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日報網財經訊 剛剛在熱播大劇《三十而已》植入廣告的三全食品(002216.SZ),作為國內最大的速凍食品生產企業,交出了一份過去五年裡最出色的半年報「成績單」。
8月19日晚間,三全食品披露2020年上半年業績報告。財報顯示,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收37.30億元,同比增長22.60%;淨利潤4.52億元,同比增長409.61%;扣非淨利潤3.14億元,同比增長322.19%。
(圖片來源:三全食品2020年半年報)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筆者注意到即便是交出了這樣一份光鮮的財報,但二級市場的投資者似乎並不「買單」,截至8月20日午後收盤,三全食品當日下跌3.51%,報收35.51元。
業績大好,股價卻下跌。表面看著詭異,但投資者打開三全食品的月K線大概就不會覺得奇怪了。2019年至今(按8月20日收盤價),三全食品累計漲幅378.02%。今年以來,除了一月和六月月線小幅收綠以外,其餘月份皆收紅,其中漲幅最大的二月,單月漲幅更是達到了38.48%。
過去兩年,股價走出了如此凌厲的走勢,半年報的業績大概已在投資者的預期之中。而利好兌現後,一部分獲利盤選擇獲利了結,也在情理之中。
淨利潤數據暴增,水餃表現亮眼
三全食品是國內首家速凍米麵食品企業,亦是中國生產速凍食品最早、規模最大、市場網絡最廣的企業之一,主要從事家庭用速凍食品與餐飲業務用速凍食品以及冷藏、常溫方便食品的生產和銷售。
僅從數據論,三全食品的半年報無可指摘。
分行業看,三全食品可以分為零售及創新市場和餐飲市場兩塊。報告期內,零售及創新市場實現營收33.76億元,同比增長26.07,淨利潤5.49億元,同比增長623.51%;餐飲市場實現營收3.54億元,同比下降2.90%,淨利潤0.25億元,同比增長5.37%。關於餐飲市場營收的下滑,公司解釋稱主要系突發疫情的影響。
分產品看,水餃增速最快,後來居上成為營收第一大支柱。財報顯示,水餃實現營收12.88億元,佔營收比重為34.53%,同比大增70.45%;湯圓實現營收11.89億元,佔營收比重31.88%,同比增長6.26%;面點及其他實現營收10.50億元,佔營收比重28.14%,同比增長15.19%;粽子實現營收1.93億元,同佔營收比重5.18%;比減少22.32%;其他業務實現營收991.76萬元,佔營收比重0.27,同比增長31.52%。
分地區看,三全食品在長江以北地區實現營收20.36億元,同比增長14.56%;長江以南地區實現營收16.94億元,同比增長33.90%。
看完三全食品上半年的業績,我們再來縱向對比三全食品過去的業績。根據同花順數據,2015-2019年五年間,三全食品在上半年分別錄得營收22.98億元、25.30億元、28.40億元、30.78億元、30.42億元,營收增速分別為3.53%、10.11%、12.28%、8.35%、-1.15%;錄得淨利潤6157.89萬元、6243.27萬元、7284.41萬元、8218.85萬元、8876.82萬元,淨利潤增速分別為-7.38%、1.39%、16.68%、12.83%、8.01%。
從歷史數據不難發現,三全食品過去五年的業績談不上差,但也的確難言驚喜。而上半年三全食品淨利潤增速爆發,營收增速卻相形見絀,造成這其中巨大的增速差距的原因之一,是去年11月,三全食品將連續兩年虧損的孫公司全生農牧100%股權轉讓給新希望六和,交易對價為1.35億元。
而轉讓股權,讓三全食品獲得收益達9871萬元,而這筆收入被放置進了三全食品2020年上半年的業績中。
另一方面,根據財報報告期內三全食品計入當期損益的政府補助達4854.51萬元,而2019年同期該數字僅為1240.35萬元。上半年收到的金額龐大的政府補貼,也在客觀上幫助三全食品的淨利潤數據高於去年同期。
除了上述兩個影響淨利潤的因素以外,上半年由於疫情原因而備受推崇的「宅經濟」,也提高了消費者對速凍類產品,尤其是水餃、麵點等的消費需求。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公司主營產品水餃、湯圓、麵點及其他、粽子的毛利率分別達到了38.41%、43.28%、32.72%、34.24%,毛利率同比上期分別增加7.05%、4.55%、7.00%、-7.24%。
不同於餐飲行業,做速凍的三全食品的主要產品在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上半年都錄得了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上半年營收佔比排名第一、同比增速高達七成的水餃,疊加高毛利率,更是為三全食品的淨利增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主業高增長持續性存疑,理財、跨界兩不誤
財報雖然好看,但是三全食品並不是十全十美。
7月18日,三全食品發布公告大股東減持提示性公告。公告稱,公司大股東陳澤民先生及其一致行動人李冬雨女士於2020年5月14日至2020年7月17日期間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累計減持公司股份7992552股,佔公司總股本的 1%。
對於三全食品來說,今年可謂是業績與股價齊飛。在這樣「得意」的年份,大股東卻急不可耐地減持,不免讓人懷疑上半年的業績是否只是在疫情的「神助攻」下的曇花一現。
雖然上半年主營產品營收都錄得增長,但這畢竟是在疫情和居家隔離這樣的極端情況下取得的成績。而下半年速凍類產品是否能夠維持住上半年的增長態勢還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再考慮到政府放開地攤經濟,對於速凍類產品究竟會產生怎麼的衝擊、衝擊的程度有多強,目前依然很難預判。
此外,可能也是意識到了未來主業的增速和成長空間有限,做湯圓起家的三全食品在財報中透露將「跨界」便利店行業。據悉,三全食品目前已獲得7-11便利店業務在河南省的獨家特許經營權,預計下半年將在其大本營鄭州開展局部門店業務,目前合作正「有序推進」。
在嘗試「跨界」布局以外,7月15日三全食品還發布公告宣稱,將「使用不超過(含)人民幣10億元閒置自有資金進行證券投資」。
嘗試「跨界」,大把的資金拿去理財……雖然半年報業績出色,但主業究竟能否維持高增長,值得投資者好好思考。而截至8月20日收盤,三全食品的市淨率已到達10.78。對於做速凍食品的三全食品而言,這個估值恐怕難言便宜。
即將「三十而立」的三全食品,至少股價已經讓筆者感到一絲寒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