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女演員母親車禍案輿論反轉?真的是法律的不公還是輿情的炒作?

2020-09-07 天津二中院

來源:中央政法委長安劍

轉自: 中國普法

特別提示:凡本號註明「來源」或「轉自」的作品均轉載自媒體,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所分享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僅供讀者學習參考,不代表本號觀點


 千千萬萬雙眼睛,都在和譚松韻一起,等待一個判決。


  近日,演員譚松韻母親被撞身亡一案,在四川省敘永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全程在網上直播,超過1000萬人湧入直播間。


  庭審結束了3天,也盤踞了3天各大熱搜榜:「定案關鍵證據丟失」「檢察官阻止原告律師出示證據」「法官打斷原告律師發言」「被告人態度囂張拒不認罪」……


  在流傳網絡的庭審視頻片段和各種來歷不明的消息之中,網友們一度質疑:政法機關是不是在偏袒被告人馬某?1000萬人圍觀的庭審,能還痛失母親的譚松韻一個公道嗎?


  在質疑發酵成更大的輿論風暴前,有耐心網友完整看完了庭審錄像,原原本本還原出近10個小時庭審的事實和真相:


  比如傳言說「被告不認罪」,事實是被告當庭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比如傳言說事發路段監控錄像壞了,附近的行車記錄儀壞了,導致「證據丟失」,事實是附近車輛根本沒有安裝行車記錄儀。


  比如傳言說「公訴人袒護被告人」,事實是公訴人盡職盡責地指出了被告沒有悔改態度,並建議從重判決。


  輿論一再反轉,眾多網友驚呼「被打臉」,悔不該表態太早!



  一起普通交通肇事案,在全民討論下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層次,已經遠遠超越了案件本身。在這個過程中,網友們的警醒更彌足珍貴,但願每個人珍視——


請珍視這份善良


  網上奔湧的情緒,反映著公眾對公平正義的追求。


  有人說,譚松韻要的公道,是給每一個人的。正如這起悲劇中的另一名受害人的家屬所說:「這個案子我相信它只是中國法治進程中一個非常普通的小案子,但是它很典型,因為它是酒駕逃逸,商業險拒賠,醫保沒法報……」


  因為害怕,所以憤怒。


  可無論是認為原告借明星身份以輿論脅迫司法的一方,還是認為被告在當地背景深厚幹擾司法的一方,只要願意放下情緒化的爭吵和無根據的猜測,以事實真相為前提,那麼討論的空間都是存在的。


  看似在拔河的兩方,其實都在朝著同一個方向前進。每一個認真的字符,都是對公平正義最執著的追求。殊途同歸。


  喪母之痛,讓一位年輕姑娘的世界瞬間崩塌。庭審現場,譚松韻對母親的思念,喚來了14億人次的關注。這就是人與生俱來的善良,敦促著我們變成更好的人,驅動著我們的世界變成更好的世界。



  所以,當我們看到肇事司機試圖逃脫懲罰,哪怕有一絲一毫逃脫懲罰的可能,不安、焦躁、錯愕等都會難以抑制的噴湧而出。當我們看到竟有吃人血饅頭的營銷號指責可憐的女孩「刷流量」「買頭條」時,震驚、憤怒、痛心,是網友們最樸素的善良。


  請珍藏這份善良,雖不能令人死而復生,但至少能撫慰人心。


請珍視這份理性


  猜測謾罵、斷章取義、反轉打臉。許多人說,當譚母案的真相歸來,對自己因為被謠言蠱惑妄下結論,感到尷尬和不安。


  肇事者馬某實施逃逸行為在先,認錯態度惡劣在後,確實令人憤慨。但法律是理性的,有著縝密的邏輯,通過抽絲剝繭層層推理,得出確切的、經得起推敲琢磨的結論。


  真相不是比誰哭得更慘,比誰更有話語權,比誰更有影響力,而是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從錯誤的前提出發,只能得到錯誤的結論。對真相的掌握,要全面,不能支鱗片爪,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人云亦云,否則不僅是對當事人的不公正,也是對我們所有人的不公正。


