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授主動聯繫我,對我碎片化經歷感到很impressed

2020-12-08 海外生活資訊

本科:香港理工大學

專業:Biomedical Engineering

Paper:一篇conference

GPA: 4.0/4.0

GRE: 335+3.5

錄取學校 (Biomedical Engineering/Bioengineering):

UMich PhD;

UCLA MS leading to PhD;

University of Boston MS with half scholarship;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MS with fellowship;

UCSD MS;

Yale MS;

JHU MSE;

Duke University MS;

Cornell MEng

現在想來,申請季真的過得很辛苦。離開熟悉的環境去費村交換,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遇到了變故,在上課去實驗室之餘沒日沒夜地研究學校和教授,每天在對未來的期待、對失敗和不確定性的恐懼和對現實的無力中切換、彷徨,因為焦慮導致每天很晚才睡覺、瘋狂長胖。

但是轉念一想,這一個學期也是很幸福的,我在世畢盟的諮詢師的mentor(Stanford博士)的指導讓我不那麼迷茫,三個professor對我大力支持不厭其煩地給我交了19封推薦信,同專業同學的陪伴、和媽媽隔著十二三個小時時差的越洋電話、和在美國另一頭的好基友的吐槽,都讓我覺得在這條路上走得並不孤獨。更重要的是,我感覺自己是在為了一個一直強烈渴望的東西在做最後的努力,也真的靜下心來用大塊時間去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做research想去做哪個方向。

這篇總結,算是給自己這四年的一個交待,也希望能給想申請美國graduate school的學弟學妹一點啟發。祝大家可以追夢順利,畢竟如果沒有理想,人和鹹魚有什麼區別呢?

總體規劃

到了大四要畢業要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的時候,很多朋友都跟我感慨提前規劃真的太重要了。那些畢業後有很好出路的學長學姐,其實並不是因為他們比別人厲害多少,而是因為他們幾年前心裡就有大概的規劃,所以才能成為很厲害的人。如果畢業之後想去industry,就瘋狂找實習;如果想在academia再待幾年,進實驗室準沒錯。我因為在上大學之前就決定要去美國讀PhD,所以從大一開始就很努力地維持自己的GPA,大二就開始搞託福GRE,抓住一切科研機會(雖然香港給本科生的科研機會和水準和美本差了好幾個檔次)。而之後事實證明,這些從大一就開始的努力到了申請的時候真的會一點一點回報給你。

三圍

申請master三圍是硬道理,我感覺GPA>GRE>託福,有的學校甚至GPA決定一切,所以多花點心思在GPA上是性價比最高的。申請博士的話就比較玄學了,三圍再高也不能保證你被錄取,但是如果高是絕對有好處的。UMich的committee chair一上來就跟我說,你的成績我們非常滿意,學習你是沒問題的,所以接下來我們談談你的project。三圍高不是充分條件,但是是別人想和你聊的基礎(當然有些大神research巨牛,那他們三圍稍微低點也無所謂)。

科研和暑研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部分,就是抓住一切做research project的機會,瘋狂搞事情。Biomedical Engineering是一個有非常多方向的專業,甚至每個方向之間沒什麼聯繫,需要的skillset截然不同。我相信別的學科也是差不多是這個情況。雖然現在市場更加開放多元,讀了graduate school甚至工作一段時間之後再換領域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可以在本科就找到自己真正有激情的方向,何樂而不為呢?這樣可以節省幾年時間,也可以更早地投身於自己喜歡的領域。在本科的時候進行最大程度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光聽lecture不夠,儘量多選擇需要做project的課(自己做了才知道感不感興趣),最好是去深入了解幾個不同方向的research(當然前提是自己有些興趣的)。在我的home university,在各種機緣巧合下,我在做osteoarthritis、bioimaging、point-of-care nanoprobe和ion channel的組都有待過(每個組involvement程度不一樣)。

暑研我做的是cell mechanics,在賓大交換我做了knee joint和immunology的東西。從表面上看,我的科研經歷非常豐富,寫在CV上非常拉風。但是因為涉足領域太多,經歷太碎片化,必定每個都不會特別深入,可以量化的成果只有一篇很水的conference。所以最開始準備申請PhD的時候,我是很卑微的。但是按著mentor學姐的指導,我從每一段經歷中找出和別人不一樣的可以體現自己思考的地方,才漸漸感覺到自己並不是一無是處。

