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翊瑄: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 還是「人造獨」?

2020-12-17 華廣網

清華大學社科院博士生/廣闊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翊瑄。

    華廣網6月7日訊 今天下午,清華大學社科院博士生/廣闊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翊瑄在第六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分論壇「文化創新與青年機遇」作《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 還是「人造獨」?》主旨發言時指出,近年來臺灣的政局出現重大變化,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但由於種種原因,兩岸信息交流不太對稱,許多臺灣青年不了解中國大陸,更不了解兩岸關係。臺灣有部分政客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事實果真如此嗎? 恰恰相反,其實臺灣青年並非是「天然獨」,而是政治操弄的「人造獨」。

    發言內容摘編如下:

    「去中國化」教育影響

    在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時期,為達政治目的,在課綱上推行所謂的「多元價值」而去掩蓋「去中國化」,還灌輸了「逢中必反」的思維,使的這些臺灣學子無法養成全面、正確的史觀。雖然臺灣青年不見得主觀意識上都認同「去中國化」,但主政者的執意為之及政客的有心操弄,這是目前認同錯亂的最大根源。「天然獨」這個概念,由蔡英文率先提出,她認為「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臺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隨後「天然獨」這個詞更快速的成為臺灣的流行用語,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創黨的「時代力量」,更將「天然獨」當成是政治營銷的工具,快速地拉攏更多年輕人的認同。「天然獨」現象的形成原因,首先在於臺灣當局在歷史教育上的「去中國化」。從1994年版初中「認識臺灣」課程標準開始,臺灣當局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切割開,把體現臺灣主體意識的「臺灣史」,安排在中小學及高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中,作為彰顯「臺灣主體意識」的標的,去除「中國作為國家主體性」。而國民黨全面退出校園後,民進黨趁虛而入,校園成為宣傳「臺獨」的主陣地之一。在這樣的教育蒙蔽下,臺灣年輕人難以從學校教育中獲得正確的國家、民族概念,將鄉土認同等同於國家認同、甚至對立於應有的國家認同。

    分配正義的刺激

    除了教育的因素外,也有現實因素的刺激,其中比較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分配正義問題。臺灣經濟轉型艱難,貧富差距大;兩岸經貿雖因大陸讓利,臺灣受益頗大,但選舉政治對貧富差距問題的挑撥操弄,再加上「兩岸紅利」在臺灣各階層間分配不均,一些臺灣年輕人產生了被剝奪感。這種社會再平衡中的不穩定情形,在轉型期國家和地區都是常態,但在臺灣特色的政黨政治操弄下,卻催化出「太陽花學運」之類的群眾運動。國民黨雖然是百年大黨,但由於內部體系分裂,階級鬥爭嚴重,許多習氣及包袱日漸不被年輕人所認可,加上民進黨利用貧富差距的問題將國民黨貼上「權貴化」的標籤,年輕人對臺灣的經濟沒信心,仇富的群眾更是越來越普遍,「權貴」在年輕人的心理是極為排斥的,更覺得平民建黨的民進黨對他們來說更貼近生活一些。而國民黨更是沒有意識到青年人的認同心理,更小看「天然獨」的問題,將這些問題都歸類為是民進黨所洗腦。

    對大陸崛起的恐懼

    因為臺灣政治長期鬥爭嚴重,政黨操弄著統「獨」議題,致使臺灣青年普遍在身份認同上沒有安全感,對中國大陸崛起主觀恐懼、沒自信。而國民黨當下該解決的問題,即是「天然獨」萌芽的這股力量,不僅嚴重的破壞了臺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更混淆了臺灣青年的身分認同,追根究底最大的問題就是國民黨缺乏讓臺灣人民感動的因素,黨內不團結也難以獲取民眾的支持與認可,若干政策都不如黨內團結來的重大,因為所謂「天然獨」的最主要因素並非是青年對於兩岸交流的缺乏,也並非是所謂的中國因素問題,而是藍綠兩黨長期鬥爭遺留下的遺毒,加上國民黨的分裂更讓民進黨有機可趁。因此,政客口中的「天然獨」,無非是一群青年對於中華文化及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有一些淡漠。而20多年的藍綠政爭及「去中國化」的教育,才使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有了較大變化,年輕世代更逐漸忽略了自身與中華文化的意涵與關聯,這不是「天然獨」,是無可爭議的「人造獨」。

