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天然獨」世代走上舞臺 但臺灣從未擺脫「中國」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2020年3月30日,臺灣前「行政院長」郝柏村病逝,一些臺灣年輕網民在臉書上留下不甚好聽的評語。在臺灣小青年看來,郝柏村「太國民黨」。外省、高級軍官、不夠具備「進步價值」之素養。一些小青年以當今的「抗中」情緒將國民黨、外省與大陸直接綁在一起,忽視了前人所經歷的時代變局,以自己的歷史觀度這些老人家──最後,下了一個「又一個跟不上時代的老人家之評價。

在對岸,當大陸年輕人看見國民黨老一輩時,也會打趣說「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已經沒有錢」。

很難設身處地想,老國民黨人在當今情況下究竟有什麼慨嘆,是時勢如此呢、還是有些時不我予?但我想,彼岸的中國夢與老兵們心底的中國夢或許不一樣,至少能慰藉他們「家鄉不再戰爭貧窮,中國人強起來了」之鄉愁。

就在郝柏村過世前不久,其子郝龍斌在黨主席之爭上,慘輸給江啟臣。而後一支支麥克風追著江啟臣問,「認不認九二共識?你到底認不認九二共識?」而後江啟臣終於表示了,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

正值壯年的江啟臣,是國民黨青壯勢力代表,身負「如何拉近年輕世代與國民黨距離」之責,甚至有媒體直接以「江啟臣能否擺脫國民黨『親中』路線」為題。回首過往,中國國民黨,從主導抗戰、到撤退臺灣,從經濟奇蹟、再到連自身定位都左支右絀,活生生演繹了「才過二十年,卻仿佛一世紀」。

老國民黨人逝去、新國民黨人掌權,郝柏村一生經歷戰爭無數,但從未忘記自己是誰、根在何處;新一代國民黨人從小優渥,認為兩岸和平是必然,卻被政治裹挾得不斷自我質疑。

如郝柏村一般的「中國臺灣人」,正逐漸消失在舞臺上,在很快的未來,被外界視為「天然獨」的世代將決定如何在中國崛起的國際局勢下生存。2019年5月20日,蔡英文「執政」三周年,大陸媒體《每日人物》發表了一篇熱門文章,「康熙停播三年,那些北上的臺灣藝人還好嗎」,內文提及了許多北漂的臺灣藝人。

在三環邊上租了房子、帶著幾件衣服就到北京打拼的《康熙》製作人B2,嘗試在大陸綜藝節目上找哏融入的諧星陳漢典,以及已經熟練使用大陸用語的藝人趙正平。他們是這個時代千萬個臺灣青年的縮影。

如同國民黨的沒落,這是時代,亦非特定政黨可以一力操作。

20歲的郝柏村因戰爭離開家鄉、連父母的最後一面也沒有見到;而今22歲的臺灣青年拎著行李箱來到北上廣,與父母用微信語音通電話。他們對臺灣的未來多少有些迷茫,現實不允許「獨」,主觀意識上不願統,他們只能說「不」、卻很難把自己的「要」化為現實。

但是,他們又是能清楚意識現實的。他們明白,老一代「戎馬為國」的時代已過,而自己已經開始面對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或許會笑老一代的「中國情結」是過去式,「我們都是臺灣人」才是現在式。

但是他們明白,臺灣從未擺脫「中國」。無論是經濟上的中國、政治上的中國,還是意識形態上叫人煩躁的中國。

(郭雪筠/臺北女孩 本文發表於臺灣《中時電子報》)