其實招生官並不會期待本科生會做得特別深入(當然如果你真的喜歡一個領域,又有做得深入的機會是最好的),他們更希望看到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成長和思考,我們要展示在PS裡的是這些非常個性化的東西。在探索不同領域的時候,會學會很多不同方面的technique(圖像處理生物實驗技術之類的),這個對於以後讀博或者就業一定是很有幫助的。比如至少在賓大的McKay Lab,拿到flow cytometer的license要好幾個月甚至半年的training,但是我在賓大做另外一個project就天天在做flow cytometry,會這個技術在申請相關領域的時候肯定是加分的。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慢慢認識到什麼是真正吸引自己的,這對於申請博士的同學至關重要,做一個自己並不喜歡的領域五六年真的是可以讓人抑鬱的。

如果research深入到有paper產出,絕對是極大的優勢,但是這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能不能發paper和領域也有很大關係)。我的廣撒網式碎片化經歷也帶給我一些優勢。UMich的一個professor看了我的CV就對我很感興趣(現在他已經正式成為我的老闆),他說他對我有這麼多經歷感到非常impressed,因為很少有人可以這樣。

暑研的話我非常感謝我當時的supervisor給我牽線,去了新加坡國立大學一個大牛人又特別好的教授的組,我也真的學到了很多。但是功利地說,去美國暑研是上選。去美國如果實驗室不錯教授又欣賞你,留下來概率很高(新加坡也是這樣,但是我們想走出亞洲不是);就算留不下來教授在美國connection也多,可以幫你搭橋;就算不能推薦其他老師給你,他的推薦信也絕對比其他地方的老師分量重。

選校和套磁

申請master選校比較容易,看看綜排專排這個項目是research還是就業導向就可以了,但是PhD既要考慮學校和program,更要考慮faculty。我之前看到有人說,如果你能列出來你的領域10個你想去的實驗室,你就做好讀博的準備了,我深以為然。我當時每天花好幾個小時瀏覽各個學校官網(學校根據排名篩出來),挨個看每個老師的lab website,遇到特別感興趣的老師還會查更多關於他/她的信息。這個過程特別耗精力,但它是申請博士的重要一環,而且會讓你知道現在cutting edge的research都在做些什麼。在寫PS的時候一定要把幾個professor of interest寫出來,並且寫出原因。我選的professor的領域都是我有過經驗的,基本是mechanobiology或者immunology,因為你沒有經驗就說自己感興趣實在是太假了,這也是為什麼我之前說一定要多探索。

套磁這個事也很玄學,有人套著了有人套不著,和老師來來回回發了幾封郵件聯繫上了最後也不一定錄取你。但是申請到心儀的PhD本來就是小概率事件,我的觀點是要盡一切可能去增大這個概率。我的套磁大部分沒有回覆(沒有回覆才是正常現象),有一些比較官方的回覆,還有UIUC的一個citation很高的教授表現出對我明確的興趣,套磁這個結果我也基本滿意了。我覺得套磁是一定要做的,但是要擺正心態,不要有太高期待。

面試和後續

我主要申請PhD,但是考慮到PhD的不確定性,還申請了master保底。最後是master全錄,就連BME大佬JHU都錄了,還是有些小激動。Master交個申請就結束了,主要還是說一下PhD。

我和UIUC的那個教授一直保持聯繫,十二月中的時候我們Skype了一下。她強調了好幾次自己有充足funding(可能UIUC research funding比較緊張吧,他們博士也比較容易只給半獎),讓我三月份等結果,然而到現在UIUC沒錄我也沒拒我。其實這個情況是可以再和教授繼續聯繫跟進的,但是因為後來有了UMich(沒錯變心就是這麼快),我也就沒再聯繫了。

和UIUC教授聊的當天下午,UMich的一個教授主動聯繫了我,問我可不可以聊一下,看看合作的機會。神奇的是我根本還沒來得及給他發套磁郵件,我只是在application裡把他列為professor of interest。後來我才知道他在committee裡,可以優先看到我的材料,權力也比較大。十二月末我和他Skype。雖然說這些學校一般都有rotation,但是有的教授會希望你直接就到他實驗室,這樣可以確實可以節省很多時間,但前提是雙方都必須想清楚。所以轉過年去,他安排我和他的幾個學生Skype了兩次。我覺得一方面他想讓我多了解實驗室情況,自己想清楚,另一方面應該也是他通過他學生進一步考察我。聊完之後我給他發郵件,說我非常喜歡他的實驗室。然後他就安排了committee chair跟我面試,我感覺就是走一個官方程序。一般面試都會問問為什麼讀博,以後的規劃,具體問一些之前做的project。這些問題都應該仔細準備一下,有些project時間久遠可能有些遺忘,但是但凡保留了當時的資料,自己用心做過,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我是比較幸運的,在十二月份就和兩位教授建立了比較密切的聯繫,讓我在之後等結果的時候少了很多忐忑。究其原因,一個是我有一些老師比較欣賞的特質(每個老師欣賞的點可能不太一樣),另一個是我的research experience和proposed field和他們的比較符合。

寫在最後

現在回憶起我的申請季,我感覺我幼小的心靈收到了很多「傷害」。但正是這些「傷害」,讓我更了解我想投身的這個領域,更了解我自己。如果說有什麼遺憾的話,就是應該早一點加入世畢盟,這樣就會更早有個整體規劃,早些知道去美國暑研的重要性,而且世畢盟也會有很多這方面的教程、資源。我是在大四快開始的時候才加入的世畢盟,這時候我的個人競爭力已經沒有什麼提升空間了。但是諮詢師和mentor指導我向內挖掘自己,向外包裝自己(美國人非常看重how you present yourself),是整個申請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最後,祝大家都可以不留遺憾地奮鬥過,被女神校眷顧吧!

