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伊始,去「中」播「獨」的臺灣教材再招聲討,這本歷史書有何...

2020-12-10 北晚新視覺網

新學期伊始,去「中」播「獨」的臺灣教材再次招致聲討。有島內歷史老師向臺媒投訴,最新版初中二年級歷史課本「三國消失,武后不見」。經查證,新課本第一章「從商周到隋唐的國家與社會」被刪到只剩短短4頁,2400年歷史僅以1600字講完,歷史人物幾乎只提到秦始皇,漢武帝等均匆匆帶過,信息簡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對此,國民黨考紀會主委葉慶元直批「如今臺灣的孩子們將不再知道什麼是三國,也不會知道誰是趙雲、誰是呂布了嗎?」臺灣中學教師沈渝也撰文質問,「沒有首位平民皇帝劉邦,也沒有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無法知興替、明得失的歷史教育,還剩什麼意義?」

扭曲事實、篡改歷史,是綠營推動「去中國化」、構建所謂「臺獨史觀」的慣常操作。尤其自2018年民進黨當局強行通過新版歷史課綱以來,歷年教材混亂的體系、錯漏百出的內容和扭曲的價值導向就飽受詬病。

比如,在2019年的多種「臺灣史」教科書中,皆明示暗示「臺灣地位未定論」,全然無視《開羅宣言》白紙黑字明確將臺澎和東北歸還中國;比如,對日本在臺殖民統治的「功勞」大書特書,而對其剝削殘害民眾及民眾堅持反抗的內容則一筆帶過;再比如,佔臺灣社會主流的中華傳統文化和習俗鮮少論及,多元文化卻洋洋灑灑講了一堆……

央視報導截圖

種種卑劣手段,總結起來不外乎兩種。一是「斷根」,硬是切斷臺灣與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聯繫,將其放到所謂「南島語族」的文化脈絡之中;二是「摻水」,不顧臺灣人的生活方式、語言習慣、信仰文化所從何來,硬是把中華文化稀釋到不同文化中,說成是影響臺灣的文化「之一」。

「去中國化」教育的逆流已在臺灣存在十多年,滲透於歷史、語文、地理和社會等多個科目。種種抹殺史實、顛倒黑白的「斷根」「摻水」,將直接扭曲年輕一代的時空觀念,侵蝕臺灣人賴以生存的核心價值和文化傳統。面對如此教材,接受如此教育,年輕一代必然會缺乏對自己民族根源的認知能力,缺乏對現實政治謊言的判斷能力,更嚴重的是失去根脈依歸,又將如何構建起家國認同、甚至自我認同?所謂「知所從來,思所將往」,連過往都丟得乾乾淨淨,又將如何走向未來?

「臺獨」勢力為了塑造所謂的「天然獨」世代,堅持不問史實、罔顧是非、硬幹到底。短期來看,這對於其培植「臺獨」理念、騙取選票似乎有用,但長此以往呢?

歷史就是歷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自有其韌性與魅力所在,不是宵小之徒的鬼蜮伎倆就能連根拔起的。眼下,每有大陸古裝劇或歷史題材網遊在臺走紅,便會掀起一波尋史熱潮,從三國魏晉到隋唐再到明清,各歷史階段粉絲團體不斷擴大;從詩文到服飾、美食再到人物、事件,相關討論帖層出不窮。或許正因此,某些人再機關算盡,綿長的中國史屢被腰斬變裝,可還是得保留,可謂是抽刀斷水水更流,倒行逆施倒顯得分外愚蠢可悲。

不信真理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兩岸血脈聯繫不會斷裂,正義的聲音也不會缺席。那些「逆流」而動者,不僅徒勞,還會淪為歷史罪人。

(原標題:1600字講完2400年歷史?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有多瘋狂)

