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公園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讓中華歷史文化鮮活起來

2021-01-11 勞動午報

為全面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著力塑造首都歷史名園文化品牌形象,持續提升北京市公園接待服務水平,由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主辦、北京市政法衛生文化工會支持的2020年北京市公園導遊講解大賽決賽在中國園林博物館圓滿舉辦。通過講解大賽,一線講解員們不斷提升講解園林文物故事的能力,更好地以實際行動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讓文化說話」,為觀眾挖掘歷史文化知識並帶來精彩的科普解說。

此次大賽,經過激烈的角逐,最終,頤和園舒乃光、香山公園陳思獲得一等獎;頤和園張成瑞、天壇公園姚倩、園博館張雨晴獲得二等獎;頤和園王萍、天壇公園黨宏斌、頤和園揭碩、北海公園張萌、香山公園張夢瑤獲得三等獎;天壇公園楊凱、陶然亭公園魏瑩、香山公園張紫瑩、頤和園潘珊、北海公園閻悠悠、玉淵潭公園張晶、香山公園梁華、北京植物園喬銳、香山公園王豔、中山公園朱燕南榮獲個人優秀獎。

相關焦點

  • 600年·年輕的寶藏致敬國家寶藏,共同講好中國的歷史故事
    目前,國家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保護事業,在此背景下,大批以樹立文化自信為內核的新節目紛紛登上熒幕,肩負起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作為優秀的原創文化類節目代表,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通過展示著名博物館的文化淵源、諸多國寶藏品的前世今生、系列文化遺產的歷史蹤跡,讓博物館中沉睡千百年的國寶「活」起來。
  • 習近平: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我國很早就有了考古學研究。
  •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 助力民族偉大復興
    作者:劉 傑  12月1日出版的《求是》雜誌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提出要求,到地方考察時也看了不少當地重要歷史文化遺產。講好中國歷史故事,走好大國復興之路,需要我們保護好、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讓深埋於地下的文物遺蹟「浮上來」,讓記載於史籍文獻的文化「走出來」。  講好中國歷史故事,要堅持保護優先。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遺產具有無比重要的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對於揭示我國文明起源及其演進序列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性。
  • 用青春方式 講好五千年「中國故事」
    5月26日,《國家寶藏》節目製片人、總導演於蕾來石參加河北博物院文博講壇,講述如何凝練中華上下五千載的歷史,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演員現場演繹河北博物院藏品彩繪散樂浮雕的前世傳奇。這檔大型文博探索類節目講得時尚,用現代視角、時尚方式講述了博物館的前世傳奇和今生故事。那些傳世之寶不再是冷冰冰的器物和符號,而是帶著故事、溫度、情感寄託的存在。節目一經播出,便點燃了觀眾特別是年輕一代,對於傳統文化的喜愛與探索,激發觀眾對傳統文化的思考與傳承。欲揚其美,必知美之所在。
  • 濟南華僑城微電影摘得2020講好中國故事山東分站賽桂冠
    12月23日,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山東分站賽結果揭曉,由濟南華僑城報送的微電影《讓文物活起來》經過激烈角逐脫穎而出,榮獲一等獎第一名。據悉,此部微電影將在齊魯壹點平臺進行持續展播,並與榮獲山東分站賽一、二等獎的作品一同代表山東分站賽參與全國大賽總評審。
  • 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望海樓)
    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12月1日,《求是》雜誌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文章指出,縱觀歷史,中華文明具有獨特文化基因和自身發展歷程,植根於中華大地,同世界其他文明相互交流,與時代共進步,有著旺盛生命力。文章強調,「要向全世界講好中國歷史故事。」展示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讓世界了解中國歷史、了解中華民族精神。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
  • 講好歷史故事 堅定文化自信
    我們文化自信的根基正是我國五千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所講:「中國現時的新政治新經濟是從古代的舊政治舊經濟發展而來的,中國現時的新文化也是從古代的舊文化發展而來,因此,我們必須尊重自己的歷史,決不能割斷歷史。」隨著我國社會和經濟的高速發展,提升文化自信、發展文化軟實力對於發展中華民族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 講歷史故事 傳中華文化
    講歷史人物故事四川新聞網綿陽12月6日訊(黃業瓊 陳鈺)為了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我們璀璨的中華歷史文化,更是為了激發小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11月29日,江油市勝利街小學四年級五班舉行了一場講歷史人物故事的活動。
  • 《中國的寶藏》講好中國頂級瑰寶故事,成功傳播海外引熱贊
    《中國的寶藏》,以國際合拍、合作的方式,用國際化的視角講述中國頂級文物的故事。中英團隊歷時1年拍攝,行程7000多公裡,走遍8座中國城市,拍攝了故宮博物院等8家博物館、良渚遺址等5個世界文化遺產,涉及大克鼎、兵馬俑等20多件頂級稀世珍寶文物。
  •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 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文化
    廈門大學教授、美國人潘維廉近日再添新身份——擔任「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形象大使。這位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表示,他將與新航道國際教育集團合作,向世界推廣、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帶領更多青少年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了解極具文化魅力的中國。
