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6 08: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從前嘉定人過端午,端午當天要灑掃庭院,還要將菖蒲、艾條、帶梗大蒜頭插於門楣或懸於堂中,用以「闢邪」。
大人們有喝雄黃酒的習俗。那時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裡加入微量雄黃而成。大人們還會用雄黃酒在小孩的額頭、手臂、兩頰寫下「王」字,據說可以袪溼、解毒、闢邪。
端午前夕,家家戶戶都要包粽子,有紅棗粽、豆沙粽、鮮肉粽、火腿粽、蛋黃粽等。母親是附近有名的裹粽子能手,她裹粽子的速度很快,裹出來的粽子有稜有角,外形好看,且大小基本一致。周圍鄰居不會裹粽子的,都會請她去幫忙。
端午那天中午,還要吃「五黃」,即黃花魚(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此時正值「黃花魚」漁汛,從太倉瀏河港運來大量黃花魚,價格十分便宜,大家都是幾秤幾秤地買。
當時沒有冷藏冷凍設備,黃花魚剛打上來就倒在船倉裡暴醃,然後兩條一紮地掛在竹杆上曬乾。所以,家家門前曬黃花魚,也是嘉定端午節前後一道別樣的風景線。
看划龍舟是孩子們在端午節最大的樂事。那時,嘉定東、南、西、北門以及州橋等處,有紅、黃、藍、白、青、黑以及「百子」等七條龍舟。
每條龍舟上約有10名槳手,龍舟插有各色彩旗,前艙有少男少女扮演戲曲人物的臺閣表演,舟上還有鑼鼓、江南絲竹班。它們分別從各個方向出發,向匯龍潭匯集。
最精彩的莫過於「打招」(嘉定音)——七隻龍舟在匯龍潭會合後開始表演原地旋轉、排列轉圈、穿插行進等各式花樣。此時鑼鼓喧天、掌聲雷動,好不熱鬧。划龍舟表演要持續幾天,我有幸在1946年端午節目睹過這一盛況,終生難忘。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嘉定賽龍舟
端午前後放鷂子也是一大樂趣。那時候大人們放得最多最高的要數「老鷹鷂」。用粗竹篾做骨架,黏上厚厚的牛皮紙,用比較粗的麻線放飛,可以放得很遠很高。更有趣的是晚上,點了蠟燭的一長串小燈籠(叫湯罐燈),沿著麻線徐徐上升,直至鷂子頂端,煞是好看。
看大人們放鷂子這麼有趣,孩子們往往吵著也要放。經不起糾纏,家長到街上買回一個「小娘鷂」(很小的「幹」字形紙鷂)。小娘鷂能放起來,但放不高。有時還會一個倒栽蔥掉下來。不過孩子也不在意,過把癮就開心了。
撰文:楊培怡
原標題:《從前過端午,嘉定人會用雄黃酒在小孩的額頭寫個「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