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苗寨不再貧困
臺江縣長灘村脫貧工作紀實
龍承元
我叫龍承元,是黔東南州農業農村局派駐臺江縣長灘村第一書記。每當我翻開記錄村幹艱辛、群眾喜悅、幹部初心的日誌時,不由得回憶,曾經那一幕幕就出現在眼前...
幹出來的美麗鄉村
村寨環境關係著群眾的幸福感。為解決村寨環境衛生,時任村主任石俊已先後五次帶領全村黨員幹部赴州內外文明村寨考察學習,和以往一樣,出去時信誓旦旦,回來行動時氣息奄奄。髒亂差依然是這個古村落的代名詞!2015年2月7日。村主任石俊在日記本上痛苦而又無奈地寫道:村寨如此髒亂差,有負綠水青山!至此,他已無迴避餘地,於是嘗試著按照居住相鄰的原則,以10戶人家為一個單元,將全村劃分成19個衛生責任主體,每個主體推選出1名有威信、帶動能力強的群眾作為「戶長」。在「戶長」的帶動下,每個農戶分別承擔自家房前屋後和公共區域的衛生保潔任務。村「兩委」以責任主體為單元,對環境衛生整治情況進行每周一督查、每季一評比, 好的插流動紅旗、發生活用品獎勵,差的貼通報批評、督促整改。一段時間後,村民接受了這種做法,村容寨貌也煥然一新,講衛生逐漸成為老百姓的自覺行動。
搬遷戶與他的新家
嘗到「甜頭」以後,村「兩委」又將「十戶一體」聯衛生的寶貴經驗拓展到矛盾糾紛調解、治安聯防聯控、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到了很好的成效。如今,全村群眾抱團發展鄉村旅遊,已建成精品民宿1座、農家客棧72個床位、農家樂36家、青少年戶外營地1個和媽媽製造工坊等旅遊休閒體驗場所,以及發展了150畝茭白、200畝荷花、100箱蜜蜂等生態農業,村集體經濟也得到了不斷的壯大。截止目前,村集體經濟已連續三年幫助154位老人繳納合醫、獎勵新入學大學生28人,還拿出村集體紅利49萬元分發給老百姓,覆蓋全村所有貧困戶。
搬出來的美好生活
翻開姜水保泛黃的記帳本,可以看出曾經的貧困狀態。2019年7月2日,是姜水保家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在這一天,他們離開了農村,搬進了縣城方黎灣移民安置點,開啟了新的生活。年過五旬的姜水保一家可以說是缺技術致貧的典型,未搬遷前,姜水保在家務農,妻子由於只會說苗語而不能出遠門務工,兒子和女兒都在上職中;一年到頭收入也不過2萬餘元,刨去買農資的錢,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走出農村的機會一次又一次的擺在他們面前,但最後夫妻兩人還是拒絕離開,理由很簡單,在村裡至少還有田,窮歸窮,但自給自足;若是搬出來,不會說漢話的妻子怎麼辦?僅憑姜水保一人打零工根本無法支撐這個四口之家。
幫扶幹部與群眾一同勞作
在駐村幹部的一次又一次的鼓勵下,姜水保夫婦才勉強同意搬遷。搬進社區後,姜水保夫婦起初還有些不習慣,一下子住進了縣城似乎在做一場夢:小區乾淨整潔、有籃球場、超市、學校和醫院……房子也是裝修好的,入住後政府還發了些補貼購買家具。尤其讓姜水保發愁的就業困難也在社區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姜水保被安排到社區當保安,妻子到社區附近的扶貧車間從事箱包生產,這樣一年下來姜水保夫妻的工資收入都超過了五萬元,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像的。「等小孩畢業後,我想讓他們也到縣城考個工作,這樣他們就不用因工作而到處租房了。」姜水保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他萬分激動地說道,「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杭州市!感謝駐村幹部!」長灘村像姜水保這樣走進縣城的易地移民搬遷戶都有41戶。如今,進城已成為長灘村群眾的一種新時尚。
領出來的振興之路
2020年5月13日,可謂舉村同哀,長灘全部幹部群眾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這一天,2020年度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獲得者、我們的駐村第一書記王小權同志永遠的離開了我們。王小權同志生前是中組部幹部三局二處副處長、一級調研員。到任後,他衝鋒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一身土、兩腳泥,和幹部群眾一起苦、一塊幹、一道拼,全身心投入長灘村脫貧攻堅最後決戰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布局。
我們的分紅大會
「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是長灘村發展文化旅遊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寶貴資源。」他在扶貧日誌中這樣寫道。小權書記不辭辛勞,數次登門拜訪國家文旅部,請專家為長灘進行規劃設計。在小權書記的引領下,長灘村確定了「3+1」發展思路,將長灘打造成以苗寨風情、「非遺」體驗為特色的遊學寫生、冬夏令營、戶外運動基地和鄉村旅遊目的地。小權書記積極向上向外推介長灘苗寨,爭取到全國青少年公益示範夏令營項目落戶,列入全國首批鄉村旅遊重點村。「苗鄉遊學」、「營動中國」等文旅項目落地實施,有力帶動村裡農戶創收增收。2019年,長灘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930元,比2018年增加了19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