來源:北京日報公眾號 北京日報客戶端評論員 胡宇齊

監製:張力

編輯:初心

流程編輯:TF020

相關焦點

  • 去「中」播「獨」,臺灣新版歷史教科書遭痛批!
    這一「去中國化」操作遭到臺灣輿論持續抨擊。「去中國化」色彩隨處可見日前,一則島內網友帖文在網絡上引起熱議。新學期開學,某小學老師帶領一年級新生參觀校園,遇到孔子銅像,老師問孩子們這是誰?小朋友們異口同聲說:「土地公!」甚至紛紛上前拜了起來,引得在場老師和家長哭笑不得。
  • 「去中國化」?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林奕華認為,如臺北故宮這類的國際型博物館地位超然,以其超越性和獨立性,以及相關預算的編列,她認為臺北故宮維持現在狀態、不併入「文化部」有其必要性。另據臺灣《旺報》26日報導,在傳出臺北故宮擬改隸屬於「文化部」的消息後,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則希望「政府要三思!」
  • 「中國」不再是「我國」,認清臺灣最「獨」教科書的真面目
    島內高一新生所拿到的《臺灣史》,公開鼓吹「臺灣地位未定論」「一邊一國」和「兩國論」。臺灣教科書變「獨」,始作俑者是李登輝。1994年3月,李登輝與日本極右作家司馬遼太郎的對話發表。當局歷史教科書課綱委員會和審定委員會聞風而動,歷史教科書率先「中毒(獨)」變質。自1997年9月新學期開始,凡臺灣初一學生都要加學《認識臺灣》。
  • 因拒絕與縱容「港獨」的教師續約,這所香港中學被「聲討」……
    近日,香島中學因拒絕與一名縱容學生演奏「港獨」歌曲的教師續約,在香港網絡上受到「聲討」,更有「攬炒派」煽惑學生在校外聚集鬧事。在香港已回歸祖國二十餘年的今天,發生如此一幕著實令人心情複雜。愛國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而是生而為人的本分。
  • 因拒絕與縱容「港獨」的教師續約,這所香港中學被「聲討」……
    近日,香島中學因拒絕與一名縱容學生演奏「港獨」歌曲的教師續約,在香港網絡上受到「聲討」,更有「攬炒派」煽惑學生在校外聚集鬧事。在香港已回歸祖國二十餘年的今天,發生如此一幕著實令人心情複雜。對「港獨」歌曲視而不見,無異於放任學生走向歧途。拒絕與這樣的教師續約,是學校的權利,更是維護教育純淨的必須之舉。事實上,類似的荒唐事在香港已非首次發生。此前,有人因高呼「愛中國,我是中國人」遭到圍毆,還有愛國議員被暴徒公然用利器刺傷……在某些香港人眼裡,仿佛與祖國「割席」才是「政治正確」,愛國倒成了罪過。在祖國的土地上不能理直氣壯地說「愛中國」,豈非咄咄怪事?
  • 這是臺灣最「獨」歷史課本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民進黨當局最近諸多行徑引發了不少人的爭議,進口美豬美牛的事件還沒有過去,現在又被爆出更改臺灣歷史教科書。為了「去中國化」民進黨當局可謂是費盡心思,前段時間將臺灣旅行證件更改表面,把「中國」字樣無限縮小。
  • 《婉君》導演推虐心劇 《望海的女人》安徽獨播
    24年前,一部《婉君》,萬人空巷,有華人處必有瓊瑤戲。導演汪群雅也因此被冠以「華人第一催淚女導演」名號。24年後的今天,汪群雅新作《望海的女人》將於3月19日在安徽衛視全國獨播。在《望海的女人》中,她將兒女情長融入時代的悲歌,又將如何催人淚下?
  • 新學期伊始,家長一定要做好這三件事
    如果想讓孩子的成績能夠在原來的基礎上穩步提高,家長一定要做好以下三件事:一、新學期伊始,家長要經常和老師溝通,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作為家長,在新學期剛剛開始的時候,一定要保持和老師經常地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日常表現,比如學習狀態怎麼樣,和同學們的關係如何,學校有哪些需要家長配合的地方等。這樣做既可以幫助我們全面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在校情況,以便我們能夠對症下藥,對孩子進行及時有效的教育,同時又能拉近同老師之間的關係,孩子見我們家長同老師如此親密,也會對我們有一種特別的信任與尊重,我們教育孩子的效果也會悄然翻倍。
  • 有翡全網獨播在線觀看
    有翡全網獨播在線觀看簡介:騰訊視頻是一款國內最火的手機騰訊視頻播放器軟體。用戶可以在這裡盡情搜索各式各樣的視頻在線觀看、高清流暢的播放模式、極速加載為用戶帶去全新看片體驗、各種電影、電視劇、綜藝、娛樂、軍事節目一網打盡。
  • 高一歷史書出現重大修訂,方方轉發微博,網友:她在高興什麼?
    對學生和家長來說,除了關心開學後的疫情狀況,新學期新課本也是他們重點關注的對象。不過,較之去年,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統一更換「部編版」相比,2020年各地學校的教材變化並不大。,書中較之先前的版本有多處修訂,其中,最受人們關注的就是關於「激蕩十年」的修訂,由過去的「艱難探索」改成了「實踐證明」。
  • 蔡英文「獨」性不改 臺灣民眾雪上加霜
    [新聞頁-臺海網] 新年伊始,儘管有七成以上民眾強烈反對,但美國的「萊豬」(含萊克多巴胺瘦肉精的豬肉)進口還是成真了。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在新年講話中表示,要用「最謙卑的心情」,請求民眾體諒「萊豬」開放。但蔡英文沒有等來民眾的體諒,卻引來了島內豬肉市場的一片混亂。
  • 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還是「人造獨」? 這位臺灣女孩告訴你
