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聞客戶端訊(江西日報記者李芳)初秋的晨光下,波光粼粼的鄱陽湖上,候鳥成群、漁民泛舟其上,收穫希望。湖中孤島上的蓮湖鄉四望湖小學門口,90後的程風像往常一樣站在校門口,迎接孩子們的到來。
90後鄉村教師程風
初見程風,只見她個子不高,扎個馬尾束在腦後,臉上洋溢著暖暖的笑,看上去像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而接觸之後會發現,她小小身體內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那是投身教育的初心、奉獻鄉土的情懷和振興鄉村教育的使命擔當,這正是她當好一名鄉村教師的動力和源泉。
初心:「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
「程風從小就有教育情懷,希望長大後能拿起教鞭、走上講臺。」程風的初中語文老師,現任土塘小學校長的周漢龍說。當年,周漢龍曾在班上問了一個問題:「你的理想是什麼?」性格內向的程風不敢在課堂上回答,課後,她悄悄地找到周漢龍,堅定地說:「我的理想是當一名老師!」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知道鄉村缺老師,如果沒人願意去農村當老師,那孩子們怎麼辦?」正是抱著這種想法,2011年大學畢業時,程風回到家鄉鄱陽縣遊城鄉的土塘小學當了一名鄉村教師。因為能吃苦,肯鑽研,程風很快就成了學校的「教學能手」,她教的班級成績由原來的學校倒數,一下位居全鄉前幾名。
遊城鄉土塘小學教學樓
農村學校課外活動比較缺乏,課餘生活比較單調,「要讓農村孩子的課餘生活豐富起來!」於是,程風主動找到校長,擔任起了少先隊輔導員的工作。因為年輕、有想法、敢創新,程風策劃的活動深受孩子們喜愛,她還在學校建起了全鄉第一個由學生自己管理,電子化運作的圖書室,這些新鮮的東西,激發起了學生的濃厚興趣,圖書室成了孩子們課後都愛去的地方。看著天真、可愛的孩子們,看著四周青翠的大山,程風覺得自己是幸福的,她的教師夢圓了,圓夢之後的程風對鄉村教師這個職業也有了更多的體會和思考。
奉獻:「愛是最好的教育」
在土塘小學,程風逐漸成長為骨幹力量,也組建了幸福的家庭,日子平靜而安穩。2015年暑假,遊城鄉另一個教學點北塘小學競聘校長的公告,打破了程風平靜的生活。北塘小學教學條件差、生源流失嚴重、留不住老師,面臨撤校的窘境,招聘公告掛出一個多月,無人問津。
「學校關門了,村裡的孩子就要去很遠的地方讀書,難道學校真的無法挽救了?」幾經思考後,程風主動站了出來,決定試一試。
來到北塘小學,眼前的景象著實讓程風心裡一驚:學校只有一棟兩層的教學樓,樓前雜草叢生,樓後座座墳包,不通水電,沒有食堂和宿舍,學校衰敗不堪。更棘手的是,學校不光缺老師還缺學生。報名那天,程風等了整整一天,只來了17名學生報名。原來,村民們覺得學校條件那麼差,又只有程風一個年輕老師,肯定也會像其他老師一樣,呆不了多久就會離開,所以寧願多花錢送孩子去很遠的私立學校讀書。
北塘小學
「當時有點慌了,可我告訴自己,越是困難越要把學校辦好,讓村民對學校重新樹立起希望和信任。」
學校缺老師,程風藉助網絡尋找願意奉獻山村教育的志同道合者。很快,3名來自不同地方的女孩來到了這個山村教學點。
老師有了,程風又走村串戶上門動員招學生。「那時候看到程風校長來了,我連忙叫孩子躲起來,就怕孩子被她拉去學校報名。」回想當時的情形,學生張文熙的爺爺笑著說。情況是有點不妙,可也讓程風清楚了家長的顧慮和擔憂。找到問題就要解決問題。程風決心紮根北塘,用愛用智慧教好這17個孩子,用僅有的17個孩子去贏得更多的孩子和家長。新老師業務不熟練,程風手把手地教;教學條件差,程風貼上自己的工資,給學校添置設備。學生中留守兒童多,爺爺奶奶無法輔導孩子的功課,程風主動對他們說,下了課後,不用急著接孩子,把孩子留下來,我來給孩子輔導;家長對學校不信任,程風就把孩子每次的考試成績、每次的變化記錄下來,及時和家長們溝通;天冷了,程風提醒孩子們加衣服;下雨了,送沒帶傘的孩子回家;孩子不開心了,陪他們聊天、玩耍,在孩子們心裡程風就像媽媽一樣溫暖。
程風來了,北塘小學的孩子們第一次做起了廣播體操;程風來了,學校第一次有了元旦匯演,家長們欣喜地發現,我的孩子竟然這麼有才,原來村裡的學校也能把孩子教好!
