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苗寨不再貧困——臺江縣長灘村脫貧工作紀實

2020-12-24 黔東南新聞

為了苗寨不再貧困

臺江縣長灘村脫貧工作紀實

龍承元

我叫龍承元,是黔東南州農業農村局派駐臺江縣長灘村第一書記。每當我翻開記錄村幹艱辛、群眾喜悅、幹部初心的日誌時,不由得回憶,曾經那一幕幕就出現在眼前...

幹出來的美麗鄉村

村寨環境關係著群眾的幸福感。為解決村寨環境衛生,時任村主任石俊已先後五次帶領全村黨員幹部赴州內外文明村寨考察學習,和以往一樣,出去時信誓旦旦,回來行動時氣息奄奄。髒亂差依然是這個古村落的代名詞!2015年2月7日。村主任石俊在日記本上痛苦而又無奈地寫道:村寨如此髒亂差,有負綠水青山!至此,他已無迴避餘地,於是嘗試著按照居住相鄰的原則,以10戶人家為一個單元,將全村劃分成19個衛生責任主體,每個主體推選出1名有威信、帶動能力強的群眾作為「戶長」。在「戶長」的帶動下,每個農戶分別承擔自家房前屋後和公共區域的衛生保潔任務。村「兩委」以責任主體為單元,對環境衛生整治情況進行每周一督查、每季一評比, 好的插流動紅旗、發生活用品獎勵,差的貼通報批評、督促整改。一段時間後,村民接受了這種做法,村容寨貌也煥然一新,講衛生逐漸成為老百姓的自覺行動。

搬遷戶與他的新家

嘗到「甜頭」以後,村「兩委」又將「十戶一體」聯衛生的寶貴經驗拓展到矛盾糾紛調解、治安聯防聯控、產業發展等方面,都取到了很好的成效。如今,全村群眾抱團發展鄉村旅遊,已建成精品民宿1座、農家客棧72個床位、農家樂36家、青少年戶外營地1個和媽媽製造工坊等旅遊休閒體驗場所,以及發展了150畝茭白、200畝荷花、100箱蜜蜂等生態農業,村集體經濟也得到了不斷的壯大。截止目前,村集體經濟已連續三年幫助154位老人繳納合醫、獎勵新入學大學生28人,還拿出村集體紅利49萬元分發給老百姓,覆蓋全村所有貧困戶。

搬出來的美好生活

翻開姜水保泛黃的記帳本,可以看出曾經的貧困狀態。2019年7月2日,是姜水保家非常值得紀念的日子!在這一天,他們離開了農村,搬進了縣城方黎灣移民安置點,開啟了新的生活。年過五旬的姜水保一家可以說是缺技術致貧的典型,未搬遷前,姜水保在家務農,妻子由於只會說苗語而不能出遠門務工,兒子和女兒都在上職中;一年到頭收入也不過2萬餘元,刨去買農資的錢,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走出農村的機會一次又一次的擺在他們面前,但最後夫妻兩人還是拒絕離開,理由很簡單,在村裡至少還有田,窮歸窮,但自給自足;若是搬出來,不會說漢話的妻子怎麼辦?僅憑姜水保一人打零工根本無法支撐這個四口之家。

幫扶幹部與群眾一同勞作

在駐村幹部的一次又一次的鼓勵下,姜水保夫婦才勉強同意搬遷。搬進社區後,姜水保夫婦起初還有些不習慣,一下子住進了縣城似乎在做一場夢:小區乾淨整潔、有籃球場、超市、學校和醫院……房子也是裝修好的,入住後政府還發了些補貼購買家具。尤其讓姜水保發愁的就業困難也在社區的幫助下得到了解決,姜水保被安排到社區當保安,妻子到社區附近的扶貧車間從事箱包生產,這樣一年下來姜水保夫妻的工資收入都超過了五萬元,這些都是以前不敢想像的。「等小孩畢業後,我想讓他們也到縣城考個工作,這樣他們就不用因工作而到處租房了。」姜水保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他萬分激動地說道,「感謝黨和國家的好政策!感謝杭州市!感謝駐村幹部!」長灘村像姜水保這樣走進縣城的易地移民搬遷戶都有41戶。如今,進城已成為長灘村群眾的一種新時尚。

領出來的振興之路

2020年5月13日,可謂舉村同哀,長灘全部幹部群眾都沉浸在萬分悲痛之中。這一天,2020年度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獲得者、我們的駐村第一書記王小權同志永遠的離開了我們。王小權同志生前是中組部幹部三局二處副處長、一級調研員。到任後,他衝鋒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一身土、兩腳泥,和幹部群眾一起苦、一塊幹、一道拼,全身心投入長灘村脫貧攻堅最後決戰和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布局。

