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很多老爺爺們都愛喝點小酒,不需要上飯桌,也不要吃下酒菜,他們不挑地方不挑有沒有好下酒菜。經常見老爺爺彎著腰坐在灶堂門口,一邊給煮飯的老婆婆燒火,一邊將酒壺暖上,再烤兩個幹辣椒,一點鹹菜條,一顆大蔥,這些都是他的下酒菜。小編的老太爺他喝酒更特別了,頭一天下午打一壺白酒,家裡人只見買酒看不見他喝酒。小編的老爸才六七歲,一天夜裡起來小解看見他爺爺趴在被窩裡用火柴點著紙溫酒,烤幾片高粱麵餅子下酒。
農民們白天在田裡忙著農活,不管是耕田犁地還是除草總會有休息一下的時間,年輕麻利的女人們閒不住,在草叢裡追逐油螞蚱、擔擔鉤、還有一種甲殼蟲(土話叫瞎嗒嘭),撿幾個鵪鶉蛋、吉了皮,河溝裡抓些小魚小蝦或是青蛙,這些意外的收穫全可以做成高營養高檔次的下酒菜。許多土語叫油嘛子、大南婆、單南狗、長蟲枕,沒有東西裝揪一棵雜草將小蟲穿成串系在筐邊沿上。
螞蚱又叫蝗蟲,雖是害蟲卻也非常好吃,秋天的螞蚱相當肥美,因是吃青草的小蟲炸熟了還有青草香。做菜前,用清水洗乾淨,用鹽水浸泡十分鐘殺菌;鍋內加清水煮開加螞蚱,加料酒去腥,煮三分鐘撈出控幹水分;換乾淨鹽水加蔥段姜辣椒片八角醃上半天,淋幹水分下鍋炸,小火炸透撈出,變大火炸脆色澤黑紅,撈起來控幹油曬涼就更脆了,然後裝進玻璃瓶儲存至冬天,田裡沒有農活了幾個老人們聚在一塊喝點兒小酒,青黃不接的時候沒什麼可以吃的下酒菜,來一盤油炸螞蚱,咔吱一個螞蚱,滋溜一口小酒太美了!
那可是那個時候招待高級貴客的菜喔!得到這種待遇的老人們會顯擺好幾個月了。做油炸螞蚱小竅門:剛抓回來的螞蚱不能著急吃,先關兩天待到小蟲們排乾淨糞便;趁著螞蚱活著去掉大腿小腿、翅膀;再趁著活著泡在鹽水裡讓它吐盡黑水;
換第二次鹽水才加調料入味;醃製好了可以滾些麵粉鎖住味道;螞蚱第一次下鍋用小火炸透炸熟;第二次改大火炸成紅紅的脆脆的;撈出鍋後先吹風吹涼透了再裝入密封的玻璃瓶子裡,存放幾個月再吃還是那麼脆。做料汁:蒜米香蔥、老抽、鹽、味極鮮、辣椒油調勻,沾油炸螞蚱,咬一口剛出鍋的大餅,那叫一個,香!
農民的經濟條件越來越好了,市面上有了換季蔬菜,只要你想吃什麼蔬菜水果都有,跨時令穿區域什麼都不缺了,偶爾會感覺缺了點東西,是什麼?直到某天朋友請客在飯店的菜譜上見到一個菜名油炸草上飛,好奇心驅使問了好友一句,她只笑不出聲,服務生介紹這道菜也叫陸地飛蝦,還有人叫飛黃騰達。說著端上一盤菜餚,我仔細端詳了好久,幾十年沒見了那些小昆蟲還是原來的樣子我卻老了。
我懵了,現在有那麼多人閒著沒事去抓小螞蚱?閨蜜說:很多城裡人喜歡吃這些野生小蟲。想不到小小的螞蚱這麼受歡迎啊!仔細想想農民把螞蚱當成養殖業來做,養螞蚱省心,割些青草或是丟些莊稼秸稈全是飼料,比種莊稼收入還要高很多!農民的思維算是想開了,有些土地不適合種糧食不如種草坪種野菜;養殖業飼料漲價不如養螞蚱,都是餵青草,養牛羊需要防治疾病,養螞蚱幾乎沒有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