  畢竟,我們都可能需要用法律來定分止爭,而不是人人都有後援會,都能得到輿論這樣的關注。


  能夠平息憤怒喧囂的,唯有事實和理性。在事實未明之前,不妨多一些耐心,多一份理性。至少可以當真偽不明時,避免淪為鍵盤俠的衝動。


  堅持看完10小時視頻全面了解真相的網友,值得致敬。是你的認真,才讓我們離真相更近。



  請珍視這份理性,唯有如此,每一個人才能被公平對待。


請珍視這份信任


  交通肇事帶來的慘痛,從來不是孤例。譚松韻媽媽悲劇中的每一個讓人心痛的細節,都不是絕無僅有。


  讓罪者當其罰,不僅是我們每個人心中對公平正義的期待,更是政法機關不變的職責使命。在誤解和非議中,我們也欣喜地看到,雖然承受了巨大的壓力,政法機關堅持恪守著初心使命:


  ——讓庭審得到最大程度公開。9小時37分鐘的庭審裡,拂去塵囂,讓所有人看到了完整的真相,讓正義按照應有的節奏實現。


  ——讓真相得到最大程度還原。577分鐘的庭審視頻裡,肇事司機交代自己當時車速40公裡/小時後,公訴人反覆質詢「前擋風玻璃被撞出心形大洞」的細節,試圖還原當時車輛的真實運動狀態。


  ——讓人民更高需求的期盼得到最大程度滿足。無法認定毒駕不是因為證據丟失,而是因為在尿液、毛髮和血液三項檢測中,只有尿檢呈陽性,不能單獨作為毒駕的證據。


  每一份關注,都是鞭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每一件事情處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在一摞摞如山的卷宗中度過的煎熬的日日夜夜裡,我們不會忘記,曾對著鮮紅的旗幟宣示,為了人民,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一切,哪怕是生命!


  請珍視這份信任,那是未來前行的最大動力。


  還記得譚松韻在熱播劇《以家人之名》中的一個場景,令人淚目——


  譚松韻飾演的李尖尖也失去了母親,站在天台上對著夜空中的星星呼喊:


  媽媽,我在這裡,看見我了嗎?


