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趙宇:扶貧路上,收穫別樣成長

2020-12-16 黔西縣融媒體中心

我叫趙宇,今年26歲,是綠化鄉扶貧工作站站長,現在在省扶貧辦跟班學習。在綠化鄉,同事和群眾都習慣叫我「小宇哥」,我非常喜歡這個稱號,平和之中飽含著幾分親切。

趙宇伏案工作

2015年10月,剛從學校畢業的我考錄到綠化白族彝族鄉人民政府工作。那時才二十出頭的我既興奮又茫然,對於是否能勝任農村工作心裡沒有底,完全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來鍛鍊一下。這「一試」就是五年,五年的時間讓我在扶貧路上不斷進步成長,從一個不諳世事的「嫩娃兒」成長為幫扶對象的貼心人,從一個「愣頭青」成長為扶貧工作站的站長,從一個普通青年成長為一名優秀共產黨員。

向著貧困出發(趙宇前一)

記得剛來報到,組織上就安排我到扶貧站工作,那時候扶貧站就我一個人,第一天上班就收到了縣裡下發的一份關於貧困戶「四類人員」排查工作的文件。拿到文件時整個人就懵圈了,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四類人員」,更不知道如何來開展這項工作。萬事開頭難,只要肯學肯問,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在心裡慰藉著自己。我拿著文件請領導指導,請業務部門的同志指點,向兄弟鄉鎮的同事請教,終於將「四類人員」的排查工作圓滿完成。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通過這次「四類人員」的排查工作,讓我對做好扶貧工作充滿了自信。

之後我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務必在一個月內熟悉掌握關於扶貧工作的相關政策知識,於是我白天做業務工作,晚上堅持學習,從《貴州省「十二五」扶貧開發規劃》到《滇桂黔石漠化片區(貴州省)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烏蒙山片區(貴州省)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再到《烏蒙山片區(貴州省)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十三五」實施規劃》《貴州脫貧攻堅「1+10」配套文件》等,我都逐字逐句地學深悟透。一個月後,我完成了既定目標,基本能為同事和群眾解答關於精準扶貧的政策和疑問。由於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斷得到提升,2017、2018連續兩年被省扶貧辦抽選為普查員,參與市(州)交叉檢查工作,並榮獲「2018年度黔西縣大扶貧先進個人」稱號。

講解扶貧政策

隨著脫貧攻堅戰的深入推進,扶貧工作站的力量得到了補充,我在做好常規工作的同時,加大了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走訪和幫扶力度。記得第一次去走訪貧困戶時,同事半真半假地對我說:「小宇哥,看你文文靜靜的一點不像個鄉幹部的樣子,要是貧困戶不相信你,你怎麼去幫扶他們呢?」我不以為然地笑了笑說:「你們都能做到那我也能行。」誰知進入實戰後,難題就接二連三地來了,部分貧困戶看我是個剛畢業的大學生,在他們眼中還是個「嫩娃兒」,哪能做得了什麼事,因此認為鄉裡沒有重視他們,就生出牴觸情緒來,一點也不配合工作。

空話說千遍不如實事幹一件,我看出了群眾的心思,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我不厭其煩地逐戶走訪,白天遇不到我就晚上再去,看見幫扶對象在地裡幹活,我就和他們一起幹。我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哪家有什麼煩心事急難事都詳細記錄,能當場解決的就當場解決,不能解決的就及時向相關部門反映,力求在最短時間內解決或回復。一來二去大家漸漸對我有了好感,不知不覺的就無話不談起來。

小海子村陳正紅家以前婆媳關係不是很好,經常為一點小事就鬧矛盾,陳正紅告訴我,主要原因是他的妻子找不到適合的事做,多數時間在家裡閒著,他的母親於是就經常念叨。了解到這一情況後,我就動員陳正紅的妻子到合作社的蔬菜基地去務工,這樣一來收入有所增加,婆媳關係就得到了改善。