相關焦點

  • 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還是「人造獨」? 這位臺灣女孩告訴你
    島內有「獨派」政客還打起了「青年牌」,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事實果真如此嗎?一位來自臺灣臺北,就讀北京清華大學社科院的博士女孩陳翊瑄給出了她的答案。6月7日,在「第十屆海峽論壇·第六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上,這位臺北女孩對環球網記者說,臺灣青年並非是「天然獨」,而是政治操弄的「人造獨」。
  • 到底有沒有"天然獨"? 先聽小姑娘這句話
    說好的「天然獨」呢?此外,還有人提到蔡英文的「天然獨」言論,諷刺「『人造獨』很成效顯著的。」要知道,自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任後,島內便有「獨派」政客打起了「青年牌」,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新黨青年委員會主席王炳忠早在去年3月就表示反對,稱不是「天然獨」,應是「人工獨」。
  • 臺灣小學生稱「我從臺灣省來」,網友紛紛點讚
    說好的「天然獨」呢? 此外,還有人提到蔡英文的「天然獨」言論,諷刺「『人造獨』很成效顯著的。」 要知道,自2016年民進黨當局上任後,島內便有「獨派」政客打起了「青年牌」,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
  • 前「藍委」:臺灣年輕人絕非「天然獨」 而是「天然白」
    【環球網綜合報導】民進黨一向宣稱島內的年輕人是「天然獨」,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10日在臉書上(Facebook)表示,臺灣年輕新興選民不是「天然獨」,而是「天然白」;他們沒有「統獨」的信仰框架,也沒有「藍綠」的傳統包袱;
  • 臺媒:「天然獨」世代走上舞臺 但臺灣從未擺脫「中國」
    2020年3月30日,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病逝,一些臺灣年輕網民在臉書上留下不甚好聽的評語。在臺灣小青年看來,郝柏村「太國民黨」。外省、高級軍官、不夠具備「進步價值」之素養。很難設身處地想,老國民黨人在當今情況下究竟有什麼慨嘆,是時勢如此呢、還是有些時不我予?但我想,彼岸的中國夢與老兵們心底的中國夢或許不一樣,至少能慰藉他們「家鄉不再戰爭貧窮,中國人強起來了」之鄉愁。就在郝柏村過世前不久,其子郝龍斌在黨主席之爭上,慘輸給江啟臣。而後一支支麥克風追著江啟臣問,「認不認九二共識?你到底認不認九二共識?」
  • 「教育改革」是黑手,30年來將臺灣年輕人洗腦成「天然獨」
    「教育改革」是黑手,30年來將臺灣年輕人洗腦成「天然獨」 2020-01-17 09:24:46對此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回應說:「臺灣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臺灣,臺灣的前途由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決定。」  評論指出,「民主就是臺灣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的說法,其實是將「臺獨」勢必造成的臺灣災難,推給2300萬人。  由2300萬人「決定」看似民主,其實與蔡英文說的「年輕人天然獨」如出一轍。
  • 看清綠色執政真相 「天然獨」不再支持民進黨
    」不再支持民進黨(臺島夜話)  馬康莊  兩年前蔡英文剛當選時充滿自信地表示,臺灣的年輕世代多半是投她一票的「天然獨」。  今年初《天下》雜誌發布民調結果,1980年後出生的所謂的「天然獨」世代,曾經是支持蔡英文最有力度的族群,如今有43.2%願意到大陸去發展。同時在這個調查中,支持「統一」的選項首度上揚,「維持現狀」及「臺灣獨立」的選項則有所下降。
  • 「中國」不再是「我國」,認清臺灣最「獨」教科書的真面目
    島內高一新生所拿到的《臺灣史》,公開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一邊一國」和「兩國論」。臺灣教科書變「獨」,始作俑者是李登輝。1994年3月,李登輝與日本極右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對話發表。當局歷史教科書課綱委員會和審定委員會聞風而動,歷史教科書率先「中毒(獨)」變質。自1997年9月新學期開始,凡臺灣初一學生都要加學《認識臺灣》。
  • 「臺灣人認同」率創歷史新高,「天然獨」時代到來,蔡英文贏了?
    民調結果似乎反映,臺灣民眾歷經2019年民進黨啟動「抗中保臺」選戰的衝擊、蔡英文2020大選創下817萬高票紀錄,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動輒6、7成的施政滿意度,許多人認定民進黨將長期「執政」、「天然獨」時代已經來臨,臺灣將走向「獨立」的道路。
  • 藍營「議員」:膽小國民黨弱化九二共識走向「天然獨」