我們的分紅大會

「生態環境和民族文化是長灘村發展文化旅遊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寶貴資源。」他在扶貧日誌中這樣寫道。小權書記不辭辛勞,數次登門拜訪國家文旅部,請專家為長灘進行規劃設計。在小權書記的引領下,長灘村確定了「3+1」發展思路,將長灘打造成以苗寨風情、「非遺」體驗為特色的遊學寫生、冬夏令營、戶外運動基地和鄉村旅遊目的地。小權書記積極向上向外推介長灘苗寨,爭取到全國青少年公益示範夏令營項目落戶,列入全國首批鄉村旅遊重點村。「苗鄉遊學」、「營動中國」等文旅項目落地實施,有力帶動村裡農戶創收增收。2019年,長灘村農民人均純收入11930元,比2018年增加了1932元。

相關焦點

  • 山鄉巨變——貴州臺江縣交片苗寨的脫貧側記
    交片村全村100%以人口為苗族,由於地理和自然原因,一直是脫貧攻堅的重點村落,2017年,全村貧困發生率達到 20.08 %,是全縣深度貧困村之一。老人們常說俺們村「窮跑了兒媳婦、累垮了本家郎」,這是幾十年來交片村貧困的縮影。
  • 紅軍長徵經過的苗鄉——臺江縣老屯鄉脫貧攻堅掃描
    紅軍長徵經過的苗鄉——臺江縣老屯鄉脫貧攻堅掃描貴州廣播電視臺記者 楊明白雲乘風去,苗鄉一片秋。臺江縣老屯鄉曾是中央紅軍長徵經過的苗鄉,中國共產黨一直在踐行自己的諾言:讓每一個人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讓每一個人都過上美好日子。8月12日,記者頂著烈日,掃描綠意,沐浴秋色,來到老屯鄉壩場村。只見一座紅軍墳靜靜地坐落在苗寨裡,每到清明節,當地苗家人都會來祭拜這位紅軍戰士。
  • ...苗嶺天丨追記中組部派駐貴州臺江縣老屯鄉長灘村第一書記王小權
    去年3月,他主動請戰參加中組部臺江定點扶貧工作。到任後,他和當地幹部、群眾一道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州委部署,衝鋒在脫貧攻堅第一線,一身土、兩腳泥,和苗鄉幹部群眾一起苦、一塊幹、一道拼,全身心投入臺江脫貧攻堅最後決戰。「我看到老屯鄉裡有兩個寶貝,一個是生態環境,一個是民族文化。
  • 臺江縣2019年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生活補助資金撥付通告(第二批)
    根據《關於全面做好2018年貧困勞動力全員培訓促進就業脫貧的指導意見》(黔培發〔2018〕2號)和《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貴州省農民全員培訓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的通知》(黔府辦發〔2018〕41號)等相關文件要求,2019年以來,臺江縣人社局(縣就業局)委託貴州大正家庭職業學校
  • 貴州臺江縣:「甜蜜的事業」助增收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發揮貴州省臺江縣的地理環境優勢,中國蜂產品協會幫扶臺江縣發展投入少、見效快、保護環境的養蜂產業,並跟進加強管理、培訓養殖技術、規範生產,以提高產業層次,延長產業鏈條,為當地貧困群眾拓寬了致富渠道
  • ...閃耀在脫貧攻堅徵程上丨追記貴州省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王小權
    2019年3月,中組部幹部三局二處副處長、一級調研員王小權主動請纓,參加中組部派駐臺江定點扶貧工作,任老屯鄉黨委副書記、長灘村第一書記。在苗鄉侗寨,他和當地幹部、群眾一道,按照中央的部署,一身土、兩腳泥,衝鋒在臺江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第一線。 誰也沒有料到,2019年12月26日上午,因公出差從凱裡返回臺江縣的途中,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讓他身負重傷,雖經多方全力救治,但因傷勢過重,於四個多月後不幸去世。
  • 餘慶農商助脫貧 麻青百果香苗寨
    圖:餘慶農商銀行黨委書記、董事長」手拉手「幫扶麻青學子綠油油的百香果藤爬滿藤架,深紫色的百香果挨個擠在綠葉下,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出誘人的清香,看起來就像一個個飽含蛋液的雞蛋,務川自治縣蕉壩鎮麻青村村民田強望著即將成熟的百香果,聞到了苗寨幸福日子氣味,嘗過了過去艱苦日子味道,聽到了餘慶農商銀行幫扶工作即將遠去的腳步聲
  • 情注苗鄉——貴州臺江縣登交村黨建扶貧工作側記
    原標題:情注苗鄉 藏在深山的貴州臺江縣登交苗寨,地理位置偏僻、田土少、交通不便,村級經濟薄弱。三級組織部門扶貧幹部和駐村隊員把這裡當故鄉,把群眾當親人,將青春的汗水揮灑在苗鄉峻岭間。 產業為本,讓苗寨群眾走上致富路 「扶貧不單單是發豬仔,發雞苗、魚苗,而是要把產業做起來,把群眾團結起來,帶著群眾一起脫貧致富。」駐村隊員楊平把產業發展作為脫貧攻堅主攻方向,推動異地置業與優勢產業齊頭並進,讓苗寨群眾踏著產業鼓點乘風破浪、奮勇前行。
  • ...精神打好脫貧戰丨臺江縣革一鎮排生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指揮長龍鴻儒