祝召明戶曾經居住過的土坯房

2016年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時,小海子村十組祝召明戶房子破爛,無人居住,向周邊群眾了解得知,該戶長期在貴陽居住。一般情況下能在省城長期居住的條件應該不會太差,但肩負的職責告訴我,決不能因為想當然而讓一戶掉隊,我決定親自到貴陽去了解該戶的實際情況。利用周末時間,我與同事到了貴陽祝召明家的住處,真實情況是他家在貴陽租房居住,回來後我幫他家寫了申請,按照程序將他家列為搬遷對象。如今,祝召明一家搬到了黔西縣錦繡花都安置點居住,妻子在岔白園區鞋廠就近上班照顧老小,祝召明則繼續在貴陽務工。祝召明說,非常感謝我這個貼心人,更感謝國家的好政策,讓他們一家有了一個溫暖舒適的家。

祝召明家現在居住的安置小區

正當我對扶貧工作越來越得心應手,不斷攻克一個個貧困「山頭」時,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我如墜深淵。我永遠忘不了那一天,2016年農曆的冬月二十,那天是周末,我的父親冒著嚴寒去田裡放水時,暈倒在河裡溺亡。噩耗傳來,我竭力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緒,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後去看父親。我跪在地上緊緊抱著父親冰冷的身體,想用我的體熱把父親溫暖過來,可是父親雙眼緊閉,看也不看我一眼,任憑我喊破喉嚨淚如雨下。我好悔恨啊,恨我平常沒有抽點時間帶父親去做體檢,後悔如果不去加班的話,下田放水就該是我去做的事。

父親永遠離我而去了,但我必需堅強起來,為了親人,也為了我熱衷的扶貧事業。對於父親,我沒有盡到一個兒子的孝道,但父親從我小時就教我做人的道理,如今我為了「大家」而舍「小家」,我想父親在天之靈一定能理解,也一定會支持我的。

2019年,脫貧攻堅進入了「啃硬骨頭」階段,剩下的貧困戶都是艱中之艱、難中之難。當時全鄉還有38戶未脫貧戶,作為扶貧工作站的負責人,必需對未脫貧戶的情況做到胸有成竹,以便因戶施策。於是,我逐家逐戶走了一遍,詳細了解每一戶的弱項短板,與幫扶幹部一起制定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經過全體鄉村幹部和幫扶單位的共同努力,2019年底,綠化鄉剩餘貧困戶全部成功脫貧。

拆除危舊房

「小宇哥,你好像說話不算話哦,脫貧攻堅戰已如期打贏了,你答應我們的事什麼時候兌現啊?」跟班學習的這段時間,每每和同事或者群眾通電話時,大家好像統一過口徑似的就拿這句話對付我。剛開始我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一向是說話算話的,什麼時候賴帳了?後來才想起我確實答應過大家一件事,那是在2018年的時候,好幾個同事相繼結了婚,而我和女朋友卻無動於衷,大家為我著急起來,問我什麼時候請喝喜酒,我當時就隨口說了句不打贏脫貧攻堅戰絕不結婚。沒想到大家居然上心了,現在集體逼起婚來,我只好又找藉口說,今年是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明年一定完成心願。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因為扶貧,我一路風雨兼程,一路砥礪前行。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學到更多的本領,為群眾做更多的實事,在鞏固脫貧成果、銜接鄉村振興的新徵程中譜寫一曲絢麗的青春之歌。

