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去「中」播「獨」的臺灣教材再次招致聲討。有島內歷史老師向臺媒投訴,最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三國消失,武后不見」。經查證,新課本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被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均匆匆帶過,信息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對此,國民黨考紀會主委葉慶元直批「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臺灣中學教師沈渝也撰文質問,「沒有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沒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無法知興替、明得失的歷史教育,還剩什麼意義?」
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是綠營推動「去中國化」、構建所謂「臺獨史觀」的慣常操作。尤其自2018年民進黨當局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以來,歷年教材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就飽受詬病。
比如,在2019年的多種「臺灣史」教科書中,皆明示暗示「臺灣地位未定論」,全然無視《開羅宣言》白紙黑字明確將臺澎和東北歸還中國;比如,對日本在臺殖民統治的「功勞」大書特書,而對其剝削殘害民眾及民眾堅持反抗的內容則一筆帶過;再比如,佔臺灣社會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鮮少論及,多元文化卻洋洋灑灑講了一堆……
種種卑劣手段,總結起來不外乎兩種。一是「斷根」,硬是切斷臺灣與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聯繫,將其放到所謂「南島語族」的文化脈絡之中;二是「摻水」,不顧臺灣人的生活方式、語言習慣、信仰文化所從何來,硬是把中華文化稀釋到不同文化中,說成是影響臺灣的文化「之一」。
「去中國化」教育的逆流已在臺灣存在十多年,滲透於歷史、語文、地理和社會等多個科目。種種抹殺史實、顛倒黑白的「斷根」「摻水」,將直接扭曲年輕一代的時空觀念,侵蝕臺灣人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和文化傳統。面對如此教材,接受如此教育,年輕一代必然會缺乏對自己民族根源的認知能力,缺乏對現實政治謊言的判斷能力,更嚴重的是失去根脈依歸,又將如何構建起家國認同、甚至自我認同?所謂「知所從來,思所將往」,連過往都丟得乾乾淨淨,又將如何走向未來?
「臺獨」勢力為了塑造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堅持不問史實、罔顧是非、硬幹到底。短期來看,這對於其培植「臺獨」理念、騙取選票似乎有用,但長此以往呢?
歷史就是歷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自有其韌性與魅力所在,不是宵小之徒的鬼蜮伎倆就能連根拔起的。眼下,每有大陸古裝劇或歷史題材網遊在臺走紅,便會掀起一波尋史熱潮,從三國魏晉到隋唐再到明清,各歷史階段粉絲團體不斷擴大;從詩文到服飾、美食再到人物、事件,相關討論帖層出不窮。或許正因此,某些人再機關算盡,綿長的中國史屢被腰斬變裝,可還是得保留,可謂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倒行逆施倒顯得分外愚蠢可悲。
不信真理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兩岸血脈聯繫不會斷裂,正義的聲音也不會缺席。那些「逆流」而動者,不僅徒勞,還會淪為歷史罪人。
(原標題:1600字講完2400年歷史?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有多瘋狂)
來源:北京日報公眾號 北京日報客戶端評論員 胡宇齊
監製:張力
編輯:初心
流程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