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社科院博士生/廣闊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翊瑄。
華廣網6月7日訊 今天下午,清華大學社科院博士生/廣闊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陳翊瑄在第六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分論壇「文化創新與青年機遇」作《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 還是「人造獨」?》主旨發言時指出,近年來臺灣的政局出現重大變化,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仍是臺灣社會的主流民意,但由於種種原因,兩岸信息交流不太對稱,許多臺灣青年不了解中國大陸,更不了解兩岸關係。臺灣有部分政客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事實果真如此嗎? 恰恰相反,其實臺灣青年並非是「天然獨」,而是政治操弄的「人造獨」。
發言內容摘編如下:
「去中國化」教育影響
在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時期,為達政治目的,在課綱上推行所謂的「多元價值」而去掩蓋「去中國化」,還灌輸了「逢中必反」的思維,使的這些臺灣學子無法養成全面、正確的史觀。雖然臺灣青年不見得主觀意識上都認同「去中國化」,但主政者的執意為之及政客的有心操弄,這是目前認同錯亂的最大根源。「天然獨」這個概念,由蔡英文率先提出,她認為「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臺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隨後「天然獨」這個詞更快速的成為臺灣的流行用語,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創黨的「時代力量」,更將「天然獨」當成是政治營銷的工具,快速地拉攏更多年輕人的認同。「天然獨」現象的形成原因,首先在於臺灣當局在歷史教育上的「去中國化」。從1994年版初中「認識臺灣」課程標準開始,臺灣當局將「臺灣史」與「中國史」切割開,把體現臺灣主體意識的「臺灣史」,安排在中小學及高中階段的歷史課程中,作為彰顯「臺灣主體意識」的標的,去除「中國作為國家主體性」。而國民黨全面退出校園後,民進黨趁虛而入,校園成為宣傳「臺獨」的主陣地之一。在這樣的教育蒙蔽下,臺灣年輕人難以從學校教育中獲得正確的國家、民族概念,將鄉土認同等同於國家認同、甚至對立於應有的國家認同。
分配正義的刺激
除了教育的因素外,也有現實因素的刺激,其中比較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分配正義問題。臺灣經濟轉型艱難,貧富差距大;兩岸經貿雖因大陸讓利,臺灣受益頗大,但選舉政治對貧富差距問題的挑撥操弄,再加上「兩岸紅利」在臺灣各階層間分配不均,一些臺灣年輕人產生了被剝奪感。這種社會再平衡中的不穩定情形,在轉型期國家和地區都是常態,但在臺灣特色的政黨政治操弄下,卻催化出「太陽花學運」之類的群眾運動。國民黨雖然是百年大黨,但由於內部體系分裂,階級鬥爭嚴重,許多習氣及包袱日漸不被年輕人所認可,加上民進黨利用貧富差距的問題將國民黨貼上「權貴化」的標籤,年輕人對臺灣的經濟沒信心,仇富的群眾更是越來越普遍,「權貴」在年輕人的心理是極為排斥的,更覺得平民建黨的民進黨對他們來說更貼近生活一些。而國民黨更是沒有意識到青年人的認同心理,更小看「天然獨」的問題,將這些問題都歸類為是民進黨所洗腦。
對大陸崛起的恐懼
因為臺灣政治長期鬥爭嚴重,政黨操弄著統「獨」議題,致使臺灣青年普遍在身份認同上沒有安全感,對中國大陸崛起主觀恐懼、沒自信。而國民黨當下該解決的問題,即是「天然獨」萌芽的這股力量,不僅嚴重的破壞了臺灣青年對中華文化的認知,更混淆了臺灣青年的身分認同,追根究底最大的問題就是國民黨缺乏讓臺灣人民感動的因素,黨內不團結也難以獲取民眾的支持與認可,若干政策都不如黨內團結來的重大,因為所謂「天然獨」的最主要因素並非是青年對於兩岸交流的缺乏,也並非是所謂的中國因素問題,而是藍綠兩黨長期鬥爭遺留下的遺毒,加上國民黨的分裂更讓民進黨有機可趁。因此,政客口中的「天然獨」,無非是一群青年對於中華文化及中國人的身份認同有一些淡漠。而20多年的藍綠政爭及「去中國化」的教育,才使臺灣青年的「國家認同」有了較大變化,年輕世代更逐漸忽略了自身與中華文化的意涵與關聯,這不是「天然獨」,是無可爭議的「人造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