校對:侯超 編輯:梅益銘

相關焦點

  • 扶貧故事 | 廣州交投:扶貧路上的夫妻檔
    扶貧故事 | 廣州交投:扶貧路上的夫妻檔 2020-12-21 17: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旅遊扶貧路上的追夢人
    很榮幸,我有幸在這個充滿機遇與前景的時代,成為這群可愛的人中的一員。我叫周麗,44歲,中共黨員,興義市文體旅廣局職工,旅遊扶貧路上的一個追夢人。  緣牽旅遊,攜手民宿。2012年,我懷著對從事旅遊業夢想的強烈追求,從一名普通的教師轉崗到興義市文體旅廣局工作,從此與旅遊行業結下不解之緣。
  •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扶貧故事丨累倒在扶貧路上的「第一書記」 2020-12-15 17: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扶貧故事 | 廣州發展:像釘子一樣「釘」在扶貧路上 2020-12-16 17: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收穫感動和信仰丨興義市烏沙鎮窯上村...
    每次騎摩託在上坡下坡的路上時,我們心中有忐忑、有不安,仿佛壓著千斤重擔。並不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任務,我們憂慮的是,能否真正了解需要幫助的村民,能否真正的幫扶他們。2016年根據興義市烏沙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的安排,我和吳全順、周明鴻三個教師對張建品戶進行幫扶。
  • 扶貧路上 收穫幸福(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徵文)
    在上海出生成長,工作後辦廠做光伏生意,我從來沒想過會在38歲後去雲南發展種植、養殖業,走上農業扶貧的道路。而這一切,又是從旅途中一次偶遇開始的。幾年前,我去雲南香格裡拉旅遊,在嚮導的帶領下,來到當地老鄉扎西家歇腳。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譜芳華丨鎮遠縣報京鄉扶貧工作站劉雪
    我叫劉雪,2017年剛從大學畢業的我,帶著對新生活的期待和基層工作的嚮往,來到了貴州省100個貧困鄉鎮之一的黔東南州鎮遠縣報京鄉工作,開始了忙碌而充實的扶貧生活。儘管負責的扶貧工作多而雜,但我卻任然保持一顆初心堅守在崗位上,耐心為前來諮詢和辦理業務的幹部群眾服務好。  「我來找扶貧站的劉妹啊……」「謝謝你,劉妹妹。」「辛苦了,劉妹。」……每當聽到前來辦事的幹部群眾這樣親切地叫我,瞬間也感覺充滿了力量。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的「月亮佳人」|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
    我叫吳永富,是鐘山區委非公工委辦公室專職副主任。  2017年,我初到金盆鄉雙塘村時,在我的我的包保戶祝建華家走訪時,看見一個小姑娘趴在地上,在一塊髒兮兮的布上畫條格,像是在畫畫,我覺得好奇。看到他們的成功,我非常有成就感。  祝軍琴是我在山窩裡找到的「金鳳凰」,我也從這件事中琢磨出了自己的工作方法:換位思考,把包保戶當家人「陪伴」式的方式方法讓我收穫了真心。   在駐村的日子裡,麻窩是我一個繞不開的地方。
  • 巾幗力量·扶貧"她"故事 | 陳蕾:行進在扶貧路上的真情女漢子
    奔康路上,有我巾幗力量!即日起,廣安市婦聯將陸續刊發「巾幗力量·扶貧『她』故事」,帶領大家領略廣安扶貧戰一線的巾幗風採。今天讓我們走近武勝縣街子鎮扶貧專幹 陳蕾來看看她的扶貧故事吧~01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基層幹部的初心都說,扶貧專幹是多面手,是最基層的致富「領頭雁」,是服務群眾的「貼心人」,只有當好這個「多面手」,才能在脫貧攻堅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我的扶貧故事丨王從軍:脫貧路上的平凡人生 2020-12-11 16: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這一路 付出了汗水 收穫了感動丨鎮遠縣都坪鎮馬...