相關焦點

  • 每日一句英語:I was quite impressed by... 我對……的印象很深刻
    我對……的印象很深刻 2018-02-01 15:53 來源:網際網路 作者:   I was quite impressed by...我對……的印象很深刻,這個句型用"impress"的被動語態來表達自己對某事物印象深刻。   支持範例   1. I was quite impressed by the facilities at the new school.   那所學校的設備令我印象深刻。   2.
  • 「它讓我感到沮喪」英文怎麼說?
    makes me feel impressed =它讓我感到沮喪You can also use it with other objectives.比如,它使我感到開心。1) How do you feel when you see people throw garbage on the street?當你看到人們在街上扔垃圾時有什麼感覺?
  • 我的美國快樂遊學經歷
    2月份去了美國一些傳說中的名校,歸來之後向大家分享一下所見所想,希望對有志於申請美國大學的同志們有一定的幫助。  2月10日 史丹福大學 舊金山  坐了一天的飛機好容易到了這個美國西海岸這個華人最為集中的海港城市,我們一幫熱血青年不顧十幾個小時飛行的疲憊,興致衝衝地趕往史丹福大學。
  • 兩位大牛教授同一天主動發郵件要我去讀全獎PhD
    印象十分深刻的一次,我在世畢盟的Mentor和老師和我進行了一小時的線上會議,把美國和加拿大Power方向的比較active的教授挨個和我分析了一遍,讓我針對性的進行精準打擊,而不是病急亂投醫地海發郵件,我當初記了滿滿當當一頁紙,心中除了五體投地的敬佩就是感激。
  • 我在美國經歷的第二次詐騙
    在這個過程中,我既經歷了人性的惡,也感受到了人間的正義與溫暖。寫下這段經歷,希望能警示更多的人,尤其是涉世不深的留學生,避免遭遇類似困境。 自我反省大概十年前,還在讀大學的我經歷了人生中第一次經濟詐騙,算上這一次,就是人生中第三次被騙錢了。
  • 老公在外地上班從不主動聯繫我,這曾經讓我萌生了離婚的想法……
    而婚後老公依舊在外地上班,剛開始的時候每天晚上還打打電話、聊聊天,時間長了倆人也沒啥話可聊的,就這樣隔三差五聯繫一次,一直到生孩子他才回來。整個孕期的痛苦他根本體會不到,只是每個月按時把工資打過來,時間久了我根本體會不到老公的關心和愛護,我都感覺這樣的日子真不是我想要的,雖然我不缺錢花,買什麼東西不受任何限制,但我真的不喜歡……直到後來孩子慢慢大了,他覺得我倆一直處於這樣的冷淡關係也不行,對孩子的成長也不利,於是他來家的次數也多了起來,通過孩子的這個紐帶,我倆漸漸話題也多了起來。
  • 英語句型學口語 Lesson 60:I was quite impressed by..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口語>實用口語>正文英語句型學口語 Lesson 60:I was quite impressed by..
  • 【美國系列】我的留學經歷
    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去美國留學了,可以說是在不同的文化氛圍中長大的孩子,看事情的角度和思維方式比我更開闊和新穎些。希望大家也會喜歡她的分享吧。在我留學的那麼多年裡,我爸一共去了12次美國,都是為了去看我。所以我很感激我的父母能給我這次留學的機會,為了我他們付出了太多。留學期間我一直住在我三姨家,不像大多數的留學生都住hose family。所以我很幸運,在美國還有家人陪著,不會覺得孤單。說了這麼多的背景故事,現在就來說說我在美國的留學經歷和趣事吧!
  • 斯坦福訪問學者的美國疫情經歷:在口罩和食品的判斷上,我都錯了
    聽著灣區春天淅淅瀝瀝的細雨,終於有時間寫寫我在美國西海岸親身經歷的這段非常時期。都說庚子年容易出大事,可一月初美國「定點清除」伊朗高級將領蘇萊曼尼時,大家就以為這是2020年最大的事了。事實證明,人類是多麼地缺乏想像力,而生活又是多麼地難以琢磨。
  • 碎片化學習的真相是什麼?高手都是如何駕馭碎片化時間的?
