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蒙蒙亮,我就像往常一樣已經走在下組入戶的路上了。
我是母其生,貞豐縣魯貢鎮管路村駐村幹部,自2017年10月進駐管路村以來,我積極與上級對接,和村「兩委」團聚在一起,堅持在選齊配強村「兩委」班子、建好黨建陣地、摸清貧困底子、探索發展路子上狠下功夫,認真履職盡責。
村裡的群眾們親切地叫我「母主任」,當地俗稱「大管家」。管路是魯貢鎮臨鎮的一個村,人多事雜,駐村幹部就如大家的管家一樣,大事小事都要親自參與其中。
作為駐村幹部,首先發揮好調查、指導、協調、宣傳、監督等作用。駐村第一天,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我積極物色有文化、有思想、熱心村級事業的年輕後備幹部,積極探尋適合當前形勢下的村「兩委」人選,為增強基層組織建設奠定良好的基礎。
圖為駐村幹部母其生開展走訪工作,查閱上牆資料統一情況
吳光江是當地的致富能手,原本在村內自行發展,產業種類涉及多,在當地頗有組織能力,所以把他吸納進了村「兩委」。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吳光江能吃苦耐勞,凡是上級要求上報的文字材料,都由他完成。
王鵬便是因一件小事,從一個普普通通的群眾走進了我的視線。記得那會會兒管路村串戶路還未通,在暴雨多發季節,村活動室通住外界的唯一一條道路被一棵倒塌的大樹擋住了,我立即組織村兩委趕往現場清理道路,在清理道路工作中有一位年輕的群眾為了儘快疏通道路,他自掏腰包花了100元把樹木拖走,道路得以暢通。這個人就是王鵬,他積極為群眾服務,且為人熱情正直,被選為村支書。
作為外地人,來到純布依寨子工作,工作起來總是要比本地人困難得多。所以,我告訴自己,要儘快知曉者央情況,以便儘快融入工作。
圖為麼扒村芒果種植基地一角
進農家門、知農家情、暖農家心、辦農家事,是我駐村以來的日常行動。我在村幹部的帶領下緊緊圍繞群眾所需所盼和駐村亟須解決的難題,想方設法和第一書記溝通,和幫扶單位協調,積極協調資金,修建串戶路,發展產業,修建黨員活動室,在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建起了一座座「連心橋」。
駐村工作中,我不斷深入走訪農戶,宣講扶貧工作政策,動員建檔立卡貧困戶、致富帶頭人、種植養殖發展產業,串百家門,說百姓話,解群眾困,拉進同群眾的感情,只有跟農民廣交朋友,才能與農民融為一體,才能更好地開展農村工作。
於是我給自己定了必結交寨老、老黨員、老幹部、特殊困難供養戶、建檔立卡戶、「特殊戶」的「必交對象」交友規則,隨時了解輿情信息,夯實群眾基礎,跟進工作開展。
圖為駐村幹部母其生帶領村支兩委查看香蕉長勢和交流香蕉管理技術
主動問需於民,抓好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完成香蕉基地建設、覆蓋貧困戶60戶234人,累計獲得國家資金150萬元注入,其中扶貧資金12萬元。完成香蕉基地河道治理配套項目:已硬化沿河步行道總計2.5公裡,為了提高河邊安全,積極爭取安照鋼管或者水泥防護欄,同時,為了方便群眾出行,告別過去雨天一身泥的時代,管路村新建串戶路30.98公裡,向上級申請新建綠色照明節能改造路燈安裝項目100盞等,脫貧攻堅的縱深推進,全村面貌煥然一新。
圖為基地香蕉掛果情況
通過近幾年的扶貧開發,村莊變得有生機、群眾變得有活力,基層組織得到建強,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夯實,拉近了黨群幹群關係,積極顯示駐村幹部的責任與擔當。
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全力以赴,一如既往地擔起駐村的責任和的擔當,永保幹實事、幹好事、幹成事的這份激情,這份激情鑄就了脫貧攻堅的希望,工作點滴如星星點燈,點亮了百姓的心燈,照亮了我前行的路。
【人物小傳】
母其生,男,2017年10月貞豐縣魯貢鎮政府派駐貞豐縣魯貢鎮管路村駐村幹部。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黃飛鴻 整理
編輯 黃昕蕊
編審 尹長東 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