    我叫尹秋蘭,是鎮遠縣都坪鎮一名基層扶貧幹部。2017年9月,一張汽車票,一個行李箱,我獨自踏上了異鄉的工作之旅。按照鎮黨委政府的要求,我被安排到了馬家坪村,成為該村的結對幫扶幹部。我也成了他家專職「跑腿員」。交農村合作醫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給老人進縣城買藥物……每當走訪他家在與他交流時,都能感受到他對國家政策和駐村幫扶工作的讚賞和感激。當然,扶貧路上有汗水。
  • 我的扶貧故事 | 鄧雯月:培優輔差助教育這一年我收穫滿滿
    我的扶貧故事 | 鄧雯月:培優輔差助教育這一年我收穫滿滿 2020-11-20 17:1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是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水城縣比德鎮比德小學...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大學期間,我對這些詞語只是通過網絡、身邊人口中聽見一些零散的信息,當時的我沒有想到走出校門進入工作崗位後,我竟然會成為那些詞彙當中的一份力量,也因為扶貧工作得以快速成長。
  • 扶貧路上砥礪前行
    功夫不負有心人,曹偉同志出色完成了剛剛接手扶貧工作後的各項工作任務,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他精心組織核算收入、召開村民民主評議會、鎮村兩級公示等工作,通過歷年來精準識別及動態調整完成了全鄉近24000農業人口的精準識別工作,最終確定了全鄉257戶436人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並及時的完成了基礎信息錄入及更新工作;通過他的認真、執著,短短半年時間他就從當初扶貧工作的「門外漢」逐漸成長為扶貧工作的行家裡手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苦與樂隨行|匯川區交通運輸局幫扶幹部...
    我叫餘明軍,是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交通運輸局的一名普通幫扶幹部,也是一名共產黨員。2015年以來,我先後到團澤鎮四合村、高坪鎮聯豐村、芝麻鎮高原村結對幫扶4戶,回首6年的扶貧路,在苦與樂之間一路走來,虔誠而又執著。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不斷成長|黎平縣龍額鎮上埠村駐村幹部...
    我叫石慶華,2015年作為一名見習生到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縣地坪鄉扶貧工作站工作。3個月後領導安排我包村,我開始了走村串戶的工作。群眾工作是一項很考驗人的工作,存在各種各樣的難題,真的很辛苦。 2016年9月,我考取了財政所,被分配到了龍額鎮,開始包龍額最大的村。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羅鳳:扶貧路艱辛更暖心||文興智:從...
    「故事」,因此我的扶貧同事笑說:「耶,你扶貧還混得個『姑媽』當呢!」 我叫羅鳳,貞豐縣永豐街道辦事處職工,2018年3月單位選派我到巖魚村駐村幫扶,聽到駐村雖恐懼卻也義無反顧前往,真心做好幫扶。 同年8月,扶貧動態調整新識別了5戶建檔立卡戶,我抽到了王吉熙家進行幫扶工作,也正是這戶人家讓我感受到扶貧路艱辛卻也暖心。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但是這些平淡無奇的鏡頭卻深深地鐫刻在我人生記憶裡,抹之不去。我當過教師,做過編輯、記者、講師,但是,我人生中最寶貴的一次歷練,最可貴的一段人生經歷卻是參加脫貧攻堅。2018年2月,我有幸投身到龍坪鎮下儒村的脫貧攻堅工作中,任第一書記、網格員。出生在邊遠農村的我,仰望過狹長的天空,薅過草,砍過柴,掌過犁,經歷過貧窮生活的洗禮。所以對於參與扶貧工作這項神聖的使命,情有獨鍾。
  • 【我的扶貧故事】龍昌禮:五年扶貧路 一心為人民
    我叫龍昌禮,2015年至今一直在基層開展脫貧攻堅工作。5年的扶貧經歷,是我這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得知情況後,我牽頭幫他申請了低保,協調被子、米、油等物資,並申請臨時救助,落實了所有的扶貧政策。他在縣醫院治療期間,我再次到縣民政局幫忙申請了3000元的救助款。但終因病情惡化,劉奎林於2016年7月離世。這件事讓我深受震撼,如果扶貧工作做得更早一些,病情輕微時就接受治療,或許他的生命就能挽救。我深深認識到扶貧之路的艱辛,體會到了「不漏一戶一人」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