相關焦點

  • 陳翊瑄: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 還是「人造獨」?
    臺灣有部分政客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事實果真如此嗎? 恰恰相反,其實臺灣青年並非是「天然獨」,而是政治操弄的「人造獨」。雖然臺灣青年不見得主觀意識上都認同「去中國化」,但主政者的執意為之及政客的有心操弄,這是目前認同錯亂的最大根源。「天然獨」這個概念,由蔡英文率先提出,她認為「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臺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隨後「天然獨」這個詞更快速的成為臺灣的流行用語,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創黨的「時代力量」,更將「天然獨」當成是政治營銷的工具,快速地拉攏更多年輕人的認同。
  • 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還是「人造獨」? 這位臺灣女孩告訴你
    島內有「獨派」政客還打起了「青年牌」,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事實果真如此嗎?一位來自臺灣臺北,就讀北京清華大學社科院的博士女孩陳翊瑄給出了她的答案。6月7日,在「第十屆海峽論壇·第六屆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上,這位臺北女孩對環球網記者說,臺灣青年並非是「天然獨」,而是政治操弄的「人造獨」。
  • 臺北女孩:「老中國人」漸逝,臺灣年輕人迷失方向
    臺媒資料圖2020年3月30日,郝柏村病逝,一些臺灣年輕網民在臉書上留下不甚好聽的評語。在臺灣小青年看來,郝柏村太國民黨。外省、高級軍官、不夠具備「進步價值」之素養。一些小青年以當今的「抗中情緒」將國民黨、外省與大陸直接綁在一起,忽視了前人所經歷的時代變局,以自己的歷史觀度這些老人家──最後,下了一個「又一個跟不上時代的老人家」之評價。
  • 臺民調:大陸「31條惠臺政策」打動「天然獨」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日前,國臺辦公布31項惠臺措施,大幅放寬在大陸的臺資企業和個人各種投資經營和工作限制,提供臺商和臺灣人準國民待遇。對此,臺灣民調機構進行調查,根據民調顯示,無論是認同大陸友善、或是願意前往大陸發展比例,「天然獨」年輕世代(18至29歲),都是最高。
  • 「天然獨」真不在乎「悶經濟」嗎?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這場選舉蔡英文取得了出乎意料之外的高票,年輕世代傾巢而出是主因。大肆推銷「芒果乾」之餘,蔡英文把「抗中保臺」的氛圍與想像炒作到了極致。這讓她能夠動員「天然獨」踴躍投票,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於是,仗著大勝的氣勢,蔡英文在勝選感言中表現強硬。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執政中,蔡英文不僅會拒絕「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倡議,也不會說出承認「九二共識」的通關密語。
  • 看清綠色執政真相 「天然獨」不再支持民進黨
    」不再支持民進黨(臺島夜話)  馬康莊  兩年前蔡英文剛當選時充滿自信地表示,臺灣的年輕世代多半是投她一票的「天然獨」。如今民進黨「完全執政」近兩年,全方位地加強「去中國化」,照理說聲勢應該與日俱增才對。但多份民調數據顯示:綠營「完全執政」後,支持「臺獨」 的比例不升反降,年輕人尤甚。  今年初《天下》雜誌發布民調結果,1980年後出生的所謂的「天然獨」世代,曾經是支持蔡英文最有力度的族群,如今有43.2%願意到大陸去發展。
  • 「臺灣人認同」率創歷史新高,「天然獨」時代到來,蔡英文贏了?
    民調結果似乎反映,臺灣民眾歷經2019年民進黨啟動「抗中保臺」選戰的衝擊、蔡英文2020大選創下817萬高票紀錄,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動輒6、7成的施政滿意度,許多人認定民進黨將長期「執政」、「天然獨」時代已經來臨,臺灣將走向「獨立」的道路。
  • 前「藍委」:臺灣年輕人絕非「天然獨」 而是「天然白」
    【環球網綜合報導】民進黨一向宣稱島內的年輕人是「天然獨」,國民黨前「立委」孫大千10日在臉書上(Facebook)表示,臺灣年輕新興選民不是「天然獨」,而是「天然白」;他們沒有「統獨」的信仰框架,也沒有「藍綠」的傳統包袱;
  • 中國史變「東亞史」,被教科書蒙蔽的臺灣年輕一代
    (圖片來源臺媒)  通過和一些臺灣學生的交談,以及網上查找的一些資料,我們會了解到一些臺灣青年人的「國族認同」從何而來。  臺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幾乎全部從初中起受到這套同心圓史觀的教育長大,以「臺灣」為主體來看歷史,讓臺灣與中國「涇渭分明」。  「天然獨」還是「人造獨」?
  • 新學期伊始,去「中」播「獨」的臺灣教材再招聲討,這本歷史書有何...
    新學期伊始,去「中」播「獨」的臺灣教材再次招致聲討。有島內歷史老師向臺媒投訴,最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三國消失,武后不見」。經查證,新課本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被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均匆匆帶過,信息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 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 臺當局正面臨三大警訊