「以前一到晚上,學校就漆黑一片,自從程風校長來了,每天晚上,她的辦公室總是亮著一盞燈。」學生家長吳細榮說。學校好不好,村民心中有數。第二年秋季招生,北塘小學的報名人數,一下子增長到120多人,學校生機勃勃。看著孩子們歡樂的笑臉,家長們信任的眼神,程風覺得自己的付出值了。
擔當:「在教育的路上一直走下去」
2018年暑假,程風被調到蓮湖鄉四望湖小學任校長。四望湖小學位於鄱陽湖中的孤島上,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學校,學生有500多人,生源來自轄區內7個村委會,但因為管理不善,村民意見較大。面對這所比北塘小學規模大得多、情況複雜的學校,程風又一次將重任擔了起來。
蓮湖鄉四望湖小學
為了儘快找到癥結所在,程風去學生家裡家訪、去老師家裡走訪,一番調查之後,學校亟待解決問題,在她腦中漸漸清晰。
程風正在給孩子們上語文課
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教師隊伍是關鍵。程風把教師坐班設為硬性規定,教學嚴格按照教學計劃開展,鼓勵老師鑽研業務、互相探討,給老師平臺,讓他們充分發揮。程風還用各類活動來增加老師們的凝聚力,引導老師們愛學校愛學生。「今年三八婦女節,學校組織了教師包餃子大賽,女老師參賽,男老師當評委,比賽結束後煮餃子吃,歡聲笑語中,學校像個大家庭。」王陽蕾老師告訴記者。
四望湖小學舉行升旗儀式
「孩子們到學校來不光是學書本上的知識,還應該教會他們熱愛自己的家鄉,了解家鄉的文化。」程風組織力量挖掘當地的漁耕文化,教孩子們學唱漁歌、跳漁舞、敲漁鼓,孩子們既增長了才藝,又學習了傳統文化,很多家長不知道的傳統習俗和文化,孩子們都能說上一二。
程風正在指導學生跳漁鼓舞
要辦好學校,沒有家長的理解、支持可不行,程風用開全校家長大會、開設營養餐等舉措為學校重樹了口碑,構建了良好的家校互動。短短一年時間,四望湖小學的面貌大大改觀,家長們不由得佩服:「程校長真行!」
從初為教師到任一校之長,一路走來,程風紮根農村,投身教育事業的決心更加篤定。她說:「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農村孩子能獲得更好的教育,教育這條路,我會一直走下去。」
短評: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校是鄉村的中心,教師是學校和鄉村的靈魂。程風,這位普通的90後鄉村女教師,工作時間不長,卻先後輾轉三所學校任教,從山區到湖區,從教學點到村完小,從面對十幾名學生到面對500多名學生,她一直紮根基層、默默奉獻。她的事跡沒有轟轟烈烈,但有平凡堅守;沒有感天動地,但有春風化雨。
從程風的事跡中,我們能夠學到什麼?
學習她的不忘初心。作為農村孩子,她深知農村教育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當老師是她的初心,十年寒窗走出鄉村,學成之後選擇回到家鄉,執教三尺講臺。她用青春紮根鄉村、把深情奉獻鄉土、以行動踐行初心,生動體現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學習她的敢於擔當。啃硬骨頭、擔重擔子、接「燙手山芋」。缺少師資力量,她身兼多職,想盡辦法找老師;缺少教學設備,她自掏腰包購置,帶著老師動手製作;家長不信任,她從點滴小事做起,從家長最關心的問題改起,從不叫苦、從未想過退縮。面對困難,程風表現出了愛崗敬業、勇挑重擔的責任擔當。
學習她的奉獻堅守。鄉村教師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一支粉筆、兩袖清風、三尺講臺、四季耕耘,選擇了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選擇了堅守。在新時代的鄉村教育戰線上,有許許多多個程風,程風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程風的身上,彰顯著向上向善的力量,她讓平凡的事情有了不平凡的價值和意義。我們要向程風這樣的榜樣學習,在新時代爭做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出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