    在學習技巧和方法之前,我覺得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碎片化學習的真相。01 碎片化學習的真相是什麼北京大學何帆教授提到:在我們周圍,對碎片化學習有著很多的誤解和批評。因為他們誤解了碎片化學習的真相。真正的碎片化學習,其實是一種成體系的學習,如果你不把整個的體系串聯起來,那麼學習很大程度上是無效的。舉個例子,你想學習劉嘉教授的心理學課程,於是你在得到APP上訂了他的專欄,每節課10分鐘,總共30節課。
  • 英語口語常用句型|I was quite impressed by
    點擊上方「學英語口語」↑↑↑關注我(
  • 學生主動改正我犯的錯誤,讓我感到十分開心
    今天中午去初一級我帶的三個班去督促學生做練習題時,我把事先做好的答案讓課代表抄了一遍,要求他們在12:50分左右把它抄在黑板上,讓所有的學生對改一下。等我轉到初一(12)班時,已經快到我規定的時間了,我等了一會兒,就黑板上寫了自己做好的答案。
  • 澳洲學生真實故事:改變我人生的美國大學交換經歷
    2016年下半學期她在美國的喬治城大學 (Georgetown University) 完成了自己的交換經歷。回到澳洲後我們第一時間邀請她分享了她的經歷。希望對其他計劃去美國大學交換的澳洲本科生有所幫助。 Georgetown University – 喬治城大學簡介: US News National University Ranking常年排名20名。
  • 留學親述:當美國教授的助教是一種什麼體驗?
    而境內坐擁4000所大學,在各名校排行中都斬獲頗豐的美國,自然成為了很多留學家庭的首選目的國。然而,年均近30萬的留學費用,也的確讓很多工薪家庭望而生怯。因此,校內打工成為了很多留學生為家庭減輕經濟負擔的首選方式。而其實,對於大多數不敢主動開口的中國留學生來說,在美國大學校園內進行打工是融入美國校園文化、與當地人進行深入交流的良機。
  • 我跟你最深的默契就是,我不聯繫你,你絕對不會主動找我!
    最近在刷短視頻的時候,經常刷到這麼一段話「隔著屏幕認識,隔著屏幕失去,到頭來連一張合影都沒有,他明明經歷了你整個世界,但是除了你,好像沒有人知道他曾經來過。」可能戀愛中的女人,都會患得患失,平時理性的自己,開始在沒見過面這件事上大做文章,逼著他來到了我的城市,不年不節的他請了半個月的假,專門用來陪我,想讓我安心。
  • 碎片時代的碎片化人生
    現在,我感到,我們不僅僅只在閱讀這件事上需要討論「碎片化」了。關於「碎片化閱讀」碎片化閱讀,指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方式,逐漸出現了跟紙質媒介時代很不同的表現。但是「碎片化閱讀」這個說法,很容易出現歧義,會誤以為是在討論閱讀時的時間管理問題。
  • 在美國給教授當助教,我都幹了些什麼?
    由於美國大學學費很貴,佔了大頭,而每月發放的生活津貼,也剛夠支付房租、夥食、醫療保險、書本,以及交通費等。我在美國讀的是純文科專業,博士期間做了4年的RA,靠著助研工作所得的獎學金支持完成了全部學業。每學期開始由系裡指派去幫哪個教授幹活,每周12~16個小時。4年下來跟過7位不同脾氣秉性的教授,幹過大大小小一幹雜活兒,想起來挺有意思。
  • 主動註銷美國籤證後,林鄭:劍橋這個榮譽,我也不要了
    主動註銷美國籤證後,林鄭:劍橋這個榮譽,我也不要了 2020-08-15 23:1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朝陽夜話–我的美國教授說
    從上周五開始,我和關係比較好的幾位美國教授持續的聊,由於時差,基本都是夜間,搞得有些困頓。這裡我總結一些幾位教授對當前大選,學校和研究經費的一些看法。教授三哥大商學院中國教授,我問他最近怎麼樣,他說還好,就是不喜歡上網課,一來老掉線,二來還是老掉線,三來同學們積極性很差,自己口語本來就不是很趕趟,有人的時候講的很順利,沒人對著屏幕他極其不舒服。
  • 懷念我的博士導師傅高義教授
    今天(12月21日)早上陸續收到朋友發來的消息,得知我在哈佛大學讀博士時的導師Ezra F. Vogel(傅高義教授)去世了。這個消息本不應該讓人意外,畢竟他已年近九旬,這個時刻終究會到來。但熟悉他的人都感到突然。我不能說別人的感受,但起碼在我的潛意識裡,以他那般的精神頭,他會永遠生機勃勃地活下去。於是我們覺得九十歲的他,還是走得太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