    中國國民黨日前提出新版兩岸論述,遭到馬英九、吳敦義、連戰等黨內大老反對,對此國民黨前臺南市議員林易煌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新版兩岸論述明顯弱化「九二共識」,要爭取年輕族群選票,但會導致國民黨自己也跟著慢慢走向天然獨,讓臺灣陷入非常危險的狀態。
  • 「天然獨」真不在乎「悶經濟」嗎?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天然獨」真不在乎「悶經濟」嗎?這讓她能夠動員「天然獨」踴躍投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於是,仗著大勝的氣勢,蔡英文在勝選感言中表現強硬。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執政中,蔡英文不僅會拒絕「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倡議,也不會說出承認「九二共識」的通關密語。兩岸關係持續僵冷甚至更為嚴峻,已經是無法避免的格局,這將為臺灣帶來什麼樣的後果?
  • 臺灣學者:「天然獨」會挑起「必然統」
    疫情當頭,民進黨「政府」應強調防範疫情,不要過度衍伸,並呼籲網民自製,當臺灣有「天然獨」的民意時,別忘了對岸有「必然統」,用歧視、憤怒的框架對著大陸,並不是聰明的作法。杜聖聰,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現為銘傳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曾任中天電視兩岸中心召集人等,多次往來兩岸採訪兩岸新聞。
  • 臺民調:大陸「31條惠臺政策」打動「天然獨」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日前,國臺辦公布31項惠臺措施,大幅放寬在大陸的臺資企業和個人各種投資經營和工作限制,提供臺商和臺灣人準國民待遇。對此,臺灣民調機構進行調查,根據民調顯示,無論是認同大陸友善、或是願意前往大陸發展比例,「天然獨」年輕世代(18至29歲),都是最高。
  • 藍營南部基層人士:弱化「九二共識」,國民黨恐走向「天然獨」
    對此,國民黨前臺南市議員林易煌接受訪問表示,新版兩岸論述明顯弱化「九二共識」,要爭取年輕族群選票,但會導致國民黨自己也跟著慢慢走向「天然獨」,讓臺灣陷入非常危險的狀態。而且國民黨若完全拋棄「九二共識」,不再跟大陸互動,未來兩岸將走向對抗和衝突,這不是百姓所樂見的。
  • 臺灣統派大爆發:馬英九促成極獨、蔡英文造成急統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編者按:二十多年前,在臺灣,支持統一的團體頗有影響力,但隨著老一輩的凋零,「臺獨」勢力日益猖獗,統派團體的聲音逐漸沉寂。不過,最近的一系列事件好像讓外界看到了統派力量的集中爆發——無論是愛國人士魏明仁新年伊始在島內升起五星紅旗,還是統派人士激烈抗議竄訪臺灣的「港獨」分子,都令輿論震撼。
  • 學者:「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專訪知名學者張亞中和倪永傑:「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環球時報記者 範凌志】回顧過去一年,民進黨當局挾洋自重持續挑動緊張局勢,「武統」「擦槍走火」等字眼不斷在兩岸輿論場閃現……27日,《環球時報》就此專訪臺灣學者
  • 臺媒體人:破解「天然獨」有三個關鍵,「臺獨」與媚日是一體兩面
    【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遠望》雜誌研究員張瑋珊近日參加活動時表示,「臺獨」問題與媚日問題是一體兩面,而要真正破解島內「天然獨」問題,達到心靈契合,則有三個關鍵。據香港中評社2月6日報導,張瑋珊在參加第四屆中華文化論壇期間發表觀點。
  • 文化交流讓臺灣青年看見「新大陸」
    對於兩岸關係,很多臺灣青年們也有話說。11月27日,海外網舉辦第23期金臺沙龍活動,邀請了四位在大陸學習、工作的臺青,聽他們講了講與大陸有關的故事。陳翊瑄(清華博士):我覺得最大的贏家是民眾。我們這一票可能造成政治上的變化,就是用選票去教訓這些你看不慣的政黨。在這個變化下,高雄和其他城市,現在又可以加強兩岸交流,對經濟發展也有利。張立齊(北大博士):臺灣青年中有一部分人已經覺醒。在臺灣經濟發展現狀下,民進黨讓人民很痛苦,讓年輕人沒出路。
  • 臺灣小學生稱「我來自中國臺灣省」,臺下同學們掌聲雷動
    臺灣小學生稱「我來自中國臺灣省」,臺下同學們掌聲雷動 芒果TV視頻截圖海外網7月15日消息, 臺灣小學生林子詠,在小學三年級時轉學到廈門讀書,日前在參加大陸電視節目時
  • 臺灣小學生稱"我來自中國臺灣省" 臺下掌聲雷動!
    很棒了」「臺灣省,說的非常好」「給臺灣省來的小妹妹點讚」「臺灣來的小朋友,要不要戴紅領巾」。島內網友也感慨,「『日月潭是我國臺灣省最大的一個湖。它在臺中附近的高山上。那裡群山環繞,樹木茂盛,周圍有許多名勝古蹟。』這是每個大陸小學生都會背誦的課文啊!」還有留言直接說出了「九二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