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臺15號秦墓中,出土了秦簡《歸藏》。其中,《歸妹》卦辭為:「昔者恆我(姮娥)竊毋死之藥於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嫦娥奔月是上古時代的神話傳說故事,源於古人對諸天星辰的崇拜,在一定程度上為後世的航天探月工程打下了基礎。
9天前,月球上傳來了一則好消息,月球車「玉兔2號」結束了14天的休眠,即將執行新的科學任務,向500米處挺進。
許多年來,每當美國宇航局探索火星的消息傳出來時,總有人會大讚一聲「厲害」,但是與美國的火星車相比,中國的月球車也不遑多讓。2013年12月15日,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玉兔號」成功登陸月球,一躍成為世界上繼美蘇之後第三個在月球上部署移動探測器的國家。
然而,由於月球地形、環境複雜多變,設計壽命為3個月的玉兔號也隔三差五地發生故障,繼而休眠。一個月之後,玉兔號駛出了114米,然後就再也不動了。專家推測,玉兔號內部極有可能積攢了太多月塵,才導致行動功能故障,從而無法繼續「漫步」。
不過,玉兔號的其它功能卻沒有喪失,它一直工作到2016年7月31日才「壽終正寢」。長達972天的工作時間,已經遠遠超過了最初的設計壽命,玉兔號成為了人類歷史上在月球「活得」最久的移動探測器。
此外,玉兔號通過地面穿透雷達,發現了至少9個不同的巖層,這意味著,月球曾經歷過十分複雜的地質變化過程。繼月兔號之後,玉兔二號於2019年1月3日登上了月球背面,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輛在月球背面運行的移動探測器。玉兔二號設計速度為每小時200米,也就是每秒5釐米左右,但為了安全起見,科學家還是讓它一直以每秒2釐米的速度前進。
截止到8月14日,玉兔二號已經在月球上存活了589天,經歷了100℃的高溫、零下180℃的低溫考驗,可謂十分不易了。上次休眠之前,玉兔二號已經在月球上行進了490.9米,專家通過計算後得知,玉兔二號將在第二十一月晝期內行駛20-30米,不出意外的話,它很快就會突破500米大關,為中國再創一項領先於世界的航天紀錄。
據科學家披露,玉兔二號在過去的一年半,曾有三個重大發現。第一個,在馮·卡門撞擊坑周圍5萬平方公裡範圍內的地下3000米處,藏有一個含高濃度鐵、鈦的巨大「金屬塊」,質量在2100萬億噸左右,若能成功開發的話,將會帶來一筆驚人的財富。第二,玉兔二號通過對土壤分析後得知,月球內部也有大量的巖漿,埋在地下26米的玄武巖風化層就是一個鐵證。
第三個,玉兔二號曾在一個直徑2米、深0.5米的撞擊坑中,發現了一種黑色「凝膠狀」物質,它對光線異常敏感,與美國科學家發現的70019號樣品十分相似,也許是在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的一瞬間生成的,高溫致使碎石發生了異變,但具體作用還不得而知,只有等玉兔二號傳回更加詳細的數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