    大陸惠臺措施觸動「天然獨」,六成年輕人表示願赴大陸發展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雯萱】大陸日前推出31項惠臺措施,讓不少臺灣民眾改變了對大陸的觀感,產生了到大陸發展的想法。臺灣《遠見》雜誌的最新民調顯示,變化最大的是過去最支持民進黨的年輕族群(18至29歲),他們曾被綠營稱為「天然獨」世代,可在最新民調中,在所有年齡層中,該族群認為大陸對臺灣的態度友善佔比最高(40.8%);願意去大陸發展佔比也最高近六成(59.6%);66.7%的年輕人認為31項惠臺措施有助於穩定兩岸關係。
  • 三國史從臺灣教科書中消失,「去中國化」已到如此卑鄙之地步
    【兩岸快評第934期】據臺媒報導,臺灣初中二年級所用的新課綱歷史教材中,中國古代史部分被大幅刪除,課程被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從商周到唐朝2400年的歷史「僅用1600字講完」,三國等歷史時期隻字未提。
  • 「教育改革」是黑手,30年來將臺灣年輕人洗腦成「天然獨」
    「教育改革」是黑手,30年來將臺灣年輕人洗腦成「天然獨」 2020-01-17 09:24:46來源:中國臺灣網 作者:王詩堯 責任編輯:王詩堯 2020年01月17日 09:24 來源:中國臺灣網
  • 臺媒:兩岸新危局 蔡英文還在切香腸?
    臺媒:兩岸新危局 蔡英文還在切香腸?> 2016年01月28日 15:15 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時報》28日社論指出: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束到現在,兩岸政治關係前景依然不明,大陸方面顯得低調自製,對蔡英文與民進黨並無惡言,呈現風平浪靜景象,這樣的自製是正確的,也值得肯定。
  • 臺灣學者:「天然獨」會挑起「必然統」
    長期研究大數據的臺灣銘傳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助理教授杜聖聰接受訪問表示,現在民進黨不跟中國大陸互動、制定「反滲透法」,再加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兩岸在未來1、2年看不到樂觀的部分。疫情當頭,民進黨「政府」應強調防範疫情,不要過度衍伸,並呼籲網民自製,當臺灣有「天然獨」的民意時,別忘了對岸有「必然統」,用歧視、憤怒的框架對著大陸,並不是聰明的作法。杜聖聰,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現為銘傳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曾任中天電視兩岸中心召集人等,多次往來兩岸採訪兩岸新聞。
  • 臺媒:「五府千歲」之譏暴露民進黨世代交替困境
    臺媒:「五府千歲」之譏暴露民進黨世代交替困境 臺灣《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民進黨這種時空凝滯的現象,表現在內部交班上,從問政路線看,民進黨歷史感的凝滯,更造成了它和社會及時勢的脫節。民進黨歷史感的停滯及世代交替的困境,其實不只是綠營內部的問題,也牽動著整個臺灣的政經和社會發展。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北二市的黨內初選,引起了外界「五府千歲」之譏,也暴露了綠營內部世代交替的困境。
  • 臺灣新課綱投入使用:用多元文化取代中華文化……
    當前,又到了新的開學季,臺灣新課綱在新學期投入使用,臺灣歷史學者日前召開記者會,質疑新歷史課本中存在大量違反史實的「去中國化」內容
  • 「中國」不再是「我國」,認清臺灣最「獨」教科書的真面目
    島內高一新生所拿到的《臺灣史》,公開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一邊一國」和「兩國論」。臺灣教科書變「獨」,始作俑者是李登輝。1994年3月,李登輝與日本極右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對話發表。當局歷史教科書課綱委員會和審定委員會聞風而動,歷史教科書率先「中毒(獨)」變質。自1997年9月新學期開始,凡臺灣初一學生都要加學《認識臺灣》。
  • 港臺聚焦|陳芳明:臺灣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
    而本土意識或臺灣意識,甚至是臺獨意識,卻逐漸高漲起來。這樣的發展,絕對不是北京樂於看到。國民黨與臺灣社會之間的差距愈拉愈遠,再也不是任何道德勸說所能挽回,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也令它失去民心。  三 「天然獨」的誕生  「天然獨」一詞,是在2014年「三一八學運」之後於臺灣年輕世代之間逐漸形成的一個名詞。
  • 臺媒:解決臺灣問題或已有時間表
    文章中稱,大陸已把解決臺灣問題擺上議事日程。還有學者建議在廈門設「臺灣特別行政區籌委會」,試行「臺灣特區護照」等。 隨後,臺媒「中央日報網絡報」也發表社評,稱只要大陸國力越來越強,兩岸關係越來越壞,大陸解決臺灣問題的迫切性和必要性也會越來越高,「解決臺灣問題確實可能有時間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