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天氣炎熱,毒蟲滋生,易發瘟疫,因此被稱作「惡月」。古人為了驅除邪惡,祈求好運,會在端午這天舉行祭祀活動,粽子是祭品,賽龍舟是儀式,龍舟劃的越快,諸邪就送的越快,於是就有了端午競渡的習俗。
如今,端午吃粽子的習俗一直延續著,而賽龍舟已很鮮見,明人張岱《陶庵夢憶》書中《金山競渡》一文記載了江南地區端午競渡的盛況,值得一讀。
西湖競渡,以看競渡之人勝,無錫亦如之。秦淮有燈船無龍船,龍船無瓜州比,而看龍船亦無金山寺比。
文章首先概括江南各地競渡的特色,杭州、無錫看的人多,南京的船是燈船,而龍船則以揚州的瓜州為勝,看龍船競渡之地則以鎮江金山寺為最。
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篷,前後旌幢繡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架,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敠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
接著描寫龍船,從船頭寫到船尾,以七個「取其」詳述瓜州龍舟的形狀、陳設、布置等,又以「怒,悍,絢,節,鍔,危,險」七字生動刻畫,竭力渲染,由此真實還原了明代龍舟的式樣。
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牧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齊艓開,兩岸沓沓然而沸。
隨後寫龍船從鎮江和金山同時駛出的盛況。金山是屹立在江心的島嶼,站在山頂俯瞰,滔滔江水撲面而來,本就是「天下奇觀」,而此時二十個彪形大漢持大楫拍擊江水,十幾條龍舟乘浪前行,你追我趕,驚濤駭浪、水沫橫飛。此番景象如此激蕩人心,怪不得作者要說「亦無金山寺比」,也怪不到人們都競相前來觀看,金山之上人頭攢動。
這人多到什麼程度呢?從江北瓜州遠遠眺望,人就像螞蟻、蜜蜂樣聚集在一起,蠢蠢欲動。到了天快黑的時候,江岸邊又有上萬條小船駛出,密密麻麻的鋪滿水面,兩岸也早已是人聲鼎沸了。
龍舟競賽如今已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競賽主體的龍舟,歷經幾百年,其式樣變得越來越簡單,而被捨棄的恰是如今不合時宜的文化習俗,比如「龍尾掛一小兒」,或許就與古人覺得端午或五月出生的小孩不吉利有關。
這篇文章對龍舟的描寫精彩細膩,對競渡的刻畫栩栩如生,堪稱史上最精彩的賽龍舟短篇散文,也是了解明代江南地區民俗的寶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