相關焦點

  • 女演員母親車禍案輿論反轉?真的是法律的不公還是輿情的炒作?
    近日,演員譚松韻母親被撞身亡一案,在四川省敘永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全程在網上直播,超過1000萬人湧入直播間。  庭審結束了3天,也盤踞了3天各大熱搜榜:「定案關鍵證據丟失」「檢察官阻止原告律師出示證據」「法官打斷原告律師發言」「被告人態度囂張拒不認罪」……  在流傳網絡的庭審視頻片段和各種來歷不明的消息之中,網友們一度質疑:政法機關是不是在偏袒被告人馬某?1000萬人圍觀的庭審,能還痛失母親的譚松韻一個公道嗎?
  • 強姦案、車禍案接連反轉,原來這個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
    這些天,有兩樁熱點事件一直佔據著輿論,在社交圈刷屏。 一件,是演員譚松韻母親車禍案;一件,是女生梁穎狀告羅冠軍強姦案。 很多讀者私信耳朵,讓我說點什麼。 但我遲遲沒有動筆,因為關於車禍案,網上的傳言太過激烈,有些超出了常識;關於強姦案,只有當事一方的一面之詞,也沒有媒體報導。 塵埃落定之前,別急著道德審判,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 昨天,強姦案、車禍案接連反轉,原來這個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
    本文來源:我是王耳朵這些天,有兩樁熱點事件一直佔據著輿論,在社交圈刷屏。一件,是演員譚松韻母親車禍案;一件,是女生梁穎狀告羅冠軍強姦案。很多讀者私信耳朵,讓我說點什麼。但我遲遲沒有動筆,因為關於車禍案,網上的傳言太過激烈,有些超出了常識;關於強姦案,只有當事一方的一面之詞,也沒有媒體報導。塵埃落定之前,別急著道德審判,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果不其然,在過去的幾天裡,反轉接連出現,輿論風向變化了一波又一波。
  • 今日,強姦案、車禍案接連反轉,原來這個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
    這些天,有兩樁熱點事件一直佔據著輿論,在社交圈刷屏。 一件,是演員譚松韻母親車禍案;一件,是女生梁穎狀告羅冠軍強姦案。 很多讀者私信耳朵,讓我說點什麼。 但我遲遲沒有動筆,因為關於車禍案,網上的傳言太過激烈,有些超出了常識;關於強姦案,只有當事一方的一面之詞,也沒有媒體報導。
  • 昨天,強姦案、車禍案接連反轉,原來這個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
    這些天,有兩樁熱點事件一直佔據著輿論,在社交圈刷屏。 一件,是演員譚松韻母親車禍案;一件,是女生梁穎狀告羅冠軍強姦案。 關於車禍案,網上的傳言太過激烈,有些超出了常識;關於強姦案,只有當事一方的一面之詞,也沒有媒體報導。 塵埃落定之前,別急著道德審判,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 昨天,強姦案、車禍案接連反轉,原來這個世界不是你想的那樣
    這些天,有兩樁熱點事件一直佔據著輿論,在社交圈刷屏。 一件,是演員譚松韻母親車禍案;一件,是女生梁穎狀告羅冠軍強姦案。 很多讀者私信,讓我說點什麼。 但我遲遲沒有動筆,因為關於車禍案,網上的傳言太過激烈,有些超出了常識;關於強姦案,只有當事一方的一面之詞,也沒有媒體報導。 塵埃落定之前,別急著道德審判,不妨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 譚松韻母親車禍開庭事件反轉?是反轉也不是反轉
    昨天,譚松韻母親車禍的相關案件開庭在微博引起了軒然大波。所以,也有了今天的反轉。這件事的反轉是造謠的輿論的反轉,而不是譚松韻作為受害者家屬的身份反轉的問題,攻擊譚松韻本人的依然是大可不必。大眾的樸素道德觀大概是「殺人償命」,但是,僅以譚松韻這件事為例,儘管她的母親在這件事中死亡,但在法律判斷中,因為逃逸並不直接造成她死亡的結果,馬某某的行為適用的法條,其實還是「交通肇事逃逸」而無法判為「逃逸致人死亡」,而這兩條罪名對應的刑期分別是3年以上、7年以下和7年以上有期徒刑。
  • 輿論反轉研究的文獻綜述
    網絡受眾碎片化的信息接收習慣和媒體從業者片面報導新聞事件等因素,導致在新聞事件發展的不同階段,輿論出現倒戈,這種輿論反轉的背後反映的是社會集體情緒的爆發,無論是「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還是「手術臺自拍事件」等輿論反轉的新聞都將如何避免謠言傳播的問題擺在大眾面前。
  • 庭審記錄曝光,竟是譚松韻律師藉機炒作自己?輿論驚天反轉
    9月2日,某知名博主發布長文,表示自己看完並整合了10小時的「譚松韻母親被撞一案」的庭審記錄,(以下簡稱譚案)。隨後,該博主指出了庭審中全程並未提到之前流傳的「證據,毛髮,血液,監控的丟失」也並沒有「法官驅趕辱罵律師,不允許律師出示證據」的情況。因此該博主向之前網絡上對於該案的流傳版本提出質疑。
