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外向一點,活潑開朗,能言善辯,人見人愛。他們大都認為,外向的孩子在生活中更招人喜愛,走上社會也更「吃香」。
畢竟現實是,當你走上工作崗位,光靠實力是不夠的,還要有優秀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很多家長經常對那些內向的孩子說,「你要變得外向一點,不要整天悶悶的,要多交朋友......」。
性格是可以改變的嗎?它有好壞之分嗎?內向的孩子就能被定義為loser嗎?
前一段時間,陶虹在一檔節目中講到女兒的一件小事,被無數網友點讚。
孩子悶悶不樂的從學校回來,說同學笑話她醜,陶虹問女兒:「你覺得你長得醜嗎?」孩子說:「我覺得我不醜」,陶虹又問:「你覺得你長得漂亮嗎?」女兒說:「我長得漂亮」。這時陶虹笑了笑對女兒說:「你不醜也不漂亮。但你是獨一無二的,任何人都無法複製」。
自信是每一個人一生的必修課,而性格自信,就源於,我不願讓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失望,我不想改變,更不需要改變!
內向的人一般性格穩重沉靜,喜歡獨處,或者邀一兩個好友一塊玩耍。獨處的時候,他們更傾向於尋找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做,與其說他們是內向的人,倒不如說,他們懂得如何對抗孤獨。
和一群好友吃喝玩樂就一定不孤獨嗎?獨自一人做事情就一定孤獨嗎?有句話怎麼說,孤獨是一群人的狂歡,狂歡是一個人的孤獨。
但在社交中,內向者通常很難和他人解釋:我們真的只是單純地沒那麼需要和別人說話而已。外向者通過社交來充電,他們在人際互動中獲得能量,並且會本能地避免長時間獨處,比如四處找人閒聊,因此他們也主導了社交活動。
而對於內向者來說,社交是一個十分內耗的過程,他們會本能地迴避無意義社交(閒聊)。這並不是孤僻或社恐,也不代表他們討厭社交時的那些人,獨處僅僅是他們「回血」的手段,就像吃飯可以提供能量,睡覺可以恢復精神一樣。
這世界五彩斑斕,存在著形形色色的人,但只有你,是唯一,是獨一無二,是無可複製,而你的性格,亦是。性格本無好壞之分,你不需要強迫自己改變,試想,若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趨同,我們就要懷疑,這樣的世界,還能不能好好地存活下去。
最後,用奇葩說中顏如晶的話作為結尾,「內向的人從來沒有要求合群的人改變,但是你們很愛讓我們改變,為什麼我們不改,不是因為我們想遠離這個世界,而是因為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