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午即五月初五。五月初客家人還稱端午節為"五月節",五月節是客家人非常重要的節慶,五月初,人們就抽空上山採摘包粽子的竹葉,採集葛藤、艾葉等晾乾備用。
客家人除了包粽子,還殺豬、宰羊、捕魚、宰殺雞鴨鵝兔等,同時還請阿公婆(祖先),到伯公廟燒香,備牲禮祭祖,這是客家人崇尚孝道,示人以不忘本的美德。
客家人對端午節十分重視
甚至有民諺稱
端午大過年
節前,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送節
大人要給小孩添置新衣
村莊之間開始相互宴請賓客
下面分享客家人過端午節的習俗
一、端午節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油茶殼灰、布驚灰、黃豆萁灰等淋出的鹼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鹼水粽。
二、端午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三、掛艾草與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闢邪。
四、飲雄黃酒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裡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五、端午戴香包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六、端午吃鴨蛋
端午節要吃十二紅,顧名思義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鹹鴨蛋因其蛋黃鮮紅,故為十二紅之一。故端午要吃鹹鴨蛋!
客家人還將菖蒲頭切片,加上大蒜瓣,用絲線把折斷的艾葉杆穿成一串,或裝進小布包縫好在香包,佩帶在胸前或腰上。還要用雄黃酒在兒童額上個「王」字,或將雄黃塗抹在小孩的額頭、鼻尖和腳上,然後把剩下的雄黃酒灑在屋角和牆角,以避蛇蟲。此俗在山鄉農村還十分盛行。
千裡故鄉 粽味飄香
端午將至,你家裹粽掛葛藤了嗎
遠方的遊子,你吃粽子了嗎
提前祝大家端午安康