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調文化:中壩醬油川菜味魂進萬家

2020-12-22 綿陽那些事

中壩醬油川菜味魂

為弘揚中華優秀飲食文化,推廣和傳承川調、川味,川菜博物館在全國開展了一系列的中壩醬油川菜味魂進萬家體驗活動。活動期間社區居民不僅能了解川調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品味「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

眾所周知中壩醬油在傳承醬文化上不遺餘力,每年舉辦的中國醬文化節更是綿陽地區最富影響力的文化活動之一,同時花費巨資修建中國醬文化博覽園,推廣和傳承傳統制醬文化,如今中國醬文化博覽園已成為西部工業旅遊的一面旗幟,更被評為省級科普基地。每年都吸引大批遊客、師生及美食愛好者來一覽這個有著兩百年歷史的中華老字號中壩醬油的魅力。同時我們還在中國川菜博物館、文殊坊川味中國博展館等著名景區設置有展示區,向全世界推廣川調川味。

本次進萬家活動不但為社區居民帶來了更美味、更正宗川菜調料,同時踐行中壩醬油「讓健康帶帶相傳」的理念,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回饋消費者。

與此同時我們將繼續堅持傳承與創新,嚴控產品質量,持續為消費者提供更美味、更健康的產品,接下來類似活動川菜博物館還將在四川多個社區舉辦,希望到時消費者可以到現場積極參與。

