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好像學鋼琴已經成為孩子們的標配了,如果孩子沒有學鋼琴或者學一門樂器,家長就會覺得焦慮,是不是孩子落後於別人了?
但是想到要學,又擔心如果買鋼琴了,孩子堅持不下去怎麼辦?鋼琴不就浪費了。如果不買鋼琴,又怎麼學好鋼琴,還是落後於他人了。
其實,孩子鋼琴能不能學好,和家長的心態、家庭氛圍、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家長的努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換句話說,如果你現在猶豫著要不要學鋼琴,可能無關於孩子能不能堅持,而是猶豫你自己能不能堅持付出努力,陪伴孩子的鋼琴之路。
這篇文章提供了幾個思路,教你擺正心態,心態正了,再來做選擇。
這樣無論做出什麼選擇——即使最後沒學鋼琴,都將無悔。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孩子從小開始學鋼琴,一年學費萬把塊,還咬了牙買了幾萬塊錢的鋼琴,陪著孩子一起學習,頗有砸鍋賣鐵之勢。
因此很多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就產生了,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問題就是:學鋼琴要買真鋼琴嗎?可以買電鋼琴代替真鋼琴學習嗎?用電鋼也能學好鋼琴吧?
這個問題其實包含了一層意思:鋼琴那麼貴,電鋼差不多又便宜,選電鋼不行嗎?
從而引申出了一個國內孩子學琴的現狀:學習鋼琴的費用,對於很多普通家庭來說,是有一定的負擔的。
因此家長不得不預先考慮好可能的經濟風險:錢花了,鋼琴買了,孩子沒學成,不喜歡,怎麼辦?這錢不是浪費了嗎?
比起考慮怎麼引導孩子喜歡音樂,愛上鋼琴,家長們更傾向於考慮要不要買鋼琴、報不報鋼琴課,因為一臺鋼琴確實是要好幾萬塊錢的。
另一邊,朋友圈的其他家長們還在打卡各種自家娃學琴的視頻,有彈的很棒的,也有學的一般般的。這些朋友圈無形地釋放出了一個訊息:學鋼琴已經是現代家庭孩子成長學習的標配了。這些信息刺激著家長們的神經,他們覺得自己的孩子已經落後了一大截,焦慮地思考著趕緊把興趣班報上,卻來不及冷靜下來思考一下,學鋼琴真正的意義在哪裡。
我有一個學生,目前5歲,正在幼兒園大班階段。她每周要上如下的課程:畫畫課,鋼琴課,舞蹈課,小主持人課,寫字課(預備上小學),還有趣味運動課和大腦智力開發之類的課程。工作日的時候,課基本安排在晚上,由媽媽下班後急忙趕回家,再帶她到培訓機構上課。每次家庭行程稍微有些變動,調課就是一件令她媽媽非常痛苦的事情。調了這門課,另一門就衝突了,也要跟著調。如果是老師方面有事情要調課,結果只能是哪天都插不進時間上課,只能請假一周。
很多人勸過她媽媽,有沒有一些課是可以取消不上的?這樣孩子累,你也累。她也思考過這個問題,得出的結果是:不行啊,大家都在學這些科目,不學以後落後別人了怎麼辦?
確實,學習鋼琴的趨勢在大部分的教育環境下已經變得有些「盲從」了,以至於家長無法理性分辨學習的意義和目標,才滋生了一些極為不健康的情況。以鋼琴領域為例:
但我們不妨冷靜下來,換一個角度去思考,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選擇了對的初衷,找到了積極的目標,而不是盲目跟隨潮流,學習音樂這條路是不是會更好走?孩子最終是不是能夠享受自己玩音樂的過程,鋼琴則成為了陪伴他一生的夥伴?
初心,會影響你在決策和執行一項事物過程中的一舉一動;而擺正積極的初心並予以正確的行為指導,孩子的學琴之路不僅變得愉快輕鬆,能學到的東西也會大大的不同。
試想一下兩種情況:
你願意你的孩子處於哪種情況?
相信這不難去做選擇,可為什麼最後我們總是走上了逼孩子練琴雞飛狗跳的道路呢?