  • 張扣扣殺人案輿情反轉啟示:行兇犯罪不能被美化
    雖然仍有一些網民堅持認為「為母報仇」的正當性,原因是張扣扣親眼目睹母親在鬥毆中死亡,給身心造成極大傷害,法律又無法以「償命」的方式安慰逝者和家人,報仇是迫不得已。有法律專業學者認為當年法院的判決適當,一些網民於這種看法相左,表示判罰過輕。
  • 【獨家深度】十八大以來法律共同體輿論生態建設報告
    值得欣慰的是,無論離開者還是堅守者,政法新媒體輿論場中都鮮見法律共同體對改革的惡意攻擊,更多的是在改革關鍵期的互相砥礪前行。在政法輿情紛爭中,「輿情關聯」現象始終較為明顯,業已形成一定的運行規律。首先,政法輿情很容易由單一的應對主體蔓延至「兄弟單位」。
  • 陳根:輿論裹挾下的網暴反轉,那些走向背離的真相
    因此,其在與鮑毓明認識時已成年,並不屬於法律特殊保護的未成年人。於是,5個月前引爆輿論的「上市公司高管性侵養女」一案,在意料之外的反轉下於昨天再次引發熱議。巧合的是,相似的反轉在不久前才剛發生。然而,不論是鮑毓明事件還是梁穎事件,都並不是輿論反轉的孤例事件,輿論的反轉讓身處輿論場的每一個受眾都深覺疲憊。後真相時代下,我們又該如何面對不定的真相和重建損耗的信任?
  • 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
    回顧2020年上半年發生的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發現其中在網上引發輿論熱議的事件可不少,如廣州方圓小學哮喘女孩反轉事件、高考輿情熱點事件、教師崗位頂替等。這裡蟻坊軟體有挑選了2020年上半年熱議度高的教育輿情熱點和新聞輿情熱點事件,並匯總成了一份2020年上半年教育輿情新聞熱點事件案例分析報告合集,供各位參考。
  • 河南「王鳳雅事件」反轉 五點因素影響輿情態勢
    隨後,經媒體採訪女童家屬、太康縣公安局、水滴籌等相關各方,輿情出現反轉。目前,輿論場圍繞網絡籌款平臺監管、個人募捐行為規範、各方法律責任等諸多話題進行了反思和討論。法制網輿情監測中心通過梳理事件發展過程,挖掘輿論熱議話題,解析輿情成因,供有關部門參考。
  • 譚松韻現身母親車禍案庭審,一身黑衣神情悲傷,曾因車禍案遭網暴
    8月31日,譚松韻現實法院門口,她媽媽被撞身亡一案公開審理。從網友分享的照片來看,譚松韻一襲黑衣亮相,戴著口罩,一直緊緊握著女助手的手,神情看起來很落寞緊張。,譚松韻還是忍不住淚流,當她說到「下輩子希望媽媽當她女兒」的時候,真的讓所有人動容。
  • 熱點輿評丨從鮑某某案看政法機關如何「破局」
    、8月中旬媒體報導「李某某疑似有兩張身份證」和9月17日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聯合督導組通報鮑某某涉嫌性侵案調查情況達到輿情監測峰值。不枉不縱、實事求是,不因輿論風向就隨意定罪,也不因未涉罪就對其倫理汙點放過,體現了正義該有的樣子。鳳凰網:反轉之後,並不能「洗白」鮑某某。無論是其如今被處以吊銷律師證、驅逐出境等處罰,還是被輿論施以「道德淪喪」的譴責,鮑某某,不值得同情。
  • 2015年政法輿情年度報告 2015年政法機關輿情處置能力穩步提升
    在部分輿情事件中,個別政法幹警通過個人微博、微信違規發布內部信息,在熱點案事件中與媒體隔空喊話,利用個人認證微博傳播擴散政法系統內部舉報信息等行為受到輿論諸多指責,甚至被媒體扣上了「警察話語權濫用」的帽子,嚴重損害公安機關良好形象。   在信息化浪潮之下,無論是官方微博、微信,還是政法幹警個人對相關平臺的使用,都需要建立起嚴格規範,防止因運營失當、使用不慎引發輿情風暴。
  • 中國輿情地圖第八期:輿情態勢平穩,社會熱點各聚
    全國"兩會"議程預熱輿情   通過統計梳理可以看出,2月,除廣東等少數地區輿情事件數量有顯著增加外,地區性輿情事件整體呈平穩減少趨勢;與此相對應,國際性、全國性輿情事件數量明顯增加。總體來看,全國大部分地區呈藍色預警狀態,僅廣東為橙色預警狀態。3月適逢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輿論發展也在為這一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進行鋪墊。
  • 譚松韻母親的車禍案終於開庭,法律到底在保護誰?
    ,讓我在看到譚松韻母親的車禍案時,心裡很不是滋味。 否認自己吸毒:不記得尿檢結果是陽性還是陰性了有時候會想,法律到底是保護誰的。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但偏偏真的有人 輿論的力量
  • 譚松韻在其母親車禍案庭審現場哽咽發言,熱搜是實情還是炒作?
    8月31日,四川省敘永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了譚松韻母親被撞身亡案。庭審現場譚松韻哽咽發言,稱自己來到庭審現場很緊張也很害怕,害怕證據呈現時看到一些不敢看的東西。2018年12月31日深夜,譚松韻的母親黃某在老家四川瀘州敘永縣遭遇車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