大的不平等。   1972年,只有14%的美國人屬於高收入階級,如今則有21%的美國家庭屬於高收入群體,一個三口之家每年收入至少在12.6萬美元(約81萬人民幣)。
  • 超高房價、貧富差距 細述那些光鮮臺灣的背後(圖)
    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經濟騰飛的臺灣,其光鮮的發展背後,各種社會問題同樣真實存在。他認為,美國、日本都已步入M型社會,而臺灣地區正在向「M型」發展。  4年多時間過去了,這一論斷的現實依據在臺灣日益明顯。隨著明年1月臺灣「大選」的臨近,貧富分化問題已開始從社會問題向政治問題演變。
  • 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還是「人造獨」? 這位臺灣女孩告訴你
    島內有「獨派」政客還打起了「青年牌」,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事實果真如此嗎?一位來自臺灣臺北,就讀北京清華大學社科院的博士女孩陳翊瑄給出了她的答案。6月7日,在「第十屆海峽論壇·第六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上,這位臺北女孩對環球網記者說,臺灣青年並非是「天然獨」,而是政治操弄的「人造獨」。
  • 國民黨列舉四事證批民進黨操弄「罷韓」:以公謀私、激化對立
    國民黨列舉四事證批民進黨操弄「罷韓」。(圖片來源:臺灣「聯合新聞網」)中國臺灣網5月27日訊 高雄市長韓國瑜「罷免案」將於6月6日投票,民進黨宣稱不會介入,背後卻小動作不斷。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國民黨26日列舉四點事證,抨擊民進黨當局動用公務機器介入「罷韓」投票。
  • 美國分化:城鄉與族裔差距拉大,教育不平等埋下社會撕裂種子
    巨大的經濟損失背後,則是城鄉之間經濟差距拉大、不同種族間貧富差距拉大、不同收入人群之間教育差距拉大的冷酷現實,疫情帶給美國社會的種種裂痕,將在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福布斯》認為,這無疑會導致農村居民的憤怒和不滿,進而激化城鄉之間的矛盾,加劇政治和社會對立。
  • 又打臺灣牌?國臺辦:奉勸蔡英文停止操弄盤算!
    自疫情在美國大肆傳播之後,美國的某些政客出於某些政治目的,爭相推卸美國政府國內抗疫不力的責任,現在在美國國內,對中國和世衛組織的栽贓陷害中,「甩鍋論」此起彼伏,「賠償論」甚囂塵上,其實其目的還是只有一個,那就是選舉。
  • 陳翊瑄: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 還是「人造獨」?
    臺灣有部分政客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事實果真如此嗎? 恰恰相反,其實臺灣青年並非是「天然獨」,而是政治操弄的「人造獨」。    發言內容摘編如下:    「去中國化」教育影響    在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時期,為達政治目的,在課綱上推行所謂的「多元價值」而去掩蓋「去中國化」,還灌輸了「逢中必反」的思維,使的這些臺灣學子無法養成全面、正確的史觀。
  • 分化社會的反噬: 臺式民主將亡於蔡英文時代? | 縱橫十年
    馬英九時代在兩岸政治互信建設上是有貢獻的,因此能夠善用兩岸經貿合作拉動臺灣經濟復甦,脫離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無底深淵。但是,馬英九及國民黨領導層在兩岸關係上也存在目光短淺的戰略失誤,失去了更好推動臺灣經濟發展的良機。首先,馬和國民黨領導層在兩岸關係上只看短期實利,缺乏全盤規劃,沒有闡述兩岸經貿利益之外的更多的和平發展紅利。
  • 馬來西亞貧富差距最大的海島,一邊是貧民窟,一邊是奢侈度假區
    貧富差距一直是社會上無法避免的現實,無論是哪個國家都是如此,外出旅遊也有時候也會看到一些體現貧富差距的現象,但是一般情況下富人區和貧民區都會距離較遠,因為這本就是兩個比較對立的群體,而在馬來西亞的一座海島上,卻存在著這樣極端的貧富差距群體。
  • 貧富差距不是城鄉獨有!最新報告:巴黎大區貧富分化日益嚴重
    中國日報網6月12日電(嚴玉潔) 說到貧富差距,人們往往想到城市和農村。事實上,城市裡的貧富分化可能比我們想像中的更嚴重。據法國24英文電視臺報導,一份新報告指出,法國最富裕的巴黎大區同時也是該國貧富分化最嚴重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