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先生自己是個讀書人,可他的武俠小說總是在不經意間流露出對讀書人的調侃。比如《射鵰英雄傳》裡的郭靖之母李萍和楊康之母包惜弱。
郭嘯天的妻子李萍,小說中並未詳細介紹她的家世,可我們從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李萍屬於容貌一般、心地淳樸的山野之人。與之對比的是楊鐵心的妻子包惜弱,父親是個私塾先生,在家庭的薰陶下,她知書達理、善良孱弱。
風雪驚變之後,郭嘯天殞命當場,楊鐵心不知所蹤,郭楊兩家的命運就此改變。李萍被段天德擄去大漠,引出了一段曲折。包惜弱雖有破家之痛,卻未因此吃過苦頭,跟隨完顏洪烈回到金國,錦衣玉食不在話下。
李萍在大漠的獵獵寒風中,表現了頑強的生命力,不僅在荒郊野外生下了郭靖,還在大漠立足,艱辛的活了下來。包惜弱身在完顏王府,深得完顏洪烈寵愛,生下楊康後,完顏洪烈也是視如己出,對她母子二人寵愛有加。
李萍和包惜弱的命運就此定格,她們的兒子在成長的歲月中,卻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郭靖成為一代大俠,贏得江湖人的敬仰,老百姓的尊重;楊康早早的沒在了鐵槍廟,孤獨的墳頭荒草叢生。是什麼讓原本身份地位天差地別的兩位少年,有著如此截然相反的境遇?究其原因,是因為李萍和包惜弱對他們未來期待值的大相逕庭。
李萍只想讓郭靖成為寒門貴子
在大漠中苦熬的日子裡,李萍憑藉一己之力拉扯著年幼的郭靖。對於相依為命的兒子,她也是有所盼的。一盼郭靖長大可以找段天德為父報仇,二盼郭靖「一生問心無愧,也不枉到世間走了一遭」。
殺父之仇不可忘。李萍定是從小告誡郭靖,否則以幼年郭靖的秉性,也不會把「段天德」三個字記得咬牙切齒。李萍恨段天德,無關宋金的仇恨,只是怨恨段天德毀掉了自己一家人原本平靜的生活,累的自己遠離家鄉,亡命天涯。
在遇到哲別之前,李萍和郭靖對段天德是無能為力的,他們只能在腦海中牢記這個名字,用仇恨來維持在大漠生活下去的勇氣。當郭靖無意救下哲別,並得到大汗青睞的時候,「段天德」從一個名字成為了可以施行的行動代碼。就在這時,江南七怪從嘉興風塵僕僕的來了,他們展現的高強武藝,又把代碼變成了等待。
等到郭靖學成武藝之時,李萍最大的願望便可實現了。
沒錯,對段天德的仇恨是李萍強加給郭靖的,但也無可厚非。李萍簡單的思維中,不可能有什麼不讓孩子成長在仇恨陰影下的概念,「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天經地義,遮掩起來,反倒有些矯揉造作了。
江南七怪和李萍一樣出身市井,性子更軸。他們心中衡量萬事的標準只有一個:武林道義,江湖俠義。質樸的郭靖在淳樸的李萍和純樸的江南七怪教導下,為自己的人生定了兩個目標:去找段天德報仇,去嘉興比武。一個勢在必得,一個勢在必行。
生活上有了大汗部落的照應,前途上有了江南七怪的指引,即便郭靖有些愚鈍,作為母親的李萍對自己的兒子也有了期許:我兒子要走出寒門,成為貴子。李萍心中對「貴子」的理解,無非是想讓郭靖生活的好一些,有些出息罷了。至於什麼樣的生活算好,什麼樣子算有出息,李萍看了一眼一望無際的草原,喃喃地嘀咕:「也許就是比現在好吧。」
李萍活得很現實,現實到吃喝是第一大事。李萍活得有骨氣,她和兒子活著 ,不是為了吃喝。十幾年後,郭靖終於走了,和江南七怪一起回返中原。李萍望著他們遠去的背影,欣慰的笑了,她知道,草原雖大,也大不過天下,江湖險惡,也不過是人心。只要把路走直嘍,就沒那麼多彎彎繞繞,只要把心放穩了,就沒那麼多是是非非。
當郭靖有所成就回到草原時,李萍為了不讓兒子為難,自戕身亡。她的死,理由依然簡單:郭靖是宋人,不能去打宋人。她的兒子,雖然不再是大汗的金刀駙馬,也不會去做攻宋的將軍,失去了榮華富貴的機會,可是,郭靖已經成為「貴子」,一個在江湖上、市井間冉冉升起的大俠,對於習武世家來說,算是出人頭地了,她也可以安心去找郭嘯天了。
