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跟我說:老師,我家孩子可懶了,說一下動一下,不願動腦子,能找現成的,絕不動腦子,動腦子就像要他命一樣!
我們今天就來分享下這個問題。
很多孩子會主動學習,卻不會主動思考。主動學習和主動思考是有非常大的區別的。這樣的孩子,付出時間很多,但是成績卻一般。
尤其是到了高中,需要主動思考解決的題越來越多,那些只會死做題的孩子,會很吃力。
所以,學會主動思考是很重要的事。
但其實,每個孩子都有主動思考的能力,只是很多家長沒有正確的培養。
那如何正確的培養主動思考的能力呢?
首先,你要允許孩子思考。
我之前坐地鐵的時候,看到一個大概三、四年級的孩子和爺爺一起坐地鐵。上車後,孩子對爺爺說:我猜下一站,一定會有很多人上車。爺爺很不耐煩地說:就說那沒用的,好好坐車就行了。可孩子還在不停地說,表情看起來有點不舒服,但還是挺自我陶醉的。他在享受自己的推測,並期待自己的推測是正確的。
可能因為車上人多,空氣又悶,所以那個爺爺才會那麼不耐煩吧。但是,這個孩子其實是在主動思考的,他在嘗試用自己的大腦進行邏輯分析。把周圍的有價值信息整理起來,經過思考得出一個結論。而且他要通過事實去驗證自己思考的結論是否正確。如果正確,下回他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會得到加強,如果不正確,他會思考為什麼錯了,需要修正哪裡,或者忽視了哪裡。
這種思維訓練,比他做一道數學題有意義得多。這可能決定他上高中、上大學,甚至決定他未來工作當中,是否能夠遊刃有餘的處理突發的事件,能在家庭裡面充當一個主事的人。這是一個絕好的成長機會。但是大多數家長只看到這和考試無關,就認為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對孩子一切哪怕是看起來非常不靠譜的想法,都要予以重視,予以尊重。他想了什麼,想的是否正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想,他在練習他的思考能力。把他的大腦比作一塊肌肉,想的問題比做一個啞鈴。他在通過舉啞鈴鍛鍊自己的肌肉,這個啞鈴是否要被舉高,是否需要放到高處,這個並不是目的,鍛鍊他的大腦是重要的。
第二點,不要用權威壓制孩子。
有的家長在跟孩子討論問題的時候,如果爭論不過,就會惱羞成怒,用權威壓制孩子的建議。這就從以理服人變成了以權勢壓人。這就相當於暗示孩子,思考的再好也沒有用,有權利才有用,有武力才有用。孩子就會感覺思考的意義不大,服從才是王道,有權力才是王道。
他以後就不會努力思考了啊。
家長要為孩子能夠挑戰你的權威而高興。孩子能夠挑戰你,證明他在這個方面有超過你的趨勢了,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
如果你不同意他的想法,但是又無法說服他。你可以說:我現在沒辦法說服你,但是我想保留自己的意見,將來我們找個機會來證明,看誰說的正確,好不好?
這樣,孩子才會覺得你是民主的,是支持他思考的,而且還會培養孩子以事實為依據的思考方式。
第三點,注意你回答孩子問題的方式。
還是在地鐵上,廣播說下一站可以換乘,一個孩子就問媽媽,什麼是換乘站?媽媽只回答了簡單的三個字,孩子沒明白,但也沒繼續再說了。可能覺得這不重要吧。
這時剛好地鐵啟動了,爸爸在旁邊讓孩子扶著東西,別摔倒,孩子說,沒事,我靠著欄杆呢。爸爸又說,不行,一會兒剎車你就扶不住了,孩子無奈,被強制著扶了個把手。
這裡面家長對孩子的問題有兩處不妥。一個是,媽媽回答太簡短,沒有給孩子解釋清楚他想知道的,孩子會覺得媽媽對我的問題一點不上心,也就是現在對我不上心,孩子好奇心也會受到傷害。一個人如果沒有了好奇心,那他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又怎麼會思考呢?