這就需要你先調整心態,從對的角度去引導孩子。
這裡提供幾個思路,讓你能更好的為孩子學習鋼琴成長的道路做選擇。
心態1:只要確定對孩子是好的,就不要在在意價格。
不得不承認的是,學習鋼琴藝術,本身就是一件比較昂貴的事情。而老師的質量和孩子學習質量是息息相關的。如果想學好,預算必須充足。在便宜的機構和便宜的鋼琴老師裡,找到好的老師真的很難,定價本身就是老師水平的門面,如果希望孩子能愛上鋼琴,一位有愛心、了解兒童語言、專業水平上乘、熟悉教育學心理學的老師會是好的首選,但這樣的老師一定有與之匹配的價格。和水準低的老師學200節課,可能都上不出一位好老師50節課能給出的內容和價值,實際上最終是省錢了。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心態2:一個成功的人生,是只專注於很少的幾件事。
郎朗除了彈鋼琴,他畫得了一手好畫嗎?一位出名的社會學研究者,他們會用自己充足的粉絲流量去討論娛樂新聞嗎?不得不承認,成功的人,是因為他們專注於很少的幾件事。如果孩子喜歡音樂和鋼琴,你也想讓他在這條路上走的越來越好,就請放棄其他孩子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課程,把這些金錢和時間省出來,其實你會發現學鋼琴壓力不會很大。其實大部分的家庭,都是能夠支付的起鋼琴的費用的,他們支付不起的,是那顆想讓孩子什麼都學的心,和害怕孩子學無所成擔憂。
心態3:現在拔苗助長獲得的能力,都是本來以後自然而然會有的能力
我們回想一下,歷年出現在大眾視野裡的很多神童,不過是提前學會了很多大人的知識而已,且很多孩子都是在刻意的訓練下背住了那些內容。那些能背出唐詩三百首、四書五經的孩子,他們真的懂這些內容嗎?他們真的能夠感同身受王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離別愁緒嗎?真的能領略陶淵明「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園風情嗎?在學習的過程中,有些慢是必要的,我們自以為是的「正常進度」,其實很多時候是不健康的。不怕孩子學的慢,就怕「傷仲永」。
所以,不要因為孩子一時的「進度慢」而感到擔憂,進而步步緊逼,生怕掉隊。但學鋼琴不為別人,本來就沒有「隊」可以掉。注重孩子內涵的成長,引導他去熱愛一項有意義的事物,興趣和熱愛會帶著他走上正途。
小時候的朗朗
要問鋼琴到底帶給了我什麼,我很難在短短的幾秒鐘內給你一個明確的回答。但學鋼琴著實在某一方面成就了我,可能是對生活和學習的態度,可能是自信開朗的氣質,也可能是比較充實的收入。
我比較晚,10歲的時候才開始學鋼琴,也不知道是在電視上看到了什麼鋼琴彈奏片段,還是受到我爸隨身聽裡播放的貝多芬奏鳴曲的影響,我主動提出要學鋼琴。
那個時候家裡條件也沒有非常富裕,但媽媽還是很快就答應了給我學鋼琴,跟市裡一位名聲比較大的老師學,當時一節課幾十塊錢。然後過了不久,家裡就買了一臺鋼琴。
家裡人從來不怎麼管我練琴,我每天早上7點起床,7點半吃完早飯,8點才出門上學,這半個小時的時間,我會坐在鋼琴前隨便彈彈,也彈的很開心。
然而,我可能是那種現在會把老師氣的半死的學生,因為我幾乎完不成他布置的作業。
那我每天坐在鋼琴前幹什麼呢?
最近聽過了哪首好聽的歌曲,我就試著在琴鍵上把它們摸出來。我記憶最深刻的一次,是某年暑假的中午,我在鋼琴前彈了整整4個小時,不僅把《東方之珠》的旋律彈了出來,還自己為它配上了左手的伴奏和踏板。這是我開始自學即興伴奏的一個引子,從那以後,我熱衷研究樂理知識,和為任何我聽歌的音樂編配伴奏,而我的老師從來都沒教過我一丁點的樂理知識,和怎麼為一首旋律伴奏。
所以,還是那句老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直到我後來本科上了音樂學院,研究生又繼續學習鋼琴,到現在我做了鋼琴老師,我會很熱衷於去教孩子一些有趣簡單、有好聽的技巧知識,也鼓勵他們可以自己去試著彈出耳朵裡、腦海中的音樂。
我的興趣,是自己摸索出來。而比起我這樣被放任的學習,現在家長還能多做的一件事,就是幫助他們建立興趣,引導興趣。這對於家長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好的教育,一定是需要付出努力的。我們首先千萬不要做反過來的事情,讓我們的教育變成了束縛和強求孩子的工具,這樣會讓他們開始討厭學習;其次,作為家長也不能完全放任不管,不能覺得付了學費,剩下就是孩子自己和老師的責任了。本來你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的人生產生很大的影響,不僅僅是在學鋼琴這件事上。
所以,我們其實不需要再為孩子該不該學鋼琴而糾結。只要孩子有興趣的苗頭,我們就可以通過正確的方式引導他堅持下去。只要你專注於少數的幾件事,就更容易成功,而整體的預算支出也不會太高。
不只是鋼琴,對於其他任何技能和領域,都可以抱有如此的思路和心態,將指引你做出對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