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時讀金庸的書讀發現,在他筆下的少年豪傑出生多數都很卑微。比如《飛狐外傳》裡的胡斐,自幼浪跡江湖;《神鵰俠侶》的的楊過更是悽慘,父母雙亡,行乞為生;《笑傲江湖》的令狐衝和楊過一樣,都是孤兒。還有張無忌、李文秀等等。
雖然金庸筆下的這些主人公起點都很低,但是他們幾乎個個都聰明絕頂,在歷經艱辛後,都達到了武學高峰,成為了一代天驕。不過,還是有一個是特例--郭靖,他的成長史堪稱經典的逆襲之作。
《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自幼家破人亡,隨母親流落於蒙古的大漠,在貧寒之中艱難度日。後來被江南七怪尋得,但是他從此開始了他的逆襲之路。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郭靖的成功,可以從以下三點來逐一解讀:
集眾家所長金庸筆下的男主,最後無一不是武學上的集大成者。《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所學淵博,從小師從江南七怪,和哲別學射箭,跟馬鈺道長學內功修為,有了這些基礎武學,後來才能學成九陰真經。
《天龍八部》中的段譽學會了凌波微步、六脈神劍,而虛竹則是莫名其妙的得了一身的武功,至於喬峰,則是扎紮實實的好學生的代表。
《飛狐外傳》裡的胡斐,雖然只是會一套胡家刀法,但是後來參悟了太極拳的奧妙,內外結合,最後也是無人能及。
在別的作品中諸如張無忌、狄雲、袁承志、楊過等莫不如是。之所以如此,可能是金先生的藝術的需要,需要主角成為頂尖的高手,而要成為高手,必須取眾家所長,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無論是武功或是文化,皆是如此。
因此,集眾家所長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前提。
巧不勝拙這點有點哲學思想,這種思想最早起源於道家。所謂的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通過熟能生巧的刻苦練習後,拙就能勝巧,百巧不如一拙。
金庸筆下的《射鵰英雄傳》中的郭靖練武的經歷以及終於成為天下最優秀的高手之一的故事,之所以格外地使人感動,其主要原因之一,不僅與郭靖的不幸身世有關,而且與郭靖的資質有關。郭靖是一個資質魯鈍之人。所以他的成才之路,格外艱辛,格外使人感動。
無論學文學武,無論博採眾長,師法自然,貴在妙悟,都需要學習者資質聰明,這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金庸筆下的主人公,也多半是這樣的人。儘管袁承志識字不多,而胡斐又沒人教他,但他們無疑都是一些聰穎之人,秉天地之靈秀。陳家洛、楊過、張無忌、令狐衝乃至石破天等則更是第一等聰明靈慧之人,更不必說。不是這樣聰明,為何能成傑出之才?
偏偏郭靖就成才了。而他原來竟是那樣的魯鈍,以至於江南七怪不免黯然神傷,連洪七公也不願意正式收他為徒。東邪黃藥師更不喜歡他這個女婿。
當然,郭靖之所以能成功,也是有他的有道理:
郭靖雖然不聰明,但是他深知勤能補拙。別人練習一日,我就練習十天,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越努力越幸運。他不練習那些花俏的功夫,在和江南七怪練習那麼久也沒有什麼長進,後來遇到洪七公學了降龍十八掌後卻突飛猛進,是因為這套掌法正好適合他的路子,於是郭靖便把最簡單的掌法練得精純而深厚。明知自己不聰明,少變通,反而能在練武是專心致志。後來學習周伯通的雙手互搏術時郭靖能很快學會,聰明伶俐的黃蓉卻一籌莫展。總之,郭靖能夠成為大才,不僅僅是機緣湊巧,還是和他的努力分不開的。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胸襟郭靖胸襟開闊、心地忠厚。其中的道理,看似有點誇張,甚至有些神乎其神,實際卻不然。真正成大才者,無不與胸襟開闊有關。
只有胸襟開闊,才能做到無門戶之見,如此才能博採眾長。只有胸襟開闊才能做到眼界開闊,從而不至於成為井底之蛙。則是技進乎藝、藝進乎道,聰明伶俐之人,學技或許不難;而才華橫溢之士妙悟於心之輩,學藝也不難;然而要想藝進乎道,卻非胸襟博大而有德之人不可。古人「德才兼備」之說,不僅說有德無才或有才無德可以分立,而是說真正的大才必須附於大德之下。而是心地仁厚,胸襟博大,意志堅定,人格健全,超情忘我。而金庸筆下的郭靖就做到了這一點,結拜兄弟楊康就是為了襯託郭靖的這種品格而存在的。
郭靖就是這樣一個有著高尚品格的普通人,集百家之長,憑藉自己不懈的努力,才由一個笨笨的傻小子蛻變成一個武功高強、憂國憂民的大俠,並且為外敵的入侵而付出了一切,包括生命。
後記
文章做到極處,無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極處,無有他異,只是本然。譯文:文章寫到最美妙的境界,沒有什麼特別奇異之處,只是寫到恰到好處;品德修煉到最高尚的境界,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只是表現了人最善良的本性
《菜根譚》裡這句有點雞湯性質的語言正好印證了郭靖能夠取得逆襲的主要原因。寫文章和練武所蘊含的道理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就像人生一樣,方向錯了,走的越遠,距離目的地就會越遠。
人品極處,本心使然,謹記這一點,我們在寫文章的道路上,才不會迷失方向!
我是悅熙筆談,一紙一筆,分析文化脈搏,用自己的半生經歷和你一起品讀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