另一個問題是,爸爸說得太多了。可以完全讓孩子去體會加速度帶來的慣性。孩子有了體會,才會更直觀的理解物理現象。而爸爸的做法,剝奪了孩子體驗的機會。孩子沒有體驗,也就沒有深刻印象,就更不會去探究了。
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就算孩子問的問題,你回答不出來。你可以去百度,或者過一陣子告訴他,可能有些事情,光說,孩子也理解不了。那就想辦法給孩子直觀的解釋,做實驗、或者遇到具體事情做解說。
有個美國的孩子,他看到垃圾車路過自己家門口,很好奇垃圾車會往哪開,最後到底去哪裡。於是,他就跟著垃圾車跑。他爸爸很擔心他的安全感問題,又想鼓勵他探索究竟,就陪著他跑。直到他們看到垃圾車的去向,孩子的好奇心才得到滿足。這個時候爸爸和孩子已經累得氣喘籲籲,上氣不接下氣了。我們可以學習下美國人對孩子好奇心的支持。
估計要是中國人,肯定會攔著孩子,垃圾車又髒又臭的,趕緊寫作業去。
還有個美國孩子在youtube上發的視頻,他拿著一根吸管兒和一個高腳杯,使用共振的方式,讓吸管在高腳杯中不斷的旋轉震蕩,最後把這個高腳杯震裂了。他覺得很神奇,特別高興,拿給他媽媽看,他媽媽正忙著做飯,但還是抽時間對他的行動表示了讚賞,語氣溫和有愛。
如果是中國孩子,估計媽媽很可能會責罵他,搞什麼惡作劇,把這麼貴的杯子都弄壞了!
第四點,不要直接把答案給孩子。
每個家長都知道孩子在做題的時候,我們不能夠直接把答案給他,不然他就不思考了。但是在生活當中,他向你提問的時候,你是否直接把答案給他?家長儘量不要直接把答案給孩子,可以讓他去自己查閱資料。現代社會會查閱信息是極其重要的能力。不管是查工具書還是查網際網路都可以。如果資料上也查不到的話,父母可以記住這個問題,尋找機會,找到專業人士去當面請教。孩子會覺得你對他的問題很重視,你也很有好奇心,他的好奇心會再一次得到保護。
如果你知道答案的話,儘量也不要直接回答他,而是用啟發的方式提出幾個問題。
比如說一個東北的孩子,在冬天跟媽媽來到廣州旅遊。他說,媽媽,為什麼廣州零上八度比我們家鄉零上八度要冷太多太多了。父母可以這樣回答:你在我們東北老家零上八度的時候,你不覺得冷,但如果把你的衣服上澆上一桶水,你會不會覺得很冷啊?是啊,那肯定會冷啊。想想在廣州的空氣當中,水分要比我們東北要多的。所以同樣是零上八度要比我們那兒感覺冷得多。這是因為水在起作用。這樣讓孩子感覺很直觀。因為你說了一個他感覺到的經歷,把實際現象跟他的問題聯繫起來了,會讓他思考:哦,我有一次身上溼了,確實感覺很冷。
像這種啟發式的提問,有很多很多種,家長要舉一反三。
第五點,給孩子玩規則少、限制少的玩具。
現在的玩具琳琅滿目,但很多玩具孩子拿到之後,沒幾天就不喜歡了。為什麼?因為玩法太單一了。例如小汽車,玩法是跑一跑、推一推,翻過來掉過去看一看。想拆開吧,媽媽又說不讓。這個東西能讓孩子產生多少思維呢?非常局限。
比較好的玩具,就像樂高,玩法多樣。但其實最好的,是用身邊的東西去創造性的玩。咱們小時候玩的泥巴、沙土,那可是怎麼玩都行。
你還可以啟發孩子玩身邊的東西。例如,一個帽子,可以幹什麼呢?可以當頭盔、可以裝東西、可以當小車……啟發孩子自己去發現新的玩法。
我們總結下,想讓孩子主動思考,需要家長:允許孩子思考、不用權威去壓制孩子、注意回答問題的方式、不要把答案直接給孩子、給孩子玩限制少的玩具。
很多東西都需要家長能夠舉一反三,隨機應變地引導孩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