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對吃的追求,遠遠大於其它物質與事情上的索取,尤其追求食物的美味、口感、營養,不管美食便宜或昂貴,更注重美食好不好吃,而日常大部分肉類,中國人和外國人所追求的都是軟嫩多汁的口感,才能稱得上美味。
但畢竟中國人和外國人的生活習性和飲食文化不同,肉類吃法相差甚大,比如製作牛肉菜。
傳統中餐對牛肉做法大同小異,但都會全熟製作;而外國人則喜吃牛排,西餐牛排多是處於半生不熟狀態。
不管外出吃西餐還是自家製作,都喜歡把牛排做得3成/5成/7成熟等,甚少有外國人把牛排做全熟品嘗,就算平常吃牛肉,也不喜歡牛肉做得全熟而食。
為何外國人不吃「全熟牛排」,中國人則「不熟不食」?對牛排適合半熟吃還是全熟吃,千人千面,各有各立場,有人覺得模仿外國人吃半熟牛排很裝,也有人嘗過半熟牛排後,覺得吃全熟牛排是對美食的浪費,很LOW,這樣的互懟吵架毫無意義!
從烹飪原理角度來看,中餐對牛肉的全熟製作,與西餐的半熟牛排,其實都是追求肉類的軟嫩多汁,只是雙方對肉類的了解和原理不同罷了。
◇ 外國人追求鮮肉的軟嫩多汁
牛排的本質,屬於牛肉的肌肉組織,充滿肌肉纖維細胞,煎烙牛排時,所含有的肌原纖維蛋白被加熱到30~45℃左右,肉質會逐漸收緊,當出現肉中水分肉汁被擠出肉麵時,此時的牛排,溫度介於55~60℃之間,牛排成熟度則處於3~5成熟之間,牛肉內部色澤會從原有的生肉深紅色,轉變成半生不熟的粉紅肉色,這階段的牛排,只要稍微咀嚼,牛肉的肉汁就會輕易的從肉纖維中外流,嘗著會感覺牛肉特別嫩軟,汁水飽滿。
而當牛排溫度超過60℃後,肌肉纖維受熱劇烈收縮,因失水而變得乾澀,內部肉色也從粉紅色逐漸變成接近熟透的灰褐色,此時的牛排介於7成熟,口感與3~5成熟有大差距,咀嚼牛肉時,肉感明顯變得堅硬幹澀,耐咀嚼。
如繼續加熱,讓牛排達到70℃甚至更高溫度,牛排很容易就達到全熟狀態。
所以外國人為了能品嘗到鮮牛肉的柔嫩多汁,製作牛排都會做得3~7成熟之間的成熟度品嘗。
◇ 中國人追求烹飪後牛肉的酥軟嫩滑
中國人對牛肉的吃法,更喜歡品嘗熟肉酥軟嫩滑,通過醃製、烹飪手法去改變牛肉肌肉組織,做法上要麼短時間烹飪,讓屬於牛肉的滑嫩口感保留,如爆炒牛肉,牛肉火鍋,要麼長時間燜燉,徹底破壞牛肉肋肉纖維,使得口感酥軟,如醬牛肉、滷牛肉。
而且還會把牛肉切得儘量薄片,把牛肉肌肉纖維一刀切斷,化解因肌肉筋膜多而帶來的難嚼口感,就算像肋肉纖維粗礦的牛腱肉,被切成薄片後用於燙火鍋,短時間焯熟,口感更是嫩脆又緊俏。
為何外國人不吃「全熟牛排」,中國人則「不熟不食」?不管是外國人喜吃的半熟牛排,還是中國人以全熟牛肉為食,其實都只是表面現象,外國人追求的是鮮肉的軟嫩、肉汁飽滿,中國人追求的則是牛肉嘗到嘴裡時,除了汁香鮮鹹,還能帶有那股屬於肉類的嫩滑多汁口感。
外國也有全熟燉肉菜,國內也有生魚片吃法,廣東也有勉強做熟骨頭還帶生血的白切雞,所以我們對飲食上不能帶偏,互換品嘗,說不定會對味蕾上帶來不同驚喜。
)關注@鹿小美食,歡迎您分享、收藏、點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