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鋼
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之際,人民網聯合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等單位推出軍史講述欄目《解碼:文物背後的抗戰史》,從一件件文物切入,揭開抗日戰爭中那些閃耀軍史的經典戰例,講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故事,並對抗戰精神內涵進行了深入解讀和闡釋,使文物背後的抗戰史立體厚重起來,讓觀眾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輩的英雄氣概。
每一件文物上都鐫刻著血與火的歷史記憶。《解碼:文物背後的抗戰史》聚焦百團大戰的獎章、侵華日軍使用的細菌炸彈、擊斃阿部規秀的迫擊炮、白求恩使用過的止血鉗等具有特殊歷史印記的抗戰文物,拉近了觀眾與歷史的距離。該欄目每集用5分鐘左右的時間充分挖掘文物背後的故事,用嚴謹而豐富的史料佐證相關的歷史事件,以此鋪展開中華民族保衛祖國、抵禦外侮的壯麗畫卷。該欄目在人民網等網絡平臺播出後,贏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在第三期視頻《平型關的特殊戰利品》中,日軍38式步槍、92式步兵炮、軍刀等平型關戰役中繳獲的日軍戰利品實物,見證了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日軍的首次勝利。在歷史影像、圖片等資料的呈現中,觀眾看到了平型關地形的險要、八路軍將士英勇奔赴戰場的身姿。在黨史軍史專家的闡述中,平型關大捷這段歷史變得更加鮮活生動。
一物勝千言,抗戰文物成為連接歷史和現實的紐帶。該欄目把文物作為一個線索,在回顧抗戰歷史的基礎上,以故事和評論為主,重溫革命先烈用熱血和生命鑄就的抗戰精神。左權犧牲前使用過的轉輪手槍,伴隨他開赴華北抗日前線,見證了我軍高級指揮員與廣大基層指戰員在第一線生死與共、不怕犧牲的優秀品質。被抗日民族英雄張自忠的鮮血染紅的血石,凝聚著英雄「我以我血薦軒轅」「我死則國生」的不朽精神。
在第二期視頻《楊靖宇的印章》中,一枚銅質獅紐小方印在紙上留下陽刻隸書「楊靖宇印」四個字,串聯起人們對這位抗日將領的追憶。楊靖宇犧牲後,他的遺體被日軍解剖時發現,胃裡沒有一粒糧食,只有樹皮、草根和棉絮。在追溯東北抗日聯軍的戰鬥歷程中,展現了周保中、趙尚志、李兆麟等東北抗聯將士的戰鬥經歷和崇高氣節。
銘記抗戰歷史,傾聽文物背後的故事。軍史講述欄目《解碼:文物背後的抗戰史》走進歷史深處,將故事性、思想性和知識性相結合,力求把文物所關聯的歷史事件、英雄事跡敘述清楚,使觀眾以文物為媒介,感受當年抗日戰場上的硝煙瀰漫,體會英雄們為國家和民族浴血奮戰的熱血情懷。能戰方能止戰,該欄目不僅僅是在回憶歷史、緬懷先烈,更是在警醒後人牢記使命,從抗戰精神中汲取攻堅克難的強大力量。正如第十期視頻《被呈繳的岡村寧次佩刀》中所講述的那樣,「佩刀的呈繳洗刷了中華民族的恥辱,那刀鋒透出的森森寒意也時刻警醒我們,凝聚中國力量,捍衛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