    我叫龍鴻儒,是黔東南州委組織部人才服務中心查核比對服務科副科長,2018年3月,恰逢駐村工作隊輪換,我主動請纓來到臺江縣革一鎮掛職黨委副書記,並擔任排生村村級脫貧攻堅指揮所指揮長。龍鴻儒幫助村民搶收稻穀我自己本就生長在苗疆腹地的深度貧困地區,一路走上工作崗位十分不易,深知群眾吃不飽、穿不暖、難致富的困境。所以,在接到通知的時候,我立刻安頓好剛懷上孩子的妻子、身患冠心病高血壓的母親和長期忍受腰椎間盤突出疼痛的父親,毫不猶豫到一線開展扶貧工作。
  • 回放 吾鄉丨探訪湘西苗寨十八洞村 看大學生返鄉直播助脫貧
    回放 吾鄉丨探訪湘西苗寨十八洞村 看大學生返鄉直播助脫貧
  • 講好臺江故事 我們在行動|臺江縣全面完成脫貧攻堅視頻資料收集...
    近日,臺江縣圓滿完成脫貧攻堅視頻資料收集歸檔和移交進館收藏工作,開創了視頻資料進館收藏的先河。為充分挖掘和搜集寶貴的脫貧攻堅歷史資料,講好臺江脫貧攻堅故事,總結和展示臺江脫貧攻堅經驗成果,今年年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統一部署,全面啟動脫貧攻堅檔案資料收集整理工作,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相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副組長的脫貧攻堅檔案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領導小組,下設綜合協調、文件檔案、影像圖片及宣傳檔案等8個工作小組,負責統籌全縣各部門單位脫貧攻堅檔案資料收集整理工作
  • 陽泉市2017年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本報記者 張文華 通訊員 史斌 攝  向著「全省率先整體脫貧」目標鏗鏘前行——陽泉市2017年創新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數九寒天,陽泉市的扶貧攻堅會戰卻熱火朝天:各幫扶單位的黨員領導幹部紛紛來到貧困村,有的組織村民,開展環境衛生整治;
  • 吹進法治春風 結出脫貧碩果——湖南邵陽法院助力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邵陽地處湖南省西南部,許多鄉村隱藏在大山深處,部分村民深陷貧困。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邵陽市兩級法院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積極延伸審判職能,幫助村民脫貧致富,讓法治的春風吹進了大山深處,結出了脫貧攻堅的累累碩果。
  • 「我的扶貧故事」用汗水換來村民的幸福生活丨從江縣丙妹鎮長灘村...
    我叫任紹君,2019年8月被派駐到黔東南自治州從江縣丙妹鎮長灘村擔任村脫貧攻堅指揮所所長。剛駐村時,群眾對積極投入脫貧攻堅的主動性不強,對維護村莊乾淨整潔的人居環境整治思想較為滯後,曾經在鎮級整髒治亂排名中倒數第一。
  • 臺江縣貓坡村:五曲連彈奏響鄉村振興樂章
    五曲連彈奏響鄉村振興樂章特約記者 沈成卓施洞鎮貓坡村位於臺江縣東北部,距縣城45公裡,平均海拔1000餘米,地處叢山之中的貓坡山高壁陡、山路蜿蜒,交通極為不便,發展相對滯後,貧困發生率一度高達50.1%
  • 一個記者在苗寨的蹲點筆記
    僅2018年一年多的記錄,「苗山脫貧影像志」已生根發芽,30多組500多張照片,如一條條枝幹一片片葉子。「苗山脫貧影像志」的烏英苗寨不僅僅只是烏英,而是大苗山的烏英們。用「『1+N』個苗寨=整個縣城」的報導模式。「1」是突破口,首先選擇了最偏遠、最具代表性的貧困村寨烏英苗寨作為主拍攝地,在取得整組報導成功的基礎後,再將報導範圍擴大到「N」(多個)苗寨,擴展報導的深度和廣度。
  • 「走西口」故地的反貧困決戰:​革命老區忻州脫貧攻堅紀實
    剩餘的貧困人口大多散居於偏僻山區。  到2012年,全中國貧困人口還有9899萬,貧困發生率為10.2%。貧困現象集中在中西部山區、邊遠地區和自然環境惡劣地區。  無論是對於一個國家、還是一個地區來說,反貧困鬥爭行進至此,就已進入最艱難的時期,剩下的都是頑固的堡壘、難啃的硬骨頭。  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 脫貧夢·普洱情——雲南省普洱市脫貧攻堅工作紀實
    曾經無數沉寂在普洱土地的山寨、村莊,踏上了脫貧振興的旅程,孕育並實現了屬於它們自己的脫貧夢想——在寧洱縣,民族團結的錚錚誓詞響徹雲天,實施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示範,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任務和民族團結進步第一民生工程,全力推進產業扶貧、住房保障、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工程;在鎮沅縣,智志雙扶、內外兼修,成立「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
  • 脫貧影像|山上種茶,田裡養螺……為脫貧這個苗寨大...
    脫貧影像|山上種茶,田裡養螺……為脫貧這個苗寨大...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本文原標題:《脫貧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