  • 讓歷史講述鮮活起來
    ,講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並對抗戰精神內涵進行了深入解讀和闡釋,使文物背後的抗戰史立體厚重起來,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的英雄氣概。每一件文物上都鐫刻著血與火的歷史記憶。《解碼:文物背後的抗戰史》聚焦百團大戰的獎章、侵華日軍使用的細菌炸彈、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白求恩使用過的止血鉗等具有特殊歷史印記的抗戰文物,拉近了觀眾與歷史的距離。該欄目每集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充分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用嚴謹而豐富的史料佐證相關的歷史事件,以此鋪展開中華民族保衛祖國、抵禦外侮的壯麗畫卷。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系列」出版|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用英語講述中國文化,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含精美圖片插畫,生動活潑,圖文並茂。作為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故事讀本,該系列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典型性、趣味性的故事。圖:插圖翻拍系列亮點國內首套用英文系統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趣味故事讀本精選浩瀚中國文化題材中最具代表性的故事內容通俗易懂,語言樸實流暢
  • 文化十分丨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
    近日,在陝西省宜川縣宜川中學,一場別開生面的《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在高中英語課上展開,同學們將自己熟悉的中國經典故事用英語講述出來,既提高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又加深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用英語講中國故事》主編 著名英語教育專家 胡敏:這門課程應該說是國內創新型的課程,這門課程實現三大功能,一個是英語學習,第二個是中華文化,第三個是思政教育,我們在這個課程體系裡面,運用人工智慧的技術,讓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學習過程都看得見,在線測評方面,會給每個學生提供學習報告。
  • 曹鑫莉:讓文物「講出」中國故事
    文物承載著燦爛的文明,也傳承著歷史文化、維繫著民族精神。內蒙古博物院95後講解員曹鑫莉是文博行業的一名新人,她喜歡講文物背後的文化,讓文物開口說話,講出中國故事,傳遞文化自信。在剛剛結束的,雲講國寶——全國文博在線講解直播推介活動中,曹鑫莉榮獲十佳國寶講述人稱號。初賽階段曹鑫莉講述了集寧路古城遺址的故事,讓她在B站收穫了不少粉絲。集寧路古城遺址是200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景德鎮窯、磁州窯、龍泉窯等幾大窯系的近萬件瓷器在遺址相繼出土。
  • 講好三個「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講好三個「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2018-09-12「中國故事」,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重要講話精神  權衡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把握大勢、區分對象、精準施策,主動宣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動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鬥圓夢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
  • 《書聲》走進上海博物館:如何用文物講好「中國故事」
    SMG上海電視臺《書聲》文化大講堂第五期近期在上海博物館開啟直播時刻,這是《書聲》從上一期的西安回到江南上海,並由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進行了主講。在現場嘉賓對話環節,來自大克鼎、大盂鼎捐獻家族後人的潘裕翼、澎湃新聞藝術主編顧村言與楊志剛一起,直面熱點,探討了文博與當下生活的關係等話題及如何用文物與展覽講好「中國故事」。
  • 古井貢酒:用中國文化講好中國白酒故事
    貢獻美酒,講好中國白酒故事中國白酒與中國文化密切相關,它滲透於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史中,也體現在每個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古井貢酒的貢獻文化更是由來已久,從1800多年前的曹操獻酒到如今「貢獻美酒,樂享生活」的企業願景。
  • 「馬爺」新作大侃文物前世今生 馬未都:講國寶故事就是在講歷史
    這部歷經兩年研究創作的作品,以馬未都精挑細選的100件中華文明瑰寶為主線,以100件國寶、100個故事講述中國歷史的魅力。其中不光講述了每件文物的前世今生,還講述了馬未都在收藏圈、文物老饕們之間打聽到的各種趣聞。用馬爺的話說就是:「用文物講述歷史,是了解歷史的一種特殊欣賞方式。」
  • 講好中國故事 在紀錄片中遇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如何進入現代生活、觸動年輕人?從近年來湧現的《我在故宮修文物》《本草中國》等優秀作品看,文化題材紀錄片是一個絕佳的載體。  為什麼文化題材紀錄片收穫點讚無數,被寄予弘揚傳統文化的重任?除了內容精良、畫面優美等因素外,把傳統素材引入生活場景,把傳統價值對接時代需要,同樣是重要原因。要看到,文化從來都是在繼承傳統的同時與時俱進的;對於傳統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文化題材紀錄片能否成功,最為關鍵的就是解決好如何創造性繼承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學價值、人生價值和歷史資源的問題。
  • 山東各地用好用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
    濟南11月28日消息(記者桂園 山東臺記者朱訓壯)山東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自覺擔當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重任,著力打造儒學和傳統文化研究傳播高地,延續中華文脈,彰顯精神標識,同時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