@清香園調味品中壩醬油

註: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舌尖》後蘭明路又登央視紀錄片《家鄉至味》強烈推薦中壩醬油
    (原標題:《舌尖》後蘭明路又登央視紀錄片《家鄉至味》強烈推薦中壩醬油)
  • 【方志四川•風物】中壩醬油登陸央視「探索發現」《食之有味》
    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播出紀錄片《食之有味》江油清香園中壩醬油「霸佔」屏幕5分鐘CCTV-10《探索發現》之《食之有味》片段在四川人的餐桌上,總少不了麻辣鮮香的味道,造就川菜獨特口感的,正是豐富的調味品。除了「川菜之魂」豆瓣醬之外,醬油也是川菜「調味八珍」之一。
  • 著名主持人朱迅與中壩醬油董事長《對話新時代》,講述百年老字號的...
    近日,清香園中壩醬油的董事長林澤受邀,做客中央電視臺老故事頻道《對話新時代》欄目,與主持人朱迅對話,講述百年老字號的前世今生——《川菜.味魂》林澤,籍貫四川綿陽,1983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生物系生物化學專業,先後在蘭州大學生物系、綿陽市政府食品辦等單位工作,現任四川東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四川清香園調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中華老字號中壩醬油再上央視《探索發現·家鄉至味》欄目
    近日一道四川醬油火了,霸屏央視探索發現《家鄉至味-夏季篇》近20分鐘。這已經是這道醬油第四次登上探索發現欄目了,這就是有著兩百年歷史的中壩醬油,那他到底有怎麼樣的魅力才能如此的備受追捧呢醬油不僅是鹽的替代品,更是萬千滋味背後的玄機所在,由它表演的味覺魔法,總是悄無聲息。或許是和醬油同音的關係,江油人對於醬油有著極深的理解和研究,在江油,關於醬油的記憶可以一直追溯到清代。川北中壩,自古為釀醬之鄉,這與當地優越的環境密不可分。
  • 清香園:口蘑醬油的百年傳奇
    清香園:口蘑醬油的百年傳奇民間常道:開門七件事,油鹽柴米醬醋茶。在巴蜀,家家戶戶餐桌上,有種調味品必不可少,那就是醬油。離了它,菜不香,味不美,吃啥啥都不巴適。可見這醬油啊,硬是川人舌尖上的滋味,餐桌上的情妹。
  • 做健康企業 造健康產品 中壩醬油釀百年醬香
    經歷了私營、公私合營、國營、民營等多種所有制形式的變遷,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四川人,新一代川商代表,「川商」精神在清香園總經理鄧曉身上體現得淋漓精緻——勤奮而精明,求實而敢為天下,近日清香園總經理鄧曉接受峨眉電影頻道《四川味道•川商人物》欄目專訪,與主持人郭秀深入交流。
  • 川菜24種味型全解析 ,太透徹了
    川人結合在風格多變的川菜上,與百味相融,由此便生出層出不窮的千香百味來,最基本的有24種,這就是川菜的24種味型。辣椒之辣與川菜傳統的麻味相結合,便形成了這麻辣味厚,鹹鮮而香的獨特味型。麻辣味型的菜餚在川菜中陣容最為強大,從傳統川菜中的水煮牛肉、麻婆豆腐,到新派川菜中的水煮魚、麻辣田螺、麻辣小龍蝦等,無不是麻辣味型的代表。
  • 中壩醬油:央視又一美食紀錄片《家鄉至味》中的舌尖風味
    近日央視又一美食紀錄片《家鄉至味》在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播出,在夏季篇中用了30分鐘的時間通過青林口老紀的豆腐宴、中壩口蘑醬油非遺傳承人許平的釀醬技藝、國家烹飪大師蘭明路兒時回憶、竇團山王老爹父子的鐵索表演等江油人的視角,聚焦江油人的舌尖風味。  青林口古鎮,坐落於二郎廟鎮西南的小山溝裡,潼江之源馬閣水穿鎮而過。
  • 談談川菜常用調味品
    川菜以味型多著稱,故其所用調味品用料考究而多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任何一菜系,都是在本土人文、飲食習慣、物產等眾多因素的基礎上形成的。而川菜,正是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在特有的地理與氣候條件下、在獨特的物產與飲食風情下、在豐厚的文化底蘊下……成就了多達24種味型。而川菜就如川人,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與博採眾長的精神。
  • 清香園·中壩醬油第三屆中國醬文化節在四川·江油舉辦
    作為四川地區知名的主題文化活動,每年中國醬文化節都會吸引數萬名遊客前來鑑賞清香園早春第一壇中壩醬油「開壇儀式」,體驗傳統「打醬油」的文化,參與別開生面而又豐富多彩的「醬·醋」文化娛樂活動。中壩口蘑醬油第三代技藝傳承人馮靜波、第五代技藝傳承人許秀洪先生先後認真品鑑,一句「好,是我當年那個味」、「好醬油,放心的味道」,把清香園「讓健康代代相傳」的經營理念再次完美詮釋。優雅的少婦抱著可愛的小寶寶走上舞臺,中壩口蘑醬油第六代技藝傳承人許平先生口誦富有川西特色的四言八句,以滿滿愛心沾出新春第一壇中壩口蘑醬油,為這個可愛的寶寶開胃,送給他健康美味,送給他清香園人的最美祝福。
  • 中華老字號品牌故事演講比賽在京舉行——清香園中壩醬油入圍總決賽
    來自四川清香園調味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王丹丹,在演講中向評委和觀眾講述了中國川菜調味品知名品牌——清香園中壩醬油的釀造歷史文化以及企業跨越發展帶來的飛速進步。王丹丹說,中壩醬油曾是她童年的美好回憶,在成為清香園的一員後,親眼見證了獨具匠心的師傅們親手操作醬油生產的每一個細節,她也對日曬夜露、天然發酵的傳統調味品生產工藝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 守得住經典,當得了網紅 百年老字號中壩醬油直播新體驗
    △ 三平臺同步直播,人氣爆棚直播過程中從中壩醬油文化廣場到中國醬文化博覽園,林澤給網友展現了有歷史、有內涵、有傳承的調味品品牌,從中壩醬油的創立到成為貢品,再到口蘑醬油的發明小趣事,林澤用一個又一個傳承的故事讓老字號離年輕人更近了。
  • 川菜中什麼叫豆瓣味?如何調製豆瓣味?聽老廚子怎麼說?
    川菜中十分十分常見的豆瓣味,味型介紹,調製方法,關鍵操作要領來了,歡迎關注。四川特產郫縣豆瓣具有濃香辣醇之味,郫縣豆瓣被稱之為「川菜之魂」,很多菜餚都離不開郫縣豆瓣這一調味品。豆瓣味是在家常味的基礎上加重了糖醋用量,突出了荔枝味,此味主要用於魚類菜餚的烹製。
  • 拓展聯盟品牌推薦:知名特色川菜餐飲品牌-川人百味
    」是以川菜為特色的餐飲品牌,創建之初總部設在吉林,2001年總部遷至大連,並選擇定位在大型綜合體和多功能購物中心的業態中發展,現已在天津、大連、瀋陽、撫順、鞍山、錦州、長春、吉林、哈爾濱、大慶、松原、呼和浩特、包頭、銀川、濟南、青島、威海、淄博、石家莊、衡水、唐山、廊坊、西安、渭南、鄭州、合肥、太倉、佛山等十餘個省市自治區三十座城市成功開辦了直營店達百餘家,現有員工3000餘人。
  • 中國八大菜系——川菜
    漢末魏晉古典川蜀烹調與中原、江南烹飪的分野出現於東漢末與魏晉時期:東漢建立以後,四川的經濟文化繼續發展,它的烹飪文化開始表現出自己的特色。第二節裡介紹的忠縣東漢墓葬中的"庖廚俑"說明了川蜀烹飪的成熟景象,其中水餃的出現尤其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
  • 傳統川菜不用醬油,新派川菜必用醬油,生抽老抽不能取代複製醬油
    傳統川菜不用醬油醬油是一種鹹鮮調味品的統稱,醬油和味精、雞精這些,在過去傳統川菜領域基本不適用,也就是說,地道川菜幾乎不用醬油、味精、雞精這些後來的調味品。沒有這些調味品之前,色、香、味都要借用上等無公害的天然食材來提鮮,老母雞、老鴨、豬肉都是糧食散養,肉質勁道,雞油、鴨油顏色金黃,味道自然鮮美。提鮮用天然食材的鮮味去利用和表達,提色以糖色為主,部分香料和食材本色為輔助,配合青紅綠黃白等鮮菜色彩提高層次。過去的川菜是不需要使用醬油,準確的說是沒得醬油。
  • 川菜,中華美食的麻辣誘惑(4大特點、8個調味料、18個味型)
    川菜製作必須掌握的8個調味料川菜的調味料在川菜菜餚的製作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是製作麻辣、魚香等味型菜必不可少的佐料。川菜中常用的調味料包括胡椒、花椒、二荊條辣椒、子強頭辣椒、七星椒、小米辣等。可以根據不同菜的口味特點選用不同的調味料,讓菜的口味更獨特。以下8個調料,是川菜製作中必不可少的。
  • 麥當勞的川香醬和川菜有關係嗎?
    然而「川香醬」跟中國和川菜其實說不上有多麼大的關係。儘管在中文網際網路上被稱為「川香醬」,這款麥樂雞蘸料的英文原名實際上是「Szechuan teriyaki dipping sauce」,直譯成中文就是「四川照燒蘸醬」。
  • 守正與創新 如意宴「川菜的24味型」為川菜正名
    1981年,四川省組織成渝兩地專業廚師和飲食文化研究者,經過4年的系統梳理,198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次全面介紹川菜文化、飲食歷史、烹調技藝和相關烹飪科學知識的工具書《川菜烹飪事典》。這本書的一大貢獻,是首次明確規範了川菜的23種味型,以前沿襲的味型概念,只在民間流行,以「典籍」形式正式發布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為川菜的烹飪技術規範和傳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