    何謂「天然獨」?陳翊瑄表示,在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時期,為達政治目的,在課綱上推行所謂的「多元價值」而去掩蓋「去中國化」,還灌輸了「逢中必反」的思維,使的這些臺灣學子無法養成全面、正確的史觀。雖然臺灣青年不見得主觀意識上都認同「去中國化」,但主政者的執意為之及政客的有心操弄,這是目前認同錯亂的最大根源。「天然獨」這個概念,由現任臺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率先提出,她認為「認同臺灣、堅持獨立自主的價值,已經變成臺灣年輕世代的天然成分」,隨後「天然獨」這個詞更快速的成為臺灣的流行用語,在「太陽花學運」之後創黨的「時代力量」,更將「天然獨」當成是政治營銷的工具,快速地拉攏更多年輕人的認同。
  • 陳翊瑄:臺灣青年是 「天然獨」 還是「人造獨」?
    臺灣有部分政客聲稱,「臺獨」是臺灣青年的「天然成分」。事實果真如此嗎? 恰恰相反,其實臺灣青年並非是「天然獨」,而是政治操弄的「人造獨」。    發言內容摘編如下:    「去中國化」教育影響    在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時期,為達政治目的,在課綱上推行所謂的「多元價值」而去掩蓋「去中國化」,還灌輸了「逢中必反」的思維,使的這些臺灣學子無法養成全面、正確的史觀。
  • 臺灣歷史教科書「去中國化」 學者斥責:傷害臺灣未來
    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 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新教材刻意「去中國化」 扭曲事實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她標記了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 對於「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她用了「震撼」這個詞。
  • 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
    【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新學期,包括北京四中在內的大陸近30所中學的高中生用上了來自臺灣的國學和傳統文化教材——由中華書局引進的臺灣高中必選課教材《中華文化基本教材》,這是臺灣國學教材首次進入大陸課堂。《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臺灣可謂家喻戶曉。
  • 臺灣歷史老師堅持30年標記教材「去中國」化 結論令人震驚
    刻意「去中國化」扭曲事實隨著新學期開學,按照臺灣新課綱編寫的歷史教科書正式投入使用。多位臺灣學者與歷史教師批評新教科書扭曲事實、篡改歷史,其根本目的是構建所謂的「臺獨史觀」。用一張張便籤紙,標記下新課綱歷史教科書中字裡行間的變化,從事歷史教育工作30多年的臺灣中學歷史教師曹若梅,用「震撼」一詞,形容「去中國」化歷史教科書將給臺灣青少年帶來的影響。臺灣中學歷史教師 曹若梅:過去我們都說中英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這個是很自然的,念起來是很順的。它現在好像只要是逢中必反。所以它只要看到這個「中」字,它就把它改掉。改成什麼?
  • 台歷史教材用DNA否定臺灣人與大陸關係 臺學者痛批
    圖源:臺灣「中時電子報」海外網9月2日電臺灣新課綱在新學期投入使用,臺灣歷史學者日前召開記者會,質疑新歷史課本中存在大量違反史實的「去中國化」內容,未來10年會有400萬學子受影響,呼籲第一線歷史教師秉持良心,團結起來拒絕這種教科書
  • 今秋起義務教育統編教材覆蓋海南 新版教材有何特點?
    按照教育部要求,2019年秋季新學期開始,全國義務教務階段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都要使用統一部編版教材。  南國都市報記者從省教育廳獲悉,早在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教育部統編教材正式走進我省中小學一年級的課堂。通過三年的過渡,到今年秋季學期,我省將實現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教育部統編教材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全覆蓋。
  • 學者:「不敢獨、不能獨、必被統」將成為臺灣多數民意
    有文事者必有武備,和平發展、融合發展越紮實,軍事準備越充分,和平統一的條件就越好。在當前形勢下和平統一似乎面臨更多困難,條件不斷流失,但從歷史發展的長程看,面對疫情大考,經過美國無底線對「臺灣牌」的擺弄,中華民族雖經受嚴峻考驗,但和平統一的條件正在醞釀中。
  • 《大家的日語》臺灣版和大陸版究竟有何不同?初學者該學哪套教材?
    在臺灣比較流行的教材有《日本語GOGOGO》和同版的《大家的日本語》。個人很喜歡《大家的日語》這套教材,最近也在研究《日本語GOGOGO》,以後有時間也介紹下這套臺灣本土的教材。那臺灣版和大陸版的《大家的日語》究竟有何不同的地方?初學者又該選擇哪個版本學比較好。今天簡單地對比介紹下這兩個版本。首先從冊數說起。《大家的日語》初級一共有50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