包惜弱只想讓楊康當過富貴公子
李萍對郭靖的期待簡單,包惜弱亦是如此,甚至更勝一籌。包惜弱對楊康的未來也有規劃:當好小王爺就好。
為了讓楊康心無旁騖地當好小王爺,為了不讓楊康對完顏洪烈生出隔閡,包惜弱一直對楊康的身世守口如瓶。她把所有的苦痛都隱藏了起來,只有在回到王府中那座和牛家村舊居一模一樣的房屋時才會露出真情。
包惜弱對楊鐵心的情意是假的嗎?不是。但是,她對完顏洪烈也有真情。她感念完顏洪烈對她母子二人的愛,哪怕這份愛的背後是鮮血淋淋。包惜弱是個聰明人,在完顏王府的十幾年中,她不可能不去對比過去和現在的生活。過去的生活,和楊鐵心恩愛、安靜,可是在完顏洪烈「王爺」的威勢下,恩愛和安靜是那樣的脆弱。她不想讓自己的悲劇在楊康身上重演,她想讓楊康只做完顏康。
完顏康是不好做的,因為這個身份是金朝的貴族。
貴族,是需要積澱而成的,而不是溺愛出來的。完顏洪烈事務繁忙,他對楊康的教導,是把他帶在身邊,讓其自行耳濡目染。在此我要說明一點,如果站在金國的角度來看,完顏洪烈的許多做法不能算錯,很符合他王爺的身份。而楊康性格的培養,則要依賴包惜弱的教導了。
母親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可惜,包惜弱這個老師不合格。她雖是私塾先生家庭薰陶出來的宋人,可是畢竟大半生的經歷都在鄉間度過,與王妃的地位相去甚遠,包惜弱也始終沒有適應王妃的角色。如果她像李萍那樣,活出真自我,不偽裝、不矯情,楊康也會是條漢子,就算他不認可宋人的身份,也絕不會成為後來的陰險小人。
可惜,包惜弱用無底線的善良替代了真實,她把自己想像成一個雍容大度的王妃,想讓兒子習慣金國貴族的生活。豈不知,貴族不是裝出來的,而是需要自小有良好的傳承。包惜弱的「裝」,潛意識裡造成了楊康為了迎合她的「裝」。比如楊康為了討好包惜弱,掰折了兔子腿讓母親治療,看起來是小事,其實說明了,在完顏王府中,完顏洪烈是真王爺,侯通海等人是真綠林好漢,只有楊康不上不下,是個只會耍陰謀的小人。
有時候我在想,如若包惜弱放手不管楊康,而是讓完顏洪烈來教育楊康,也許,楊康成不了大俠,也能成為一個金國的英雄。
郭靖和楊康結局的差別,在情理之中
李萍和包惜弱的出發點是一樣的,希望兒子好,是母親的天性。
郭靖和楊康之所以有不一樣的結局,除了世事無常外,還要回到李萍和包惜弱對兒子成長的作用上來。套用一句老話:寒門定能出貴子,莫把貴子當貴族。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角色,真正的寒門子弟郭靖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達到了人生巔峰,由平民百姓成為貴子,再由貴子轉化為貴族。而其他的出身較好的,或者勉強算衣食無憂有點地位的,如林平之、令狐衝、張無忌等人,始終達不到郭靖的高度。原因在於,他們或因為家遭變故,或因為自身原因使得其貴族教育出現了中斷。沒有良好的積累是不可能橫空出現貴族的。當然,這裡的貴族不是說錢財的多寡,而是說一種品格、一種精神,用武俠小說裡的話往大裡講,那就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如郭靖;往小裡談,那便是從容淡定、正直堅韌,如楊過的後人黃衫女子。
郭靖和楊康是結義兄弟,即便是楊康作惡多端,郭靖依然把他當作兄弟。多年後,郭靖功成名就想起楊康時,不知道是否還在自責沒有勸說楊康做個好人。其實他不知道,楊康的下場早在母親李萍和伯母包惜弱命運改變時便已經註定,因為那時他們都還是懵懂少年,記憶並未生成。
作品均為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